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未來20年中國國防軍事戰略三個重大轉變
送交者: 張慶松 2002年03月23日16:13:0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未來20年中國國防軍事戰略三個重大轉變

張慶松博士 (洛杉磯)


進入21世紀,國際和亞太地區的安全形勢都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了什麼樣的挑戰?中國又將會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來保證自己的安全?最近,在網絡上常常可以看到網友們發表各種各樣的看法。但是,如果從軍事國防重大戰略思想的角度來觀察,筆者認為,未來20年中國的軍事國防戰略將會發生三個重大轉變。

發生這些轉變的根據並不僅僅是外部安全形勢的變化,而同時要反映未來中國整體國防實力的變化。也就是說,中國未來國防戰略的調整既是對外部形勢的反映,同時也是自身實力增強的相應結果。另外,現在的國防戰略的概念已經擴展到了其他領域,比如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等等。本文探討的只是“軍事國防”戰略。


一, 從“國土防禦”向“周邊防禦”的轉變

未來20年內,中國的軍事國防戰略指導思想將會把重點由“國土防禦”轉向“周邊防禦”。

國土防禦戰略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外國武裝力量的侵略,防止國土的分裂和被侵占。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國防戰略還是體現了“國土防禦”的戰略思想。

在1960年代,中國的國防戰略是防範前蘇聯的強大的機械化重兵集團侵入中國北方地區,因此在北京和東北地區都部署了重兵守衛。冷戰結束後,北方壓力減小,中國的軍事防衛重心轉向東南,其核心思想還是防止中國的國土包括台灣被外國力量用武力分離出去。同時,由於中國經濟實力不足,科技落後,軍費短缺,因此中國整體國防實力也只能夠局限在自己的國土之內。

但是,國土防禦的思想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首先,國土防禦就意味着未來的戰場是在自己的國土上展開。即使最終能夠保衛住自己的領土,但是在領土上發生殘酷的戰爭也對國計民生造成重大的打擊和破壞。比如,現在中國各大城市搞民防工程。但是,到時候,即使生命可以保住,地面上的財產卻要遭受巨大的破壞。 實際上,歷史經驗已經使得國際戰略思想家們認識到,用武力占領中國,征服中國是幾乎不可能的。但是通過戰爭對中國造成巨大的損害卻是可能的。

90年代中發生的幾次戰爭的經驗表明,對軍事目標的打擊無論多麼徹底,也不會導致戰爭結束。結束戰爭的最終手段在於對民用目標的打擊。也就是說,民用經濟目標才是戰爭中更重點的或者是必然的打擊對象。對民用經濟目標如電力系統,能源系統,運輸系統(橋梁,道路等),電訊系統,廣播系統,進行毀滅性打擊,使得國民經濟停頓,民眾生活困難,從而迫使其國民失去戰爭意志。這已經成為現代軍事戰略的核心部份。

因此,保證領土容易,但是要讓國民經濟完整,讓民用經濟目標不受損失,這才是國防軍事戰略要研究的重要課題。國防的最佳結果是不但要保住領土完整,還要讓自己的國民財產損失降到最小。

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必須把敵人防禦在國門之外,讓防禦戰爭在領土之外進行。這就引伸出“周邊防禦”的戰略。

“周邊防禦”的目的就是在國土的周邊建立一道有形或者無形的防禦圈。其主要思想是不但要防止敵對勢力踏足自己的領土,而且要防止敵對勢力對中國領土發動打擊,造成中國國民財產的任何損失。

二, 從“三打三防”向“境外反擊”的轉變

周邊防禦的要求是防止敵對勢力從周邊地區對中國領土發動軍事打擊,那麼在這個戰略目標的指導下,中國的軍事力量就要負責取消敵對勢力從周邊地區向中國發動軍事打擊的能力。因此,周邊防禦就要求中國建立遠程境外精確打擊的強大打擊力量。因此,中國的軍備方針就將從“防打能力”轉向“反擊能力”的建設。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軍事建設和訓練還是以“防打能力”為主。目前最常聽到的口號就是“三打三防”。其中的打是在自己的領土上打擊入侵的敵方兵器如導彈和戰機,而其中的防也是強調國土防空。

