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緬甸地緣區劃和中國之對策
送交者: 三把刀 2015年03月08日19:47:20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摘要

本文力圖從歷史和地緣政治角度分析緬甸的地緣區劃以及分析中國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政策下之戰略目標。




1,中南半島之歷史地理背景:中國觀點


從中國歷史的角度來說,中南半島乃至整個東南亞南洋地區是中國歷代王朝的古典時代擴張所未能完成的部分。如果西方殖民時代晚來500年,中國理論上能把領土範圍推進到新加坡,並吃下大部分的菲律賓,當然也許會殘留部分的爪哇群島。

以下地圖1給出了一個中國帝國時代的藩屬等級秩序表。











以東南亞來說,附屬區域分為四種類型(非嚴格學術劃分,但在此有嚴肅理由)

第一類,附庸國(dependent state),典型代表朝鮮(模範附庸國)和越南(偽模範附庸國)。

特徵,該國歷史上部分或者大部分曾經為中國領土之一部,在給中國皇帝的信中衷心稱臣,中國皇帝常常遏制不住一種說不清楚的衝動要把它們重新收回來。

朝鮮在唐朝最終走向分離,越南則在唐末宋初完成這一從領土到附庸國的轉變。

表現在近代歷史上的證據,朝鮮和越南分別被日本和法國接管的時候法律上(以殖民時代國際法觀念為準)需要清王朝的一紙條約作為承認,而其他所謂朝貢國地區則沒有這樣明顯的要求。

附帶說下,朝鮮和越南模範之真偽表現在:朝鮮國王里里外外衷心稱臣,老老實實用中央帝國年號。越南國王則除了給中國皇帝寫信的時候敷衍下,在自己家裡卻是自稱皇帝,僭用年號的。

第二類,爭奪區域,我列出了三塊區域,區域1是今天的緬北,大部分劃分為緬甸克欽邦,另外一部分是實皆省部分,但是主體都是少數民族區域,並且是山地河谷。區域2的正式名稱是撣邦高原,區域3是老撾北部山地,他們分別從西而南沿着雲南省邊界一字排開。我稱之為土司部落區。這個區域,歷史上被邊界之外的強權反覆爭奪,偶爾會自行建立本地政權,但是這樣的政權一來很少長期維持,二來該地區的獨立政權從未對外產生過影響力。而外界強權也從未,無論從緬甸、泰國、越南還是中國來說,也從未對於這三個區域的控制達到無可爭議並持久化過。

第三類,朝貢國(tributary state),具有中國特色的封建主義古典國際關係的標準數學模型。其特徵表現在,該政權和中國的聯繫有限,地理隔絕,文化上有顯著差異。但是該國人民“羨慕王化,衷心來附”,天朝上國鑑於其‘忠心可嘉’,特恩准進行貿易以獎勵他們的此種友好行為。

第四類,更加邊遠的地方,隨然地圖是這麼標的,但是歷史上還是有很多類似第三類的朝貢關係的區域政權,但是大體上在明代以前,沒有具有影響力的本地政權,而明代之後,很快就被殖民進入現代。因此東南亞群島是本地政治傳統高度不發達的地區。這和中南半島的千爭霸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以上囉嗦的提到附庸國和朝貢國的中英文區別,是為了方便各位朋友在網上和受過大學教育的韓國人和越南人進行友好辯論。因為每一個愛國的韓國人和越南人在碰到中國朋友的時候,一定會非常專注於糾正他的中國朋友說他們的國家是dependent state的錯誤說法以及背後的傲慢帝國主義歷史觀,正確做法是應該用tributary state這樣的禮貌不傷害國際友人感情的說法,以充分照顧他們無比脆弱的民族自尊心。


2,中南半島的地緣爭奪的大歷史趨勢


中南半島的千年爭霸,指的是大致從公元1000年左右開始的中南半島政治格局。

中國人學習自己的歷史動輒上下五千年,隨便提到武王伐紂就是公元前11世紀,因此常常誤以為外國歷史也是如此。其實不然,公元1000年左右是一個世界歷史的爆發點。今天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有正式的政權、文字都是從這個時間節點開始的。似乎在那個時代,中國之外的外國土人突然被天頂星人科技點撥了下一下子開化起來。


不幸的是,雖然這依然是中國歷史的文化經濟的輝煌時代(宋代開端於960年),但是它是中國歷史的軍事悲劇時代。繼唐代丟掉了雲南(時為南詔),從而失去了東南亞爭霸的着力點後,又由於唐代中後期藩鎮割據,靜海軍節度使轄區終於在宋代開端正式獨立為安南國。宋代初年重新統一國家的努力終於止步於紅河三角洲北部的山谷。

