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破解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军事战略之谜(4)-1
送交者: 吕加平 2004年12月14日09:34:49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十一、中国国家战略大退却--文化大革命第一阶段的具体实施以及"水落船低"的效果 1、由"四化强国"国力增长到下降倒退由强变弱的国家战略大转变 如前面所说的,1965年6月,即在美国直接出兵越南并大量增兵的几乎同时,我国应越南的紧急要求,也很快派出大量部队赴越参战,并给予了巨大的军火物资工程和现汇等支援。美国越是增加兵力,扩大战争,越南也就越要求我国加大援助和增加援军,中美双方都在"水涨船高"地迅速增加各自援越的物资和兵力。如果我国在1966年下半年没有进行"下降削弱"的文化大革命,仍然按照"四化强国"建设路线迅速发展经济而使国力加速攀升,同时在越南一次次紧急求援下又还给它与我国国力增长相称的有求必应援助,那么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在1967、1968年都会相应地急剧增援增兵,美军可能会达到绝对不止55万人,中国援越军队也会大大超过30万人。1969年以后双方可能都会超过100万人,美国甚至如汉斯·摩根索说的:"势必要派几百万地面部队到亚洲去。"(在这次战争中,美国先后派往东南亚将近340万部队,有240万人参加了在越南的实际作战,如果中国不发动文革,美国投入的兵力将会更多)南越伪军也不止于1967年的100万人,而会大大超过这个数字。再者,美国在越南战争中3换司令官,被打死7个将军,美军死亡58191人,受伤154000人。武器装备、军需物资的损失不知其数,耗资达3500亿至5700亿美元,加上通货膨胀等,损失高达3.5万亿美元。如果我国不进行文化大革命,美军的伤亡人数和美国的物资金钱的损失,必会大大超过这些数字,被打死者可能会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也许会超过二战时的三十万人。我国对越援助的总数也绝对不止200亿美元,而可能会是数百亿、上千亿甚至数千亿美元,各种武器装备、给养物资、战争工程建设和外汇资金等经济支援更会成倍、数倍甚至十数倍地增加,我国"四化强国"建设所增加国力的大部分都会贴进这场无限援越甚至中美大战的战争无底洞中去。这也会促使美国为了挽救失败和去对付苏联,最后必然会对华发动核战争。 然而,就在1966年8月份,也就是苏联在欧洲将要由守转攻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966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建设按照三届人大所确定的"四化强国"路线顺利发展,仍保持60年代前半期调整国民经济的好势头。文化革命开始后,因为动乱主要集中在上层建筑领域,所以当年的经济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农业超额完成计划6.8%,比上年增长8. 6%,粮食比上年增长10%,棉花增长11.6%,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0. 9%。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幅度很大,钢增长25.3%,原油增长 28.6%,原煤增长8.6%,发电量增长22%,棉纱增长20.4%,化肥增长最多,为39.6%;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1965年增长16.6%,国家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 24.4%。