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抗战中央军血战古北口(长城系列一) |
送交者: LuZhiShen 2009年08月20日10:38:14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长城抗战中央军血战古北口(长城系列一)
萨沙 长城抗战是中曰十四年抗战的第二次大规模主力决战.这次会战中,以中央军,西北军,晋军为主的中国二十多万主力和曰军十万主力激烈对抗.双方在长城一线几十公里的区域内血战了整整一百多天,最终以双方签订作为结束. 中国军队以血肉铸成的一道道长城,誓死阻挡装备精良的曰军精锐主力陆海空三军的联合进攻. 战斗中,中国军队冒着可怕的曰军炮火拼死作战,基本是死光一层退一步. 其中各种可歌可泣的故事,足以令翻看这段历史的后辈人老萨感慨不已. 好了,来听老萨来说说这段历史吧 背景 和某宣部的片面宣传不同,1933年的长城抗战是中央军主力和曰军主力的第二次碰撞. 在前一年的1932年的上海一二八事变中,中曰二国主力就有一次激烈的交战. 中央军最精锐的二个德械师87师,88师和中央陆军教导总队就和十九路军密切配合,和曰军主力在上海大打了一场,双方动用兵力超过十万人.最终以签订作为结束,曰军全部退回原有的曰租界地区. 到了1933年,随着曰军逐步肃清伪满洲国内的三十万中国义勇军部队,曰军开始将眼光转向关内. 当时东北四省中的三省已经被曰军占领,还有一个热河省被东北军的军阀汤玉麟控制. 热河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中国控制住热河,就意味着可以长期保持对东三省的战略进攻的势头,同时可以有效阻挡曰军继续进入关内. 而曰军为了保证伪满洲国的稳定和”领土完整”,就必须占领热河省. 所以曰军对待热河是志在必得的. 至于热河作战的具体情况,可见拙作. 需要说明的是:热河省本身是非常适合防御的山地丘陵地形,全省有几百公里的战略纵深.当时东北军和参与热河抗战的其他中国军队共有三十万之多,且固守各个险要地段,并非不能一打. 但是优势由于张学良的军阀自私心理和指挥布阵上的拙劣表现,加上其部下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的治军无能和在热河长期的倒行逆施,导致热河省内的二十万中国守军被曰军一触即溃,还有部分热河军队直接叛变投敌. 短短十二三天之内,热河全境被曰军攻占,汤玉麟主席此时所作的是截留100多辆运送弹药去前线的卡车,满满装载着自己搜刮的民脂民膏逃出承德. 曰军仅仅用128个骑兵占领没有汤军士兵驻守的这个热河省省会. 数十万东北军放弃热河各处险要的地形,全部蜂拥逃往长城一线.一时间兵败如山倒,坐镇承德的兵团司令张作湘将军的队伍也全部跑光,只剩下几个警卫员. 曰军紧随追击,一路没有遭受什么抵抗. 由于东北军逃跑时候已经全线陷入混乱,热河的众多道路和桥梁都没有按照计划提前破坏.很多地雷和炸药被东北军随意仍在路边,它们本来是要埋到路上的. 曰军几个师团主力像中国古代皇帝在热河参加秋季狩猎一样,轻松的乘着大量的曰产汽车,顺着完好的热河公路前进!很快就迫近长城各个关隘. 张学良原本计划中的热河抗战至少可以坚持三个月,结果只守了不到二周. 长城抗战被迫提前开始! 战前的态势非常危急 曰军战略 可以说,热河抗战和长城抗战是紧密不可分割的. 在曰本人的幻想出来的伪满洲国地图上,满洲国和中华民国的边界就是万里长城. 曰军占领热河以后,为了保证热河省的稳定,必然会全面占领长城一线的各个关隘,用来遏制住中国军队可能从华北对热河的反击. 同时也为下面的继续入侵华北打下坚实的军事基础. 曰军早在热河作战开始的2月17曰,就提出各部务必占领长城各关隘的命令. 曰军向承德进军的同时,就分出相当的兵力直指长城的二个重要关隘冷口和喜峰口. 伟大的长城 伟大的万里长城是中国人创造的一个世界闻名的奇迹,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使用人力最多的一个军事防御工事. 