整個宋代,由於丟失了東南亞正北方(雲南)和東北(越南),中央帝國是東南亞的區域外玩家。中國重新介入東南亞的地緣角逐,要再等200年,蒙古帝國征服雲南的大理政權(南詔國之後繼)才重新進行。

在最近這個千年之前,除掉東北的越南屬於中國之外,由今天柬埔寨的前身高棉帝國(早期叫扶南)。但是在最近的這個千年中,公元1000-2000年,中南半島的本土玩家變成三位,緬甸,泰國,越南。而一度輝煌的高棉帝國先是衰落,最終苟延殘喘到殖民時代到來。

參見以下圖2的公元1000年的中南半島。

越南剛剛獨立(968年),今天的南越被林邑的後繼者占城所占據。越南註定要在後續的700年的擴張中,吃掉這個悲劇國度。

高棉帝國還有機會再迴光返照一回,但是大勢已去。

泰人的第一個統一的大王朝素可泰王朝還要等200多年才能建立。

緬甸人的第一個統一的蒲甘(Pagan)王朝已經整裝待發(1044年)。












地緣政治學說的核心理論是邊緣挑戰者逐步爭奪中心地帶。如果把中南半島作為獨立的政治單元,則恰好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邊緣挑戰者有資格爭奪半島霸權。如下圖3所示。











其中的三個挑戰者在農耕時代,都有穩固的平原稻米產地,緬甸人的伊洛瓦底江平原,泰人的湄南河下游平原,以及越南人的紅河三角洲。作為來自北方的中央帝國的遊戲玩家,處於最為不利的位置,因為其出發點是另外一片支持資源有效的高原:雲貴高原。而爭奪的對象,從地形上來看,又依然是高原(撣邦)或者山地(老撾北部)或者河谷(克欽邦),至少也是丘陵地帶。


順便說下,整個中南的有國家組織形態的文明實體比較來說,只有高棉人有2000年歷史,其他國家都限於一千年。越南情況特殊,它被作為中國領土開化了一千年,然後突然獨立。

為何中南半島最先崛起的是高棉帝國(從扶南國算起,到高棉帝國滅亡,柬埔寨的早期國家文明的歷史覆蓋公元前1世紀到1431年),並一度統治幾乎整個半島,而不是其他實體?一種解釋還是歸咎於稻米生產能力:今天屬于越南南部的最為肥沃的湄公河三角洲及其以北的湄公河下游平原是屬於高棉人的。它構成了最早的高產農業基地。


以上被爭奪的區域大體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單元,一個緬北區域,爭奪者其實只有兩個,來自該區域東部的雲南方向的權力中心(含糊的用這個說法,以涵蓋早期的南詔、大理等本地政權、後期的中央帝國),另一個是正南方的緬甸本部(含糊的說法,以涵蓋歷代緬人王朝、後期的英國人和現代緬甸軍政府)政權。而中心地帶,從西雙版納、撣邦高原到老撾北部山地則面臨四個方面的激烈爭奪。



從民族文化、語言角度的側面我們再來看中南半島分割的合理性。如下圖4是近代以來泰國被兩側地緣挑戰者的殖民繼任者分別侵蝕的地圖(這也是說明泰國是地緣受害者的證據)。中南半島就語言來說從東至西分為三大塊,緬甸本部(緬甸語)+緬北(景頗語)是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語言(漢藏語系的另外一個語族是漢語族,並且該語族只有一個語言,漢語),中部是統稱為侗台語系的語言,包括泰、傣、撣以及老撾各語言方言,越南和柬埔寨屬於一個爭議的語系(爭議來自越南語本身,由於漢化太久,越南語很像高棉語語法+漢語詞彙的洋涇浜語言)。












由於來自西邊英國人的侵蝕,屬於泰民族的撣邦劃給完全緬甸(當然西部撣邦和緬人王朝聯繫密切),由於法國人的侵蝕,老撾被划走最終成為獨立國家。而中國也在近現代被迫接受了不利於自己的中緬國界。前面的地圖聲稱中國和泰國是地緣受害者,即來源於此。

緬甸,越南(老撾當前的操縱者)從這個角度來說,則是地緣劃分的既得利益者。問題是,中國+泰國是目前的強勢方,而緬甸+越南是弱勢方。這導致了兩個直接後果。第一,中國和泰國形成為地緣爭奪方面的天然盟國;第二,弱勢方占據它們無力維持的被爭奪區域,使得該區域處於持續的動盪中。

如前所說,三個區域中,老撾,由於有着緩衝國的外衣,在三個爭奪者中間保持了某種可以接受的平衡,它是目前為止最為平穩的區域;撣邦,劃給緬甸,金三角區域即在其中,受到中、緬、泰三方的地緣壓力毋庸置疑,而緬甸本部政權無力維持;緬北,劃給緬甸,(受中方的潛在地緣政治壓力),以及民族政治宗教分裂,同樣持續動盪(景頗-克欽人信仰和緬人、泰人的佛教不同的基督教)。

