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探究九一八事變 誰該為“不抵抗”日軍背鍋?
送交者: 力挽狂瀾 2018年09月17日23:07:25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中,東北軍奉“不抵抗”之命,將東北三省拱手讓給日本人。在許多歷史教材以及抗戰類著作中,都認為是蔣介石下達的“不抵抗”命令。

  總體而言,這麼說當然沒錯,畢竟,當時中國已經統一,蔣是國府最高領導人,他本身也的確沒有抵抗的意願。但具體到“九一八”事變來說,“不抵抗”命令背後有着更為複雜的故事。

  1。“不抵抗”命令是誰下的?

  有關蔣介石下達不抵抗命令的依據,來自於曾擔任張學良機要秘書郭維成的回憶。據郭回憶,張學良在九一八之夜十幾次向南京發電報請示,蔣均復電不准抵抗。但事實上,蔣當時並不在南京,而是在前往南昌“剿共”的路上。“不抵抗”的命令實際上是張學良下的。

  1990年,張學良在接受日本廣播協會採訪時,明確否認國民黨中央曾給他下過不抵抗的指示。同年,他在跟後來為他寫自傳的歷史學家唐德剛談話時承認,不抵抗命令是他下的,與中央無關。此時,蔣介石已去世十多年,有沒有可能張學良是為逝者諱,主動擔責呢?

  事變發生時,張學良正在北平城內看戲。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榮臻向他打電話請示應變之策。據當時的遼寧省主席臧式毅回憶,榮臻向他們口頭傳達了少帥的命令“全取不抵抗主義,繳械則任其繳械,入占營內即聽其侵入”。

  事變次日,張學良在天津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也說:“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9月20日,他在與外報記者談起“九一八”事變時,再次強調了其不許東北軍抵抗的說法。幾位當事人的回憶內容基本一致,基本印證了張學良所言非虛。

  蔣介石是在9月18日晚9點半,乘坐永綏艦前往南昌的。他應該是在途中聽說了事變發生的消息,故9月19日晚,他剛到南昌就發電報給張學良,要求告知事變詳情。在當晚日記中,他寫道:“昨晚倭寇無故攻擊我瀋陽兵工廠,並占領我營房。刻接報,已占領我瀋陽與長春,並有占領牛莊消息。”故事變發生時,蔣並沒有在第一時間獲悉情況,當然也無法做出具體指示。

  因此,當時的媒體都稱張學良叫“不抵抗”將軍。

  2。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

  事變發生時,日軍在瀋陽的駐軍只有幾千人,整個東北的日軍有3萬餘人,東北邊防軍則有17萬,武器裝備也不差,真打起來,勝負結果難料。為什麼自縛手腳,主動繳槍呢?

  分析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

  首先是誤判形勢。事變前夕,在東北先後發生了“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前者是僑居長春的朝鮮人與當地農民因阻敵挖渠引起的衝突;後者則是軍參謀部軍官中村震太郎在東北從事間諜活動,被東北軍處死。日軍利用這兩起事件,在當地挑起事端,打死打傷多名中國人,並在瀋陽城周圍頻繁開展演習。

  日軍這種“溫水煮蛙”的戰略,讓張學良對“九一八”之夜日軍的行動產生錯覺,以為這次事件的性質與前兩起相似。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張學良給手下發去了“不抵抗”的命令,以圖繼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其次是盲信中央。1928年底,張學良宣布“易幟”,東北地區從之前的獨立王國變成中國的一個地方政府。之後,張曾多次致電,表示擁護蔣,擁護中央。張學良與蔣介石商定,東北外交完全歸中央辦理。“九一八”事變是國與國之間的軍事衝突,自然在外交事件範疇內,國民黨中央沒有下命令還手,張學良如果下令還手,就越權了。果真如此的話,那之前的“易幟”就毫無意義了。而他畢竟還是東北地區部隊的領導人,所以,下“不抵抗”命令,還是合理合規的。

  第三是保存實力。當時的中國,雖在形式上完成統一,但東北地區仍然擁有較高的自主權。蔣介石雖給予了張學良極高的政治地位,但張自己也知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手下幾十萬東北軍。如果與日本人把本錢拼光了,很難說他的地位是否還能保住。實際上,在此前與蘇聯人為了中東鐵路爆發的武裝衝突中,他就被中央放過鴿子。戰前,蔣介石表示中央政府全力支持。但真打起來之後,南京政府沒有一兵一卒增援,也沒有一械一彈補充。

  實際上,不能說張學良完全沒有認識到日本的侵略野心,但中東路事件打擊了對自身實力的自信,加上中央的態度已經明確不會支持他對日採取強硬態度,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放棄抵抗。

  3。蔣介石有沒有責任?

