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灾难与海平面升高密切相关 《瞭望》周刊 (2005-01-07)
文 / 董文杰
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东南亚多个国家,极为惨痛的损失。作为一种破坏力巨大的灾难性海浪,海啸是由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的。海浪以震荡波的形式向四周扩散到达岸边造成的破坏程度与海平面的高低有密切关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使得诸如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更容易发生,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印尼强震引发的海啸发生后,国家气候中心立即组织专家对海啸的破坏程度与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关系、东南亚灾区未来天气气候特点等进行了讨论,总结出三条主要结论。
一是21世纪我国的地表温度将明显升高。现有研究表明,20世纪中国的变暖幅度大于中世纪暖期(公元9世纪后半叶至13世纪末,大致相当于唐朝末期至元朝初期,当时中国东部地区冬半年温度约比1950年~1980年偏高0.2℃),小于全新世最暖期(距今8500~3000年,最暖时温度可能比近百年平均高出2℃左右),而21世纪中国的变暖幅度可能远大于中世纪暖期,与全新世最暖期的温度相当。与1961年~1990年的30年平均温度相对比,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温度将增加0.2℃~3.7℃,到2100年将增加到1.3℃~8.9℃。
二是21世纪我国沿海海平面将可能上升。现有观测数据表明,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是近300年来最快的。从1900年至今,全球海平面高度平均上升了10厘米~20厘米,到2100年将比1990年高出9厘米~88厘米。近50年来我国近海海平面平均上升了约13厘米,且上升速率逐渐加快。气候模式预估结果表明,到205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将上升约12厘米~50厘米,大于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其中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等几个重要沿海经济带附近的海平面约上升50厘米~100厘米。与此相关的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热带气旋强风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增加。未来类似强震引发的海啸也极可能对我国某些沿海城市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三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威胁。国家统计局200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沿海地区的面积占全国的17%,人口占全国的42%,而GDP占全国的73%,其中我国沿海低洼地区约占整个海岸地区的30%,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50%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国民经济集中在这些地区。海平面上升必将对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表现在许多沿海低洼地区将被海水淹没,现有海防设施的防御能力将大大降低,沿海地区的人居环境和经济建设将面临更大的风险;且遭受洪水危害的机会增大,遭受海啸、风暴潮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
近年来,仅强热带风暴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的损失已经非常严重,而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损失将更加严重,例如:1992年的9216号台风在我国沿海8省市造成3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人民币;而1997年的9711号台风仅在浙江省就造成25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亿元人民币;今年台风“云娜”在浙江省造成16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84亿元。我国沿海地区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发生强烈地震的可能性很大,在目前的海平面高度上,若在我国近海地区也发生类似于此次东南亚地震引发的海啸,则在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将难以估量。
针对这次发生的特大海啸灾难,建议加强对沿海地区海气系统变化的动态监测和海气耦合模式的研发,建立相应的预测、预警系统;建立相应的法规或条例,使得在沿海城市规划(尤其是沿海旅游风景区规划)重大工程决策设计等方面能切实充分考虑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巨大潜在威胁;加强沿海及出海河流的堤防工程建设,尤其是建在海边的核电站和火电厂等的堤防工程,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加强对沿海城市和重大工程设施的安全保护,提高防护标准。□(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