【注66】 但是由于毛泽东正式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并掀起了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造反有理"、"揪斗打倒走资派"、"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和"踢开党委闹革命"的红卫兵革命造反运动,所以从第四季度起,其以乱为特征的"下降削弱"路线便开始波及基层单位和经济领域,当年就出现了局部范围的经济混乱和停滞,只是还未影响全国经济大局和党政权力结构。1967年上海"一月夺权风暴"以后,毛泽东以更为猛烈的文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强制性的自乱自压和自弱,揪斗走资派和对地富反坏右等一切"牛鬼蛇神"的阶级斗争和群众专政,以及为了夺权的派性斗争、两派武斗甚至内战等愈演愈烈,党的各级组织和政府职能几乎全部失去作用,而由红卫兵组织和革命群众组织所掌管。国民经济也陷入了全面的停顿瘫痪,进而发展到全国性大下降大削弱。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66年下降近10%;1968年在1967年下降基础上又下降4.2%,是1966年的86.6%;工业总产值1967年比上年下降14%,1968年在1967年下降基础上又下降5%;主要工农业产品连续两年大幅度减产,交通运输和基本建设下降幅度更大;国家财政收入也连续两年减收,1967年比1966年少收 25%,1968年又比上年减少13%。【注67】 我国这种在文化革命大动乱运动之下的国家实力由强变弱的战略大转变,即全国经济停顿瘫痪和下降倒退,从1966年第四季度开始,一直延续到了1969年4月1日党的"九大"召开,整整连续了两年半时间。在此期间,中国国家整体性实力急剧下降削弱,到1969年4月时已经达到了最低点。在这次经济下降削弱的实施过程中,毛泽东以文化大革命运动为掩护以"水落船低"取代"水涨船高"为特点的中国国家战略大退却,其实际效果和具体作用便在越南战争中,在中、越、美、苏这四角关系上越加明显地显示了出来:  2、我国方面文化大革命进行到1967年时,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全面停顿和急速下降,国力大幅度削弱。到1968年底和1969年初时,其下降已到达最低点。在这种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越南仍然要求我国更多地增加援助和出兵,我国也依旧按照有求必应的承诺进行支援。但是因为国内经济已经如此的连年严重下降和削弱,对越南援助的要求自然不可能像文革以前那样可以要多少给多少、要什么给什么了,只能尽我国最大努力、甚至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给予必要援助了。越南见此我国已经实在给不起的实际困难情形,虽然对减少援助很为不悦,却也没有办法再大开狮口,强我所难。于是我国便在并不违反承诺的继续支援下,非常有理由地"水落船低"逐年减少了对越援助。从1967年到1968年这两年,我国的援越部队只作了有限增加,加上文化革命前派去的,总共为30多万人。到1969年初,也就是我国经济下降到了最低点时,因为实在负担不起越南的无限要求,又加上苏联已在我国北部边境布署重兵,并不断发动武装侵犯事件,如珍宝岛之战等,迫使我国必须全力防备苏联进攻,便理由充足地在3月14日,即党的"九大"召开前半个月,从越南撤回了最后一批参战部队。我国就此撤出越南,退出对越战的直接介入,越南也没有理由可以加以反对和阻拦。自此后,我国对越南就只是在武器装备给养物资上作些力所能及的不承诺式间接有限援助,并派些汽车团帮助运输物资和派海军开通海上通道及排除水雷等间接外围援助,尽管数量仍然不少,但没有再派遣可能会与美国作直接战争对抗的作战部队赴越参战。 3、美国方面美国最害怕的是中国国力日增、飞速强大,由此可以源源不断地应越南要求扩大援助和增派兵力。这样发展下去,第二次中美战争将不可避免。而这种常规战争,美国并不是中国的对手,它必将又会像在朝鲜失败一样再次败于中国手下,这样就会使它无法保亚守欧,因此很怕出现这种与中国直接交战的不利局面。但是毛泽东却在1966年8月突然发动了使中国大乱的文化大革命。到1967年以后,美国发现这场共产党中国内部"权力之争"的文化大革命,混乱不堪、越演越烈,甚至出现了全国性武斗内战,使经济全面停顿瘫痪和大幅度下降。