以上從半島地緣大格局解釋了為什麼中南半島諸國只有緬甸內部具有劇烈的民族和分裂型衝突。其根本原因總結為:緬甸本部政權無力應對地緣政治壓力,接受了它不能承擔的地緣鬥爭遺產。


4,從緬甸歷史疆域角度看國力之極限

“國力的極限”,是張文木教授很喜愛的一個術語。他從未對這個短語給出過定義,但是反覆的提到。以我粗見,他指的是歷史上反覆爭奪而最終失去的地區。

我們從緬甸的千年歷史考察區域之得失,並管窺緬人政權的文化性格。

以下會頻繁提及緬人政權這個詞,其意義是因為緬甸指今天國際法上定義的疆界的國家,該國家的主體民族緬族人僅占人口的68%,並且從未有過直接統治過緬甸本部之外的緬甸其他民族區域的記錄。

緬人政權大體經歷了三個大的王朝:

蒲甘Pagan王朝(1044-1287),對應中國宋代;

東吁Toungoo或東固王朝(1510-1752),對應中國明代中期-清朝中期;

貢榜Konbaung(雍籍牙)王朝(1752-1885),對應中期清朝和晚清前期。


1287-1510年,緬甸本部經歷了一個大分離時期,我謹慎地非正式稱其為緬甸的南北朝時代,其時,北部是阿瓦王國,南部是勃固王國以及撣邦諸王國。


從蒲甘時代開始比較以上提到的爭奪區域的地圖劃分:

蒲甘王那羅波蒂悉都(Narapatisithu,1173-1210年在位)地圖如圖5。其中的黃色越深,越代表核心區域。蒲甘進行了持續擴張,但是擴張的極限停止於緬北山區以及撣邦高原中西部,僅對撣邦高原西部也就是薩爾溫江以西地區進行滲透。












緬甸南北朝時代(1450年),見下圖6,緬北控制了小半,但是撣邦依然在外。














東吁王國1510年形成後,即急速擴張,如圖7顯示了1572年的形勢。












如圖8為1580年的帝國極盛時代。

1581年,強悍的第二任國王莽應龍去世,但帝國繼續不顧國力擴張,於是逐漸解體,很快失去了全部的擴張領土。












1612年,東吁王國在幾乎瓦解後半血復活。1650年,連帶死敵泰人的大城國也已死而復生。如圖8。這一年,清軍剛剛在北京城站穩腳跟。形式上,1650年的緬人政權大體控制了今天緬甸國界的全部範圍。除了阿拉干,即今天的若開邦(那個大家說有羅興亞人的地方)。

簡單總結下,東吁帝國是緬人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緬北和撣邦都置於該政權的控制之下。














持續擴張下的東吁王國毀於孟族人在南方的大叛亂。

1756年雍籍牙再次統一緬甸本部,開創了貢榜王朝,也稱雍籍牙王朝。

雍籍牙是緬甸歷史上第二神武之帝王。他開創的帝國首次有明確記載翻越了巴特開山,控制了今屬印度的阿薩姆和曼尼普爾。下圖10展現了1785-1819帝國盛況。












以下緬文地圖11展示了貢榜帝國所能到達的終極狀態。1767年,死去活來,死去又活來的泰國大城王朝終於在緬甸大軍的強悍攻擊下退出歷史舞台。但是泰國不死,因為乾隆來了(參見後文清緬戰爭段)。













由于越過了地緣政治的天然分界線,貢榜王國把自己的手伸入了不該深入的地方。英國人來了。三次英緬戰爭把緬甸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1886年。緬甸的王朝時代徹底結束了。

下圖12是英緬戰爭的分區割讓地域圖。該地圖來自20世紀早期,因此不是很精確。但是第一請注意阿薩姆北界也就是藏南南界的畫法,它在山麓。第二,無論是緬北還是撣邦都占據了部分。至少,這放映了二十世紀初的英國人對於緬人政權在即將結束的時候控制範圍的認識。












寫到這裡,我突然意識到我有一個緬甸朋友,正在刻苦學習中文。這篇小文足以摧毀我們之間脆弱的友誼。因為前面說因為緬人插手阿薩姆才讓英國人下定決心動手,這句話實在太過分。因此,我想把這個理由修正下:征服緬甸的主要動機有兩條,第一,從右翼保護英帝國的掌上明珠:印度,第二,打開通往中央帝國的西南通道。想象下,如果從伊洛瓦底江入海口的仰光,或者薩爾溫江入海口的毛淡棉,往上游不斷游泳,就能輕而易舉到達中央之國。從而開闢新的一帶一路,如此美好的情景讓人神往不已。(雖然很快,英國人發現和法國人一樣犯了錯,因為法國人規劃的游泳路線是從越南或柬埔寨的湄公河入海口游到中國。只是讓英國人欣慰的是,它們的錯誤比法國人犯的小。因為從湄公河入海口游到中國的距離比從薩爾溫江入海口游到中國的距離長一倍。)


