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中國的戰略更像屠房肉刀而不是外科手術刀
送交者: 拉塞爾 2004年11月08日20:05:5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美陸軍學院教授:中國的戰略更像屠房肉刀而不是外科手術刀

  美國朝野很多人認為,中國武力攻台僅是恐嚇策略而已,永遠也不會發生;但也有一部分觀察家則認為中國將以未來五至十年的時間,積累足夠裝備及軍力攻台。美國陸軍學院軍事教授R.L.拉塞爾認為:千萬不要低估中國大陸的軍事實力及反台獨決心。中國大陸可隨時奇襲攻台,並有能力取勝。這是拉塞爾教授近一年前的文章,今天讀來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顯然易見,台灣海峽是一個極有可能發生震盪的不穩定地域。北京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而台灣則正在逐步建立實際上的獨立,並處心積慮想正式宣布國家自主。這樣的一個宣布,將越過中國的政治“紅線”,迫使北京動用武力。

  不少西方人士認為,任何中國大陸在近期內攻擊台灣的企圖,都是不理性的行動,因為中國需要更多的時間取得和部署技術上更先進的武器系統。這種設想忽視了貝?所揭示的那種政治和歷史智慧。貝?在一九八二年出版的著作《奇襲戰》中提到“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不但取決於攻擊者所面臨的實際戰爭危險,也取決於覺察到和平面臨危險。”北京並不具備效仿美國海軍陸戰隊展開大規模海陸兩棲攻擊戰的能力,但中國領導人可能擔心,他們永遠沒有足夠的時間發展這種戰鬥能力。時間將迫使中國大陸沒有興趣再讓台灣有機會加強與世界的經濟和政治聯繫,以及從西方國家,尤其美國那裡,獲得技術精良的現代化先進武器系統而提高軍事力量。

台加入NMD將陷危機

  相反,提升台灣防務能力反而可能削弱台灣的安全。正如貝?解釋的那樣:“防禦者可能錯誤地以為自己的軍事力量可阻嚇敵人,從而沒有看到敵人由於意識到自身的弱點而將可能採取更大膽行動去彌補自身的不足。”北京可能正感受到遲動武不如早動武的壓力,因為它憂慮台灣的軍力,以及台灣和國際間的聯繫,只會與日俱增,如果台灣接受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保護,情況將更為危險。

  毫無疑問,中國知道外界觀察家關注中國到底有多大的海上和空中運輸能力,以此判斷中國跨海收復台灣的戰鬥能力。因此,中國可能已構思出並實施著一套欺敵計劃,使外界觀察家誤以為他們已經掌握中國的海上和空中運輸能力,而正在此時,中國軍方正秘密獲得和演習必要的運輸能力,增強調遣軍隊跨海作戰的能力。

瞞天過海奇襲致勝

  有證據顯示中國高度重視奇襲戰,並採取措施掩蔽自己的軍事意圖。伯利斯和舒爾斯基在《中國用兵方式》一文中,回顧了中國用兵的歷史。他們寫道:“中國人在實際戰爭中用兵的典型特徵,一直是強調出奇制勝的重要性。”根據美國國防部的資料,中國國防大學一九九三年的一篇論文也建議,中國軍隊應該承認實施欺敵行動的價值,尤其在涉及台灣的危機中,迫使台灣政治和軍事領導人對大陸的軍事意圖摸不著頭腦,從而錯誤配置軍事資源。這份論文提出,欺騙敵人的策略,可以誘使敵人對大陸的行動和目的作出錯誤的判斷,而且,偽裝和欺敵行動可以分散敵人的注意力,浪費他們的火力和干擾高科技武器。

  此外,中國視突然襲擊為一種戰勝武器裝備更先進對手的方法。美國國防分析家皮爾斯伯里在其著作《中國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中提出,中國戰略書籍中存在一種論調,即“劣勢者必須先發制人攻擊優勢者,以癱瘓對方的神經中樞和切斷其後勤補給。中國論述美國弱點的軍事書籍和文章,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九一年的海灣戰爭時期,現在仍在對那場戰爭繼續進行各種分析。

