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为石油爆发冲突吗? |
送交者: wsp 2004年02月05日18:41:10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拉夫特2月2日在洛杉矶时报所发表的评论文章称,拥有13亿人口和每年经济增长都在8%至10%的中国,已成为一个纯粹的日益依靠进口石油的大国。去年,中国的汽车销售量增长了70%,其石油进口量也比头一年增长了30%,紧随美国之後,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预计在2030年中国的汽车将多於美国,石油进口量将同今天的美国一样。 中国的能源“扩张” 中国已经有连续10年作为原油净进口国的历史。中国2003年原油进口同比增长31.2%,达到9110万吨水平。世界去年新增原油进口总量的35%被中国所吸纳。同时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石油需求对於国际石油价格日常的影响,可以与美国石油需求和美国国家石油库存变化相提并论。 据中国海关最新统计,2003年中国对原油、成品油、钢材和天然橡胶的进口量分别增长29.8%、54.5%、48.7%和41.4%。中国官方媒体称,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全面激活了全球商业供应链。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上,无论是现货还是期货,中国因素已经成为影响供需和价格方面举足轻重、无法漠视的力量。 依靠於国外的石油来给它的经济增长增加燃料,而这种依靠将会在未来几十年内继续增长。”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估计,在下一个十年,奔跑在中国公路上的汽车预计将增加4倍,达到1亿辆,将近是美国汽车总数的一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已退休的石油勘探部主任翟光明称,“如果我们所有的自行车换成汽车,那将是一个恐怖的数字。那将让世界感到恐慌。” 中国专家称,中国在2004年将把建立国家战备石油储备库列入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原油期货的推出也面临着临门一脚的时刻,因此中国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因素在不断增多。而国际上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再创历史新高的因素,除了世界经济正在复苏、美元汇率动汤因素以外,有关专家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是:在伊拉克恢复石油常态生产能力遥遥无期情况下,沙特政局潜在风险可能带来的新的国际石油价格的不稳定,乃至出现令人瞠目的价格。 不可漠视的力量 英国石油公司(BP PLC)首席经济学家皮特·戴维斯最近在访问俄罗斯时向记者表示,“中国现在对能源流动有著难以置信的影响力,它的影响力不仅是在亚洲,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世界能源市场的整个重心正在转变。”英国石油希望能向中国提供西伯利亚的天然气。 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明显的影响力体现在价格上。近几年,中国被指责向美国和日本输出通货紧缩,因为该国的工厂大量出口低价的T恤、运动鞋、收音机和其他商品。而在这个每年交易额1万亿美元的石油市场上,相反的情况正在发生。今年和明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预计将增加到全球石油需求的三分之一。中国的石油进口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欧佩克)得以在今年很多时间中将油价保持在每桶30美元或之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中国在基础能源的一举一动已经开始深刻地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分配和国际资源重新配置。中国旺盛的石油和煤炭需求使得日本这个传统上对出口商品供应链异常敏感的国家发生改变。中国石油和煤炭减量出口以致让日本不得不改变进口上述商品的进口地。而全球供应链和商品价格由此也受到了刺激,国际燃煤价格上涨至过去10年来的最高点。澳大利亚煤炭生产商与日本签定的最新一份2004年供煤合约,价格定为每吨38.50美元,较2003年上涨44%。 重要的中东石油 对石油的依赖也就意味着对中东的依赖,那里储藏着全球70%的石油。由於其60%的进口石油来自中东,中国已不再对这个喧嚣的地区视而不见。 中国正紧急寻求其他石油交易。中国公司迫切希望能得到伊朗的石油储备,该国是欧佩克成员国中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在伊拉克,中国石油天然气希望新政府能继续执行1997年与该公司就开发伊拉克Al-Ahdab油田签订的协议。北京方面将抓紧进行一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自石油资源丰富的哈萨克斯坦进口石油的管线计划,尽管对此项目可行性仍存疑虑。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6月份访问哈萨克斯坦时签订了一份协议,此协议将重新启动一项长期被搁置的跨境石油输送管线项目。 中国石油进口不断增加的一个薄弱方面变得越来越突出。过去中国总是用各种手段制约那些力图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跨国公司,现在它在被迫同日本和其他石油进口国竞争时也受到了这样的制肘。较美国和欧洲的石油巨头落后数十年起步的中国石油公司现在要为赢得海外石油特许开发权的有限成功而奋力拼争。 美国的担心 中国的石油需求在美国也造成了地缘政治影响。上月,美国国会下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讨论了中国对石油的巨大需求将对美国获取能源供应有何影响的议题。 去年,五角大楼审阅了一份报告,该报告研究的是如果中国和沙特阿拉伯的关系更加密切,那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将有何影响。