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鸣随笔(8):团结就是力量 |
送交者: 晓德 2003年05月12日20:50:16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雁鸣随笔(8):团结就是力量 --晓德 这是一首颇有些古老的歌曲,却每每在需要它的时候恰如其分地传达出坚强的力量,让人自然地在心中泛起激荡,久久难平。香港回归、申奥成功、世界杯出线、五一劳动节、九一八纪念日、使馆被炸……大凡每次盛大的活动,无论是欢乐还是愤怒,团结就是力量的旋律总要在我们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适时奏响,让感性的人激动,让理性的人虽不情愿却可能也是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 今天听到这支歌,是在CCTV转播的“首都人民答谢各界支持”集会上,尽管因央视的贪财把歌曲的后半部分拦腰截断插放了广告,但斯时仍有很多感慨,于是,才促成了这篇随笔又一次似乎的“早产”。 《财经》杂志记者报道中用了“我们以为”的定语来描述4月20日是抗击非典的一个重大分界点,其实仔细想想,不只是“他们以为”,全中国人几乎都对那一天记忆深刻,也自然说起北京的疫情都会想当然地认为是从4月20号开始的(尽管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高层的重视与民间的恐慌都始于彼时。从那一天到现在,不过是短短的20天,却让我们每一个人对每一天都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但当突然看到首都各界的慷慨陈词的答谢时,却又忽然觉得一切仿佛就在昨天:担惊受怕、抢购生活用品、口罩消毒水风行、交通工具公告频频、领导人心急如焚、商业停滞……灾难总是最不容易忘记,尤其是影响如此深远的大灾面前,人们的心志已经绷紧到了极点。 首都是全国人民的首都,首都的困难就是全国人民的困难。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山东省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在大会上的发言。这几天,我也一直在想,这场灾难让我们意识到了很多以前曾长期忽略过的东西,除了制度规则需要完善、应急措施必须健全、民众知情权必须透明等大政方针之外,作为个人来说,我们意识到了亲情的可贵,而作为北京人呢?现在终于发现了全国人民的可爱之处。且不说那些急于奔命的北京人四处流窜到外地避难,就说4月23日前后紧急调运北京的物资对市场物价的平抑、恐慌心理的减轻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全国人民心系北京,这场面真是近年罕见、如同答谢会上赠送的同心结一样,让人惊叹中央调配能力的同时,也真的需要那些部分平时喜欢妄自尊大的北京人好好想一想了。 当然,全国人民都是黎民百姓,没有高低贵贱,再差的部分所谓“城市人”也高傲不到哪里去。倒是有一些平时习惯飞扬跋扈的官员才需要注意。贵州省的那群贪官从上到下被揪了个底朝天,就好比厦门远华走私让整个福建鸡飞狗跳一样,当然也有人例外,非但没有被追究反而坐着火箭上天,所谓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咱老百姓充其量也只能骂两句然后默默接受了“领导”。前几天,听说某个喜欢足球的地方要员立了“军令状”,所属地区高校若出现大面积爆发疫情甘愿“自动辞职”,人民网还大张旗鼓地为这样的“军令状”叫好。咱中国的事吧,经常是越公开越可能意味着另一层面的掩饰,我倒觉得先有怀疑一下的必要。他想辞职吗?显然不,那万一出现爆发怎么办?就只好捂着盖着压着。我不是记者,我要是记者,就到那里去搞民间调查,看看当地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当然,我还不能先透露记者身份,因为据说这人对“揭露阴暗面”的记者可是下过狠劲:)。 老百姓常常习惯了被人用红布蒙着脸说话,所以嘴上说的都是“我看到了幸福”,可心里却敲着响鼓骂娘。这次中央史无前例地向百姓公开疫情,实乃国之幸民之幸,但对地方官员来说,则必须小心翼翼,生怕再出什么乱子让自己丢了乌纱。自北京前市长和那个御医下台后,好象各地再抓出来的都是些小鸟,什么村委会主任、乡镇卫生院院长什么的,所以老百姓就又开始怀疑上了:某某省人口那么多外地民工那么多怎么就可能控制那么好? 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在那个上了新闻联播的省说是当地组织了抢收小组让民工安心在外,事实上民间的传说是仍有大量民工已经返回当地。而在北方某个城市的机场,说是登机前都要检查身体测量体温,可前边的顾客刚测量完,后面的正胆战心惊地等着被那个扫描仪过滤呢,测量温度的人员已经不见了踪影,原来上厕所去了,于是旅客们鱼贯而出就那么“全部测量体温后才可以离开”了,故事就发生在东北三省中惟一大面积发生感染的省份,你说这样的措施怎么能让人放心? 