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历史性突破! 潜射鹰击-18A超音速掠海画面公布
送交者: 一剑破天 2024年06月26日21:19:26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001.jpg

  6月19日是人民海军潜艇部队成立70周年纪念日,央视《正午国防军事》栏目也制作了节目予以报道。其中一个短片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惊喜:不但出现了中国潜艇发射潜射导弹的珍贵镜头,并疑似展示了鹰击-18A潜射反舰导弹的掠海飞行画面。而这个报道可能还与前两天报道有关,似乎这才让观众明白了北部战区某潜艇支队文学星说的:鱼雷攻击、导弹攻击的海上验证都得到了“历史性突破”到底是什么意思!

  前两天的报道可能大家看完还有些不明白,为啥说文学星说的是“鱼雷”和“导弹”两种潜艇攻击模式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央视报道中却只有鱼-10重型鱼雷以“尾流自导”模式命中074靶舰的镜头,而没有提到或出现一个有关“导弹攻击”的镜头。可以说当天的报道有些虎头蛇尾,让人看了有些不过瘾。

  但没想到在6月19日人民海军潜艇部队成立70周年纪念日当天的报道中,央视竟然把前两天没介绍的“导弹攻击”又给“续”上了。在介绍中国潜艇部队已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中坚力量后,再次提到我们潜艇部队已经在备战实践中总结出了“鱼雷隐蔽快攻”,“导弹远程突击”等一大批战法创新战果。而画面上展现的就是潜射导弹从水下冲出,并在海面上点火冲天而去的镜头。

002.jpg

003.jpg

  虽然报道中一贯没有说明这个潜射导弹的型号,但从不太清晰的画面中还是能看出其弹体较粗的特征,而对比截止目前中国公布过的潜射导弹后发现,这个应该是中国的鹰击-84潜射反舰导弹。该型导弹是由中国著名的鹰击-83反舰导弹衍生而来,最大射程在120-300公里之间,导弹装载于专用运载器中,可以由潜艇的鱼雷发射管发射,在冲出海面后点火起飞。

004.jpg

005.jpg

  但这种亚音速反舰导弹显然不符合“历史性突破”的描述,于是在接下来的报道中又出现了另一种潜射导弹的身影。能看出来这种潜射导弹的出水姿态与鹰击-84明显不同,采用的不是鹰击-84角度那么高的仰射弹道,而是以一种“出水即掠海”的形式快速飞向目标的。通过画面可见该导弹从出水后就一直在高速掠海飞行,并且飞行高度和方向几乎没有变化,证明弹体的气动设计和控制系统都非常出色。

006.jpg

  而这种具备出海即立即进行掠海高速攻击的导弹,应该就是目前已公开的鹰击-18A潜射反舰导弹了。鹰击-18A是在中国鹰击-18舰载反舰导弹上发展的潜射型号,其研制团队还获得了2017年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据说用于潜艇发射的鹰击-18A射程可达650公里左右,并且该导弹还采用了独特的“亚超结合”飞行弹道,末段攻击极速可达3马赫左右,让对方几乎毫无反应时间。

007.jpg

  虽然公开资料在介绍鹰击-18A时会提到其在巡航阶段会使用亚音速飞行,在接近目标的末段才会转入超音速攻击。但对其从潜艇发射到出海飞行的技术并没有提及,而从此次央视报道可以看出,鹰击-18A与鹰击-84的出海方式完全不同。鹰击-84采用的是在接近水面时再点火的方式,但鹰击-18A则可以在水下直接点火。这就是其能以很小的角度冲出海面,具备出海即转入掠海飞行的原因。据说其最小掠海高度仅为5-7米,可以充分利用海面杂波极大缩短被敌方发现的可能。可以说鹰击-18A这种独特的潜射反舰导弹,才比较符合这两天报道中提到的“历史性突破”描述。

008.jpg

  当然,既然是“历史性突破”,那么人民海军的潜艇部队肯定不仅仅在进攻武器上有所突破,而应该是全方面的突破!况且报道中也提到,随着科技的进步,潜艇部队与其他平台的通讯联络方式也有了长足进步,并且潜艇攻防作战也已融入了我军的作战体系中。因为像射程数百公里的反舰导弹,是无法仅凭潜艇自身完成制导和最终打击,因此就要依靠其他平台协同作战、体系作战,才能完成对敌人的致命一击!

  至此,央视前几天埋下的“历史性突破”伏笔,终于在我军潜艇部队成立70周年纪念日当天被彻底揭开了!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3: 能不笑吗?
2023: 5100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浴血田家镇 8
2022: 期待侵略军的失败和独裁者的灭亡---东
2021: 鲆鳎鲽,三种躺平的有脊椎动物。
2021: 被人怕好还是被人爱好?
2020: 中国003号航母使用核动力的消息
2020: 陈光教授团队研究航空发动机材料 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