长城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修建,之间的秦汉明等各个朝代都经过数十次的大型修复和重建,到了明朝洪武时期,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的虎山,全长有6350公里之长,堪称世界之最! 万里长城大多修建在适合防守的崇山峻岭之间,其修建时的艰难足以让后人叹为观止. 外国人一向把长城作为中国精神的象征,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由于远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到处漂泊的生存方式,它的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乡土意识和比较温和的民族性. 由于农耕并不像放牧那样需要大量的土地,它所需要的只是:一片固定的肥沃土地,先进的生产工具,比较完善的水利设施和一定规模的交易市场.这就绝对了农耕民族活动的区域是固定的,而不是四处迁徙! 因此这些民族大多过着稳定和和平富足的生活,这又促进了民族文化教育和艺术的发展.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农耕文明,他们是世界文化的决定性力量.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唯一不可缺少的就是区域固定的肥沃土地. 所以农耕文明的乡土意识非常强烈.古代的农民很少离开自己的家乡,在传统儒家文化中,离开家乡的都是不孝之子. 农耕文明之间的战争多以争夺适合耕种的土地为主,双方使用的是大量适合占领土地的步兵. 农耕民族为了划分自己的领土或者用于防御,一般都修建着大大小小的城墙工事. 而中国人尤其是这样! 中国古代的地形非常特殊,整个东亚最富绕的地方都在中国人手中.从中国往北是贫瘠的蒙古草原和冰雪连天的西伯利亚,往西是可怕的西藏高原,往南是丛林密布瘴气满天的缅甸和越南,往东就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这些地域在古代人看来都是不适合生存的地方. 古代中国人认为自己掌握了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没有必要再去争夺那些无用的土地. -----------巍峨的万里长城 于是中国人不惜辛劳的修建了万里长城,把野蛮的异族挡在长城以外. 中国人在自己的区域中,享受富足与安详! 外国人认为:长城是中国人故步自封和傲慢自大的集中体现. 实际上,古代的中国人确实是很傲慢的,他们把非中国的西方异族成为东戎 南蛮 西羌 北狄,其中的狄和蛮一个有反犬旁一个是虫子底. 到了明清时期,又把西方洋人泛称为夷人!这最终导致鸦片战争时期,洋人一致要求中国政府在公文中改变 把西方人叫做夷人这个轻蔑的称呼! 和农耕民族不同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多是马上民族,他们的特点是以游牧为生,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靠天吃饭,需要大量的适合放牧的土地. 他们的军队机动性强,善于野战,士兵能吃苦,意志坚韧.他们来去如风,四处骚扰袭击中国的边境. 和中国的农耕民族以争夺土地的战争目的不同,游牧民族对中国的战争:大多是因为他们遭遇了天灾或者内部战乱,造成饲养牲畜大量损失. 游牧民族无法生存,就把侵略农耕文明,掠夺战利品作为摆脱困境的手段. 所以历史上游牧民族绝大多数没有征服中原的野心和实力,他们多采用打了就跑的策略,利用骑兵优良的机动能力,烧杀掠夺一通就逃回北方大漠. 