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战役是国共在山东战场博杀的一小段,双方都是拼了老命的,打得异常残酷。 国军方面的主帅王耀武很有军事才能,作战经验丰富,善于守城。手下有十余万国军将士,粮饷弹药充足,防御工事固若金汤。可惜的是一些小事上疏于防备。其一,集重兵于城东山地而将吴化文部置于城西易受攻击之处。而吴部是收编的皇协军,不善攻、不善守,却是善降。当大兵压境之下,反水倒戈是他的最好出路,但却把王耀武坑了。其二,兵败后王耀武弃城而逃,本来是可以蒙混过关的,岂料化妆功夫不到位。 另外,国军战略一概缺乏协作精神,不知唇亡齿寒之道理。假如徐州集团能拼死北援,虽然遇上粟裕将军的重兵阻击,可能过不去,到不了济南城下,但还是能鼓一鼓守城将士的士气。这样,也许吴化文就不会反水了。 解放军方面也是险胜,不是将不用命,而是协调不佳。本来华野的军事布置在曲阜会议后己经决定,几位前线主将宋时轮、聂凤智、王建安等都是久经沙场的军事将领,更有谭老板坐阵。军委老毛却突发奇想,将许世友空降到东兵团,任命为“攻城总指挥”,这就为以后作战方向的改变埋下了伏笔。因为从几方面的电报来看,许世友坐阵指挥,将东兵团的助攻变主攻,并非是因敌情变化,而是随心所欲地打。若不是吴化文献阵有功,很可能是败仗。正是西兵团的宋时轮的主攻的功劳,也是粟裕原来的部署,特别是自从飞机场被置于炮火之下以后,断了王耀武的外援。 最后,城是攻下了,许世友再次一战成名。他也因为此,缺席了以后南线的淮海大战、渡江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