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媒体《欧亚时报》网站报道,印度国防部长拉吉纳特·辛格表示,将在印度航展上旨在展示印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尖端技术能力。在莫迪总理提出“自给自足”政策后,一直在推进印度国产武器的制造工作,这不仅要满足印度军队的要求,也要让印度的武器装备出口到其他友好国家。
但是,这种印度国产化政策在国防工业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还有意义吗?全球军火工业的专家们对此并不确定。
专家们认为,印度的做法存在很多问题。由一个国家独自生产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当然像美国、中国和法国这样的国家除外。而其他国家会选择合作生产建造相关装备。考虑到这种现象,印度的国防生产必须分为三类:不能进口的,可以与其他国家合作在印度组装或联合生产的,以及可以单独在印度进行制造的。如果预算不足的印度国防部门,想要吸引投资和投资者,无论是外国的还是本土的,这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印度提出的武器装备自给自足并不是一个新目标,近年来,历届印度政府都在通过“印度制造”和“购买印度产品”等计划来实现这一目标。然而,这个目标仍然是遥不可及。
专家们指出了武器装备自给自足的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在印度国内自行生产或与外国供应商合作生产高科技武器装备,可能不会比直接进口现成装备更便宜。例如,苏-30MKI战机由俄罗斯苏霍伊公司研发,并授权给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许可,在印度本土制造的。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如果从俄罗斯购买这款战机,要比印度斯坦公司制造的便宜得多。同样由英国航空航天公司制造的“鹰”式教练机也比印度斯坦制造的同框教练机更便宜。甚至在2012年,印度引进法国“阵风”战斗机生产线的协议大批没有成交,主要是因为在印度斯坦公司生产“阵风”会被比直接从法国进口更昂贵也更耗时。
印度面临的更重要的问题是,其8家国防公共部门企业、41家军工厂和49家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机构生产制造的武器装备都有一些质量问题,而且他们也没有在承诺的期限内交货。因此,印度国防部门往往因为其质量不高而拒绝这些国产装备。印度的陆军和空军尤其如此。问题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印度在导弹、核武器和太空等领域开发高质量装备的基础相当薄弱。
印度国产装备质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技术先进的国家相比,印度在科学和教育机构的基础研究上的投资很少。因此,印度总是不得不依赖外国技术,而这些技术又不容易落到印度手中。在过去的20年左右,印度的研发支出一直停滞不前,仅占GDP的0.6%至0.7%,远低于韩国(4.8%)、以色列(4.95%)和日本(3.4%)等国家。美国的研发投资虽然只约占其GDP的2.84%,但考虑到美国庞大的GDP总量,这一金额也非常巨大。即使是中国,其研发支出(2018年为2750亿美元)也占到了其GDP的2.2%。
此外,与其他国家相比,印度私营部门对研发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印度,政府是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到目前为止,私营部门的研发只集中在三个领域——制药、汽车和软件。而在微薄的政府研发资金中,大部分(约五分之三)分散在与原子能、空间、地球科学、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的关键项目中。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防工业发展方式,这取决于其对威胁的看法、成为全球大国的愿望和现实能力。因此,印度不能遵循典型的美国模式或中国模式,尽管中国模式可能更具有启发意义,因为中国的国防工业也是从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采取了两种创新的发展战略。第一种是“足够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负担得起,可以大量生产和部署,这些武器即使在质量和性能上不如外国产品,但这些低成本、低技术版本也可以被中国军队“大量”使用,以抵消质量上的差距。第二种是高端、高成本的“镀金”方法,主要用于在特定领域开发尖端武器,如定向能激光武器、机器人系统和与发达国家相匹敌的微型纳米系统。
而印度在“自力更生”政策上确实有很多向中国学习的东西。但印度也具备中国没有的优势,主要的西方非常愿意帮助印度,特别是一些美国企业已经在印度投资建厂,还希望与印度共同开发和制造武器装备,这不仅只是装备印度军队,还可以销往全球军火市场。因此,这并不是“自力更生”的问题,而是让印度成为全球主要武器制造中心。
印度国防工业也面临着缺乏合适的人才的问题。印度没有具备机电一体化、复合材料和系统集成知识背景的工程师,而这些知识在国防领域非常重要。尽管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尽了最大努力,但仍没有获得足够多的工程师和年轻科学家。相反,一些科学家还已经辞职,以便在其他地方获得更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