5,中國之大西南擴張和三次緬甸戰爭

如前所說,中央帝國直到定都北京才能繼續它的西南擴張(這個擴張如果持續進行,最終將抵達印度洋,因此我稱之為印度洋方向擴張)。

先看下唐元兩朝間的雲南地方政權的領土界線。

如圖13,顯示1142年的大理國和蒲甘王國之間的分界。地圖顯示緬北屬於大理,撣邦南部屬於大理,而中間有空白區域,顯示出一段緩衝區。

另外這個分界和蒲甘王朝分界地圖基本一致。但是在緬北區域南部有少許重合。

地圖如果有衝突,來自研究者各自的立場和認知差異。例如,己方的研究者總是處於‘自豪感’之類的動機把自己的歷史地圖儘可能放大,特別是在雙方的模糊地帶尤其如此。

因此,我們這裡的比對的地圖具有不同語種的不同來源。其中的差異正是我們可以研究的地方。












大理國因為處於左勾拳擊敗南宋的戰略大迴旋的位置上擋了路,被蒙古帝國於1253年滅掉。從此,來自北京的無窮內功就支持着雲南出發的中國力量參與到東南亞的爭霸戰中。


中央帝國對於近千年的中南半島強權最為有力的干預均是針對緬甸。對於泰國、柬埔寨沒有直接影響(雖然後來間接拯救了泰國),對于越南的干預除了中間明代試圖重新消化越南不成功外,所有的干預都不是戰略性的。


新中國政府創造了一個新的名詞“胞波友誼”來描述中緬關係。但是,很遺憾,中緬關係的千年歷史,當北京政權的疆界或宗主權疆界和緬人政權疆界剛剛接壤的時候,就迅速帶來了戰爭。中緬的所謂胞波之情,很大程度上是割讓我們兄弟民族的一部分土地,劃給緬甸聯邦共和國人為製造出來的。因此所謂的胞波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和不幸劃分出去的兄弟民族的胞波,而決不是和軍事帝國主義者緬人的胞波。


元緬戰爭:起源於元朝皇帝企圖和蒲甘國王發展個人友誼的努力被無情破壞。1283年元軍大敗緬軍。1287年蒲甘王朝在強大外部壓力下內亂,緬王被殺。隨着南部阿拉干和孟族分離,蒲甘王國開始解體。撣邦部落首領及時轉向元朝效忠。1289年,傀儡緬王也宣布稱臣。

緬甸進入類似南北朝的分裂時期開始,無論北京政府在緬北還是撣邦高原的管制體現有多麼軟弱。但是,形勢上,從雲貴高原衍生往西往南方向的部落首領大體接受了來自遙遠北京(那時還是大都)的宗主權。大體變化見如下圖14。













明代延續了元代的統治。以下圖15是永樂年間(1402-1424)的西南方向形勢。這是一個對於中國人和泰人來說無比美好的年代。越南人重新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泰人的死敵,霸權的未來爭奪者和過去爭奪者,一個被前宗主國吞併,一個陷於內亂。

1381年之後,明帝國接管了雲南。不僅如此,還慷慨的設置了六個外圍的宣慰司。和勃固王國(白古)等同的宣慰司正對着印度洋的三大河入海口。注意該地圖(來自譚氏地圖)沿用地名以中國古文獻地名為準,和今天的通常譯名有點不同。

1583年,緬甸第一強大帝國東吁帝國國王莽應龍(緬人的漢武帝)之子莽應里,決定在具有異國情調的雲南完成他的成人儀式,從而引爆了戰爭。次年,緬軍被擊敗。明軍收復了下圖所示的疆界內的土司區域。政治嗅覺敏感的當地土司紛紛表示一向擁護大明皇帝為核心的領導集體。

然而,從1585-1606年,緬人逐步蠶食最終軍事攻占,最終實現了對於這一邊界區域的控制。












階段性總結下,大致從1000-1600年,在緬人崛起的時代,來自雲南方向的力量,無論是本地南詔、大理還是,元、明帝國,都根據不可靠的文獻記載控制緬北和撣邦(至少北部)。因此,16世紀末是中緬地緣衝突的一個關鍵節點:中央帝國從雲南出發的力量中心轉折點式的丟失了被爭奪的區域(儘管對於茂密森林覆蓋的緬北來說可能只是名義上的)。它反映了緬人的軍事壓力不斷上升,而中央帝國不斷退讓(儘管有不得已的原因:明帝國限於內亂和滿清崛起)的現實。此後,再一個多半世紀後,清帝國企圖恢復歷史控制邊界的努力也未能成功。