  海空運輸補給裝備的生產,對中國並不存在重大技術障礙,這一事實是傳統智慧理解不到的。中國有能力生產運載部隊跨海作戰的飛機和艦隻。中國也完全能夠採取主動措施,確保秘密獲得的海空運輸裝備而不被西方國家發覺。一份美國國防部的報告說,中國正在使用地面偽裝、地下設施、假目標,以及其他掩蔽和欺騙方法掩飾其軍事行動,防止對方及時發出預警。中國為實現兩岸統一的政治目標,將不惜犧牲必要的經濟資源,去支持建立以及隱藏起其軍隊渡海作戰能力的秘密努力。

可用導彈補空軍不足

  中國可以輕易地增加運輸機生產線,並且在倉庫和地下掩體中,儲藏這些備用飛機,並避開敵方衛星的監視。中國徵集的士兵可以在充足的時間內,接受跳傘訓練,而不被外界發現。這些做法足以大大增加軍隊兵力,使中國大陸可以越過台灣海峽,將兵士空投到台灣島上。

  同樣,中國也可以秘密地加強海上運兵能力。中國早已掌握建造海上駁船的技術。他們可以努力增加海上運輸艦隻,並將它們藏於偏僻港口的大型掩蔽網下。這些港口遠離主要的海軍基地,以免成為西方國家監視的重要目標。

  中國還可以增加彈道導彈的生產,越過西方國家估計的數量。在一九九六年的台海危機中,可以看出中國憑藉彈道導彈彌補空軍力量不足的重要性。彈道導彈群可以輕易地隱蔽在中國漫長海岸的崎嶇的山地。在一九九一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幾乎未能偵察到空曠沙漠裡的導彈部隊。

雷霆第1擊

使用外交手段哄騙對手沉醉於政治安全感

  中國大陸可能尋求哄騙台灣和美國人產生一種政治安全感,放鬆防衛台灣島的軍事準備。中國可以進行一系列的外交活動,擺出滿足於現狀的姿態和做出促進兩岸政治對話的政治承諾。

  中國大陸可積極展開各種兩岸互訪和談判的活動,並表現出極大的熱忱,且公開聲稱這些努力為兩岸關係開闢新的基礎。在這種環境下,很少台灣或美國政客會呼籲加強軍事戒備。   

雷霆第2擊

藉軍事演習掩護攻擊部隊就位

  在這種政治氣氛中,中國例行的軍事演習,以及加強的空中、空防和地面部隊行動,可能不再引起特別注意。中國大陸已經使台灣和美國,對過去數年內每年舉行的大規模軍事演習感到司空見慣。加強的軍事行動可能被外界理解為正常行動。而且,政治人物將審慎地反對台灣和美國軍隊的戒備姿態,擔心軍事戒備措施會破壞中國大陸展示的善意的政治和外交行動。然而,在這種虛假的情況下,中國大陸將把那些軍事演習突然地變為軍事行動。成為大規模攻台軍事行動的戰爭起點和基礎。

雷霆第3擊

以地對地導彈飽和攻擊台灣C4I系統

  中國可能在戰役的最初階段,集中打擊台灣的指揮、控制、通信、電腦和情報系統中心(C4I系統),這種策略將致力摧毀台灣軍隊的中樞神經系統,使其海、陸、空三軍部隊陷於癱瘓。中國可能突然發射大規模的地對地導彈,縱深飽和轟炸重要民間和軍事基礎結構所在的地區。數以百計的導彈猛烈攻擊,可以彌補導彈的不準確性。被瞄準的設施包括後勤和指揮總部、軍隊居住區和辦公室,以及政府設施。中國可能希望在一次猛烈的導彈攻擊中,炸毀那些建築物,儘可能多地擊斃政府和軍隊領導人。這種飽和式的導彈轟炸,是一種旨在癱瘓台灣領導層指揮力的軍事行動,並可嚴重減弱台灣對中國軍事行動的協調防禦能力。