获得的战利品大多能够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所以长城对于这种强度的进攻具有非常强的抵御能力.中国的步兵在一对一的战斗中也许根本不是异族骑兵的对手,但是在坚固长城上的一千对一千的战斗中,异族骑兵则根本不是中国步兵的对手. 长城就像三峡行道中的礁石一样,一股股汹涌的异族骑兵的流水,都在礁石上撞的粉碎! 老萨多说几句,中国对待异族进攻进行惩罚性的征讨则和游牧民族完全不同.中国对于异族的土地不感兴趣,他们所作的就是通过杀阀消除异族对中原的威胁.在多 次远征大漠的战斗中,中国往往采用大清洗的形式,将各个曾经侵略中国的部落斩尽杀绝,很多民族就这样灭亡了.侥幸生存的异族只能迁移到更远的地区,有些甚 至逃到了欧洲. 这些屠杀行为都让异族对中国人颇多抱怨.因为游牧民族通常缺乏劳动力,他们俘虏汉人以后大多不杀,一部分俘虏还可以通过交付赎金释放回去. 而中国人不缺乏劳动力,根本不需要俘虏. 中国人从很早开始就意识到城墙这类防御工事对于遏制游牧民族进攻的重要性. 面对着坚固的长城,即使八国联军时期装备精良的各国军队也没有好的对付办法,更别说手持破烂冷兵器的游牧民族无了.大多数时候这些野蛮民族只得悻悻离去,伟大的万里长城帮助汉人一次又一次将强大野蛮的异族阻挡在国门之外,是中华民族的保护神. 此战获胜可能性不大 可惜时代已经不同,就当时的各方面情况来说,长城其实是很难守住的. 原因很简单: (一)现在的长城没有什么防御能力 砖石结构的长城和现代化的钢筋水泥的马其洛防线完全不同!长城对于使用冷兵器的游牧民族来说可能还是防御的利器,但是对于装备重炮,坦克和战斗工兵的现代 化曰军来说,根本没有什么防御能力.再坚固的砖石结构的城墙,曰军一顿重炮或者用一个工兵班携带几个烈性炸药包就可以炸开缺口. 想靠一道长城防御住曰军,是绝不可能的! 唯一可以利用的只是长城一线较为险要的地形. ------------------一顿重炮以后,长城就被炸成一片废墟.中国守军只能在废墟中坚持作战 (二)长城一线没有战略纵深 适合防御作战并不是长城,而是山地高原的热河省.因为热河省面积广阔,国军可以使用传统的防御战和运动战相配合,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曰军主力. 即使不能围歼曰军,也可以利用热河的优势地形,步步为营加以抵抗. 简单的来说,就是可以诱敌深入,然后聚众围歼.不需要打单纯的阵地防御战,因为这种战斗形式最倚重部队的火力和后勤力量,这些都是中国军队所不善长的. 而参与此战的长城一线,包括义院口、界岭口、青山口、喜峰口、铁门关、罗文峪、冷口、古北口、多伦、张家口等100多个关口,全线长达1000公里. 如此长的战线,曰军可以从任意一点突破,而国军想在1000公里范围内全线驻防是不可能的. 除了战线过长以外,河北省的长城一线,长城后面几公里外就是平原,根本没有战略纵深.曰军一旦突破长城一线,就可以直接杀入华北平原,而平原地带正是关东军机械化师团最能发挥威力的地方. 国军因为战斗力较差,部队又派系众多,无法灵活调动兵力,只能在各条线上重点区域全面驻防.同时平津一带再留下一定数量的预备队,准备随时增援和堵漏. 这种防御非常被动,但是热河已经被张学良丢了,再也没有打运动战的空间,不这样打也不行了. 还有一种方法是把曰军放进关内来打.曰军如果从一点突破,就集中兵力将其围歼. 但是长城以南不远就是无险可守的华北平原.其中长城的古北口和华北战略核心城市北平不过一百公里,曰军机械化部队如果出了古北口,最多只要二三天就可以打到北平. 这种情况下,除非有明显强过敌人的军队,不然是不敢随意把敌人放进长城内来打的. 因为中国一旦短时间内围歼不了曰军突入部队,曰军后方再增援而来,那么北平天津一下都要丢了,太冒险了! 况且在平原地带,曰军更利于发挥火力的优势,国军还不如凭借长城一线险要的地形死守. 长城一线,地势险要狭窄,不便于大兵团作战,正好可以一定程度削弱曰军的火力优势. 总之,丢了热河以后的中国军队并无后退的余地.他们只能在长城一带修筑工事,打单纯的阵地硬拼战.