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解放軍火箭炮為海峽對岸堅固碉堡訂製新戰法
送交者: 嵐少爺 2016年09月27日19:34:2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今天(9月27日)出版的《解放軍報》刊發文章,披露了部分不久前第1集團軍火箭炮旅進行火箭炮跨海射擊檢驗性演練的詳情。文中提到,解放軍火箭炮跨海攻擊主要採用精確打擊戰法,為提高對海峽對岸部分堅固掩體目標的殺傷效果,還專門研製了多發不同彈種依序命中同一目標的戰法。這表明,解放軍火箭炮跨海支援登陸作戰的研究已經不是簡單的“打過去”,而是能夠實現有效打擊、精確毀傷。

解放軍PHL-03火箭炮進行對海火力打擊演練

《解放軍報》文章內容如下:

東海之濱,戰神怒吼。伴隨目標區聲聲轟鳴,東部戰區陸軍某炮兵旅首次對海上重要目標檢驗性演練落下帷幕。

近乎實戰的演練環境,防不勝防的意外情況,晝夜不停的全程鏖戰,逼出了一幕全過程、高強度、快節奏練兵演兵活劇,實現了“陸地戰神”的自我超越。

突破常規,勇於挑戰訓練“無人區”

“模擬千遍,不如實戰一遍。”回顧此次演練,該旅無人機隊隊長湯偉偉感觸頗深。雖然以前他們多次利用大漠環境模擬對海射擊,但面對真實的海上環境仍是問號成串:遠距離跨海偵察操控信號是否穩定?變化莫測的海風條件無人機能否應對……

前不久,該旅無人機偵察分隊組織夜間跨海偵察便上演驚險一幕:無人機起飛不久,海上狂風突起,導致偏離預定航線急速下墜,操作手及時調整,最終在海面上控制住無人機,才完成夜間偵察任務。

“這樣的氣象條件,以前還真不敢飛。”無人機操作手馬曉青告訴記者,該旅不少信息化裝備價值不菲,因考慮安全因素,平時有些險難課目訓練大家都會選擇避開惡劣天氣。這次演練,旅黨委明確向參演官兵表態:只要符合操作規範,訓練中若出現裝備損壞,對當事人不問責不追責。

演訓中,為讓官兵勇於挑戰訓練“無人區”,該旅想方設法將大家逼上絕境:有線被剪斷、無線被干擾、光纜被禁用,指揮通信險中求通;預定陣地暴露被毀,就地占領簡易公路,空間受限無法調整火炮朝向,炮班改為實施高風險的側向射擊;微光條件下,設定完成時限,進行滿管裝填,容不得官兵出現絲毫差錯……

該旅旅長孫衛鋼告訴記者,此次檢驗性演練,他們突破常規設置複雜環境,就是要用意想不到的情況,把問題短板揪出來,把裝備潛能逼出來。

第1集團軍某旅無人機分隊裝備的無人偵察機

不怕招數難,就怕招數不管用

首輪火力突擊後,情報顯示,“敵”堅固工事內重要目標和有生力量毀傷不大,意圖反擊。指揮所當機立斷祭出“殺手鐧”:多彈種複合打擊,精確毀傷。

只見第一波“破殼彈”呼嘯出膛,第二波“殺傷彈”隨即跟上……

從單一彈種群體打擊到多彈種複合精確打擊,從追求命中到追求毀傷,改變源於一次“戰敗”反思。

去年一次實彈戰術演習,該旅火炮集群依據指令打擊“敵”工事目標,兩輪射擊,8發火箭彈全部命中,100%的命中率換來的卻是打擊效果不理想。導演部解釋:“雖然命中率100%,但掩體內目標毀傷效果並不好。”

台中海岸附近的坦克掩體

命中了卻毀傷不了,等於白打。今年以來,他們專門抽調精幹力量研究提升毀傷效果的多彈種複合打擊,邀請院校教授和廠方專家共同參與論證,先後攻克複合打擊在指揮協同和操作運用過程中的多項技術難題。