还是有一点足以让我们欣慰的画面,比如今天首都答谢全国的集会上,农民工第一次(在我记忆中)正式亮相,且给了他们足够的空间来表达他们的声音,虽然被安排在靠后的位置。那个代表大学生讲话的女学生可实在不怎么样,发言漏洞百出,没背下来大可照着稿念,如果我们稍微偏颇一点的话,那么这大学生所代表的八十年代确实有点太一般。哈,还是不说这个,八十年代又该不满意了。 这几天,报纸上都在论证着一件事:政府该不该为治疗埋单?而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已经精确地计算出即使是全额承担也不过区区4亿元,与我们庞大的国库相比不足挂齿,并找出50年代防治血吸虫病时“第一代”的举措来论证。政府显然不愿意这样做,大概他们考虑的是已经公布的营业性场所税收的减免、另外现有财政的钱还要为疫情度过后继续扩大内需投资来拉动已呈疲态的经济,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所以,尽管呼声多多,但政府没表达全部免费治疗的意思,只有农民是个例外。“为农民埋单”,着实让我们看到了又一个积极的亮点,虽然对农民实质的支持和关注未免显得有几分悲剧色彩。我还记得有一段日子,一些报纸报道过城市人到农村承包土地种粮卖的新闻,那时的农民生活有奔头,日子有盼头,虽不是家财万贯,倒也乐得个安稳殷实。现在呢,朱老板五年任内天天为农民发愁,最后还是一纸WTO将农民和农业率先“出卖”(这里没有贬义),让农民的日子更是可能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雪上加霜,而负担却是与日俱增。费改成了税,却依然无法卸下包袱。这几天读凌志军的《变化》,让我也体会到了朱的为难,也可能我们不该怨他,但怪谁呢?这个时代吗? 农民被关注的时候,总是遇到某些困难的时候。比如春运时想方设法不许农民工回家,不惜调整价格,让运输系统大赚昧心钱。此次得到史无前例的关注,是因为担心疫情的大规模爆发所至,可怜我那父老乡亲,在灾难面前无以依靠,只能求助于神汉巫婆甚至听信传言往农用车上拴红布条早晨大喝绿豆汤。面对很多人指责他们的愚昧,可这是他们自己的错吗?国家要负什么责任? 孙志刚不是民工,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怀揣着证明自己学历的毕业证和最能证明自己公民身份的身份证,却因无暂住证被殴打身亡。这个事件最近继续被关注着,网络时代人们的话语权得到了相对大规模的释放,在我们看到的警察把犯罪嫌疑人放在地上,然后双脚向两侧分开并被踩住等等恶行时,我不知道我该说什么。那好象应该是当年革命志士在“反动派”的监牢里才会有的严刑拷打啊,今天却就活生生地被一部分披着“人民警察”外衣的人重演着,而被拷打的对象可能仅仅是个没有暂住证的大学生或无证经营沿街叫卖茶叶蛋的老人! 有人称孙志刚为英雄,是在我的纪念五八烈士文字后面的回帖中,还有人想起了那些可能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矿工,认为他们也是英雄。英雄长已矣,托体同山阿。 那么,活着的人呢?他们该怎样去面对过去难以抚平的苦难?也许,那个名叫朴永心的朝鲜老人此刻还在眼巴巴地期待着她新认的“中国儿子”朱弘能给她伸冤吧?这个年已82岁高龄的老太太,终于义无返顾地指认自己当年被日本人从平壤骗到仰光、新加坡、越南最后又到中国云南腾冲做慰安妇的屈辱经历,并将生命中最后的心愿寄托在日本人的谢罪和赔偿上。我们无从体会这位老人面对考证者拿着当年她在云南的裸体照片让她指认时的复杂心情,更无从知晓她们幸存下来后是怎样刻意地忘却这些曾经的伤痕。 这是今年第二期《华夏人文地理》的封面主题。相比《文明》、《旅行家》,这本杂志总是要在选材构思上胜过一筹,两月一期倾注着内在厚重的人文底蕴,他们的目光所及,都在关注边缘的人群边缘的环境和边缘的历史,比如曾经的大篷车部落报道,比如上一期关于吉沙项目的调查报告。 边缘总是容易被忽略,但毕竟还需要人去做,也还有人正在做着。吉沙环保项目中的李波和小谢这样做着,尽管他们苦难重重,在当地部门急于获利的心态下苦口婆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就像一个魔咒,在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中华大地上较量着,一个是大刀阔斧的现代化机器开山架桥,一个是孤苦伶仃的默默守侯。北京终于意识到了旧城丧失的“损失”,四合院保护已经开始进行,但是不是能落到实处,就像先前南方周末后来跑到中央电视台那个记者寿蓓蓓当年采写的那篇《拆》一样,两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为了保住自家的院落一步也不敢离开,因为一旦他们出去可能推土机马上就要进入。 除旧革新,就这样继续在我们这里上演。深圳是新的,所以今天CCTV张泉灵对当地非典防治问题直播连线深圳市长于幼军时,他依旧执着于把深圳建设成“国际大都市”。