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解密已有近一个月,关于它的各项性能和整体技术水平,在超大已经有了不少高水平的分析。但是我认为,所有对歼10的分析和评判,如果脱离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战术需求和在整个空军作战体系中的定位,都难免会有一些偏颇之处。
譬如,有人取笑歼10是“米格21终极版”,并以歼10在空重、载油系数、格斗中稳定盘旋能力、爬升率等某些方面性能与F-16尚且存在的差距来作为它尚未达到30年前美国人设计水平的佐证;而歼10相对出色的高空高速性能和瞬时机动性能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战术思想”下的产物。这样的看法尽管建立在正确的数据论据基础上,但是却未必导出客观的结论。原因很简单,仅仅因为它们尺寸接近,就把两种设计初衷和指导思想完全不同的飞机拿到一起做比较,本身就不可能得出合理的结论——干的活儿不一样,又怎么能判断谁干得更好呢?牛耕地和马拉车的功效之间怎么建立一种合理的量化比较?
最近得到机会与某空版大佬私下交流,套料的结果是10号最近在空版争吵得沸沸扬扬的某些数据的确是不太出色,比声称的还不出色——当然,也有些数据比声称的还出色——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贬低或者抬高歼10的理由,不论是作战效能方面还是航空工业的发展方面。站在航空爱好者的层面上,拿歼10与F16“PK”一下无可厚非,但是以这种虚拟PK的结果作为评判两种飞机成功与否的标准显然并不适宜(并不是说PK歼10就一定会落下风),而如果进而以这种PK结果为依据来评判这18年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成就,那就更不客观了。歼10也好,F16也好,都是两国空军体系中的一个齿轮,而且是两部工作方式完全不同的机器中两个不同位置上的齿轮,把这样的两个齿轮从体系中拆出来比较优劣,意义真的不大。
611的工程师们在设计歼10的时候并不会单纯地以搞一个“压倒F16”的战斗机为出发点,这是航空爱好者的思维方式,不是军工人员的。国家军事工业的任务是尽可能为军队提供“满足作战需要”的飞机,而不是PK台上的王者。脱离实战需要评价作战思想和武器的先进与否是荒谬的——如果现在美国未来20年需要对付的是中国那么大的阿富汗和俄罗斯那么大的伊拉克,以及数以百万计的塔利班武装,那么先进得掉渣的F35的采购计划会全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订购数千架加强版A10C和AC130,并立即将相关后续研发任务提上日程。前卫新鲜的网络中心战概念也暂且靠边站,山地战与反游击战术将成为最紧迫的研究课题。一句话,评价武器和设计思想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作战需要,而不是架空的“先进”与否。
现在来看歼10的产生背景,歼10于1988年上马,98年首飞,03年底试装备部队,从时间上看,它的整体设计思路应该仍然源于我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空中威胁的判断和当时空军的指导作战思想,也就是说,它总体上是一架以满足国土防空需要为首要任务的飞机——说得更直接一点,按照严格分类,歼10实际上仍然是一架截击机,江湖最后一种截击机。当然,一方面作为90年代技术的产物,它还是融合了一些更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另外一方面,由于中国国力所限,没有那个能力设计专门飞机为它分担其他作战任务,这才使歼10在强调截击能力的同时,也具备了相对米格31之类来说更全面的的作战能力。但是我认为不管怎样,歼10骨子里的截击机本色是抹不掉的。从现在掌握的技术数据来看,对出色的高空高速性能和瞬时机动性能的追求,并不惜为此牺牲掉了另外一些对多用途战斗机来说相当重要的性能,显示出歼10设计时强调截击能力的初衷。
从歼10的生产型黄皮机的状态来看,复合材料的用量不大,再加上比F16略大的尺寸和翼面积,更复杂的多波系进气道,9吨空重的数字应该说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虽然这个数字会让大家很不开心。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在这个数字上揪住不放,而要看看到底为什么付出这样的重量代价,付出的重量代价又是否换来了某方面性能的提升。据绝对可靠的信息来源,歼10目前能飞出的最大低空表速远不止公开的1450公里/小时(这也证明了**公开的数字往往还是打了折扣的),达到了相当惊人的数字,但为了达到这个水平付出的代价就是这个9吨左右的空重。F15一类的大型战机有更大的设计余度来让它兼顾各种性能,而单发轻型战机就只能强调某一方面性能,尽量减小其他性能的损失。歼10强调了某一方面的性能,就必定要牺牲另外一方面的性能,不考虑这一点而苛求歼10在各个方面都达到高水平,高空高速和F15比,低空格斗和F16比,这对歼10这种级别的飞机并不公平。 