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香港的崛起與衰落
送交者: 香椿樹1 2019年07月02日05:40:3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本來是不想講這個話題的,不過這兩天后台留言最多的,就是關於香港的,強烈要求我們講講香港是怎麼回事,為啥這些年好像破事越來越多,其實吧,看完文章大家就明白了,破事多是表象,衰退才是本質。

500

 

首先得說說貿易的變遷,國家的崛起因素往往很多,而且一般時間跨度較大,我們以前講過,一百年前的八國聯軍和現在的G8成員基本沒變化,強國俱樂部的會員卡發放難度之高可見一斑。

 

不過城市的崛起卻很容易,比如家裡有礦,例如迪拜;或者地處貿易通道,比如紐約;再或者本身是軍事重鎮,比如北京。而香港的崛起,本身就是貿易通道變遷的結果。

 

我們現在說中國是世界工廠,其實這麼說不完全對,中國從漢朝開始就是世界工廠,把生產出來的東西從絲綢之路賣到西方,貨物向西方流動,金銀向東方流動,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1820年,現在只是又回歸了一直以來的地位。

 

像上圖這樣,物資從中國出發,每隔幾百公里倒一次手,加一次價,然後一點一點跟接力似的就跑西方去了,順便養活了中亞的買買提們,敦煌和君士坦丁堡那種貿易中轉站繁華的不得了。此外還有我們熟知的熱那亞和威尼斯,都是貿易節點,所以想不繁華都難。

 

但是1453年之後,這條線斷了,因為慕斯林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把索菲亞大教堂裝修成了清真寺,而且占領了敘利亞,埃及等等,徹底堵死了陸上貿易路線,對東方物資加價十倍,西方一下子買不起一直在消費的絲綢瓷器以及印度的棉布了。

 

而且明朝當時為了貿易制裁北方的瓦剌和韃靼兩個蒙古帝國的殘部,在北方修建了連綿不絕的要塞,大家知道,就叫“九邊”,九邊要塞修起來後,中國從北方出口的物資大幅減少。雙管齊下,東西方貿易基本斷絕了。

 

這個背景下,西方人開始搞地理大發現,葡萄牙人繞過好望角,到達了印度,開拓了東印度航線,是這樣的:

500

大家看到了吧,一開始貿易路線是走甘肅的河西走廊,現在調整了,開始從海上跟中國做買賣,最早就在廣州。廣州從唐朝開始就是貿易口岸,不過那時候都是波斯商人,後來到了明朝,歐洲商人也來了,一直在那裡做買賣,一開始買賣絲綢瓷器,後來開始走私鴉片,隨後就是我們熟知的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我們在這篇文章中寫了,《開門!自由貿易!再不開門就開槍了!》,修正了不少教科書上比較含糊的東西。鴉片戰爭之後,香港就被割讓了。

 

這裡有個問題,英國人怎麼一眼就看上了香港了呢?難道香港天生麗質人見人愛?

 

事實上英國人根本沒看上香港。

 

英國人對香港很熟,很早就在香港囤貨,鴉片戰爭前英國人不是走私鴉片嘛,當時就是把部分鴉片藏在香港,然後廣州那邊的走私犯用小船把鴉片接到廣州城裡。

 

英國人知道香港那地方山多平地少,對香港沒啥好感,一眼看去就知道不靠譜,將來發展非常困難。

鴉片戰爭後期英國人選了一堆地方準備租借,包括但不僅限於台灣、海南、福州、廈門、舟山等等,但是大清一個都不給,後來英國艦隊指揮官急眼了,隨手占領了一個離英國艦隊最近的一個島嶼,也就是香港,後來大清官員一看香港是個破漁村,就直接簽約割讓了。

 

不過占領香港並沒有給當時的英軍指揮官帶來好運,當他上報英國政府,覺得自己拿下了香港島,英國朝廷能夠嘉獎的時候,英國國內很快就傳來了免職令,免掉了這個指揮官,免職令上寫着“讓你去占舟山,你竟然占了個香港,鳥不生蛋之地,一間房屋也建不成的破荒島”,不過後來也就這樣了,畢竟想要舟山大清無論如何也不給。