虽然中国在1964年10月爆炸了原子弹,1967年6月和1968年12月又两次爆炸成功了氢弹,但根本没有经济和科技实力可以大力发展战略核力量;美国又发现,中国由于文革动乱使国力连年削弱,对越南援助也在相应减少,中苏矛盾却越发尖锐紧张,到1969年3月,中国为了集中力量对付苏联侵犯,竟然单方面悄然全部撤走了援越部队,这是美国所没有料到的。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的文革内乱已使国力大降,一蹶不振,不会很快强大起来。减少援越和撤走军队,证明中国正在热衷于"权力斗争"内乱的文化大革命,并不会和美国为敌开仗;同时中国已与苏联完全交恶,文化大革命就是以"反修防修"的反苏修为号召发动的,中国的最大敌人是苏联而不是美国。因此,对于美国来说,中国已经不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主要威胁和敌人,原先害怕因越战而发生中美战争和核战争的心头之患和以及难以抽身西向顶苏的难解之题便逐渐开始解开。作为对中国对越减援和撤军的"报答",美国对越南也就"水落船低"地减少了增兵。1967年只增加了4万人。1968年虽然增加了10万人,但到1969年3月时,美国见我军全部撤离越南,也大减增兵,只增加了2万人,为54.5万人,这是美国在越兵力的最高点,自此后不仅未再增兵,而且还在当年8月撤走了2.5万人。 4、 苏联方面 在我国文化大革命以前,表面上看起来越南战争只是越、中、美三者在作战争较量,跟远在欧洲又没有援越的苏联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这场越南战争除了因为我国国力增强而增大援越可以促使美国将它不断升级以外,苏联则是迫使美国扩大战争的关键因素。这个原因在前面已经再三提及了,这就是由于苏联的军事实力、尤其战略核力量已能与美国相抗衡,它已经准备将对欧洲的战略守势转变为战略攻势。现在美国被越战拖住,中国也被援越所拖牢,两强相争背部空虚,给它带来了最佳良机:既可以利用中国拖住美国使欧洲力量削弱而完成守攻战略转换,去趁虚夺欧,又可利用美国拖住中国造成北线空虚而完成侵华战争部署,以备日后抄中国后路消除背部之患,完全处于"黄雀"和"渔翁"的有利地位。到1966年,美国和中国都已完全被陷入越战不能拔出,这时苏联只要控制住东欧各国,使其变成可以向西欧进发的前沿阵地,就能很快完成可以夺取西欧的守攻战略转换。  东欧各国是苏联的卫星国,也是苏联华约集团的仆从成员国,早在苏联的控制之下,为什么还有一个再要去控制的问题呢?这是因为:  自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在苏联和东欧各国推行反"斯大林主义"的自由化过程中,羡慕、崇拜美国和西欧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愈演愈烈,已经到了根深蒂固肆意泛滥的地步,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在这方面事事带头,赫氏连自己的衣服都要到英国特制。崇洋媚外,上行下效,苏联如此,与西欧接壤的东欧各国更是如此。在捷克斯洛伐克,西方世界的风俗习惯等等方面比苏联早好几年就流行开来,追求西方生活方式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摆脱苏联的控制和干涉,结束儿子党和卫星国的附庸地位,这在赫鲁晓夫时期就已经成为东欧各国所追求的国家和民族目标,并且已经发生过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等反苏动乱。尽管被苏联镇压了下去,但这种向西方靠拢、走西方道路的反美潮流仍在东欧各国中奔腾。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由于头两年需要在国内巩固政权,对此还有些放松,这使得东欧各国的亲西方改革运动进一步蔓延发展,这其中以捷克为最。该国在1956年至1958年就出现过这种要求摆脱苏联的改革,到1966年时,这种试图另起炉灶、倒向西方的改革浪潮更为高涨。  对于东欧各国这种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离苏亲西方倾向,美国和西欧正求之不得,它们从赫鲁晓夫时期起就用各种颠覆方式加紧策动东欧的亲西方和平演变活动,当美国扩大侵越战争被拖住时,策动东欧倒戈反苏,更具有战略意义。