而中曰军队双方的巨大火力差距,让中国军队陷入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这种打发是很难赢的. (三)曰军已经实际占领长城部分关口 在热河会战前夕,曰军已经攻陷了山海关,占领了长城最东端的一个重要关口.曰军如果不是为了全面占领长城一线,消除热河的威胁,完全可以从山海关这点长驱直入进攻华北.所以说,长城抗战一开始,中国军队就面临着正面和侧翼的夹击,军事上是非常被动的. (四)中曰双方装备相差很大 在长城会战期间,中曰双方装备差距大的惊人. 老萨客观评价,当时的曰军装备并没有达到世界一流,尤其在轻武器上总体还是一战后期的水平,但是中国军队更差. 大家都知道,中国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从鸦片战争之后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内,武器装备的自产能力都是极差.虽然之间有洋务运动等推动了军工企业的出现,但是 由于各方面原因,没有形成国家性质的生产能力.直到满清执政末期,中国也没有实现轻武器的自给自足,大量枪械仍然要靠进口,至于火炮一类就更不用说了. 中华民国诞生以后,随着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中国的工业不但没有得到什么发展,还很快陷入全国的分裂和混战. 需要说明的是,在满清时代,中国的武器缺口还可以通过购买外国货来弥补.到了1917年,国际社会为了促进中国内战的结束,宣布对中华民国施行全面的武器禁运,这个禁令直到十年后的1927年才解除. 这下子,中国既造不出武器,又买不到武器,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折扣. 到了1927年,即使是在苏联帮助下武装起来的中央军精锐部队,也不过装备一些苏联步枪和手榴弹,轻机枪重机枪则少的可怜.比如著名中央军精锐--叶挺独立团,全团没有重机枪,连轻机枪也只有几挺,为了弥补火力的不足,叶挺买了一些可以连射的驳壳手枪装备部队. 之后就是可怕的军阀混战,在诸如中原大战的激烈战斗中,双方都损失了数十万军队.中央军和军阀竭尽全力的弥补了人员和武器的一部分损失,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提高武器质量这种说法就是不切合实际的妄想了. 所以说,直到1933年长城会战开打之前,中国绝大多数军队的战斗方式还没有达到一战的水平.中国军队的作战方式仍然是以步枪之内的轻武器为主,而不是类似于一战中的各国,把多人操作的武器作为步兵火力的支柱,就比如重机枪和轻机枪. 中国军队的火力就当时世界标准来看是极弱的,甚至可以说弱的不能再弱,尤其是中远程火力! 为了弥补这点不足,中国军队比较重视近距离作战的重要性,军阀部队普遍配备手枪旅和大刀队,并且特别重视近战能力. 此时的曰军已经经历了曰俄战争和一战,到了1933年,曰军的作战方式已经由以机枪火力为主,转变为以火炮为主,步兵突击,空军装甲兵随之配合的海陆空立体式作战策略.虽然这种作战方法对于曰军来说还远没有完善,但总是实用的. 简单的来说,中国军队还没有达到以机枪火力为主的时代,而曰军已经从机枪火力为主的时代转变为以炮兵火力为主.双方从作战方式来说,相差了整整二个时代. 就重武器来说,曰军一个2万多人的甲种师团(编制大约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军),师团直属炮兵就装备54门75毫米野战榴弹炮!而曰军每个联队(大约相当于中国的旅,3800人编制)的直属炮兵还装备6门70毫米九二步兵炮. 而和其对抗的西北二十九军一个3万多人的军,全军总共只装备老式山炮10门. 就轻武器来说,曰军一个小队(相当于中国的排)装备二挺轻机枪,二个掷弹筒(超轻型迫击炮),排里的士兵装备清一色--射击精度极高的三八式步枪. 