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看一下朝鲜对明朝中国的感恩
送交者: 一剑破天 2014年07月08日21:28:58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当时的朝鲜以及东亚文明圈都是以儒家思想,特别是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思想主导。 
随着满清时期中国的亡国,使得中华文明圈的正统性失去了主人,正是这一时期,朝鲜、日本、越南都开始了抢夺中华正统性的行动。在这一过程中,朝鲜的中华化是最强的,朝鲜在满清时期除了在与清国交往的公文中做出臣服的恣态,在所有私家文书中,一直使有明朝崇祯或是永历年号,而墓志上基本都是“有明朝鲜国”或“皇明朝鲜国”字样。甚至在灭亡前夕名义上独立,建立“大韩帝国”时,也在诏书中宣称继承明朝的正统。就这,还受到朝鲜许多儒生的抨击,认为朝鲜是中华的一部分,应该等待中国光复,由中国重建中华文明圈,而李朝称帝是僭越,也不应该使用新年号,而应该继续使用崇祯或永历年号。 
当时满清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圈的公敌,日本德川幕府也想助明反清,越南人也视满清为夷虏。在文字上有的是,只是满清政权自己厚着脸皮,闭眼自居为天朝,其实周边哪个国家睢的起。 
不过中华文明圈,基本已经瓦解了,南北韩和越南都已经去中国化了,而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本文也只能是讲述一段历史遗迹,不能代表今天朝鲜和韩国与中国的关系 
当时朝鲜君臣认为,“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大明神宗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宣祖大王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实是真诚痛切语也”。李朝孝宗则以光复大明天下为己任,倡议北伐。他对大臣说:“群臣皆欲予勿治兵,而予固不听者,天时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机会来时。故欲养精兵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对大臣“万一蹉跎,有覆亡之祸,则奈何”的担心,他说:“以大志举大事,岂可保其万全也。大义则明,则覆亡何愧,益有光举于天下万世也。且天意有在,予以为似无覆亡之虞也”。 

李朝君臣确信“胡人无百年之运”的儒家格言,将地震、彗星等自然灾害视为清朝灭亡的征兆,对南明政权、吴三桂等三藩、台湾郑成功、准噶尔蒙古等反清势力寄以厚望,准备派使臣渡海联络,策划夹击清朝。台湾郑氏多次请日本联合出师伐清复明,朝鲜对日郑联合乐观其成,甚至建议“假道朝鲜,出送援兵”(《仁祖大王实录》二十四年十二月甲午)。李淏的儿子显宗李棩和孙子肃宗李焞,对联日伐清之事也很积极。1650年,李淏向清廷奏报“日本近以密书示通事,情形可畏,请筑城训练为守御计”,企图以防御日本为由扩军备战。清朝警觉到朝、日、南明联手组成军事同盟的危险,于是派遣密使前往朝鲜核实情况。结果查明朝鲜与日本素和好,奏折不实,顺治帝下诏斥责朝鲜国王,罢其用事大臣。这就是朝鲜历史上有名的“六使诘责”事件。 


朝鲜史臣对此评论说:“昔我邦运丁罔极,谋出不臧,负中朝三百年恩义,抱天下万事之羞辱,终至于助彼犬羊,伥于虎前,当世之事尚忍言哉?肆我孝宗,以英武之姿,奋发大志,旁招俊义,密务经营,越胆方悬,轩亏遽遗。中途之痛,天壤无穷。属天道悔祸于赤县,而人心未忘于朱氏。三桂一呼于云南,群雄并应于海内。乘此之几,我若提兵渡辽,直捣巢穴,王室攻其南,我兵击其东,则可殪蛇斩豕,扫清腥秽。庶几洒仁祖之遗耻,报神宗之至德,使天下万国知三韩之忠节,犹有不泯。而不幸喜报(指吴三桂反讯)才至,先王奄弃群臣。主上冲年莅祚,老奸当国,群邪汇进,咀嚼贤儒,斥逐士类,何暇念及国家大计乎?!噫!若孝宗初年而幸遭此会,则必仗忠烈,奋神威,以金戈白旗,鼓义气于中原。先王未薨,则亦必绸缪谋创,相时而动,不作此坐视而已。岂天之使我终抱羞而莫雪耶?呜呼!可胜痛哉!”(《肃宗实录》,元年六月) 