美国一方面扩大越战,以便尽快取胜赢得战争,脱出身来赴欧去顶住苏联,阻止苏对欧的攻势,另一方面也想借东欧造反来牵制住苏联,并可以借此打开华约缺口。因此,此时美国对东欧、尤其对捷克的策反活动更为关注和积极。  对于东欧对苏的离心和美国西欧的策反,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由于力量还不能与美国西欧相匹敌,为了减轻压力和可以把美国"祸水"推向东方,所以不仅予以容忍,而且还大加放任。但自从苏联已经力量大增并把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可以把对美欧的守势战略转为攻势战略时,就不能容忍了,这是因为:  (1)、包括东德在内的东欧各国,是东西欧的交界地带,又是北约、华约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核军事集团的交会之地,不论是苏联的华约向西欧扩展,还是美国西欧的北约向东方扩张,都将以东欧各国这一中间结合部作为进发的前沿阵地。如果苏联华约和美国北约发生战争,其爆发地点正是在这东西欧的交界地,这里的战争必然是世界性的第三次大战。  (2)、东欧各国对于苏联来说,它既是保卫自己国家的前沿屏障,又是可以向西欧争夺的进发阵地,东欧各国当中如果有一个被美国西方策反成功倒戈反苏,就会使华约分崩离析,苏联边界将与北约相接而会处于北约东扩的直接威胁之中;反之,如果东欧完全被苏联控制掌握,苏联则又随时可以从此处出发去向欧洲扩展。因此,这时以捷克为代表的东欧共产党亲西方改革运动对苏联是一个致命的威胁,勃列日涅夫在1966年站稳脚跟以后,利用美国被拖住在越南之机,对东欧各国加强了控制和干涉,对捷克采取了越加强硬的打压态度。  美国原指望能够很快打赢越战,以抽身西移,并对捷克等东欧国家的亲西方改革运动去作更大的支持和策动。不料因为中国国力大增而加大了对越援助,反而把美国拖得更牢,这给苏联出兵镇压捷克造反和更严地控制东欧创造了条件。也就是说,如果1966年中国不进行削弱自己的文化大革命,当年和1967年就会出现经济大增长,对越南援助和出兵将会大幅度增长,美国也会相应增加更多的兵力,西欧抗苏的防卫力量自然会进一步减弱,美国对东欧捷克反苏亲西方改革运动的策反支持也要相应降低。苏联很可能会趁此时机在1967年就出兵把捷克的亲西方倒戈运动镇压下去,从而完全控制住东欧,将其变成对西欧争夺的前线阵地。然后再利用中国在越战中进一步把美国拖牢之机,从1968年起就可以开始完成对美欧的战略守攻转变,正式对西欧发起一步紧似一步的攻势争夺。这就是勃列日涅夫把战略重点放在欧洲的攻欧战略计划,而要实现这个战略计划,则完全依赖于中国加大援越,拖住美国,中国援越拖美的力度越大,对苏联对欧展开攻势战略 的帮助也越大,而如果此时中国没有发动使天下大乱国力下降减少援越的文化大革命,仍然强劲地同时实施"四化强国"路线和无限援越路线,使中美都在越战中越陷越深,这正可以帮助苏联做到这一点。  但是,毛泽东在1966年8月这个关键时刻,突然发动了使国力停顿倒退而自弱自乱的进行了文化大革命,这使苏联很感吃惊和意外。它绝没有想到中国会突然"半宴撤席"、"上楼撤梯",也决没有想到毛泽东文革既调美国虎离越南之山,又放美国虎归西欧之山,使苏联建立在借华拖美基础上的对欧守攻转换战略计划全被打乱,在美国的压力之下只得有所收敛。所以在1967年未敢向捷克动手,捷克的亲西方"布拉格之春"叛苏改革运动也就搞得更欢了。美国见能够遏制住苏联的攻势企图,就又想尽快打赢越战,于是就在1968年又开始对越大量增兵。  苏联这时看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使国力骤降,援越日减,遂使美国可以加强欧洲力量和对东欧策反,而此时捷克的改革运动也已逐渐公开化。1968年捷共诺沃提尼上台,提出了改革苏联模式、摆脱苏联控制和干涉的行动纲领,亲西方改革运动已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对于苏联来说,如果中国继续进行文化大革命而使国力进一步下降削弱而减少援越,甚至从越撤军,美国很可能会从越南脱出身来全力赴欧,到那时再去征服捷克、控制东欧则为时已晚,不如趁美国又去忙于越战的空隙赶快动手。