雷霆第4擊

使用小量大規模殺傷武器阻窒台軍調動抵抗

  中國可能比西方軍事領導人更樂意使用大規模摧毀性武器,並與突然襲擊的作戰方法相結合,對敵方的心理將造成沉重打擊。中國領導人可能推測,反正收復台灣的軍事行動本身將使北京遭到國際社會的排斥,因此,使用大規模摧毀性武器並不會令情況變得更壞。何況中國可以辯稱,他們使用大規模摧毀性武器並沒有違反國際準則,因為他們對付一個分裂省份的行動是國家內部事務,而不是國際性衝突。

  中國大陸可能發射少數攜帶戰術性核彈頭的彈道導彈,以提高消滅台灣政府和軍隊領導人的機率。某些研究顯示,中國了解核武器實戰運用的價值。

  另一方面,彈道導彈還可以裝載各種長效和非長效化學劑,在地面摧毀台灣空軍和防空部隊的兵力,以獲得制空權。中國可以向台灣地對空導彈基地投放長效化學武器彈頭,使台灣防空人員無法操作防空系統。效力持續較短的化學劑可以投射到台灣主要的空軍基地,使台灣戰機無法升空。這些戰法可以使技術上稍為落後的中國大陸空軍出擊,有機會使用傳統武器,以對付台灣的空軍和防空部隊設施,以及打擊台灣的海陸軍及地面部隊。

雷霆第5擊

快速反應部隊空降敵後搶占機場以開展大規模空運行動

  中國戰機也可以利用這種機會,掩護運輸機將空降部隊運過台灣海域。空降部隊到達對方空軍基地時,剛好非長效性化學武器的效力已經飄散。這些軍隊將控制完好無損的跑道及周邊地區,使更大型的運輸機,甚至商用飛機可以著陸,迅速增援裝備輕便的空降部隊。

  中國擁有的空降部隊可以起到“苗床”的作用,它會培養出更多的空降部隊和空中機動部隊,數量將超過外界目前的估計。根據美國國防部的估計,中國第十五空降軍有三個空降師,每個師有一萬人。自一九九一年海灣戰爭以來,中國一直投入相當多的資源發展特種部隊。中國一面縮減龐大的軍隊人數,同時更加側重發展快速反應部隊。中國大約有十四個“快速反應”師。中國的這些合成軍沒有足夠訓練或後備軍,但已具作戰力。在第一次攻擊波派往台灣的大陸空降部隊,可以占領台灣軍用機場,使大陸軍用運輸機和商用飛機可運送這種“快速反應”空中機動部隊。

雷霆第6擊

展開大規模兩棲攻擊,牽制台軍對大陸快速反應部隊的反擊

  當台灣軍隊極力從彈道導彈、戰術性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空降部隊的各種攻擊中恢復過來時,大陸將對台灣各灘頭展開兩棲攻擊。如果在導彈攻擊開始前,中國大陸海軍的主力已經離開各主要港口,在參加軍事演習的掩護下集結到台灣海峽,那麼,在飽和式的導彈轟炸之後,兩棲登陸應能很快展開。只有在大規模的導彈攻擊行動後,中國大陸的秘密兩棲攻擊裝備,才會駛出隱蔽的海港。台灣海岸線有限,以及台灣軍隊的長期反登陸準備,將使大陸軍隊的登陸行動極其困難,但大陸部隊最終可以密集型的攻擊攻克台灣的防禦,並消耗台灣的防禦兵力。然而,這種兩棲攻擊主要的用意是起牽制性作用,吸引台灣的地面部隊,削弱對方對被占領軍用機場的反攻力量,使大陸軍隊可以將大量地面攻擊部隊空運到台島。

  從另一方面說,如果北京不採用許多傳統分析所預期的兩棲攻擊,它可以採用突然襲擊的方法。正如勒特韋克在《五角大樓與戰爭藝術》一文中描繪的那樣,“足以壓制抵抗的大量部隊,同時迅速地直接向每一目標展開攻擊;這時,由於受到大規模的攻擊和意識到己方指揮部和指揮官在戰爭開始時已遭到攻擊,敵軍已無法進行像樣的抵抗。”