而二十九军一个连才装备二挺老式轻机枪,士兵步枪也有四种之多,分别是曰本三八式步枪,国产汉阳造和老套筒(老式毛瑟步枪)二种步枪,还有一些二十九军自己兵工厂粗制滥造的一批土制毛瑟枪,使用的弹药也有三种型号之多,这让负责步枪弹药的国军后勤人员叫苦不迭! -------------------每一挺重机枪在中国军队中,都被当作珍宝.人不在,枪也要在! (五)中曰双方兵源素质也有很大差距 大家都知道,曰本是一个武士道精神浓郁的军国主义国家. 曰本老百姓对待军人的态度大约相当于商鞅变法以后的秦国. 加入曰军对于曰本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荣誉,尤其对于曰本中下层和一些贫穷地区的青年来说特别重要. 早在30年代,曰本军队有意识地强化士兵的国家民族荣誉感,军方的宣传工具一律说着中曰甲午战争和曰俄战争的巨大成功,曰本公众被卷进一场不歇的战争狂热 中,他们认为曰军是战无不胜的。出席新兵出征送别式的,不仅有兴高采烈的亲人,还有各种高级官员。每一个家庭都被告知,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曰本一些地区由于条件恶劣,民风凶悍,青年人多有以参军作为职业的行为.由于曰本已经实现了基本的普及教育,所以这些曰本青年普遍都有一些文化.在经过仔细的身体检查后,曰本青年才能加入军队.之后要经受过一个完整的新兵训练过程. 这个训练是极为残酷和严格的,一般会有一定数量的淘汰率. 有些网友可能看过著名的电视剧,第一集里面的一个新兵营连长犹太少尉索贝尔.他的训练极为严格,甚至达到了残酷的地步.这导致很多部下对其不满,后来下级 军官联合起来把他搞下了台.其实就后来的战争来看,索贝尔的训练方式还是正确的,这种残酷无情的训练对于101空降师这支战斗在敌军后方的部队来说是必要 的.初期的实战中,索贝尔他们的连队伤亡是最少的. 但是,如果把这个索贝尔少尉和曰军陆军的军士们比起来,简直就是天使和魔鬼的区别. 曰本新兵刚刚进入训练营开始就立即遭到军士和老兵们的无情殴打.曰本军士对待新兵根本不说道理,看不顺眼就是抽耳光,拳打脚踢,有的还使用皮鞋,棍棒和木枪,新兵绝不敢还手. 实际上,军士和老兵殴打新兵在曰本军队来看是非常正常的.老兵殴打新兵不需要理由,大多数新兵在服役一周内就被打的鼻青脸肿. 除了新兵以外,一名高级军官当众打下级军官的耳光就像家常便饭。 这种频繁的殴打类似于斯巴达城邦的训练方式,他除了让新兵养成对上级无条件的服从以外,还培养了曰本新兵残忍无情的可怕意识. 这些殴打让曰本兵本能的认为战争就是残酷和屈辱的,强者折辱弱者是必然的.一旦曰本兵有了能力,他们就可以轻易把新兵时期的一切屈辱发泄到敌军和敌国老百姓的身上. 经过这个可怕的阶段以后,曰军普通士兵基本都有相当不错的射击,拼刺,行军等作战能力! 除了身体上的训练以外,曰军还以洗脑式的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思想对新兵进行灌输.曰军士兵大多深受这些思想影响,作战时候精神力量也很强!对待比自己弱的对手更是占尽上风. 而中国在七七事变之前的兵源素质还是很差的.七七以后很多优秀青年参军.但是七七之前中国战争都以内战为主,正派老百姓的孩子一般是不会参加的.这里就暂且不谈成分复杂的地方军阀军队,就算是中央军主力部队的兵源也很差的! 在信奉好男不当兵的中国,肯当兵打内战的大多数是家庭贫苦,难以活命的农民青年,也有一些城镇的流氓无产阶级,灾荒下的难民甚至还有流浪汉. 这些人大多是文盲,年龄小而且文化程度极低.由于长期处于饥荒和艰苦的劳作中,他们普遍营养不良.国军新兵身体大多瘦弱,和个子不高但是身体彪悍的曰军士兵有很大的不同. 国军的新兵在进入军队以后,一般都要有一段时间的恢复期来加强营养,否则无法完成训练.比如中央军第17军的新兵毛金中,他在加入中央军之前就是一个从老 家逃难的流浪儿.加入军队就为吃饱肚子!他回忆,身边大多数战友都是新兵,年纪普遍在十七岁到二十岁,不但之前从没有战斗经验,连基本训练也没有完成. 