多彈種複合打擊比單一彈種打擊強在何處?該旅副參謀長蘇望打了一個形象比喻,同樣用手雷殺傷房屋內敵人,一個是一股腦兒將手雷扔在屋外,另一個是將門打開把手雷扔進屋內,毀傷效果的差別顯而易見。

複合打擊實際上就是利用不同彈藥的作戰性能,完成“開門-投雷”這樣一個過程。不同彈種依序命中同一目標,某一彈種發射晚了或者精度差了都將導致打法失效,保證“開門-投雷”一氣呵成着實不易。

“不怕招數難,就怕招數不管用。”負責此次演練的副旅長洪志林介紹說,為檢驗新打法的真實作戰效能,他們在目標區域構設了7類44個實體目標,全程採集最真實的作戰數據。

打破框框,將“隊列動作”趕出演練場

戰鬥打響,數十門火炮分頭開進,各自選擇就近路線,迅速占領發射陣地。

“時間比以往縮短了不少。”現場指揮的副營長鄒俊峰告訴記者,過去火炮按序列一路開進,臨近陣地,引導員手拿指揮旗將炮車一一帶進預定位置,看似整齊劃一,但不符合實戰要求。

“為看不為戰,演訓場上的‘隊列動作’,實質上是虛假之風在訓練場上的表現,是推進實戰化訓練的絆腳石。”孫衛鋼告訴記者,此次演練開始後,他們一改以往保姆式的演練保障方式,依據作戰任務要求,完全由營獨立指揮,讓精幹指揮組跳出演練環節找問題、查不足。

台軍在海岸附近建設了多種火炮、導彈地下陣地

“從技術陣地到發射陣地,為何不能邊開進邊進行彈道解算?”“指揮所開設,指揮中心為何不遠離通信樞紐?”……作戰分析會上,用實戰的標尺一量,一個個以往看似合情合理,深挖一鍬便不合實戰要求的問題浮出水面。

打破框框,將“隊列動作”趕出演練場。記者在滿管裝填現場看到,某連炮班班長李友龍刪減不必要的動作口令,用簡單易懂的手勢和口語取代一板一眼的指揮流程,用時比旅里平時訓練的紀錄快了近4分鐘。李友龍由衷感慨:“為戰不為看,戰場有時不需要整齊劃一,誰打得快、打得准,誰就是最後的贏家。”

陣地現場選,敵情臨時出,目標隨機定。隨着演練深入,實戰氛圍愈加濃烈。剛下令指揮所轉移,作戰命令便隨即而至,營指揮車無縫對接進行指揮;陣地開設剛展開,“敵”偵察衛星隨即過頂,指揮員當即下令轉移……

“要想打贏敵人先要超越自己。”該旅領導坦言,應對未來戰場誰都沒有標準答案,唯有立足複雜的條件、困難的局面,把武器性能摸清楚,把作戰本領練紮實,以不變的過硬本領應對萬變的未來戰場。

(《解放軍報》9月27日第5版新聞特寫《想打贏敵人先超越自我》 引完)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認為,《軍報》文章透露的信息首先是證實,不久前1軍火箭炮旅進行的“火箭炮對海上目標攻擊演練”實為火箭炮跨海射擊檢驗性演練。其次,此前報道中提到的跨海偵察演訓,主要手段是該火箭炮旅下轄無人機分隊的遠距離偵察演練。再次,提及演習中設置的戰鬥環境,包括敵方進行反擊,遭遇敵特破壞、天氣不好、射擊陣地不理想等,表明這次演練充分貼近實戰,打破了台灣方面關於“解放軍訓練水平不行、裝備妥善率不高”之類的謠言。