于是便在1968年8月21日深夜,以所谓"保卫社会主义大家庭"、"有限主权"论为由,纠集东德、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华约五国约25万大军,由苏军陆军司令伊·格·巴甫洛夫斯基率领,从北线、东北线、东线和南线18个突破口及空中急不可耐地突然入侵捷克,在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只一天就占领了捷克全境。配备有重武器的空降兵部队在布拉格机场降落,捷克党和国家领导人杜布切克、切尔尼克等被绑架,第一书记杜布切克被撤销一切职务,开除党籍。捷共50万党员被清洗,13万居民逃亡国外,在苏军的坦克刺刀下扶植起了唯苏是命的胡萨克傀儡集团。 苏联动用几十万大军突然侵捷,对东欧各国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避免了东欧华约分化瓦解,也做好了可以由此出发向西欧进攻的准备。  但是实际上此时的苏联虽然控制了捷克、东欧,却已无法再对美欧转为攻势了,这是因文革而力弱的中国已经不能再在越南去拖住美国,美国也已经不再把中国当作主要对手,已经可以抽出力量来赴欧顶苏了。苏联借华拖美、趁虚夺欧的守攻转换战略基础,已被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抽掉了。同时,由于苏联用强大军力迅速侵占捷克全境,强行镇压了捷克亲西方的"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也暴露了它的战争实力和攻欧能力,这使欧洲局势骤然紧张,欧洲各国惊恐万分,纷纷加强防卫措施,也希望美国尽快赶来抵挡苏联;美国见苏联侵捷倾刻得手,攻势凶相已经露出,确实厉害,所以更促使美国更想赶快从越南脱出身赶赴欧洲去加强防务,顶住苏联的咄咄逼人之势。而苏联则也努力设法要将美国继续拖住在越南,不能使它转兵欧洲。   5、 越南方面:  越南共产党和军队自1950年抗法战争时就得到了我国的大力物资援助,又在我军手把手无保留地教授帮助下,学习到了全套人民战争指挥和作战经验,并直接应用于南方抗美战争。在激烈的战争锻练中,其防卫侵略的力量也大为加强,战争经验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到1968年时,除军火物资等自己无法生产供应外,在军事作战方面已经可以依靠自己军队独立战斗去打败美伪军,已经用不着我军进行保姆式的作战援助了,从而大大减少了对我军的依赖性,这也为我国可以将无限承诺式包办援助转变为不承诺式间接有限援助创造了条件。因此尽管我国因文化大革命的国内困难减少了物资援助和参战兵力,也尽管美国在1968年又增兵10万,越军却越打越勇,到1968年底,侵越美军死亡已达3.05万人,飞机损失5400架。美国不仅打不赢这场战争,还引起了严重的国内经济危机和一浪高过一浪的反战运动,迫使约翰逊只得放弃连任竞选而于1969年1月20日黯然下台,交权于以反对越战为宣传博取民心捞取选票的共和党人、曾是艾森豪威尔得力副手的尼克松。 6 、苏联被"拖"出来援越  美国在1968年加大增兵,越南虽有我国继续援助,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一再升级扩大的抗美战争的需要,深感力不能胜。但见到我国因文革动乱已使经济下降到了最低点,的确无法再能给予更多的援助,况且苏联已在不断挑起苏中边境武装冲突,中国需要回师御北。在这种情况下,越南只得放过中国转而向苏联要求大量援助了。苏联名义上仍是社会主义国家,也自称支持越南抗美战争,但在1968年以前,我国始终处于援越第一线。苏联虽然国力强大,却躲在越战后面,只不过给越南提供一些与自己国力极不相称的极少量支援,装装门面。但是1967年以后,尤其在1968年8月侵捷以后,苏联对于越南的大额援助要求却已无法加以拒绝,这是因为中国已经不能再加利用,而越南没有庞大的军火支援又将会抵挡不住美国进攻,只要越南一败,美国就会抽兵西向、赴欧顶苏,因此在被迫之下,只有答应越南要求,由自已亲自出马给越南大量援助,并可以顺势南下实行如1965年5月美国总统约翰逊所说的"苏俄在亚太地区的进攻性策略"。  不自量力的苏联正是在这种既被迫无奈地被拖到了越南、又自以为得计大做夺取亚太好梦的情况下,在1969年初向越南提供了大份额的战争物资。我国则协助运输,甚至派运输部队送到了南越战场。  