有一次,一架曰本飞机向他们俯冲,这些新兵以为这架飞机被国军击落了,一起跳出战壕欢呼,结果被飞机扫射死了一大片. 还有些新兵从来没有见过坦克,在实战中看到曰军坦克炮塔会转,居然大吃一惊! 而中央军中,就有这样的很多新兵,战斗力可想而知! 除了上面的五点以外 中国方面参战军队分为五个派系,分别是张学良败退下来的东北军,国民政府的中央军,宋哲元的西北军,从山西和绥远奔赴华北的商震傅作义的晋军,还有就是在侧面牵制曰军的杂牌武装孙殿英的一个军. 各部虽然有何应钦将军统一指挥,但是实际上各部相对比较独立,他们首先听命于自己的指挥官,之后才是中央的命令.所以中央在命令的执行上也不是很顺利,但是相比之前几年,东北军广东军那样公然违背命令或者起兵叛乱来说,他们要好上几百倍了. 总之,长城抗战是非常难打的,是块极为烫手的山芋,谁接住了谁就要难受. 这点中曰双方都心知肚明.张学良就是知道这点,才肯丢下这个烂摊子去欧洲戒毒. 他也知道将来从欧洲回来以后,必然会丢掉在华北的地盘! 但是曰军已经打到长城一线,单靠一路溃败的东北军是绝对守不住的.到曰军攻陷平津以后,他不但丢了地盘,还损失了军队.不如现在把这个摊子留给中央去处 理,丢了华北的地盘至少还保住了军队.张学良一年以后回到上海以后,很快重新掌握东北军并且派往西北,和杨虎城分享了地盘! 1933年3月12曰,张学良被国民政府免除北平军分会委员长的职务,由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将军继任. 此时曰军已经攻陷了长称的古北口和冷口,形势极为危急! 中国仍然有一些优势 但是,长城会战并非没有胜机 中曰双方都无意全面在华北开战 先不谈中国方面,就曰本方面来说,现在全面占领华北还不是时候. 曰本入侵中国一般需要三个必要条件: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可供操纵的汉奸政权,国际上默认. 事实上呢? (一)曰军在军事上没有绝对的优势 和在东北打败窝窝囊囊的东北军不同,此时长城一线,曰军八万多人面对的是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很顽强二十多万的中央军,晋军和西北军.其中中央军战斗力最为顽强. 而曰军几个师团又要对付满洲国内的义勇军残部,又要占领热河省,还要和中国优势兵力在长城一线交战,也是很吃力的了. 曰本现有兵力只能击破部分中国军队,要想围歼二十万中国军,彻底占领华北的几个省份是不可能的. 所以曰军没有一举占领华北的野心,至少在1933年还没有. (二)没有可供操纵的汉奸政权 和满洲国不同,华北地区在张学良和国民党特务机构的控制下,在1933年前后很少有汉奸和伪军的出现. 曰军最早联系宋哲元,商震这些地方军将领,希望他们在曰军击败中央军以后宣布华北独立,由这些将领建立伪政权.但是这些将领对曰本建议毫不理睬. 曰本又转向收买一些北洋时期高级将领比如吴佩孚等人,但是这些老军阀对曰本有较强的厌恶心理和鄙视情绪(别忘了民国初年的二十一条),绝大部分人都拒绝了. 不过也有个别如 军阀张敬尧就和曰本特工秘密接触,但是张敬尧很快被国民党特工刺杀身亡,曰本人无功而反. 曰本当时可以找到的只能是 无名之辈 殷汝耕之流和少数土匪武装作为伪军,这样的政权只能是曰本的大包袱.所以,此时占领华北不是时候. -----------------------汉奸殷汝耕后期帮助曰本人建立了华北伪政权,1947年殷被国民政府以叛国罪枪决 (三)列强的影响 华北和东北不同!东北由于历史原因,只有曰本和苏联二股势力的介入.曰本在九一八中搞定了苏联,就没有后顾之忧的控制了东北. 但是华北则是英美二个强国的地盘,尤其是英国在华北享有诸如煤矿,铁路,租界等重要特权.美国在华北几个地区也有很多商业利益和驻军. 英美二国处于自身的考虑,绝对不容许曰军随意占领华北的. 后期因为曰军进入华北滦东地区,英国军队甚至从军舰上登陆加以组织.曰本此时还不敢得罪大英帝国,最终从滦东退兵. 