  一場全方位的突襲戰會與台灣軍隊充分防範的海上及吃力的兩棲行動有很大的不同。在《國家利益》一文中,利利和福特說,中國總參謀部似乎已經認識到,大陸對台灣的封鎖、空戰或兩棲攻擊的威脅,已經越來越不可行,因為這種消耗時間的戰法,將為國外勢力提供介入戰爭支持台灣的機會。這一結論,將促使中國大陸軍事策劃者採納空降襲擊的戰爭計劃,用奇襲戰略展開攻擊。

雷霆第7擊

快速反應部隊占領全島交通線,在美國介入戰爭前全面控制台島

  在取得多處立足點(主要是機場及空運增援部隊)後,大陸快速反應部隊可以迅速從那些控制區出發,占領全島的地面交通線。他們將具有攻擊台灣地面部隊的力量,台灣軍隊這時已因為指揮結構幾乎被摧毀,而陷入全面混亂狀態。大陸快速反應部隊將在空軍的支援下展開行動,在美國航母戰鬥群介入戰鬥前,迅速攻擊並加強對台灣島的控制。

  在鞏固進入台灣的地面部隊後,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經受國際社會的譴責,以及對大陸和台灣的經濟制裁。中國必須準備經受美國施加的封鎖。基於這種考慮,中國可能依靠數以百計的小船,突破美國海軍的封鎖,向台灣提供補給物資。北京可能估算到,它可以突破美軍封鎖,將足夠的物資送到台灣,使解放軍能立足台灣,直至北京發動的政治攻勢瓦解國際制裁。在這一政治攻勢中,北京將公開展示,台灣人民因國際制裁,比大陸軍事行動遭受更大痛苦。在封鎖和制裁解除後,中國也可能提供恢復台灣外國投資和商業活動的機會,增加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國內政治壓力,使它們接受中大陸收復台灣的既成事實。中國領導人可能估計到,他們在中短期內,可以經受國際的孤立,但中國的龐大市場將促使西方商界要求本國政府解除或放寬國際制裁。

“不太可能的事”並非“不可能發生”

  上述的設想是貌似真實嗎?起初,人們似乎會認為中國大陸奇襲台灣的設想不可能出現。但你如果冷靜思考軍事史上的奇襲戰例,你可能就不會完全將這種設想看成是一種離奇的狂想。在一九四一年的珍珠港事件發生前,傳統智慧一直認為,日本不敢於向強大的美國太平洋軍隊發動突然襲擊。一九五○年,美國決策者在美軍越過鴨綠江前,也沒有料到中國軍隊會入朝參戰。在埃及地面部隊一九七三年越過蘇伊士運河前,以色列情報部門一直以為,埃及軍隊在未取得制空權前,不會向以色列開戰。牢記這些奇襲戰的歷史事例,可以對預測戰爭前景方面,具有謙虛謹慎的意識。

  對中國大陸跨海作戰能力不足的樂觀估計,帶有嚴重的種族偏見和教條成份。它們以為中國大陸攻台必須具有美國式的軍事和技術先進性。那些估計更以為,在中國達到與美國相同的軍事實力前,北京會判斷自己的實力不足以展開攻台。然而,中國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戰略思想理解這場軍事挑戰。中國軍事謀略者可能不再無限期拖延攻台計劃,他們必將制定出一套符合自己軍力的戰略。

  美國策劃和實施的戰爭,會尋求最大程度降低傷亡人數,然而,中國較不顧及士兵的損失。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可以輕易地補充傷亡的士兵。中國在朝鮮戰爭中已充分證實,他們經受得起沉重的傷亡。他們曾以十八個師約十八萬名士兵,打擊美軍第八軍的挺進。在整個朝鮮戰爭中,中國在戰場上傷亡人數達到九十六萬人。

  軍事效能很大程度取決於時間、環境和戰略。中國最適應自己戰鬥力的戰略,將是不顧傷亡和裝備劣勢而發動武力攻台,給台灣軍隊造成重大傷亡,以兵力優勢壓倒裝備更先進的對手。中國的戰略更像屠房肉刀而不是外科手術刀。

  

美國陸軍學院軍事教授 R.L.拉塞爾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中國殲-8戰鬥機的最大的遺憾
2003: 打台灣是中國走向世界強極的必然之路
2002: 西方文明的難言之隱
2002: 忠魂為何守遼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