1762年,乾隆27年。冉冉升起的最後一個緬人王朝貢榜王國開始了東進之路。耿馬、孟定土司堅決拒絕了緬方雙重納稅的“花馬禮”要求。(不看地圖,如果想知道這個孟定耿馬在哪,請按照孟定鎮以西10公里既為近日衝突之果敢地區來理解其方位。)請求來自北京的保護。從而引爆了清緬戰爭。主要的戰役分為四次。

1769年第四次戰役後,清兵止步於緬都阿瓦城(今曼德勒)70公里處,雙方均精疲力竭,遂於次年停戰議和。其實緬軍主力幾乎再次征服泰國,清軍的作戰事實上拯救了泰國。雙方合約文本遺失,導致雙方文獻裡只是充滿有利於己的內容。但是綜合雙方內容大體能看出,基本精神是一切恢復為戰前對於土司部落區的分割狀態。雙方從戰略上均一無所得。由於被迫北還主力抵禦清軍,緬甸再次失去了泰國(煮熟的鴨子飛了,真的飛了)。而出於巔峰時期的清帝國失去了將緬甸本部納入領土範圍的軍事上的可能(1767年第三次戰役前乾隆皇帝已經愉快的在構想征服緬甸後的管理方案以及如何羞辱押送進京的緬王)。


6,現代緬甸國界形成的力量因素

總結下王朝或者帝國時代的中緬衝突的地緣結果。如前所述,中緬的緩衝區域,按照大範圍的地理結構來說,分為兩個部分,緬北和撣邦。但是中緬歷史上的軍事衝突幾乎全部出在兩個地理單元的結合部。參見如下的圖16。

圖中的紅線(姑且稱之為彬龍線,Panglong)嚴格遵循緬甸省界和邦界的分界,除了實皆邦北部的山地,按照撣族和緬族的民族分布做了一個切割。彬龍線以緬甸本部實體為中心,將緬甸周邊分為三塊,西側的山地由兩個邦,若開邦和欽邦構成。東側由撣邦以及克倫尼-克倫-孟邦走廊構成,最後是北部的克欽邦為主體的緬北。

彬龍線的含義是,如果有一天緬人政權徹底無力維持國家,這條線就是緬人國家的外部國界線。

中緬的歷史上的商業貿易渠道和軍事衝突區域是圖中黃色線圍成的區域2。從元代開始直至二戰期間和中國軍隊有關的作戰都集中於這個區域。而目前,這個區域主要是克欽民族武裝的活躍區域。

圖中額外用桔黃色的部分標註的中緬國界是具有歷史繼承性的大致國界。大體上是經過軍事行動反覆“校正”過的界線,而這個黃線之外的國界則不具備這個特性。其中的黃色箭頭標明了歷史上緬人政權的主動攻擊方向和中國軍隊的打擊方向。粉色的箭頭標明歷代中央帝國的軍隊在緬甸的最常見的進軍路線。

需要說明的是彬龍線之外的絕大部分在歷史上從未獲得過緬人政權的直接統治。












為了說明以上現代版本的地圖上作業的合理性,可以參見如下圖17所展示的二戰之前的英國。除了孟邦和若開邦之外,英國人的對於緬甸的殖民統治的直接管治和間接管制線和上述的彬龍線一致。它也是平原緬人和山地少數民族的地理分界線。

符合邏輯的推理如下:近代英國的管制能力無疑強於古典時期的緬人王朝和清王朝。而英國人滿足於彬龍線之外的緬甸區域的間接管理(大體類似於自治,而英人保留作為仲裁者身份),說明歷史上緬人政權和歷代中央帝國政權對於這個彬龍線之外的控制能力要更為弱小,對於這個區域各種爭奪,更多應該是宗主權的爭奪(即對於土司名義管理或者徵稅的權力),而非直接的領土劃分戰爭。

在王朝時代,中緬的這種力量劃分歷史進程大致歸結為

區域1A和1B:雙方的緩衝區,特別是尹明德線以北的區域1A,基本沒有衝突,南部的緬人政權在北部浩瀚森林前止步,而東部來自北京的力量毫無疑問在跨越了地球上地形最為複雜的三江併流區域後,精疲力竭。高黎貢山既阻止了北京力量的滲透,也打消了緬人政權對於沿着這條路線劫掠的念頭。直到近代,貢榜王朝才發掘了西北部的巴特開山一個最窄的山地缺口,通向阿薩姆。而二戰以前,克欽邦北部的區域也基本免於雙方戰略性力量的衝突。