毛泽东由强变弱的文化大革命战略大退却,终于既"示难避索"地摆脱越南的无限求援,又"引友求富"地开导了越南把躲在越战后面的这个苏联"黄雀""渔翁"和军事大腕给"请"到了越南战场上,让它承担援越责任背上介入越战的沉重包袱去与美国直接相撞。7、 中国终于"走"掉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第一阶段,其军事战略目的是既要在不违背对越承诺下撤出援越部队,退出越战,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对抗和大规模核战争,又要能够打乱苏联利用中国拖住美国之机向欧洲发起战略攻势,调它出来援助越南,保证越南有足够的物资力量能够取得抗美战争的胜利,还要使美苏不论在西线和东线都发生直接较量,我国则借此机会退居援越反美第二线,跳出美苏包围圈。为达到这个军事战略目的,毛泽东不惜以文化大革命大动乱的自强方式,使中国经济停顿、瘫痪和急剧下降削弱了整整两年半时间,退却到了最低点。但这一切终于被等来了,文化大革命使国力下降削弱援越不起而向美国"示弱"和向越南和苏联"示难",此时已起到了作用,已无法再向我国无休止无限索要的越南,在我国的"水落船低"和"引友求富"之下,向苏联求得了大份额物资援助。毛泽东为了进一步推动越南向苏联大开狮口,求得更多援助去抵抗美国,在1968年底对来访的胡志明主席建议越南组织需要更多军火物资的大兵团开到南越去打歼灭战。【注68】毛泽东"借富济贫"、导友求大款之策,胡志明心领神会,并终于迫使苏联答应援越而如愿以偿。  毛泽东见到苏联大宗援越战争物资已经完全落实,并于1969年初通过中国境内运往越南,越南已经把苏联这个军事富豪"请"进了越战之"瓮",其胜利已有了物资保证。"炭"已补上,"薪"可抽去, 在帮助越南运送苏联援越物资的同时,就以中国国力下降削弱已到"崩溃"边缘和为防苏联侵略准备打仗为由,于1969年3月14日撤回了在越南作战达三年九个月的最后一支高炮部队和各工程兵防空部队,不久就召开了党的"九大"。我国顺利撤回全部援越参战部队,退出了有求必应援助并已半公开出兵介入的越南战争,毛泽东在由强变弱退却过程中所运用的种种战争谋略、军事策略和方法手段等全部实现,其文化大革命第一阶段避免中美战争和避美核战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以撤出援越部队和党的"九大"召开为标志, 实行达两年半之久的"下降削弱"路线告一段落,此次以文革自乱自弱方式实行的中国国家战略大退却基本完成,我国终于克服了首先来自美国的核战争危险顺利"走"掉。一生擅长于以实行战略退却来待机破敌的毛泽东曾说过:"战略退却是有困难的。退却开始时机的选择,退却终点的选择,政治上对干部人民的说服,都是困难的问题,都必须给予解决。""退却开始时机的问题是有重要意义的,退却过早和过迟,当然就有损失,但一般地说来,过迟的损失较之过早为大。及时退却,使自己完全处于主动地位,这对于到达退却终点以后,整顿队势,以逸待劳地转入反攻,有极大影响。"【注69】"开始准备的时机问题一般地说来,与其失之过迟,不如失之过早。因为后者的损失较之前者为小,而其利益,则是有备无患,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注70】毛泽东将这次退却开始时机选择在美国将要更大增兵扩大越战的1966年8月,不早不晚,恰到好处,以此调动美国在1967年减少增兵,提前抽出一部分力量去加强欧洲防务,由此也迫使苏联把镇压捷克和控制东欧的时间拖后了一年,完全打乱了它借华拖美在欧洲进行守攻转换的战略计划,也使美国可以提早避开我国去对付苏联。如果这次文化大革命再晚一年发动,美国不仅抽不出力量赴欧防苏,而且还会继续增兵加剧中美战争对抗,苏联则可以趁机提前侵捷,很快在欧洲将守势转为攻势,这促使美国为了急于转兵西向就会加大侵越和对中国动核武,到那时我国再想退走,就不太容易了。毛泽东又将这次退却终点选择在我国国民经济下降衰弱到已经无法再能援越的地步,以此恭请越南去向苏联求得大量援助,这也迫使苏联只得听命援越,越南就有了获胜的物资保证,我国则趁势"补炭抽薪",撤出援越部队。这个替换,不早不晚,恰到好处。如果我国经济不下降到最低点,越南就会继续赖着中国不放,不会去向苏联求得所需援助,苏联也不会对越"慷慨解囊"。如果苏联调不出来援越,越南没有充足的物资补给,仍要依赖于我国援助,我国还是"走"不掉。