世界最大的出口国沙特阿拉伯正就在中国修建一个大型炼油厂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 Mobil Corp.)谈判。这个沙漠王国甚至已开始给石油官员上中文课。 与此同时,中国迅速增加的汽车数量加大了人们对该国对环境影响的担忧。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估计,在下一个十年,奔跑在中国公路上的汽车预计将增加4倍,达到1亿辆,将近是美国汽车总数的一半。中国准备在2005年以前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并计划在2008年推出甚至可能比美国还有严格的标准。 石油冲突将发生? 乐观主义者认为,世界石油市场将有能力来满足中国的需求,而不是引发冲突,因为中国对石油的渴求可能会给中东地区带来一种共同的渴望,实际上也会把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拉得更进一步。 历史证明:在对匮缺的资源展开竞争之际,那些超级大国往往会发现彼此难以共存。缺少石油的日本就曾为了满足自己的能源需求而推行向外侵略扩张的政策,最後把这个国家推向了一场战争。 美国全球安全分析学会(IAGS)执行主任拉夫特(Gal Luft)在一篇论述美中能否因石油而爆发冲突的文章中文章就称,北京作为一个竞争对手在中东和沙特施加影响的风险,应该是华盛顿在重新定义21世纪的目标和优先权时所要“重点考虑”的对象。如果没有一个全面的制定好的遏制中国成为一个同美国一样的石油消费国的战略,那么一场超级大国的冲突则不可避免。 更糟糕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引起巨大的经济变化,进而导致石油需求增长。中国和亚洲较小的国家一样,经济增长也过分依赖出口,并容易受到海外经济突然疲软的拖累。为了刺激经济,中国政府开始向基础建设投入数十亿元,鼓励银行贷款,并放松对购房和汽车生产的限制,以刺激大众支出。这些措施致使中国住宅和汽车销售额剧增。此种增长势头也渗透至经济其他方面,并导致石油消耗量突飞猛进。 那么一场超级大国的冲突则不可避免了?拉夫特最後建议,从而影响两国目前至关重要的经济利益,美国政府应该着手与中国展开对话,向中国传递一些有关石油的相互利益的信息,向他们提供任何可能减少对石油依赖的援助,帮助他们发展其它如氢和天然气等交通能源。 中国或许能够越过依赖石油进口这一关,但没有美国的具有实质性的技术支持,中国很可能会沿着没有多少阻力的途径,成长为一个全部依赖石油的经济。拉夫特警告说,若是忽略这个最受关注的问题,将会削弱美国在中东地区所付出的昂贵努力。因为这个复杂而动荡的地区,无论在石油上还在思想意识上,都不适合两个大国的竞争。 未来中国在中东、中亚、非洲外交政策可以预料将围绕着中国能源战略去设计和实施。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这些中国大型能源巨头将海外扩张作为企业核心发展战略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相关新闻】美劝阻中石化竞标伊油田内幕 1月28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化)[记者核实应为中石化集团]一高层人士明确表示,“中石化将不会理会美国要求”,“将竭尽全力继续执行有关竞标伊朗油田开发项目的计划”。 此前,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有关人员曾经与中石化进行了接触,要求中石化退出竞标。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指出,其中的原因,是美国政府一直试图通过经济制裁迫使伊朗放弃可能拥有的核武器项目,并相信油田开发协议将影响美国政府顺利实现其上述计划。 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伊朗的变化 事情的缘由是伊朗官方近期向全世界范围内招标16个油田开发权。 据石油在线网的信息,伊朗石油副部长Seyed Mehdi Mirmoezi28日号召外国石油巨头继续在伊朗投资并邀请它们投标16个油田的勘探开发权。此次招标的16个油田位于51个由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定义的新勘探区段。 伊朗正在大规模扩建其原油生产能力,并计划在未来20年内,将原油产量从现在的每天400万桶扩大到700万桶/天。而这51个新勘探区段,则是这一计划实施的保障。而且为了保证该计划能够如期实施,伊朗政府一下子拿出将近1/3的油田,对外国石油公司开放。并且第一次给出许多优惠政策,一改过去外国投资商必须在完成勘探工作后才能投标项目开发的做法,把油田勘探和开发捆绑。而且把合同投资期限也从过去的7-8年改为25年以上。 此外,Mirmoezi还表示,本次招标有别于以往的特点还在于,海外公司在油田勘探工作开始后,无需为开发项目而再次投标。 而在此之前,中东国家尤其是伊朗对外国石油投资商的限制条款是非常苛刻的。对此,曾任伊朗首相石油助理、现任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的凡瑞顿·费舍瑞克先生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介绍,外国投资者在伊朗一般只能实行返销协议合同,也就是购回协议。“给一个合同,你开发一个油田,只能开发5年或者10年,其后,必须悉数卖还给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当然这其中会给你必要的回报,如12%或15%的回报率会有所保证,你没有分成,也不拥有这个油田。”他说。 “这次一下子开放16个油田项目,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非常少见的,这说明伊朗政府在思想上和政策上有重大转变。”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潘继平博士分析。 中东石油变局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中东的石油市场基本是西方几大石油公司一统天下,占据了其勘探、开发、生产90%以上市场。为此,人称这个地区是“石油殖民地”。 而在1970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范围的石油危机。