 

英國占了香港後,香港一直也不溫不火,大家看地圖就知道了:

500

當時廣州是中國對外貿易最大的口岸,處於完全開放的狀態,除了廣州之外,這種口岸還有四個,包括上海,“五口通商”嘛,香港的作用就是給廣州當倉庫,海外的大輪船到達廣州的時候,廣州海關倉庫放不下,物資就先擱香港去,類似於一個buff,香港就這樣一直混了一百來年,上邊最多的東西就是各種貨物和苦力。

 

香港初期的崛起,基本上都依賴中國的倒霉。這麼說儘管聽起來很惡俗,但是我們說完了,大家自然會有體會。

 

香港第一輪大發展,從一個破漁村變成了城市,就跟太平天國和西北回亂有關。

我們說,太平天國,西北回亂,下南洋,其實都是一回事,中國在清末掉到馬爾薩斯陷阱里這件事的幾個表象。

 

人口太多,資源不足,技術又沒突破,所以社會自發地通過天災人禍來降低人口,活不下去的農民到處流竄。

如果向內流竄,那就是太平天國;如果這股流民從廣州福建跑到南洋去了,比如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等,這就是下南洋。

據史學家估計,在1850年左右,這幾個地方有將近50萬華裔,此後不斷增加,這支孤懸海外的力量成了近代中國的一個大變量,多次對我國歷史施加影響。

 

第二次大規模流民進入香港,是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當時張愛玲他們都跑香港去了嘛,還寫本一個書,好像叫《傾城之戀》。當然了,不止張愛玲,中國大陸當時一大堆人都跑香港去了,準備看看形勢,如果形勢不對繼續跑。

 

第三次,也是具有決定性的一次,是在1949年,淮海戰役結束後,國軍精銳中央軍全部被埋在了淮河以北,國共內戰的形勢已經明了,除了少數資本家覺得長江防線能守得住,其他人都已經猜到了結局,引發了百萬級別的大逃港,大量的地主,商人,國軍軍官向香港澳門台灣逃竄。

 

比如軍統少將向前,流竄香港回不了大陸,就在香港搞起了黑社會生意,我們知道的“新義安”,就是這人的組織。

 

此外還有“14K”,一說就是由14個國軍將軍逃到香港後再接再厲搞起來的,裡邊的那個“K”就是國民黨的英文“Kuomintang”的首字母。

 

當然了,黑社會有助於增進社會組織形式的多樣性,但並不能讓一個城市崛起,香港的崛起關鍵依賴兩件事,一是從大陸帶來的天量資金,二是大陸被封鎖了,三是趕上了西方轉移落後產能的機遇,這三條缺一不可。

  

天量資金這事好理解,逃港肯定得帶錢逃嘛,裸逃風險可想而知。當時主要有三個逃亡方向,香港,台灣,澳門,你們感受下。

 

關鍵的問題是“封鎖”,這又咋回事呢?

 

因為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了,中國一方面為了防止美軍踏上東北,另一方面也防止蘇聯來東北,果斷躍境出擊,把聯軍從清川江攆到了三八線,好處是全世界都重新認識了新中國,這也為多年以後美國“聯華制蘇”打下了基礎,毛病是西方國家聯合制裁了中國,要封鎖死中國。朝鮮戰爭的事,可以看我這篇,《遠東朝鮮戰爭往事》,寫的很全面了。

  

所以解放軍打到香港邊上的時候,毛主席果斷阻止了進攻,因為中國要留一個口子跟西方打交道。從那以後,香港就成了個走私口岸。比如我們熟知的霍家,就是走私起家並做大。

 

這裡有個問題,大家在香港肆無忌憚的走私?沒人管了?

