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总参某研究所抗常规武器实验室(组图) |
送交者: 谢方 2005年03月23日10:05:33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走进总参某研究所抗常规武器实验室(组图) 2005年03月23日 17:15 解放军报走进总参某研究所抗常规武器实验室(组图) 一级压缩空气炮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走进总参某研究所抗常规武器实验室(组图) 高速狭缝摄影系统 科研人员在调试破片与冲击波发生器 谢方 这里不是战场,却经常硝烟弥漫;这里不是前线,却天天枪鸣炮吼。这里是总参某研究所的抗常规武器实验室,是研究常规武器破坏效应与防护措施的专设机构。近日,笔者走进这个神秘的实验室,目睹了它的神奇之处。 精确制导武器能够侵彻6米厚的混凝土、几十米厚的土层—— 室内导弹试验为工程防护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在实验室,笔者目睹了一次室内导弹打靶试验。伴随着一声巨响,模拟终点弹道的“导弹”准确命中靶板。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闪光X射线仪和激光狭缝式高速摄影机等测试设备,对模拟导弹的飞行姿态、着靶速度、侵彻过程等进行了快速跟踪与拍摄,大屏幕上一次又一次地回放着实验过程,科研人员在研究着一个个瞬间的每一个细节…… 从靶体就位到“导弹”发射,从实验数据回收到计算分析,全部在室内进行。导弹发射试验不再受气候的影响,不再受场地的限制,实验效率大大提高。 据实验室负责人张守保研究员介绍,用于摧毁地下指挥工事、武器弹药库、油料库和机库等重要坚固目标的精确制导武器,绝大部分都是侵彻武器或钻地武器。因此,研究高速射弹对钢筋混凝土和岩体介质的侵彻效应,对于研究新型防护结构和材料,提高防护工程的防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精确制导武器侵彻混凝土或岩体深度可达6米,侵彻土层已达几十米。当武器侵彻到工事结构近区爆炸时,其破坏威力将大大增强,一般来说目标将受到严重破坏甚至被毁灭。如果武器侵彻贯穿口部防护设备或钢筋混凝土墙体,钻到工事内部爆炸,则工事中的人员和装备幸存的概率几乎为零。这个实验室的侵彻实验设备,就是为研究高速动能侵彻或钻地武器的侵彻效应而研制的,其射弹速度等技术性能指标可以满足这方面的缩尺模型实验要求。这一实验手段,使我国工程材料抗常规武器试验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该实验室开展的这项研究,将揭示侵彻武器原理并为工程防护提供可靠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实战表明,80%的作战人员都是被破片杀伤的—— 破片与冲击波发生器为常规武器毁伤定位 常规武器的破坏力主要来自侵彻、爆炸以及复合弹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弹体生成的破片。冲击波与破片不仅会对武器装备和重要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而且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80%的作战人员都是被破片杀伤的。因此,冲击波与破片复合作用的研究,是抗常规武器打击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弹药爆炸形成的高速破片的毁伤能力远远大于爆炸冲击波,破片的毁伤范围比爆炸冲击波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近区爆炸,破片与冲击波的复合作用对于地下工事的防护门和地面的武器装备与作战人员威胁最大。所以,破片的毁伤效应和破片与冲击波的复合毁伤效应也是目前各国研究的热点课题。 在实验室,笔者看到了破片与冲击波发生器,这是由该所科技人员自主研发的,它是目前研究高速破片以及破片与冲击波复合作用的理想实验设备。 在室外进行实弹爆炸不仅费用昂贵,危险性大,而且实验周期长,重复性差。但如果没有专门的试验设备,在室内也不可能做这种实验。破片与冲击波发生器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项目组成员、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刘瑞朝自豪地说:有了这套设备,我们不仅把炮场搬进了室内,还可以模拟航弹、导弹、炮弹、地雷等具有金属外壳的弹药爆炸所产生的破片毁伤效应,进行重复性爆炸试验,可以节约试验经费。 对各种射弹从发射到着靶进行拍摄,是对其毁伤效应评估的基础—— 高速摄影机把导弹轨迹“锁”进镜头里 在实验室,一台独特的摄影机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它就是性能超强的激光狭缝式高速摄影机。 据专家介绍,在导弹模拟发射试验中,导弹抛射的动态过程、爆炸冲击产生的破坏作用,都需要进行跟踪拍摄和测量。激光狭缝式高速摄影机填补了这一空白。以前没有这种特殊性能的摄影机,无法对着靶姿态进行拍摄并进行相应研究。而激光狭缝式高速摄影机,可以把导弹和炮弹发射过程的每个细节、每个瞬间,全部“锁”在镜头里,并能给出射弹打击目标后的破坏情况和试验数据,为武器研制、毁伤效应评估和防护工程结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4: | 1895年,抗旨留台--试析台湾官绅对“乙 | |
2004: | 战争不知道浪漫 | |
2003: | 战事分析:美国最厉害的的杀手锏 | |
2003: | 伊拉克会不会成第二个越南? | |
2002: | 未来20年中国国防军事战略三个重大转变 | |
2002: | 美国反恐战略轮廓显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