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泰国举办的2017年防务展上,中船重工首次展示了我国外贸型系列潜艇,包括排水量2600吨的S26T型,排水量1100吨、600吨的两种小型AIP潜艇,以及排水量仅200吨的微型特种潜艇。
尽管看模型,这些潜艇似乎都是黑黝黝的一个大罐子,后面有个螺旋桨。但实际上,不同吨位的潜艇之间的差别,不比驱逐舰、护卫舰和导弹艇的差别小。
要谈这些潜艇的区别,我们首先要说一下常规潜艇的作战模式。
现代媒体的报道,经常给人这样一种错觉:现代潜艇都是安静地在水下以很低的航速慢慢航行。
网络上有这样一个观点,说什么现代潜艇不需要高速航行,所以日本“苍龙”级高速航行中发出特殊噪音的缺陷不是缺陷。
这其实就是这种错觉带来的误解。
其实,随便用什么工具,丈量一下,就会发现,对于中国、日本这样的国家来说,常规潜艇从基地出发,到实际可能发生冲突的海区,之间的距离是相当遥远的。
举个例子,按照最近的距离算,从日本长崎到东海中日争议海区,约有500公里距离。
要依靠AIP动力系统,用2节航速慢慢“爬”过去——需要5天时间……等“苍龙”赶到地方,那大概是黄花菜都凉了。
而这还只是中日可能冲突的一个较近的海区而已,如果预定作战海域是在太平洋当中,潜艇往往需要航行数千公里,才能到达预定海区。
虽然AIP系统理论上能让潜艇航行数千公里,但过于漫长的航渡阶段——海军舰艇从基地到作战海区之间的往返战斗行动,称为航渡——也会给整个作战带来巨大的变数,这是很难接受的。
正是因为如此,实际上,常规动力潜艇的战斗航渡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需要动用飞机、水面舰艇来提供掩护,让潜艇能够以较高的航速迅速抵达任务海区。一般来说,常规动力潜艇水下电机航行采用低速,通气管状态航行按全速的60%-80%计算。在航渡中,昼间采用水下安全深度航行,夜间以通气管状态航行。
对于常规潜艇而言,航渡阶段的行动比较复杂。在得到己方海空掩护情况下,可以安全地用通气管状态高速航行,争取快速抵达目标区。此时由于敌方的侦察力量被屏蔽在安全距离之外,潜艇依然是安全的。
但如果在高速航行时,出现可以识别的特殊噪声,那就等于通知敌方:我来了,准备打我吧……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缺陷。
此外,在通过敌方反潜封锁区的时候,潜艇还可以用一招,就是大深度通过。在大深度上, 以较高航速迅速通过反潜封锁区是核潜艇常用的办法。但常规潜艇限于动力有限,大深度潜航较远距离后,需要上浮到潜望镜深度充电,这时候对于常规潜艇来说就非常危险了。
正是因为日本的地理环境因素和政治因素限制的双重作用,海自一直希望获得类似“核潜艇”的常规潜艇,“苍龙”级就是这样设计出来的。
按照设计,“苍龙”的AIP系统,可以让潜艇在通过最危险的区域后,以较低速度在大深度下继续航行一段,寻找机会再浮起来充电——不过终究还是要上浮,才能充电,所以危险性依然很大——因为“苍龙”使用的瑞典引进的AIP动力系统不能用来给潜艇主电池充电,只能维持低速航行。
其实中国对常规潜艇的需求和日本有点类似,两国常规潜艇的主要任务海区都距离本国基地比较遥远,有着长距离航渡和通过沿途敌方反潜封锁区的问题。
马伟明院士设计的潜艇综合电力系统能够让039B用斯特林发动机同时维持低速航行和给电池充电。这就给了该型潜艇较高的灵活性,不需要使用危险性较大的锂电池,也能实现水下以较高航速航行后,维持较大深度,在低速航行的同时,给电池充电。
当然,未来最理想的,恐怕还是使用新概念核动力系统的小型核潜艇,这方面的技术,中国目前也正在研究。因为我国和美国还不同,不能搞全大型核潜艇海军,和苏联保留大量常规动力潜艇的原因类似——较小的潜艇在本国近海浅海活动较为方便。
实际上,039B实现了日本人设计“苍龙”时最初的想法——常规动力“核”潜艇,必要时可以全程不使用通气管。
正是由于日本无法解决瑞典AIP系统的缺陷,“苍龙”的AIP系统最终被放弃,未来的改进除了要设法解决高速航行噪音问题,还要安装锂电池,取代AIP系统。尽管锂电池有可能起火的安全隐患,但能大幅度提高潜艇水下高速航行时间,对于日本的需求来说,比瑞典的AIP系统更好。
但不同的国家对潜艇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瑞典之所以设计AIP的时候搞成这样——恰恰是因为该国的地理环境,作为近岸防卫型海军,瑞典潜艇差不多出港就进入作战海区,战斗航渡的距离很短。因此排水量只有1500吨的“哥特兰”级潜艇完全可以全程用AIP慢慢“爬”……
二战后,德国海军自用潜艇越造越小,出口潜艇却越造越大,也是同样的道理——德国本国海军只需要在家门口作战,而它的很多海外用户却有着在开放大洋上行动的需求。
在中船重工展示的几型外贸艇上,我们也可以显著看到它们动力系统的区别。
S26T基本就是按用户需求定制的039B的改进型,在水声电子,武器系统,动力系统等方面都有所简化,主要考虑降低成本,让用户更容易接受。
