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出於對美國霸權恐懼、反感或嫉妒,總是希望美國能在伊拉克陷入越戰式的泥潭。但是,當年的越南和現在的伊拉克有本質的不同。越南戰爭時期正是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越南人民堅信獨立自主的民族國家是建設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能夠前赴後繼地投入反對殖民者和西方傀儡的武裝鬥爭,當時和美國針鋒相對的中國和蘇聯也願意源源不斷地提供人員、物資和精神支持。而伊拉克戰爭的背景是大多數不發達國家發展經濟的失敗。當人們發現本民族的精英階層沒有給大多數人帶來經濟和政治上的好處時,阿拉伯民族主義就成為失去大眾支持的空中樓閣和遠離人民的精英的幻覺,而其它國家受制於與美國的經濟聯繫也不願意真正得罪美國。因此,儘管戰前阿拉伯和反美精英們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戰運動,並預期美軍會在伊拉克遇到頑強抵抗,伊拉克人卻不願意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去捍衛薩達姆的專制統治,致使其政權在三周內就土崩瓦解。
失望的反美精英們轉而希望美國能被伊拉克游擊戰拖垮。自今年三月份以來,美國也確實被伊拉克不斷升級的暴力活動搞得焦頭爛額。但是,雖然所有的游擊戰都是弱者反抗強者的暴力抗爭,從某種程度上都是值得同情的,但從歷史上占山為王的草寇到今天拉美叢林中的反政府武裝,能夠成功顛覆已有政權的游擊隊畢竟是少數。中共當年能夠從游擊戰發展到人民戰爭直至奪取政權,除了打土豪分田地爭取到農民的支持外,還離不開兩個外部條件。一是中國存在權力真空,如果不是日本侵華,嚴重削弱和分散了蔣介石的力量,紅軍可能早已被消滅在陝北或趕到國外。二是能夠提出有希望的治國綱領,當時中共的社會主義理想和民主政治口號與蔣介石政權的腐敗和專制形成鮮明對照,成功地吸引大量民族精英投奔共產黨。但在目前的伊拉克,無論是美國直接統治還是扶植一個新政權,都很難想象會出現權力真空,而遜尼派游擊戰士除了反美情緒外,也拿不出任何建設性的綱領。因此,儘管在短期內,伊拉克游擊隊還能夠利用政權轉換過程中的混亂和人們對未來的迷茫獲得一些可乘之機,但就長期而言,他們根本就沒有獲勝的可能。
伊拉克游擊隊現在的唯一希望是藉助美軍不斷增加的傷亡和一些重要目標被襲擊後產生不斷放大的新聞效應,在美國國內產生類似越戰時的厭戰和反戰運動,迫使布什政府撤軍。他們每發動一次襲擊,每綁架和殺害一名人質,都不忘要通過半島電視台或互聯網讓全世界知道。美國大選在即,伊拉克問題更成為美國選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但是抵抗組織忘了,30年前的美國是在達到出兵越南的戰略目標後才撤軍的。60年代初美國向南越派兵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共產主義在東南亞的擴張。當時的東南亞不僅有隨時可能奪取政權的印尼共產黨,而且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緬甸的共產黨游擊隊都把所在國政府搞得焦頭爛額。如果共產黨游擊隊在南越獲勝,那末整個東南亞就有可能都被納入共產主義勢力範圍。到了60年代末,世界第三大共產黨印尼共產黨已經被剿滅得乾乾淨淨,南越的戰略地位開始下降,美國就開始考慮減少在越南駐軍。70年代初美國正式宣布撤軍時,原先是鐵板一塊的社會主義大家庭在中蘇邊境衝突後已經徹底分裂,毛澤東發動的文革隨着林彪之死實際上已經失敗,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已經開始起飛。76年美國完全從越南撤出,之後不久越共和紅色高棉之間發生衝突,中越之間也因越南入侵柬埔寨而爆發邊境戰爭,此時不僅東南亞叢林中的共產黨游擊隊已經日益式微,原先咄咄逼人的共產主義中國也開始向資本主義靠攏,逐漸轉變成一個民族主義國家。因此,儘管美國在越南沒有達到預期的軍事和政治目的,但卻在更大的區域範圍內實現了遏制共產主義擴張的戰略目標。今天,美國出兵伊拉克的戰略目標是消除恐怖主義,同時在中東地區實現民主化。不達到這個目標,美國無論遭受多大的傷亡都不會從伊拉克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