AGM-84 SLAM導彈打擊伊拉克水電站廠房連續畫面

此外,文章中重點提及的是該部隊針對海峽對岸堅固工事設計了新戰法“多彈種複合打擊,精確毀傷”。

這表明解放軍火箭炮在最大射程140-150公里上仍具備極高的命中率,能夠滿足讓後面一發火箭彈落在前一發火箭彈的彈坑內。

1991年,1月17日,美國空軍A-6E和A-7E攻擊機先後發射的兩枚AGM-84-SLAM巡航導彈,對伊拉克一個水電站發電廠房實施攻擊,前一發導彈在牆上炸開直徑4米的大洞,後面一發導彈從洞中鑽入摧毀發電設備。

如今,解放軍火箭炮也具備了類似的精確打擊能力。

不過,其目標可能是海峽對岸淺近縱深的藏兵洞、技術裝備掩體等目標。台灣島上此類目標較多,其坦克部隊基本能夠實現“一車一洞”,在靠近解放軍可能登陸地段附近也有不少炮兵、導彈掩體、碉堡目標。未來的戰爭中,如果被解放軍發現敵方部隊躲在淺近縱深的掩體內等待實施反登陸作戰,那將可以通過上述戰法,在登陸前的火力準備中將其重創乃至直接殲滅。由於解放軍新型火箭炮具備單炮同時攻擊多個目標能力,對於台軍分散在灘頭淺近縱深的大量掩體碉堡而言具有很高的殺傷效率。

解放軍空軍已經仿製並裝備類似法國“朗達迪爾”跑道破壞炸彈的空投炸彈,這種炸彈重量100千克左右(接近300毫米火箭炮戰鬥部重量),在命中目標後會鑽入地面下並爆炸,大面積破壞混凝土跑道。如果用原理類似的火箭彈攻擊工事目標,則可有效大面積破壞混凝土工事,掀開目標表面泥土層,大大降低目標強度。此時用小型侵徹彈藥再進行攻擊,可有效穿入目標內部爆炸並毀傷其中裝備。

根據相關論文,大陸研製的100千克左右的侵徹彈藥可擊穿4米混凝土或10米泥土層。

台軍各種掩體設施

相比之下,為更加堅固的目標準備的KAB-1500pr鑽地炸彈、可擊穿25米鋼筋混凝土的東風-15C鑽地導彈等重型彈藥則主要用於打擊台軍各級地下指揮部、後勤設施、地下機場、雷達陣地等目標。

《觀察者網》此前報道1軍火箭炮跨海攻擊演練後,台灣有媒體請出“專家”,繼續向台灣民眾宣揚“一切盡在掌握,不要慌”。這些“專家”製造的謠言有幾個:

1,解放軍訓練水平低下,裝備妥善率低,發揮不了那麼強的作用。這樣幼稚無知的謠言恐怕連台灣普通民眾也不會相信,近幾年來解放軍的實戰化演練日益嚴格,火箭炮部隊骨幹官兵普遍有大學以上文化水平,僅以第1集團軍火箭炮旅而言,他們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轉戰西北大漠和東南沿海的實彈演習,這樣的部隊還不如台灣“草莓兵”?讓人也是醉了。

2,解放軍火箭炮是“天女散花”,沒有什麼精度,不構成威脅。台灣媒體以前也是如此“唱衰”大陸導彈的,現在……

這麼說吧,如果解放軍真不顧台灣民眾傷亡,要用火箭炮轟炸台灣城鎮,早在30年前就可以大量裝備“衛士”系列火箭炮了,該系列火箭炮射程可達200-400公里,其非制導或簡易制導型號在最大射程上圓概率誤差約為1千米。土耳其等國就是採購這些火箭炮用來威懾其主要對手城市的。

解放軍一直等到今天才裝備射程超過140-150公里的精確制導火箭彈,就是因為需要一種可以跨越海峽的廉價精確打擊武器,其主要目標就是灘頭周圍的台軍堅固工事和作戰部隊。戰術目的非常明確,對於台灣普通居民來說,這是個好消息,精確制導的火箭彈完全可以把附帶傷亡控制到最小的情況下,達到作戰目標。