  雖然沒有直接下“不抵抗”命令,但作為當時國府最高領導人,蔣介石對“九一八”事變難辭其咎。具體而言,也有三點。

  其一是方針錯誤。蔣介石不可能不知道日軍的侵略野心,但他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將中共稱為“心腹之患”,在這種方針指導下,他把國軍主要武裝力量用來對付紅軍,對日軍步步進逼處處退讓。比如,在萬寶山和中村事件中,蔣均電示張學良,表示現在還不是對日作戰的時候,對日方的挑釁應取慎重態度,以免為日方藉口。中央如此指示,張學良自然心領神會。

  其二是迷信國聯。在1928年日軍製造的“濟南慘案”和1929年的中東路事件中,國民政府向國聯請求干預。前者因當時國聯尚未承認國民政府而被拒絕,後者因蘇聯反對無果而終。“九一八”之後,蔣介石再次將此事提交國聯。所謂弱國無外交,蔣此舉與晚清政府在面對外來侵略時請求列強予以干預一樣。

  如果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蔣既然沒有抵抗的打算,又要對社會上洶湧的民意有所交代,提交國聯不能不說是一個比較明智的做法。此舉一則體現政府救國的想法;二則轉移民眾視線;三則以國聯對日本的無可奈何來弱化民眾對政府不抵抗措施的憤怒。

  其三是暗藏私心。從事變之前和之後的史實看,利用內外力量來削弱各地軍閥的實力,以此不斷提高中央政府地位,是蔣一貫使用的招數。張學良所部東北軍的前身奉系軍閥,盤踞並經營東北多年,是當時中國最為強大的地方軍閥之一。儘管張學良宣布“易幟”,歸順中央,但以蔣多疑的性格,對這位張姓兄弟信任到什麼程度很難說。借日軍之手來削弱東北軍的實力,蔣介石至少是不反對這樣做的。

  況且,東北自近代以來一直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游離於內地主流革命之外。俄國、日本等國勢力在此地盤根錯節。所以,在蔣介石看來,東北問題,不單純是國內的問題,而是關繫到東亞乃至整個國際局勢,只有等國民革命全部完成之時才能解決。1931年,蔣剛剛穩定好國內局勢,不會也不可能在東北與日本撕破臉皮。

  4。當時能不能打?

  “九·一八”事變前,中國剛剛經歷了中原大戰,國家建設遭受重創,社會生產力被嚴重破壞。同時,中國軍隊內部派系林立,中央的政令、軍令並不能得到有效執行的局面並未得到實質性改變,國民政府主客觀上都不願對日作戰。

  對日本而言,日本從1920年代起,接連遭受經濟危機,失業率高企,由階級矛盾進而引發深刻的社會矛盾。在動盪局勢中,日本經濟向軍事化方向發展,日本法西斯實力與軍國主義結合起來,發動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成為日本政府的天然選擇。所以,日本侵華是有備而來。

  打仗打的是國家之間的綜合實力,而不是一個局部的實力對比。日本儘管也遭受經濟危機打擊,但它畢竟擁有發展較為完備的軍事工業,所以以當時中國的綜合實力,打不過日本。

  但打不過不代表不抵抗,如果當時當局有抗戰的決心,能夠明確指示張學良的部隊進行抵抗,並對其予以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與日軍打一場適度規模的戰爭。以東北軍的裝備和戰鬥力,至少可以對日軍造成一定的殺傷,消耗其有生力量。

  中央可視戰場情況適時與日開展和談。此舉,一則可以展示中國軍隊血性;二則藉機整合國內各地方軍閥的軍隊;三則提升國府在國內民眾中的形象;四則爭取較好的談判環境。

  所以,“九·一八”提供了一個創造較長時期和平環境的契機,遺憾的是國民政府並沒有抓住,從而讓自己陷入了更為被動的境地。因為不抵抗,日軍面對中國軍隊更加自信,同時,東北軍大量的武器彈藥物資被敵所占,東北豐富的自然資源更是為日軍“以戰養戰”提供重要支持。此後,日軍以東北為基地,開始染指華北地區,全面侵華的獠牙終於露了出來。

  參考書籍: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第一卷);

  張憲文:《中國抗日戰爭史》;

  遼寧省檔案館:《九一八事變檔案史料精編》;

  余辛燉:《九一八時期的張學良和蔣介石》

  李東朗:《張學良、蔣介石與“九一八”事變時的不抵抗主義》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警告假左黎陽:懸崖勒馬,猶未為晚
2017: 江青評傳(五): 第五章 寶塔山下的歸
2016: 《血壯山河》之3080 台兒莊真相 61
2015: 鄭永年:難民危機與政治秩序
2015: 深度:殲20戰機讓俄望塵莫及 俄航空吃
2014: 《今日關注》20140917美軍入烏 俄三面
2014: 遊客在死谷意外遇到 F-18 表演 Top Gun
2013: 殲15首次實現最大重量掛彈航母起降(圖)
2013: 關於1987年鄧公要收復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