在对中国的态度上,英祖在位期间,对肃宗朝设立的大报坛制度加以扩充,以明朝太祖、毅宗(崇祯)并享大报坛。其原因,是因为英祖二十五年(1749年)明史修成,其中朝鲜列传载明朝崇祯十年丙子虏乱之时,崇祯帝曾令总兵陈洪范调集舟师增援,后因清兵破江华岛、仁祖请降而罢。英祖得知此事后非常感伤,说“昔年皇坛之设,报壬辰再造之恩也。毅宗之时,天下何如,而命将出师,以救外藩,及闻朝鲜之下城,只责其将帅之不能协图。其为感泣,当何如也。此实与壬辰之恩无异同,岂可无并祀之典乎?”,后又以明太祖赐朝鲜国号而一并祭享皇坛,并改祭礼六佾为八佾。此事说明大报坛的设置,已经从单纯的报“壬辰再造之恩”,变为缅怀明朝、在臣民中倡导忠君大义的场所。 


英祖对大报坛祭祀“极尽诚敬”,例如英祖四十年(1764)行望拜礼后,“日至午不御常膳”,在诸臣一再请求下,英祖呜咽说“缅昔万岁山之事,食岂下咽”,并手书“皇朝日月,我东大明”八字(“我东”是当时朝鲜文人对本国的自称)。 

英祖四十六年祭祀大报坛,行礼完毕后,英祖仍俯伏不起,“时风雨骤至,洒及御袍,诸大臣力请还内,不许。至日出乃起。”此外英祖对明末逃亡到朝鲜国内的明朝遗民后裔也予以“世世免役”的优待,并编纂《华人录》,以为免役的依据。 
大明朝覆亡后,李朝王室一直进行各种追思活动。仁祖不忘宫中焚香望阙之礼。1704年甲申,明朝灭亡六十周年,李朝肃宗自宜春门诣禁苑坛,以太牢祭祀大明崇祯皇帝。又命汉城府在后苑春塘台设“大报坛”,祭祀大明神宗万历皇帝。“大报”出于《礼记》郊特牲,是郊天之义,而兼有报德之意。1749年(乾隆十四年)又以大明太祖(洪武帝)、神宗(万历帝)、毅宗(崇祯帝)并享大报坛,并于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礼。这种祭祀活动每年进行,直到朝鲜李朝末年。 
《明朝那些事》第七卷只提到李朝年年纪念大明洪武、万历、崇祯三帝,到1908年才停止,当时日本已全面控制朝鲜,废立朝鲜国王,朝鲜已无力自保,遑谈公开纪念中国,两年后日本正式吞并朝鲜。 