3,解放軍火箭炮射程近,140公里,“覆蓋不了新竹周圍幾十公里”嘛!觀察者網此前報道中引用的是出口型“火龍140”火箭彈的射程數據,但據解放軍官方媒體近年來陸續披露的演習報道,解放軍自用型火箭炮使用的精確制導彈藥射程要超過140公里,在150公里以上。

當時說這個言論的台灣專家據稱是“雄風3”的總設計師,那麼作為專業人士,他應該很清楚,導彈、火箭彈的彈頭重量稍微降低就可換來射程大幅度提高,“雄風3”導彈為了追求射程把戰鬥部限制在200公斤,說明他不僅掌握這個原理,而且能將其運用到設計當中去嘛。然而面對媒體卻說出如此似乎毫無常識的話,恐怕這就不是不懂技術,而是有意裝糊塗了。

如果只考慮投放末敏彈之類較輕的彈藥,解放軍的300毫米火箭炮射程完全可以提高到200公里甚至更高。台軍若是以為坦克不開到灘頭附近10公里就可以安全的話,那恐怕戰時就等着毫無徵兆的吃一頓“鋼雨”吧——其實台灣軍方當然不會這麼傻,讓專家出來打馬虎眼,就是為了消減解放軍遠程火箭炮的心理威懾作用而已。

4,解放軍火箭炮威力小,不用怕。有專家指出火箭炮的投射效率不高的問題,事實上這確實是上世紀80年代遠程火箭炮的主要缺陷,投射同等重量的彈丸。火箭炮需要巨大的藥柱和複雜的發動機、簡易制導系統,而榴彈炮和飛機投射的炸彈所需的成本低得多。但時至今日,遠程火箭炮已經變成了一種“大規模精確打擊”武器,只要前線偵察到位,信息傳遞渠道暢通,短時間內每門火箭炮可同時攻擊幾個甚至十幾個目標,一個火箭炮營有6-9門火箭炮。理想情況下,一個火箭炮營的一次齊射如果全部有效命中,可讓對方一個聯兵旅喪失戰鬥力。

5,解放軍不會在新竹登陸……還是那位“雄風3”導彈設計師,認為“共軍不會在新竹登陸,他們的登陸地點一定是台南高雄淡水河口……”大陸到新竹的距離是台灣海峽最短的地點,也是按照解放軍外貿火箭炮射程公開數據,300毫米火箭炮能夠打到的地點。那麼解放軍究竟是學當年諾曼底登陸中盟軍故智,大造新竹登陸的假象,而實際準備在其他地點登陸?或許,還是孫子兵法的那句話:“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環之無端”,你怎麼就能確定某一個地點“共軍”絕對不會登陸呢?畢竟新竹對於登陸作戰來說有一系列優勢,而且現在解放軍的火箭炮也能給新竹登陸帶來獨特的優勢——不過這樣說來,國產航母、兩棲攻擊艦也即將加入解放軍,到那時,台灣東部的登陸壓力又要大幅度增加……到時候台灣再找個專家出來說“共軍絕對不會在東海岸登陸”……有用嗎?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數學:日本修憲說明了美日都在進一步地
2015: 朝鮮戰爭:五個國家五種版本(ZT)
2014: 金正恩徹底悲催:中朝整整瞞了46年的終
2014: 北京地鐵69年就建成,技術比蘇聯先進
2013: 俄售華蘇-35真正原因令人難堪:一招卡
2013: 為何美軍支持我軍發展6支航母編隊?
2012: 中國軍方曾派軍艦巡航釣魚島 高調衝破
2012: 國民革命軍F16轟炸三峽大壩方案
2011: 我大清火槍營
2011: 看看台灣節目討論大陸黑心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