但是,以中國國土之大,處處設防就會防不勝防。被動挨打就會處處吃虧。

在周邊防禦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的戰略防禦重心就不僅僅局限在自己領土的防禦,而是把重心放在使敵對勢力喪失對中國發動打擊的能力上。其戰術指導原則就是,不但對敵對勢力的來襲兵器進行打擊,也要根除敵方從境外發動打擊的能力。這就必須對敵方武力的源頭如軍事基地進行堅決的報復性打擊,使得對方無力再度發動攻擊。如此才能夠確保自己國土上損失降低。

境外反擊戰略要求中國加強境外遠程打擊能力的建設。要有足夠的導彈覆蓋周邊地區,使得周邊地區的軍事設施一旦被用來發動對中國的攻擊,就會立即遭到中國遠程打擊火力的毀滅性報復。如果敵方攻擊自己的民用經濟目標,那麼對方的民用經濟目標也會遭到遠程火力的打擊。

境外反擊戰略將要求海軍,空軍,導彈部隊和航天軍事發揮更大的作用。陸軍的快速反映和部署能力也應該成為建軍重點。

境外反擊戰略具有強大的威懾作用,要比純防禦性的“三打三防”更能夠防止戰爭的發生。

三, 從“有限核威懾”向“可靠核威懾”的轉變

境外反擊戰略最終需要新型核戰略的支撐。因此,在未來20年內,中國的核戰略將會進行調整,其結果可能會是完成從“有限核威懾”向“可靠核威懾”的轉變。

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一直是維持着“有限核戰略”政策,其特徵是保持最低限量的核打擊能力,而不謀求數量上的對等。這是因為冷戰後基本維持了一個和平環境,中國也把重心放在了經濟建設上,同時國際上也有着一系列核控制機制,如防止核擴散,禁止核試驗,反導彈條約等。

但是,進入21世紀,中國“有限核威懾”政策的有效性面臨挑戰。上述一系列核控制的機制一一面臨挑戰和破壞,具有核攻擊能力的國家也越來越多,而且正如目前印巴危機所表現出的,核戰危險已經日益嚴重。面臨這樣安全形勢上重大變化和核威脅的明顯增加,中國的“有限核威懾”明顯地是不能滿足中國國家安全的需要。

因此,可以預見,未來20年內,中國將會修正“有限核威懾”,而可能建立“可靠核威懾”的戰略。

可靠核威懾也就意味着中國的核反擊力量將進行提升,從而使其能夠面對未來的可見的多樣化的威脅。要達到可靠,首先數量上就必須要保證足夠需要。其次,也要在種類上和技術上進行改進,能夠突破任何防守措施。

只有建立可靠核威懾後,周邊防禦和境外反擊的戰略才能夠獲得充分的支持和保證。

結論:

根據國際安全形勢的變化,以及中國未來20年經濟和軍事實力的逐步增長,中國國防軍事戰略將可能形成“周邊防禦,境外反擊和可靠核威懾”這三位一體的理論體系。

實行這三種轉變當然需要龐大的經費。但是,這些轉變可以是逐步進行的,從開始到完成至少需要20年的時間。從中國目前和未來20年的前景來看,不但經濟發展可以保證充足的經費來實行這種轉變,而且從國防科技的快速發展的勢頭來看,技術上也是可以實行的。

這些轉變基本上還是維持了中國防禦性國防政策的性質,其本質是為了防止國土受到侵犯和打擊。而中國的安全也有助於亞洲地區的安全。所以,中國國防戰略思想的調整將有助於亞洲地區的和平和穩定。(張慶松博士寫於2002年1月20日)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