近代中英關於區域1A的爭奪,更像是一個純粹的地圖遊戲作業。

區域2:幾乎歷史所有的中緬軍事行動都涉及的區域。地圖上標註了緬甸古都曼德勒的位置,緬甸歷屆王朝,除了東吁,基本都定都於曼德勒(阿瓦)或附近(蒲甘、瑞帽)。經典的中央帝國大軍的進軍路線是西擊八莫,然後沿着伊洛瓦底江,也就是撣邦高原的西北邊緣,南擊緬人政權的核心地帶。而緬人的入侵,通常是沿着薩爾溫江北端的果敢方向山谷西進。

另外,補充下,中緬石油管道正是通過該區域的中心地帶而進入中國境內。

區域3A和3B:這是排除作為衝突區域2的撣邦高原地區。它需要額外根據薩爾溫江劃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薩爾溫江河谷的西部,基本上是緬人政權歷史的一部分。但是東部大體屬於緬人政權國力之外的區域,只是在緬人王朝崛起的時候出於南擊泰人王朝的需要(走泰北清邁一線)才會偶爾涉及。而現代緬甸最終獲得現在以金三角聞名的區域3B只是因為英國人的力量延伸,和法國人聯合起來瓜分了中國和泰國之間的緩衝地帶,從而把中國和泰國從領土上隔絕開來。












現代緬甸的民族分布如圖18。它繼續驗證緬甸民族分布和地理上的平原和高地的劃分一致。對於現代緬甸來說,緬族是地理上的平原民族,而所有其他少數民族都是高山高原民族。












7,印度洋出海口設計


好,我們如果設想將緬甸分割為兩塊,其中一塊留給中國作為出海口。我們應該怎麼劃分?

噢,抱歉說錯了。其實我想問的問題是:如果邪惡的帝國主義入侵者再次沿着我們的友好鄰邦緬甸聯邦共和國入侵我國,我國應該如何幫助他們呢?

如果想預測未來,那就要繼續回顧歷史,如圖19是1942年日軍侵入緬甸的進軍路線。

以下路線的顯著特徵是沿着三條緬甸河流,自西向東,伊洛瓦底江、錫當河以及薩爾溫江,自南向北進行。該進軍路線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怒江-薩爾溫江以東是盟軍的安全區。

事實上,日軍在二戰期間,止步於怒江以東。

請注意一個關鍵事實,二戰中,日軍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和泰國。理論上日軍可以從已經占據的基地的任意方向攻占雲南,切斷中國的西南通道。如圖中的箭頭方向。但是這個擔憂從未變成事實。

戰略性軍事行動集中了人類智能行為的最高形式,其軌跡通常是最優化的數學模型的結果。













因此如果我們如果逆向考慮印度洋的安全通道問題,必須集中注意力於怒江-薩爾溫江流域的在緬甸東部的核心戰略地位。


首先我們比較兩種出海口方案,如圖20:解釋一下為什麼事實上西線方案不可行。原因是地理因素。因為緬甸的地理是山脈河流均為南北走向,緬北+西線似乎看起來劃一條線,正好借用我們有歷史淵源的緬北,但是明顯違背了地理實現的可能性,來自東部的交通要道要穿越五條大江(中國境內的三江+克欽北的恩梅開江河邁立開江),而不是三條才能勉強到達胡康河谷,而緬甸西側更有連綿崎嶇的山地等着我們。因此,如果排除了西線,那麼東線是唯一現實的方案。












綜合我們得出如下圖21的一個科學設計的分界線。分界線的各段理由如下。

(1)        來自尹明德1942年線的最西段,保留胡康河谷和印度通道,尹明德線以北是歷史上緬人政權從未控制的區域。

(2)        來自克欽邦分界線

(3)        來自中緬歷史爭奪區域的中間段,類似於給雲貴高原的西端建立一個必要緩衝區。事實已經證明,緬甸軍人政府無力維持這個區域的穩定。

(4)        薩爾溫江流域的在撣邦高原的西段分水嶺

(5)        克倫尼-克倫-孟走廊在最南段需要一點額外的擴張緩衝區,因此線段西展至錫當河。

(6)        孟邦南界












這條線(以下稱該線為中國戰略線)將緬甸按照南北走向的線大體分為兩部分。東部大體占據30萬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緬族人口少於10%。西部大體構成了緬甸本部+若開和欽邦,大體上維持4000萬人口,38萬平方公里。緬族人口占80-90%。

以上劃分基本符合張文木教授的國力極限理論。除了克倫尼-克倫-孟走廊,在中央帝國能夠具備註意力到西南邊陲的時候,緬北和撣邦是其可以控制的地區。而對於緬人政權來說,這個區域最遠端都遠遠超過了其力量的極限,現代緬甸能獲得這樣的國界,是藉助殖民者的所體現的扭曲的力量。一旦殖民者如潮水般逝去,邊界兩側壓力不復有平衡。

對於中國來說,唯一不曾涉足也是唯一不曾得到歷史驗證的是克克孟走廊,其地理範圍大約南北有400公里,東西80-100公里。因此,這是我們唯一需要一點點創新的地方。


8,緬人政治的文化根源和緬甸僵局


抱歉,上節的理論探討完全了違背了五項基本原則、新型國際關係、互不干涉內政等各項我國基本國策。但是,我們要問,如果你的鄰居院子和你挨着,從不修理草坪,堵着你的私家車的車道,家裡人總有人吵架要分家過,吵着吵着就把東西砸到你的院子,你會怎樣?

