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10日電(記者王宗凱 汪平)在中國經驗的引領下,印度新總理莫迪在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時曾將所轄地區打造為“印度的廣東”。如果莫迪能把古吉拉特模式推廣到印度全國,那麼將對中國形成強有力的競爭。但印度與中國存在巨大的軟硬件差距,在可預見的未來還不可能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印度和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大量廉價勞動力是兩國共同的發展優勢。但中國勞動力成本正在不斷提升,人口紅利逐漸變薄,而印度依然會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享有廉價勞動力供給。美國外交學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印度12億人口中約半數在26歲以下,三分之二人口不到35歲。
不過,勞動力優勢只是成為世界工廠的必要非充分條件。莫迪8日在總理官邸出席《讓印度重回正軌——經濟改革的行動議程》一書的發布會時說,如果印度想與中國展開競爭的話,就必須將經濟發展聚焦技能、規模和速度。
目前來看,印度距離挑戰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還存在軟硬件差距。
從硬件上看,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巨大缺口。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印度基礎設施在148個國家中排名第85。現代國際關係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認為,目前印度基礎設施相當於中國八十年代水平,按照中國中等城市標準開始建設,印度的基建都將是一筆巨額投資,供電、供水、治污、鐵路、公路和港口建設都存在龐大缺口。印度要想趕超中國,不僅要填補傳統的基建缺口,還需在光纖網絡和現代化公共設施等新領域加大投入。
與硬件缺口相比,印度的軟件劣勢更為明顯。首先,投資環境有着濃重的民族主義色彩。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印度規定外資零售商在同一個屋頂下只能銷售同一種品牌的商品,這就相當於讓沃爾瑪、家樂福等大型外資連鎖超市無法進入印度市場。此舉主要是保護底層民眾的“爸爸媽媽店”免受外資競爭衝擊。在製造業,印度也以保護本土小作坊為名,把許多行業規定為“小型製造業”,完全禁止外資進入。
第二,行政效率低下。在許多外資企業眼裡,印度的管理制度非常不透明並且反應遲鈍,印度的土地徵用、環境許可、多級監管架構及複雜審批程序、勞工問題很難逾越,這些問題在低效的印度民主制度下短期內也難見起色。
第三,印度的宏觀經濟調控能力受到局限。目前儘管莫迪所屬的人民黨在議會下院中占多數席位,在聯邦層面強推政策不會遇到阻力。但印度各邦都有獨立的決策權,特別是掌握着基建項目的審批和規劃權。在政策實施階段,一些邦的執政黨如果是反對黨,完全有可能作出不服從中央政策的舉動。
陳鳳英認為,在印度政治生態圈中,莫迪根本無法強推改革,一是因為印度自結束殖民統治以來,就沒有建立起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二是目前在野的國大黨雖然在本次大選中慘敗,但在全國範圍內依然有着深厚的群眾基礎;三是莫迪出身並非高等種姓,缺少強推政策的政治資本。
最後,印度嚴重的社會問題也削弱了增長動力,衛生水平差、勞動技能低、法制薄弱、城市規劃混亂和性別不平等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