朝鲜儒林正统观的思想来源与准则皆源于朱熹的正统观,他们都认同朱熹对正统观的认识,甚至到了机械模仿的地步。当时朝鲜王朝有人认为朱熹称金为“夷、虏”,而朝鲜却不以“夷、虏”称清,对此加以批评。曰:“靖康以后,宋称臣于金虏,而朱子每于文字辄曰夷、虏、戎、狄,以称臣非本怀,而亦不掩其实也。奈何今之人,于文字称彼,必曰敌、曰清,而戎虏之本称,讳而不书。岂以丁丑下城为当然之事,而欲为甘心臣服耶?” 
他们虽为朝鲜人,但所讨论的却是中国历代王朝的正统性问题,而没讨论朝鲜历史上王朝的正统问题,这点尤值得注意,反映出中华儒家文化圈的朝鲜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正如MichaelC.Rogers所指出的,朝鲜王朝的正统性由中国王朝确认,故他们并不关心本国历史上王朝的正统性问题,反而关心的是中国历代王朝的正统性问题。 
两次虏乱给朝鲜王朝的破坏非常大,大量韩人被满清抓走当做奴隶。这些《一枝梅》中有所表现,如李谦一位朋友“大植”的父亲就被抓走了,他还想为此进入清国寻父。朝鲜向“夷狄”称臣,朝鲜王朝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空前未有的挑战,因此社会动荡不已。这一点也在片中得到表现(如一位小女孩之死引发的人民起义)。但仁祖大王却被塑造成完全不顾民众死活,也不在乎明、清正朔问题,而是一心只图保住王位的自私小人。 
实际情况是,仁祖在朝鲜历史上是一位较为善良的国王,只是性格软弱而已。仁祖一直不忍背弃“皇明”,“语及皇明,至于呜咽不能言”(《孝宗实录》元年五月甲寅条记载的仁祖),并在成为清属国后经常“设位西向中原哭拜,为皇明也”(《仁祖实录》十六年正月朔乙丑)。 
南明曾经请求日本出兵讨伐满清,日本也确实派出过军队伐清,但因遭遇风暴未遂(南炳文《南明政权对日通好求助政策的两种表现》,自《南明史新探》,中华书局,2007年,P507)。南明的战略也基本一直是在中国大陆本土从南往北对清朝进行反攻。韩半岛在南明政治家的视野中并不具有什么重要的战略意义。倒是朝鲜打算过邀请日本讨伐满清“宜假道朝鲜,出送援兵”(《仁祖实录》二十四年十二月甲午)。是朝鲜主动要担当“交战基地”的角色。(壬辰役才过去多久,朝鲜为中国愿意做出的牺牲,实在感人。) 
在《康熙帝国》中表现南明延平郡王郑经勾结荷兰人,而真实情况为清庭勾结荷兰人攻击南明占领的台湾。为了实现政治影射,还将清军攻占台湾前两年(1681年)已死的郑经放到1683年,并让他在清军登陆后当中自刎,不但自刎,还让他死前说了一句口号:“我宁愿把台湾让给红毛鬼,也不留给康熙大辫子!”凡此种种,令人匪夷所思。前几年还有《施琅大将军》,将早已被视为“汉奸”(萧一山《清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P30)的施琅“戏说”成了民族英雄。【鼠宝:实际是爱新觉罗玄烨要求把台湾送给荷兰人】 
当时的朝鲜王朝已投降满清,割断与大明皇朝二百多年的宗藩关系,该国的志士仁人再没法在本土抗清,唯有来到父母之邦执干戈以卫社稷。 

