參考消息網5月28日報道 日媒稱,中國和越南在南海發生了爭執。中國在西沙群島的中建島附近海域鑽探石油,引發了兩國船隻的衝突。
日本《每日新聞》5月29日報道稱,1923年,中國海南島曾爆發有關西沙群島的反日運動。日本當時正值大正時代。據《三亞市志》等史料記載,這次群眾集會公開指責“日本人利用當地的賣國商人掠奪西沙的資源。”
當時西沙群島歸海南島的崖縣(即今三亞市)管轄。該縣的有識之士主張“不惜採取過激手段驅逐日本人”,“避免重蹈朝鮮和台灣的覆轍”。
當時的資源並非石油,而是由鳥糞等堆積而成的一種磷礦石,是化肥的原料。戰前台灣總督府為了在經濟上打入東南亞,成立了國策公司,其中之一的南洋興發公司的子公司曾計劃在西沙開採鳥糞。
報道稱,南洋興發公司意識到西沙屬於中華民國,採取了向有開發權的中國企業出資的形式。然而,即使是中國人也很難從當局那裡獲得開採資源的許可,因此開採是以“漁業和綠化”的名義展開的。
西沙的位置對於漁民來說也很重要。中建島原先的名稱是“半路峙”,意為“一半路程的島嶼”。漁民依靠這些島嶼來辨別方向和里程。
鳥糞開採後,日本和台灣工人蜂擁而至。他們建起了類似監視所一樣的建築,一旦漁民靠近,就開槍將其驅趕走。
海南島當地的調查團起草了一份報告,指責“日本人假借中國人的名義掠奪資源”,並且在當地的青年中廣泛宣傳。由於受這場反日運動的影響,為期5年的開發許可未能延長,項目遂中止。
報道稱,此後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統治着印度支那的法國當局為阻止日軍南下,派遣法國遠東艦隊占領了西沙。此後,日軍又進駐了法屬印度支那。二戰後的1946年,中華民國的軍艦接管了西沙。中建島是以當時的軍艦命名的。
從這一過程來看,中國聲稱擁有西沙群島主權是有道理的。因此,越南此次抗議中國開採石油,並未指責中國侵害主權,而是強調中國侵犯了專屬經濟區。由於專屬經濟區是從越南本土海岸線開始測算的,因此不涉及中建島的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