 

也不是,按理說香港歸英國管,可是英國人自己賤兮兮地一直在試探,比如九兵團準備跨海作戰進攻TW需要軍艦,英國人第一時間上門,表示皇家海軍賣的軍艦質量可靠信譽上乘,而且包教包會,賣軍艦送戰鬥機等等。後來通過巴基也沒少往新中國倒騰物資,比如那個三叉戟,就是巴基從英國給弄來的。

 

也就是說,英國自己一直就在參與走私,他要是抓的話,得先抓他自己,在二十多年的封鎖中,英國人一直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不過分,一般不會管。而且就算沒看過香港史的書,如果長期看港劇也知道,香港以前基本無法無天,英國對香港的態度一直都是“湊合着過得了,又不是不能過,要啥自行車”,香港的崛起跟什麼民主法制沒啥關係,60年代甚至一度說“警察管黑社會,黑社會管治安”,黑社會發起彪來敢去圍警察局,我記得成龍說起過李連杰的經紀人被打死的事,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查下。總之,香港一直都是亂鬨鬨的,混亂而野蠻地生長。

 

現在主流經濟學界認為,香港和新加坡那些年主要是吃這種“封鎖紅利”,一邊搞走私貿易,一邊又通過走私形成的資本來做合法貿易,只不過香港是個自由主義的堡壘,新加坡又是國家專治主義的楷模,他倆的做法基本是相反的,但是成績卻差不多,你們仔細感受下。不過那些年主要財富集中到了幾個超級富豪手裡,全港的變化並不大,真正的起飛是西方向第三世界轉移低端製造業,亞洲四小龍接到了這一波行情。

 

香港現在給人的感覺是從事高端金融業,但是回到上世界60年代,香港一度跟台灣似的,大力發展那種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家看看這張圖:

500

 

從上圖大家也可以看出,香港的兩個大發展期,一是60年代,二是80年代中後期。

 

那時候逃港的人太多,勞動力不值錢嘛,而且香港富豪們前期在封鎖期間積累了大批的財富,可以自己對自己投資。那種感覺就好像豬肉價要上漲,如果你之前攢了些錢,就可以花錢去買豬崽子搞投資。如果你沒錢,就只能等着別人投資你。所以亞洲四小龍,香港,台灣,新加坡,韓國,都是攢了一點錢,然後買了縫紉機搞紡織,開始搞那些西方不想搞的東西。

 

等自己做出一些成績,別人就會追加投資,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四小龍當中除了香港,其他三個都是專制體制下發展起來的。韓國當時還是軍政府,台灣就不說了,兩蔣父子,新加坡大家懂的,李家坡。所以大家不要聽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總舉香港的例子,就覺得獲得了真理,香港這種模式再全世界幾乎僅此一例。全世界絕大部分小政府地區都亂的一逼,就跟索馬里似的。

 

而且亞洲其實最像美國的,是菲律賓,它就是美國的乾兒子,為啥現在還那個鳥樣呢?主要就是前期沒有攢到錢,後來有紅利也沒沾到,有點像有些人手裡沒錢,眼瞅着房價上漲也買不起錯過了機會一樣。

 

到了1978年,香港迎來了最大的一波紅利,也就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了。

 

改革開放的這個時機特別好,因為到了70年代末,香港那邊也出現了員工工資太高,以至於繼續生產衣服等低端產業也不再賺錢,正在糾結之際,大陸開放了,於是香港資本家開始把大批廠子都搬到了珠三角。

 

我看網上很多人帶着一群人強烈要求感謝香港人,說是香港投資大陸,才改變了大陸,進而把香港投資人說成了天使一樣的人物。這個吧,是應該感謝,不過也不要太誇張了,有部分愛國企業家,但是絕大部分是為了賺錢才來的,就跟那時候香港貨車司機喜歡去深圳包二奶一樣,just good business,談不上高尚的道德情操什麼的,有些人吧,總是用力過猛。

 

而且剛剛開放那時候,天量的產品進出口都走的是香港,涉及海量的訂單結算業務和金融業務,香港順利從製造業轉到了服務業。這個過程就是對應上圖的那個1985年之後的大發展。

 