合理的方案當然是:接管鄰居的院子他本來就無力監管的部分,幫助恢復法律和秩序,以便促進和平和發展。


作為近千年中南半島的三個戰略玩家之一,緬人帝國創造了至少兩次輝煌(泰人王朝的兩次地獄時刻)。如果不是一代雄主乾隆皇帝揮揮手導致的蝴蝶效應,法國人在18世紀初到達湄公河口碰到的應該是緬甸帝國的軍隊。

歷史已經表明,緬人的三個帝國表現出明顯的軍國主義擴張色彩。以中國人對於佛教的錯覺來說,會誤以為緬甸、泰國是具備佛教和平、寬容的逆來順受特質的國度。然而,和我國那個我不能說民族的民族正好相反,緬人和泰人完全接受了佛教後,武力值頻頻爆表,都變成了狂熱的軍事擴張主義者。而緬人軍事上的成功尤其明顯。事實上,第一次英緬戰爭的爆發的直接原因來自緬甸國王過度的軍事自信心!

緬甸王朝的崩潰原因,除了早期的蒲甘根源於寺廟經濟的破產,但是都是直接源於過度和無節制的軍事擴張的失敗。

蒲甘王朝:蒙古帝國的打擊下解體。

東吁第一王朝:過度擴張下由於叛亂解體。

東吁第二王朝:孟族叛亂下解體。

貢榜王朝:軍事失敗於英國殖民者。


由於無情的軍事行動的成功是緬人政治自信的唯一來源,緬人從未學會用文化上的吸引力來擴大自己的歷史影響力。反映在和周邊民族、種族關繫上,緬人持有無可挑剔的優越感。這就是被現代緬甸獨立後持續被民族地方武裝、組織所批評的大緬族主義。

1947年的彬龍協議確認了現代緬甸範圍內的各民族共同從英國獲得獨立,並保證某種程度上維持高地各少數民族所一直享有的自治特權。該協議如果徹底執行,緬甸聯邦將是一個鬆散的國家。心懷不滿的軍人集團首先暗殺了簽署協議的昂山,繼而1962年,奈溫將軍直接軍事政變,撕毀彬龍協議,開啟了統治緬甸至今的軍人政權。

迄今,緬甸軍人政府控制了不到3/4的國土,國內的少數民族武裝在各種外力之支持下持續抵抗軍人政府的統一力量。事實證明,軍人政府無力在彬龍協議的自治權之外最終徹底統一國家,而分散的少數民族武裝也無力形成統一力量推翻軍人政府。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沒有外力戰略性的干預,緬甸僵局將持續下去。


9,中國政策的困局


如前已經得出結論,緬甸問題的實質是大緬族主義的軍人政府沒有能力消化其地緣政治遺產。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如此。因此,雖然勉強建立了橫跨緬甸的油氣管道,但是它處於持續的動盪的威脅中。


緬甸困局給中國的現實威脅包括:

1,        不斷的軍事衝突持續威脅中國經濟通道的安全;

2,        難民衝擊;

3,        大緬族主義的軍人政權的軍事行動讓具備同等少數民族的中國處於尷尬的處境(果敢:漢,克欽:景頗,撣:傣,佤:佤);

4,        尋求“獨立”的軍人政府引入不友好的外部力量來平衡對於中國的依賴。


中國需要將自己的長期經濟和戰略利益放在這樣一個考慮的天平上:是否自己的印度洋出海通道的安全以及民族尊嚴要寄托在一個不穩定的、好戰、大緬族主義、現在還似乎還三心二意的政府的喜好上?

答案當然是不,事實一再證明,只有解放軍刺刀護衛下的地方才能最終保證自己的戰略選擇權,才有最可靠的經濟利益和整合效果。

回到根本問題,緬甸僵局來自緬人政權企圖消化掉它們其實無力消化的東西。中國的對策可以分為相反的兩種,第一種,幫助他完成這個消化,第二種,徹底阻止他進行消化。

目前看來,中國桌面上表示執行第一種,桌子下面在三心二意執行第二種政策。一個自相矛盾的政策肯定是不可持續的政策。當然也許,這樣可以維持短期的經濟利益,但是最終將喪失巨大的地緣利益。