十二、毛泽东论示弱的战略退却 1、流动性或较流动性退却与不流动性退却相结合的文革方式国家战略退却过去的战争,当我军因敌强我弱只得实行战略退却时,其根据地的"坛坛罐罐"是被进犯的敌人"打烂"的,所以只有恨敌人,不能怪自己。而这次的退却却是一次不能让敌人打进我国国土打烂我国"坛坛罐罐"的中国国家战略大退却,国家是固定不动的,不能像过去的国内战争时军队那样可以跑来跑去,也不能像过去的根据地那样可以变大变小迁来移去。毛泽东根据国家这个不动的特性,又不能让外敌打进来进行战争破坏,便采用了自己"打烂"自己"坛坛罐罐"由强变弱和以此"示弱"的方式来进行退却。他之所以要从经济开刀,用"下降削弱"路线使我国经济全面瘫痪下降,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实力是强还是弱,将决定对美苏和越南是进还是退。而他又是始终把经济服从于战争需要、为战争服务的,战争需要发展经济尽快强大,就抓紧时间大力发展,即使冒进也在所不惜;战争需要战略退却和停顿经济,就使其瘫痪削弱、甚至"坚壁清野"也完全可以。因为这是战争,而战争是具有流动特征的,这正如他所说的:"战争和领土的流动性,影响到根据地各种建设工作也发生流动性,若干年月的建设计划是不能设想的,计划改变的频繁,是我们家常便饭的事情。承认这种特点,对于我们是有利益的。从这个特点出发,规定我们的日程,不要幻想有进无退的战争,不要震惊于领土和军事后方的暂时的流动性,不要企图建立长时期的具体计划。把我们的思想、工作适应于情况,准备坐下,又准备走路,不要把干粮袋丢掉了。只有在现在的流动生活中努力,才能争取将来的比较地不流动,才能争取到最后的稳定。"【注71】战争中军队和根据地的流动性或比较地不流动性和国家的不流动性,使毛泽东创造出了将这两者特点相结合的战略退却方式,即经济"停顿削弱"、国家"自乱示弱"为特点的第一阶段文化大革命方式,在即保证国家不破的前提下"乱"中有序,"乱"而集中,有条不紊地在"自乱自弱"中退却,硬是把正在蓬勃发展的经济建设给搞成瘫痪、下降和削弱,直到不能再乱再弱的终点为止,从而保证了这次战略大退却的胜利实现。2、强了不一定不挨打,弱了不是一定会挨打需要知道,在要发生的战争中,不是只有弱了才会挨打,强了才不会挨打有会受欺负,有时情况恰恰相反,弱了反而不会挨打,而强了反而招来挨打。这在面对两个或三个、四个不同利益集团的敌人或敌国而出现三角、或四角五角关系时尤其如此。二次大战时,英法比德国强大,苏联也在迅速强大,其综合国力甚至超过了德国,为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却都挨了德国的大打特打,牺牲和损失极其惨重,法国,投降灭亡,英苏也都差一点败亡灭国。因此,弱和强与挨打和不挨打并不是成绝对正比的关系,这两者是要根据情况的不断变化而需要随时变化转换的。在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中,如何运用好这个"弱"和"强"的及时转换,是一门很讲究很高超的军事艺术和运筹谋略技巧,它始终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从战争还未发生的先期表现到发生战争,直到战争结束。这需要有既知彼又知已的观察判断能力和能够自如转换的决断处置能力,也就是如毛泽东所说的:"这里就用得着而且必须用我们的主观指导的能力。"【注72】要进攻你的强敌是怕你强大才来进攻,你"弱"了,"走"了,它就不会来进攻。如果这时你不去变弱和"示弱"退走,反而去变强或"示强",甚至去主动迎战挑战,这只会刺激强敌,招来挨打。因此这个时候正确的处置办法就是你只能"退避三舍"予以变弱或"示弱",赶紧走开;或者采用隐蔽自己实力或隐蔽发展实力的方式,对外"示弱",以此来麻痹对方,这样才能避免挨打,而不要去尽快强大,或不强而"示强",更不要在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的情况下去主动迎战或挑战,否则就会招打。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我国满清晚期洋务运动时,洋务派也很想富国强兵使中国尽快强大起来,并花费巨资创建洋务军事工业,建厂制造枪炮兵舰等,大张旗鼓地公开建立起了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结果惊动了各帝国主义列强,。