深圳能不能成为国际大都市咱不敢说,因为深圳的优势已经化为几乎所有沿海城市的常态,除了那里可能老迈需要承担包袱的人比较稀少之外。 昨天到书店,看到这样一本书,《天亮以后说分手—19位都市女性一夜情自述实录》。这可真是“实录”越来越深入,想当初安顿那个“情感实录”出现时还曾引起过争议,后来是全国媒体竞相搞什么“倾诉”,接着就是各种版本的“实录”登场,到了2003年的春天,开始谈一夜情了,以后会发展到哪里呢?也许有人爱说,有人爱听,有人爱看,“三赢”的大好局面不容我在这里说什么,只是翻看了一下首页时,作者自我开脱让我觉得很无趣。大意是作为财经记者,本不想写这类文字,但因为在京城一酒吧邂逅一名为欧阳雪(好象是这名字)之女,看着他像作家所以就想对他“倾诉”,于是开始一发不可收拾起来,连续“倾听”了一十九人的一夜情或N夜情经历。 天上掉馅饼,而且每张还可以卖20几元的价钱,你信吗? 其实现在的书都是这样了吧,比如那本有了快感就要喊的女作家,现在想来,卫慧们应该是这些老作家们的鼻祖了,起码从书名上看如此。 体坛周报1000期了,这是4月27日或28日的事,但我没看到模样。1000期的报纸多了去了,南方周末的眼泪还没擦干,这家体育媒体的盛筵又开始了。体坛周报继《足球周刊》、《玫瑰周刊》后,《全体育》杂志横空出世,看来瞿优远的野心果然不小,“1000+60+1”,体坛(TITAN)纸媒体通吃的胃口才刚刚开始吗?可怜南方体育的龚晓跃们,当初看中了体坛和足球严肃有余趣味不足的软肋一门心思想办个中国的趣味性报纸,但南方体育已出师未捷身先死,于是张罗着做个竞赛画报类的杂志,这边又遭到瞿老大的阻击。如同乔红之于邓亚萍、梁启超之于老师康有为,龚晓跃大概只能感叹“命不好”了罢。 “我们国家的大多数苦难并非来自上天,而是人造成的。大凡中国人遇到人祸,各路潮流总是分道扬镳,明争暗斗,纷纷去寻找各自的武器和各自的祖宗。可是一遇天灾,又会出现众志成城,百川归一的局面”。这是《变化》的作者描述1991年水灾时的感慨,他应该绝没有想到今年我们依然要面对这样说不清是天灾还是人祸的局面。好在CCTV新闻联播中宣传抗非典“众志成城”镜头已经由两人增加到了九人,团结的画面起码已经让我们看见了,至于能不能堵住外国人的嘴和本国老百姓的想法倒未可知。 百姓只能从深谙内情的人日后写的记录或回忆文章中分析正在面对的时局,所以《走向共和》也依然被继续热炒着。相比对历史的所谓“修正”,我宁愿从中找出对现实的折射。 团结真的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们暂时忘却利益的纷争,除了那些趁机投机发国难财的奸商。但有一件事却让我想不通,就是中央电视台的那场晚会,以及晚会的歌曲。本来,万众一心是好事,众多主持人演员倾力出场唱歌也很主旋律,但涉及到是否让百姓传唱上CCTV再次充当了守财奴。央视网站上放的几首歌根本就不让下载,后来不知是不是本人机器使然连收听收看都无法做到了。你保护知识产权也好,防止盗版也罢,那些歌曲既然是抗非典的,我想怎么也算个公益歌曲,而且旋律的确优美,比如《凝聚每份爱》、《姐妹弟兄》等等,湖南台就做了表率,香港艺人的捐助晚会歌曲也是一样,都放在新浪和其他网站供人们免费下载。但CCTV不,他们可能一定要保护好知识产权,如果是这样,那你的出版是不是要跟上,我前几天遍寻所在城市几个音像店,居然都说没有。 团结在金钱的周围,CCTV也有着无穷的力量,只是那边还在厚颜无耻地高呼着自己的“奉献精神”。如此说来,我倒觉得记者尽职去采访非典,与他们单位抱着所谓版权不放放在一起,正好扯平了。 写到这,想起了两个重要的节日。今天,母亲节。我的那个讨论版(http://b167200.xici.net)举办的笔会,有很多的朋友参与,述说对母亲的爱,在此也向他们感谢了。这是所有西方节日中,最能让每一个国人为之动情的日子吧。刚刚给家里打了电话,父亲根本就不知道,母亲知道但是也没说。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爱的母亲。 明天,护士节。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这个节日,那是因为在卫校读书的姐姐。中国人也许这次是有史以来最隆重的一次庆祝护士节吧。医务工作者,在这个春天和夏天,担负起了最最危险的工作,包括我们雁鸣天空讨论版(http://b167200.xici.net那个叫“第三季”的小妹妹,此刻正在一线值班。我们祝福她,祝福所有的医务工作者节日快乐吧。 写很多了吧,还是到这吧。这两天迷上了用各种各样的工具聊天,好象刚开始上网时的趣味一样,现在的聊天工具真是五花八门,ICQ、OICQ、MSN、NeetMeeting、YAHOO通,电信部门还在费劲八力地赞助什么可视电话,还不如给那些医院装几台电脑算了,这样就可以更随意更及时与家人联络了。 又用了两个多小时,今天伴随我写作此文的,是男生版的《我愿意》。书写这样的文字,我愿意;过无拘无束的生活,我愿意;大家团结在一起,我愿意……只是,你愿意吗? (晓德 2003.5.11. 18:50分 http://xiaode.vip.sina.com)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