中东国家都开始石油资源国有化运动,并成功实现了石油工业国有化,尤其是在石油的勘探开发和生产环节上,禁止外资石油公司从事石油上游业务。 一直到21世纪,中东的对外石油勘探开发政策才开始松动,陆续小规模地允许国外公司介入,但相关的限制条件也非常多。 而据由美国国会创办的东西方研究中心能源主管吴康介绍,在全世界的三大能源消费地区:亚太地区(不包括中东和俄罗斯)、美国和欧洲,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其消费量相当于中国、日本和印度三国的消费总量。2002年美国石油消费总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其石油进口量为世界总进口量的35%。美国与亚太地区一样,超过60%的石油需要进口。 而中东是世界主要的石油供应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而且,在1970年代,中东国家曾联合实行石油禁运,从而导致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 为了保障石油安全,美国提出了全球石油战略,旨在建立石油帝国,实现对全球石油资源的垄断和控制。石油出身的布什总统更不惜于2003年3月对世界第二大石油大国伊拉克发动战争。 “从经济上讲,伊拉克战争实质是上打开了中东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市场的一个缺口,西方石油公司可以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一样,大规模进入这个地区了。”潘继平认为。 对此,沙特、伊朗等中东国家十分担忧,纷纷制订对策,试图阻止美国独霸中东石油,推动多极化石油格局的形成。开放本国石油市场,广泛吸引包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的石油公司在内的世界大石油公司投资本国石油开发,是其主要策略之一。 2003年7月22日,沙特石油和矿产资源部长纳伊米在伦敦宣布,沙特将对外资开放其石油上游市场,将东部共计12万平方公里的3个油气富产区对投资者开放。 为什么是中石化? 在中国石油“走出去”战略中,中石油和中石化可谓皆是主角,这次为什么把中石化推上了前台? 据潘继平介绍,中石油在海外有三个战略选取区:以苏丹项目为依托的北非战略区;以哈萨克斯坦项目为依托的中亚和俄罗斯战略区;以委内瑞拉项目为依托的南美战略区。从目前来看,中东似乎尚未成为中石油的境外勘探开发投资重点区。而中石化则更多地把注下在了中东。据吴康介绍,中东是中国原油的主要供应国,约占了50%。沙特和伊朗分别是中国国内的第一、第二大原油进口国。而中石化作为进口大户,占了总数的80%左右。为此,中石化近几年在华南、华东地区建了大批的高硫原油炼厂。中东的原油是高硫的。 中石化2003年在伊朗取得了一个较大的突破:当年12月31日,中石化集团在伊朗卡山区块风险勘探中成功打出高产油气井。同时,中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目前除了参与竞标开发伊朗16个新油田,还在去年底获邀参与开发伊朗第二大油田阿扎德干德项目的竞标。 而在今年1月27日,中石化集团又中标开发沙特的一个天然气项目。这块天然气田位于沙特南部,面积约为4万平方公里。这是沙特25年来第一次对外开放的三份天然气合同中的一份。 美国人希望中石化退出,是因为其用战争、“花了血本”拿到的中东石油盛宴“入场券”,当然不希望有人来分享。“尤其是中国。”潘继平认为。 而五角大楼的一份研究报告曾经认为,一旦中国和沙特阿拉伯关系密切,将“对美国国家安全带来影响”。 劝退中石化的背后是防止中国在中东扩大影响。 中美伊能源博弈 美国一直有计划地在关键领域上防范对手,尤其是在能源领域。 此次美国政府为什么会直接向中国的石油公司施压?知情人士介绍,因为国内几大石油公司当时分拆在美国上市时,美国政府曾与其事先有约,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不能去涉足美国指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尤其是中东几个主要产油国。 为此,中石油、中石化在海外的勘探开发活动都是以母公司的形式“走出去”的。 对此,地质科学院全球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安建分析:“这个事件更深层的原因,是中美两国在许多领域都会面临竞争,美国人要扼制中国,也是很正常的事。不但是能源领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上都是这样的。我想我国的高层对这个问题肯定有所准备。” 专家认为,“有所准备”的表现就是这一次中石化集团的“强硬”。 自1970年代开始,中国的石油公司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时,首选之地就是当时不被西方石油公司看好的非洲和南美洲。但当中石油在该地区站稳脚跟并有不俗成绩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2000年开始启动“石油非洲战略”,把非洲提升到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为此,近几年来非洲的石油勘探开发竞争也非常激烈。 “不要太乐观,但也是一个机会。”潘继平认为,中东国家开放石油市场,首先会对西方国家开放。而对中国、印度等国家开放,不否认这其中存在着相互利用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手法在内。 中国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中石化的上述管理人士就明确表示,中石化并没有将目光仅投向伊朗。在结束近期对利比亚的黎波里的考察后,该人士称,他会晤了利比亚部分高层官员,双方就中石化在该国石油上游和下游产品领域的投资机会进行了探讨。 “中国进去了,在短期内很难取得优势地位,不太容易拿到好区块。”潘继平说,“但只要进去了,肯定就能有收益。建议加大对中东的石油外交力度,为我国石油公司到中东投资石油勘探开发打好基础。”(文/陈挺,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3: | 进驻中东――美伊之战的战略背景分析和 | |
2003: | 国庆游北朝鲜2 | |
2002: | 中国海军力量作战配属详细数量 (转载) | |
2002: | 台军港易遭致命攻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