实际上,如果611所在设计歼10时接到空军的要求就是“弄个比F16好的出来”,那么放弃2.0马赫以上的高速性能,弃用复杂沉重的多波系进气道、降低在机体强度上的要求、使用更多强度较低但质量更轻的材料、用面积较小的垂尾等等,完全可以大幅度减轻重量,并同时增加载油系数。某大佬在交流时也认为我们如果真要把歼10搞成终极版的空优型F16,应用上面提到的各种减重手段,完全有能力把歼10的重量现在就减轻一吨左右,进而在飞行性能上全面压倒F16,但是这样的飞机,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比照同时期上马的各国先进战斗机,歼10仍然以高速截击性能作为首要的设计指标似乎让人感觉“太过时了”,然而联系中国面对的实际威胁——北边和东南,全世界最强大的两支空中力量——以及中国空军相对孱弱的能力,照搬美国的“控制——打击”式进攻思想下的装备思路实在是不明智,中国没有那个基础,没有那个能力,短期内也没有那个需求。中国空军从建军之初直到现在,所有的主战飞机首先要尽量满足 “反控制——反打击”的要求,只能指望最大限度地减弱来自空中的敌方打击力度。防御性的作战态势要求中国空军的主战飞机必须首先满足对呼啸而来的敌攻击机群的拦截要求,面对图22M3之类高速突防的目标必须具备起飞后拍马赶到当头截杀的能力。从歼7、歼8系列到歼9、歼10,我们可以看到空军对高速截击能力的强调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显示了国土防空思想在空军装备体系上的深远影响。对当前的中国空军来说,国土防空是必须承担的任务任务,而台海战争或者航母的需求都是尚不确定的事,因此冲到台海上空争夺制空权,或者作为舰载机进行空中防御巡逻,对于歼10来说最多只是兼顾的性能,不可能作为主要的设计目标,如果在兼顾的性能上都能超越F16/F18这样的经典机型,那只能说611实在太牛X了。
对于歼10这样一种截击机,我们应该给予公正的评价。首先它满足了中国空军的需求,有能力完成当初准备赋予它的使命,除了F22这样的怪物外,它能有效地截击目前中国周边任何可能的空中来袭者,是一型战斗力和成本之间相当平衡的单发截击机,从这个角度来说,歼10无疑是成功的,611的工程师也是称职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尽管它也尽了一切努力取得均衡的性能,它9吨的空重、2900千克机内油量、推比仅6.97的发动机等等决定了它某些飞行性能的确有所不足,也并不是中国空军未来攻防兼备战略的最佳承载者,甚至某种意义上,并不十分适宜在台海上空与F16C/F18E争夺制空权。因此对歼10在未来的大陆以外空域的制空能力,目前还没有理由盲目乐观。至于歼10一次次以压倒性优势在演习中击败苏27/30,我认为必须理性看待这个结果。首先,歼10在航电和武器上对老式的27家族占有绝对优势,仅凭借能打主动弹的优势就足以打歼11A个悬殊的比分;其次演习的背景设定并不清楚,到底是歼10对扮演入侵者的歼11进行拦截,还是两者进行空中格斗,这也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总之,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歼10的格斗机动性高于歼11或者F16,也不说明歼10制空作战中的效能达到了F15C这个档次,至于说和两风相比,实在是有点太高看歼10了。
歼10与F16都必须放在各自的系统中才能实现其价值。F16在技术上的确是一架经典的单发飞机,但是它的经典也要建立在美国空军整体体系基础上,如果美国空军体系中没有F15这样的飞机,那么F16能有效拦截对付阿拉斯加方向高速进击的逆火和海盗旗么?如果不能,那么它连合格都谈不上,又谈何经典?空有出色的格斗能力又怎样?歼10也是一样,到底能否在格斗PK中压倒F16C并不重要,即使不能,只要它完成了设计时的设定任务,它就是中国空军体系中有效的一个环节,是一架好飞机。
承认歼10的成功不需要建立在将其神化的基础上,一架轻型单发截击机能够在完成其主要使命之余还有相当不错的制空能力,大家已经应该满意了(比照下米格31),既不应该奢望它在不擅长的领域压倒F16,也不用为此而失望。对于中国的航空工业而言,歼10的确是一个里程碑,但这个里程碑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达到了多么高的水平,而是意味着我们终于有了一个追赶真正先进水平的基础和开端,用某总师的话说,就是终于从“望尘莫及”到了可以“望其项背”的地步而已。航空工业是以整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为基础的,在国家整体工业水平还有待提高的时候,就期待611的工程师能拿出一型可与两风媲美的飞机,这个态度并不理性。工业基础水平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说到战斗机上的复合材料应用时,某大佬说,目前最好的航空复材是日本货,英国意大利次之,人家一是只卖你一点,二是就算人家愿意大量卖,这样不可靠的来源,你敢大量往飞机上用么?再说发动机,如果给歼10用上F100-PW-229A这种水准的发动机,歼10还会把F16放在眼里?自己工业水平不够,目前就只能老老实实吃瘪。我们应该做的努力发展,以后不吃瘪,而不是现在吃了瘪不认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