泰国海军大部分时候活动范围仅限于泰国湾。不过理论上,其海军舰艇还是要有绕过马来半岛,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缅甸海,甚至杀进孟加拉湾能力的。S26T的排水量带来的理论上的远航能力,也可以用来满足这种理论上的需求。
不过,事实上,泰国的潜艇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执行这样的任务,他们的潜艇艇员训练水平,海军总体保障执行这样类型任务的能力,可能都有问题。
事实上,有相关业界人士消息说,泰国在购买S26T的时候提出了苛刻的降低成本要求,实际上该艇比巴基斯坦购买的S20P还要简化(毕竟巴基斯坦海军的潜艇是真的要进入印度洋活动的),其实际的远航能力更低了……泰国之所以买S26T,一方面有尽快拿货架产品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觉得该艇的吨位,性能可以和越南“基洛”级“嘎嘎苗头”。
如果抛弃那些有的没的面子因素,对于泰国来说,中船重工这次推出的1100吨潜艇或许更适合它。从模型上看,该艇减少了主机数量和电池数量,但在武器、探测系统方面与S26T水平基本相当。
而最要紧的是,1100吨潜艇的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在满足泰国苛刻成本要求的同时,某些性能反而可能还能比现在这个“超简化版”S26T好。
考虑到泰国还需要更多潜艇——毕竟其主要假想敌越南已经买了8艘“基洛”——而且泰国与中国签署合同的方式也是一艘一签……这么看来,未来泰国购买这种1100吨廉价高性能潜艇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
而这次中船重工展示的600吨级AIP潜艇,远航能力更弱一些,但如果仅考虑近岸防御,比如对于委内瑞拉这些国家而言,也是挺合适的。
至于200吨微型潜艇,那主要是考虑特种作战用的,但那是对于拥有大型潜艇的大国而言,如果对于那些需要在诸如波斯湾、红海这样的“澡盆”里作战的海军来说,具备两条鱼雷的这种微型潜艇,足以单独执行防御的作战任务了。
中国这次推出多种吨位的潜艇,表明我国在潜艇出口方面,已经打通了思路,不再是从本国需求出发,简单将本国自用潜艇简化或稍加定制化后出口——从我国最早出口到埃及、朝鲜等国的033型潜艇,到近年来卖给斯里兰卡的035型,再到出售给巴基斯坦的S20P和泰国的S26T型,其实都是这个思路。对于很多国家来说,S26T这样的远洋潜艇对于它们来说太贵了,真正能满足它们需求的,是1100吨,600吨乃至200吨的小潜艇,既然看到市场的这个需求,中船重工就设计了这些我国自己用不上,专为用户设计的潜艇,这显然是该公司全面进军国际潜艇市场的号角。
作为“发达国家粉碎机”,中国露出进入出口潜艇行列的雄心,立刻就会引起一片警惕。
不过在潜艇方面嘛,要说现在就能“粉碎”俄、法,恐怕还为时过早,因为这两家相比我国,在水声电子、静音性能、鱼雷武器等方面都还有一些独到的优势。而德国的212型潜艇虽然最近爆出因为更换AIP系统储氢罐麻烦问题全部趴窝的新闻,加上一直以昂贵著称……市场正在连年萎缩,但还是有不少国家出于惯性和对“德国质量”的信赖,会继续购买。
要说被“粉碎”的,其实主要是日、韩这些试图挤入世界潜艇市场的“新面孔”。
日本“苍龙”级出口,在第一个潜在买家澳大利亚这儿就遭到“神秘力量”的强力阻击,这件事背后,也有着中国潜艇准备全面出征国际市场的意思在里面。
而本届泰国防展上,中国200吨微型潜艇的出现,也打碎了韩国此前到处推销的微型潜艇的梦。
潜艇市场和民航客机市场有点像,能挤入主流的“玩家”少,市场细分化又非常严重。而且,需要潜艇的国家可比民航机客户少得多,因此市场容量也相当有限——最终导致竞争基本就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肉搏战”。
巴基斯坦的S20P潜艇订单,就是直接与法、德两国最新外贸艇“肉搏”才赢来的。巴基斯坦海军从2006年开始寻求新的潜艇。最初他们和法国谈过购买“蝎子”级潜艇,中间又一度与德国谈了买214型潜艇。但2009年,这两个项目都已经告吹。
巴基斯坦海军对于常规潜艇需求,其实很适合买中国或俄罗斯的潜艇——排水量2000吨左右,能够平衡在近岸和远洋作战的需要,要有远程的反舰导弹和先进的反潜鱼雷——考虑到巴基斯坦的“巴铁”地位,在否决法德潜艇后,实际上也就只有中国的S20型能满足巴基斯坦的需求了。巴基斯坦将逐步用8艘S20P型潜艇,替换现役的2艘法制“阿戈斯塔70”和2艘“阿戈斯塔90”型潜艇。
中国既然来了,市场上一场新的“血雨腥风”只怕也难免了,不过对于那些希望用有限的经费增强国防力量的不少国家来说,这场“血雨腥风”却是他们等了很多年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