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绕地球76圈,翱翔太空115小时32分钟。神舟六号上天落地,从点火,升空,翔飞,变轨,返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音,每一帧图像,都精确到秒,细微至丝。
有人说,这是因为神舟六号是“数字”产品———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
解读神舟六号的一串串数字,感觉它们就像一个个音符在跃动,在歌唱,在吹奏。满天回荡的旋律,抒发的都是:自豪。
1与0的精准
0———“零失误”。600余台飞船设备,数千台(套)地面设施,无一故障;全系统数万个口令,无一差错;执行操作,无一失误。
1———返回降落点距理论降落点仅1公里。专家以“打靶”比喻:“神六”命中“靶心”。
神舟六号的运载火箭成为“零缺陷、零误差”产品,在于科技人员不断创新,永不满足。
“神六”与“神五”,貌极相似,实则不同。“神六”,技术改进逾110项。“神六”运载火箭,技术改进75项。其中,飞船和火箭的安全性被“抠”到了极致。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为0.91到0.93,而飞船火箭的可靠性达到为0.97,安全性0.997。飞船达到二十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0.97的可靠性,意味着100次发射,火箭只有3次可能出现问题;0.9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现的1000次问题里,只有3次可能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即便如此,飞船还系上了另一条安全“保险带”:发动机备份。为对飞船进行轨道控制、姿态控制和着陆反推,神舟六号上共装有56台各种发动机,其中一半是作为备份预备的。在应急时,这些不同种类和性能的发动机,还可以互相替代。尽管,从“神一”到“神五”,没有一台发动机出过故障。
35和5的升降
5———帅才降5岁。神舟六号七大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平均年龄48.7岁,比神舟五号平均年轻5岁。
35———35岁以下的将才比例升到80%。
从“神一”奋战到“神五”的火箭专家黄春平退居幕后,他把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的接力棒交给刘宇,他俩的年龄相差24岁。“神六”七大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中,最年轻的只有42岁。
飞船、火箭试验队中35岁以下的人已占80%,副主任设计师以上人员平均年龄32岁左右。从1992年到2003年,火箭的设计师平均年龄年轻了18岁。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自豪地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个重大成就在于,用十几年时间培养了一支新的航天人才队伍。这支队伍是在载人航天工程这个高度严格的环境和伟大的精神氛围培育中成长起来的。把担子交给他们,我们这代人很放心。”
7与3000的奋战
7———载人航天工程包括飞船、火箭、测控通信等7大系统,上天落地,涉及力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自动控制、微电子等众多领域。
3000———全国3000多家单位投入“神舟六号”研制、实验和协调配合。
神舟六号是全国第一大“组装”工程,小小一艘“船”,元器件泱泱10万个。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使神舟六号创下“四最”纪录:航天历史上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协调面最广的世纪工程,直接参加工程的单位有110多个,参试工程技术人员超过10万人。
数字后的自豪还有许许多多:发达国家发射了10多次无人飞船试验,才进行载人飞行。而我国,只进行了4次实验,就从无人跨越到有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比世界航天大国晚了30多年,但只用了短短11年,就跨越式赶上。
造“船”如此,“造”人也如此。
奠基“神六”数字背后自豪的,是民族的尊严和不懈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