满清铁骑曾先后两次攻陷朝鲜,杀戮之惨,不下于万历年间的抗倭之战。满清得胜撤军时,掳走数十万朝鲜人,在辽东「人市」作牲畜般公开拍卖;家属想赎回亲人的话,则需「男黄金五蔖,女三蔖」,简直是掳人勒赎!因此,朝鲜大部分家庭都与满清有血海深仇。朝鲜与我们的大明皇朝同样是以儒立国,「夷夏之辨」绝不含糊,是以该国虽已臣服满清,内心深处仍遥尊大明为天朝、上国,而崇祯帝自然仍是天子、皇帝。 
崔孝一是懂得武艺的,因此来到大明从军后,立了军功,很快便成为吴三桂手下的中级军官——「把总官」。其实,当时有不少朝鲜人像崔孝一般来到大明当兵,当中又以林庆业最为闻名,也最为朝鲜史书所称道。 
林庆业是朝鲜名将,却为抗清志业而削发为僧,潜逃到大明,当上了水师总兵。及后满清入关,他逃到南京,继续抗清。林庆业逃亡期间,清人搜获他的妻子李氏,迫令她说出丈夫的下落。李氏这样说:「夫为大明忠臣,吾当死从良人,同为大明之鬼。」一字一句,满溢忠贞。李氏说完后,自杀。清人后来捕获林庆业,押解他回朝鲜,当众残酷地处死他,以儆效尤。 
即使是被迫到辽东为清军「助战」的朝鲜士兵,也心存忠贞。他们往往只向着大明官兵放空枪、放空炮,结果给清将发觉,严加审讯。朝鲜士兵大义凛然的说:我们怎能向父母之邦开火!结果他们全部被杀,得以成为「大明之鬼」。更有朝鲜士兵设法弄沉数十艘运送军米的船,以免资助胡虏入侵大明。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这些朝鲜人可歌可泣的义举,可惜长久以来不为我们所知。其实,朝鲜虽是我们大明皇朝的属国,该国百姓却有双重效忠之义,即除了效忠该国国王,更要效忠大明天子,而又以后者为尊。因此,当朝鲜既已无力抗清时,百姓则唯有寄望于大明了。 
吴三桂剃发当了汉奸后,崔孝一当了逃兵,来到崇祯皇帝墓前。 
我们不知道崔孝一在明思宗墓前有什么言行,想来哀痛悼念是免不了的。当时天子之死,震惊天下,朝鲜举国哀掉,有些人悲痛得自杀殉君,连与大明曾血战数年的日本「倭奴」,也罢市一天。及后,朝鲜国王曾想起兵北伐,为大明报君父之仇;日本也以「华夷变态」,曾派军出征满清「夷狄」,后遭大风浪而止。即使到了风雨飘摇的短命南明朝代,流求(冲绳)、交址(越南)等属国仍向明帝朝贡和请颁历书,克尽臣子礼节,它们都无愧于大明。这些三百多年前的史事,我们现在看来难免匪夷所思了。 
朝鲜被迫屈膝签下降书时,正是崇祯帝焦头烂额之时,内有蜂拥而起的农民造反大军,外有野心勃勃的满清铁骑,真是内外交煎。但他接到朝鲜求救消息后,立即下令山东守将领兵渡海救援。大明水师来到朝鲜海岸时,发觉该国已投降满清,只得折回。崇祯帝叹息之余,不忘谴责将领救援不力。这事传到了朝鲜,君臣大感愧疚:天子没斥责我们失国之罪,而只降罪于天将驰援不力,真是皇恩浩荡啊! 
我们不知道崔孝一是用什么方法来哀悼崇祯皇帝。他可能用汉文写下一篇简短悼文,再用朝鲜语念出来。朝鲜是大明眼中的礼义之邦,文风极盛,王室、贵族、儒生以至一般平民,都能熟习汉文。大明礼部官员曾称赞朝鲜使臣,说该国所呈交的表文非常精美,而且文采华丽,「无异中原」;使臣解释:小邦计程车大夫也同样是熟读儒家经书的。偶然使臣所写的汉诗为天朝大臣赏识时,国王则喜不自禁地说:「大抵中国之所以厚待我国者,为礼仪文献故也,虽不可每行必择能文之人,有意于夸示之,然或有时而择送,则或于呈文之事,或于言辞之际,若能处之则必有益者也。」朝鲜虽有本国文字,但汉文一直是官方文字,科举考试也必须使用汉文作答。 

因此,崔孝一如果要写悼文,则必然是用汉文来写的。他究竟有没有悼文?我们不清楚,但崇祯帝死后六十年,亦即清康熙四十三年,朝鲜国王肃宗有以下这篇祭文: 

「崇祯七十七年,岁次甲申……朝鲜国王臣李赮,敢昭告于大明毅宗烈皇帝……惟帝初服,如日之揭,锄其蟊螟,励以宵旰,忧勤之极,累叹中朝……帝曰死守,义勿去之。殉于社稷,乃礼之经……我邦虽陋,我诚则至,尚冀监格,右此大禧。」 