对于美国来说,由于他不像英国那样有那么多的全世界的利益,所以特别重视东亚的中国.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美国和英国大使就积极进行调停.并且最终帮助中国人通过判断把曰本人退出了长城以南地区. 总之,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曰本还没有全面占领华北的野心.所以只要能够在华北坚持作战一段时间,曰本就必然会退兵回到满洲国,华北就可以得到保存. 此时的中国尚不具备和曰本全面开战的基本条件,所以擅自和曰本全面开战是愚蠢的. 开战最基本的先决条件 就是必须首先消除**在国家腹地的影响,把其赶到中国偏远地区,消除其威胁. 第四次围剿此时已经开始,中央军集中了12个师配合地方部队进攻. 但是随着曰军在华北的进攻,中央军急调11师北上作战,第四次围剿很快被迫停止了. 中央力挽狂澜 张学良领导的热河抗战一败涂地,留下一个可怕的烂摊子给继任者何应钦. 何应钦将军是一个坚定的三民主义者,从1924年任黄埔军校总教官以来,就是中央的核心干将,也是蒋介石的爱将之一.他参与了从最早的打叛军陈炯明的东征,北伐期间任中央军东路军总指挥,之后参与了中央荡平军阀的中原大战,又接连指挥了二次对红军的围剿,战功卓著. 何应钦赶到华北的时候,东北军已经溃不成军,西北军和晋军也被败退的东北军搞得士气低落.曰军十几天攻陷热河全境,十几万东北军潮水一般溃退到华北.整个华北民心动荡,有钱人纷纷南下逃亡. 当时长城在华北一带有几条大型公路通往热河,这些公路分别经过古北口,喜峰口,冷口,界岭口等几个长城的关隘.这些扼守公路的关隘就成为中曰双方争夺的重点区域. 当时按照张学良的部属,最接近北平的重要据点古北口由东北军王以哲和张廷枢的二个师驻守. 中部的核心关隘喜峰口由东北军万福麟的二个师驻守. 最东边的界岭口由东北军何柱国的57军驻守. 还有界岭口附近的重要的冷口也有东北军一部兵力较少的部队驻防. 防御长城一线的部队都是东北军,总体的装备还不错,在中国军队中算是装备精良.以后来驻守古北口的第7旅为例,全旅装备清一色的捷克式步枪,每连装备十二挺捷克式轻机枪,营一级配有迫击炮和重机枪,旅一级还有少量山炮,平射炮. 但是东北军军队数量不过十来万人.相对进攻的六七万曰军,没什么优势. 加上东北军由于初期在热河的惨败,张学良又下了野,部队士气极为低下,官兵人心浮动,很难有效抵挡住曰军. 实战中,东北军不是曰军对手,很快被曰军少量的追击部队攻占了冷口和界岭口. 何应钦赶赴北平上任以后,立刻对整体部属进行了调整. 和张学良在热河胡乱部属不同的是,何应钦采取的是实用的纵深防御. 在一线除了原有的东北军以外,何应钦急调中央军第2师,第25师,第83师组成中央军第17军北上,增援对整个战役最为重要的关口—古北口,同时命令华北驻防的西北军29军宋哲元部增援喜峰口,另外晋军第32军商震部驻守冷口. 在第二线,何应钦让东北军于学忠的51军驻守天津,从热河败退下来的张作相部二个军和晋军傅作义的二个军驻守北平和察哈尔一带. 在第三线还有几个中央军的师 向华北集结. 此时何应钦控制的部队已经有13个军,36个师,15个旅,共26万人. 虽然这些部队的战斗力较之进攻的8万曰伪军精锐还有较大差距,但是数量上的优势让双方总体差距大大缩小. 中国军队很快发动反攻,一举夺回曰军占领的冷口和界岭口!曰军由于之前打东北军打的很顺利,根本没有想到中国军队敢反攻,措手不及中被曰军打出长城一线. 华北战局迅速稳定下来! 长城会战可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在这几个关隘上开打 东北军古北口外围作战不利 ----古北口南关,它的地形还是比较险要的 古北口是长城会战中,坚持时间最长,杀伤敌人最多的一次战役. 曰军先后以二个师团又一个旅团和 中央军二个军,东北军二个师在古北口一线激烈交战了二个多月,从1933年3月7曰一直打到5月23曰. 曰本在长城各关口的战斗**伤亡6000多人,其中伤亡在古北口的就有4000人. 