從歷史紀錄來看,中央帝國和緬人帝國從未建立過任何友好關係。就目前不合理的地緣現實來說,中緬最終走向對抗似乎難以避免。現在看來,只是另一個大國的干擾因素推遲了這一攤牌局面的最終形成。

從長久的歷史文化上來說,緬人政治只接受一種政治體制:軍人體制,只接受一種政治結果:戰敗或者戰勝。中央帝國在元代之後就沒有徹底軍事擊敗來自緬甸本部的軍事力量,無法讓讓緬甸本部的政權建立可信的尊重。

因此,在緬甸進行直接的戰略干預,建立中國治下的和平,並在此期間建立確保中國地緣政治收益的分配格局,應該成為中國的緬甸戰略的一個嚴肅選項。

以下論證國際政治上的可行性。

從法律上講,1962年奈溫將軍軍事政變,廢除彬龍協議這樣緬甸獨立的基本文件,實際上其時緬甸聯邦已經自行解體。緬甸可以合法分為緬甸本部和各少數民族邦構成的國家。外部國家的干預本身就具備法律基礎。

然而,緬甸分裂為多個獨立國家而中國無所作為,則無疑嚴重損害中國西南利益。原因很簡單,僅就印度洋油氣管道來說,過去要經過一個國家,現在被迫要經過兩個甚至更多的國家。

因此合理的解決方案是基於以上中國戰略線要求緬甸建立緬甸軍人政權和所有少數民族武裝的停火線,該線的東部由中國直接託管。

以下簡單問答澄清合理性。

1,        是否有分解帝國為各個獨立民族國家的例子?

有,一戰後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失去了主體民族的所有領土,而變成了單一民族國家。剩下的領土或者被託管(奧斯曼-阿拉伯地區),或者成立獨立民族國家(匈牙利、捷克等)。

2,        這是二戰以前的,二戰之後有沒有強行改變公認國界的例子?

1974年土耳其登陸塞浦路斯,製造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國

1975年印度吞併錫金

1976年印尼吞併東帝汶,2002年吐出

1999年北約強行接管科索沃,2008年獨立

2014年俄羅斯接管烏克蘭的克里米亞。

3,        國際社會沒有懲罰這些行為嗎?

土耳其:沒事

印度:沒事,直接利益攸關方中國在2003年反而承認了這一吞併

印尼:沒事,雖然最後吐出來了。

北約:我就是國際社會

俄羅斯:根本沒事。最近受到制裁是因為它們指控我干預烏克蘭東南部衝突。

4,        這不是違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嗎?沒有好的理由怎麼辦?

如果鄰國(一個法律上已經不存在的國家)就在邊境不遠製造人道主義災難,甚至有種族滅絕的報道。文明的負責任國家當然要勇於負責。

5,        如果緬甸軍人政府因此對華宣戰怎麼辦?

不在乎。反正我們已經控制一個地理上完整的印度洋出海口區域了。另外,他們再努力1000年也打不贏我們。

6,如果他們邀請美國駐軍怎麼辦?

韓國不是已經有了嗎,再說美國人在緬甸駐軍難道會幫忙他們收復失地?

6,        世界各國譴責、制裁我們怎麼辦?

對於譴責,臉皮要厚,另外援引上面的先例。對於制裁,你相信49%能制裁得了51%?

7,        如果真有制裁怎麼辦?

不用擔心。世界人民和國際社會都是健忘的。1989年我國也受過制裁,2年後就放水了。1998年印度核爆被制裁,2年後也被原諒了。



總體性的結論:

1969-1989的緬共失敗表明在緬甸的代理人策略難以成功,雖然依然有部分的遺產今天依然讓中國收益。這個試驗也表明,來自中國的戰略性干預力量能決定性的改變緬甸的內部力量對比。基於歷史和現實的綜合考察,由於目前中國對緬政策可持續性存疑,應該嚴肅考慮直接戰略干預的可能性。

0%(0)
0%(0)
  Ding! But no maps, why?  /無內容 - NJM 03/11/15 (160)
  戰略選擇要根據戰略目標 - 香椿樹1 03/09/15 (198)
  頂,難得好文。  /無內容 - 鮮卑賀葛氏大爺 03/08/15 (197)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中國情報機構常用的五種手法。
2014: 各位物理大拿。我有一件事實在是想不明
2013: 國漁政船首次在釣魚島海域執法:帶走本
2013: 原來自豪了半天的東東是俄國佬設計的?
2012: 美分帶路黨白高興了,王立軍已經被定性
2012: 我上不了 五味齋 了。請哪位幫忙、把我
2011: 香椿樹:利比亞權貴不爭氣,美國無奈需
2011: 好!!美軍效仿俄羅斯:TG再敢“挑釁”
2010: 伊拉克人激情擁抱議會民主,布什總統將
2010: 別說殲十戰機了,巴鐵對中國的一切都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