朝鲜史书《肃宗实录》说,肃宗念了这篇祭文后,「上呜咽不自胜,侍臣莫不感怆」。我们现在读这篇祭文,也有点「感怆」。 
祭文使用的是崇祯年号,以示不忘大明。明亡后,除了官方文件,朝鲜官民一律采用「崇祯后」或「永历后」作纪yuan,如果有谁敢使用满清年号,则被视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朝鲜此举,无非是为了维护「春秋大义」,即义不帝清。 
大明对属国朝鲜也说得上是恩深泽厚,正如朝鲜史书所常说的「每有所求,无不允许」。除了初期偶有龃龉,有些宦官和使臣来到朝鲜滥索作恶,又或偶有三两皇帝索取处女、歌女和阉人,双方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平共处,并且以礼相待。神宗万历年间援朝抗倭的「再造之恩」,更彰显了宗主国对属国救死扶危的美德。明军撤出朝鲜时,还将数万石军粮赈济该国饥民。 
有时,朝鲜使团的随员会干出些违反大明律例的事,也往往得到宽恕,只交由使臣自行管教。即使是某些严禁售予属国的东西,诸如军火、史书、地图等,也对朝鲜格外开恩,皆因朝鲜非比一般属国,而是「箕子之国」,也即中原圣人箕子之后,所以虽是「东藩」,等同「内服」,无分彼此。每当朝会或国宴时,朝鲜的使臣都位于其他属国之首,以示优礼。又按大明官制,朝鲜国王的官职等同大明的三品官,但世子来朝时,却可列于六部尚书之后。这种种的礼待,都令朝鲜君臣感慨不已:「大明实厚我国。」 
朝鲜也无愧于「箕子之国」的雅号,该国衣冠礼乐「悉遵华制」。大明使臣来到该国时,往往惊叹风俗习惯都与中原没有多大分别。朝鲜君臣都写得一手好汉诗,以致诗歌唱和成为外交的重要手段。大明「天使」与属国陪臣语音不通,却可藉着汉诗互相致意,沟通无碍。诗兴大发之时,朝鲜国王也会应「天使」之请而赋诗,并以得到「天使」的赞美为荣;当国王听到「天使」誉之为「海东尧舜」时,欣喜之余,则不忘谦称:大人这么夸奖,小王怎受得起呀? 
当时大明皇朝国力强盛,是天下共主,朝鲜自然毕恭毕敬。其实千百年来,我们精深博大的中华文化一直浸润朝鲜土地。朝鲜的儿童启蒙读本,以至弘文馆儒生所研习的经典,都与中原一样。大明的主要民间节日如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也通行于朝鲜;至于民间游戏如弈棋、投茯、双六等,也为朝鲜人民所喜爱。甚至大明的通俗读物如《三国演义》、《西厢记》、《剪灯夜话》等,往往很快便在朝鲜翻印出版。大明的歌舞乐器等,同样流行于当地。民间的说书人则长期传颂诸葛亮、关云长、岳飞、张世杰、文天祥等中原英雄的事迹,因此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早已渗入朝鲜民心。历法更不必说了,朝鲜采用的是《大明一统历》,与中原一体。 
因此,我们毫不奇怪朝鲜人自小便有了强烈的中华意识:大明是父母之邦,大明天子也即是朝鲜的天子。这种强烈的君臣伦理意识,就这样二百多年牢牢不破。 

那么,崔孝一在明思宗墓前绝食而死,又能说明什么呢?透过上述的简单介绍,我们才能明白崔孝一之死是有其深层文化的底蕴。天子一向是中华道统的象征,崇祯帝一死,满清入关,中原也就沦为夷狄之地,那真是华夏文明的重大悲剧。崔孝一耻于向异族称臣,他除了在故国天子墓前哭诉一番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惟有殉节。 

崔孝一选择在明思宗墓前死去,极有象征意义,朝鲜史书《肃宗实录》说,肃宗四十一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八月戊子,都提调李颐命奏言,请赠官于崔孝一等人,因崔之死,「外藩陪臣,为天朝立节,虽学士大夫,固已奇矣,况此边荒武士乎?」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3: 抗日战争延安六年闲暇中的交际舞风潮
2013: 俄罗斯给中国上了一课.
2012: 钓鱼岛动手了:中国突然调动4个师警告
2012: 大兵无赖
2011: 俄飞行员惊叹新飞豹:中国竟能造这么好
2011: 质问马英九:到底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更
2010: 抗战初期毛泽东写给蒋介石的效忠信
2010: 多国强势军演或微慎备北韩聚变
2009: 言真轻: 走不出冷兵器时代思维的疆独和
2009: 谢谢斑竹让我回复人身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