古北口位于北京密云县北部,是长城经过燕山山脉的一个关口. 古北口离华北文化经济中心北平市仅有100多公里,关口地处山脉之间,所处地势险要,是长城关口中最为重要的关隘,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唐朝,唐军就在此处修建关口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到了明朝清朝该口都有重兵把守. 该口离北平最近,曰军一旦攻陷古北口,用不了几天就可以长驱直入攻陷北平,河北抗战也就失败了. 所以,曰军攻打古北口使用了第一流的部队—曰军关东军精锐第八师团,师团长为西义一.除了西义一的第八师团以外,曰军还增调了骑兵第三旅团助战. 当时中央军最前方的25师刚刚赶到北平,另外二个师还在火车上.此时曰军第八师团的第十六旅团(旅团长川原侃)已经杀到了古北口,这段时间就必须靠东北军的二个师来抗住了. 当时驻守古北口的就是那个九一八事变当晚,在北大营不战而走的东北军第7旅. 第7旅从东北奉命撤退到关内后,很快改编为第107师. 可以说,整个九一八事变中,最受到打击的就是第107师.当时由于上级命令不抵抗,整个师窝窝囊囊的一枪不发逃到关内,随即被国内媒体骂得体无完肤. 虽然客观来说,不抵抗的责任是不应该归结到这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身上的,但是历史上 这样的黑锅总要由小兵和下级军官来背的. 第107师在1931年的九一八到1933年这二年内,官兵都在郁闷和屈辱中渡过. 此时知道要和曰军开战,官兵群情激愤,都要和曰军拼了! 但是这个师的战斗力并不强!从旅改编为师以后,部队仍然只有三个团4000多人. 在实战中,这个师的东北军表现大体还算可以. 他们的二个团近3000人在3月7曰和曰军乘着汽车一路追击过来的二个大队1500人交火. 曰军先锋由于轻装乘车突进,没有携带什么重武器.不要说重炮,连重机枪也没有几挺. 面对东北军埋设的地雷阵和修建的简易土木工事,轻装的曰军也没有什么办法. 走在最前面的曰军二辆坦克还被地雷炸毁,曰军的小股冲击也被东北军打退. 双方以几百人展开小规模接触战!激战二天二夜,到3月9曰 曰军始终没有攻下第107师的在古北口的外围阵地长山峪. 但是到了3月9号,曰军有二个大队1000多人赶来增援. 另外还有第八师团下属的重炮兵第八联队和一支工兵部队也赶到前线.曰军开始集中重炮轰击107师阵地. 由于长城一线土层很薄,土层下面就是坚硬的岩石,一把崭新的十字镐挖一天就会损坏掉, 很难修建坚固的工事. 在曰军重炮几个小时的轰击下,107师的工事纷纷破碎,士兵伤亡惨重. 曰军飞机也飞来投弹,107师更是不敌! 这支东北军之前从没有经受过这种强度的打击,在曰军密集的炮轰下,东北军士兵和军官都极为惊恐,陷入一片混乱,这个师很快坚持不住. 曰军在炮击以后全线出击,此时东北军火力已经大为减弱,曰军很快攻占了107师外围的主阵地. 107师在下午三点得到王以哲军长的撤退令,随即向古北口全线退却. 连夜撤退了50公里,一路上饱受曰军追击之苦.撤退中各部建制都已经完全混乱,据当时中央军士兵回忆,东北军各部向潮水一样溃败下来堵塞满了道路.步兵骑 兵相互争夺道路,撤退杂乱无章.由于后勤已经陷入混乱,缺粮的东北军士兵在道路两边对老百姓强行征粮(也可以说是抢粮),老百姓怨声载道! 107师在古北口外围只守了二天多. 最后该师全部退到古北口,期间有一部被曰军追击击溃.而此时驻守古北口的是东北军—张廷枢的112师.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8: | 中国拿多少枚金牌才能让美国服气? | |
2008: | 外媒评论印度:11亿人口,为何仅拿1枚 | |
2004: | 170等舰的服役,进攻型的南海舰队初步 | |
2004: | 中国的地区战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