它们尽管对中国瓜分的利益各不一致,但都怕中国强大起来的心理则非常一致,于是就一边帮你建厂造舰,建立水师,大赚中国的黄金白银,一边则设法要打掉对它们都具有威胁性的这两个水师。果然,南洋水师建立以后,便遭到了法国"来访"的"友好舰队"的突然袭击,在马尾海战中一夜之间全军复没,北洋水师也在以后的甲午海战中被日本舰队袭击而全部葬身海底。当法国和日本袭击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时,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没有一个出来帮满清洋务派忙的,中国的强国梦就此破灭,等等。除了在战争方面这种过早"示强"而不及时"示弱"会遭挨打的例子外,在实际社会活动中也有大量类似情况发生。比如在美国早期大修铁路时期,有一处中国劳工比美国的白人筑路队干得出色,白人就提出各修一段铁路进行比赛,结果中国劳工修得又快又好又省钱,大获全胜,这使输了比赛失去竞争能力的白人既怕又恨。于是他们就拿枪持刀全部出动,把所有的中国人全部杀死。这种惨剧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在美国处于绝对劣势又得不到自己国家政府保护的中国人,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暴露了中华民族勤劳聪明能干的强大内在力量,过早"示强"而未去"示弱"。这种情况在其他西方国家也屡屡发生,如在澳大利亚中国采金工人因为太能干而被嫉妒的白人突然袭击而大批屠杀;在墨西哥的中国人也是这个原因几乎被斩尽杀绝等等。在现实的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这种类似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过早地暴露自己实力,或者不自量力地去"示强"炫耀,进行大发展、大表现、大铺摊子,结果却难免一败涂地;有的人为了攀比虚荣面子而招摇过市,大显富有,也常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我们中国人常有这样一些提醒自己的警句:"树大招风"、"富不露财"、"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这时弱了或虽有实力但去"示弱",反而不会被挨打;而过早地强了或不强而"示强",反会招来挨打。同样的道理,该强大时你不强大,或者有一强敌需要你强大,以便能够帮助它去牵制对付另一强敌,你却不去强大而仍然很弱,或仍然"示弱",那么就会招来另一强敌的进攻,甚至两强敌都要打你。在这种时候,你只有赶快强大,或者尽早"示强",才会得到一强敌的相助而免除另一强敌攻击。因此说,如果把弱了就会挨打、强了才不会挨打去机械地认识和对待,不是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辩证地加以及时转换,做到敌变我变,随机应变,甚至提前于敌之变而变,就会出现"估计和处置错误",甚至造成鲁莽冒险的举动来,反会招来挨打,甚至引来多敌合击。 对于这一点,在国际舞台上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角逐或战争时,特别需要引起重视,不要设想只会与一个敌国作战争竞争。"团结多数,反对少数,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这个对敌斗争原则是不能变的。有时"示强"可以做到这一点,有时"示弱"也可以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根据敌我力量强弱对比的变化而随时加以变化。其"变"和如何"变",这就要靠动脑子,要靠提前准备。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注73】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马英九先生的总统梦与台湾海峡的风云路
2002: 2002辛酸的记忆
2001: 试论美国霸权的演变
2001: 爱国贼、 塔利班与义和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