但是這種狀態持續到中國加入WTO之後,整體形式慢慢起了變化。

 

因為中國不再只依靠一個香港了,我們剛才說到了,鴉片戰爭之後英國人要求大清搞“五口通商”,從那個時代起,上海就是遠東最具潛力的核心城市,大家可以拿上海和紐約去對比,非常非常像。在“二戰”前,上海就是遠東最大的城市,遠遠超過東京。中國加入WTO之後,上海這隻巨獸終於加入到了舞池,整個格局立刻就變了。

 

因為在中國加入WTO後,香港最大的兩項業務,一是金融,二是港口貿易,都遭受到了內地的激烈競爭。

 

金融不多說,主要是上海,上海重回遠東最大的金融和商業中心這一趨勢現在已經變得勢不可擋,跟香港形成了激烈競爭,香港現在主要依賴的是一些上海沒法操作的業務,也就是說,依舊在吃“大陸金融封鎖”的紅利,隨着人民幣的逐漸國際化,這部分紅利也越來越少。

 

港口貿易直接遭到了中國境內的一堆口岸的競爭,比如深圳,廣州,上海等等。大家看看這個圖,可以看出這種比重在逐年下降:

500

這裡就有個問題,其他三小龍是怎麼面對這種衝擊的?

 

事實上中國的崛起對大家衝擊都很大,四小龍都在向中國轉移落後產能,但是不一樣的是,香港是自由港,直接轉移完了。90年代時期還有一些香港品牌,是僅次於歐美貨的玩意,到了這幾年完全想不起來還有啥是香港做的。

 

台灣和韓國都學習的是日本模式,他們對這方面有嚴格的控制,轉移可以,但是只能轉移落後產能,而且必須得同步升級,所以在1990年之後,大家都在轉,香港轉的只剩下港口和金融了,台灣和韓國走了產業升級路線,去搞電子和半導體。比如三星和台灣的那個台積電。

 

新加坡不多說了,一直都是政府主導,看着那麼個小國家,卻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以及製造業占比25%以上,製造業一直都是穩定器,儘管不如金融賺錢,但是衰退起來也很慢。而且新加坡地處要道,只要克拉地峽一天沒打通,新加坡就可以吃馬六甲海峽過路費到天荒地老。

 

500

通過我們前邊的敘述,再看彭博社剛發布的香港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長率才0.5%,創下了歷史新低,也就不奇怪了。事實上如果全球經濟持續走低,香港的處境將會非常非常的尷尬。

 

而且事實上香港除了航線的變化,最大的問題還是他們的內因。

 

首先是那個飽受爭議的房地產。

 

香港我去過好幾次,說實話,我個人感覺香港普通人的居住環境連巴基斯坦都不如,我的一個朋友說,有點品位的人這輩子都不會去香港。究其原因,大家知道的,產業家族化。

 

我們剛才就提到了,英國人當初不願意要香港,就是一眼就看出來了香港這地方平地太少,將來發展會受限。

 

不過英國人的想象力遠遠被他們所處的時代給限制了,他們哪能想得到,香港不僅平地少,而且有平地都不開發,原因在網上已經寫得太多了,不外乎財閥們指使環保組織搞事。

 

此外你別看香港老百姓住的跟個豬窩似的,內心是很平靜的。而且他們那個畸形的房地產綁架了太多的人,如果政府說像新加坡那樣,搞點“組屋”降降房價,首先得接受來自有房階級的第一波攻擊。

 

我之前問過一個香港小夥伴,我說你們是怎麼樹立起這麼歪的三觀才會接受這麼畸形的東西?

 

他說這個得深入到生活去體驗,語言在這方面非常蒼白,描述能力有限。他年輕時候痛恨高房價,覺得這是世界上最噁心的玩意。但是等到有一天買了一套三十幾平米的房(香港用“呎”,也就是英尺,一平米大概是10平方英尺,香港一般一呎一萬多),背上了巨大的房貸,內心深處竟然有了一絲的竊喜,還很歡樂。從那以後覺得房子就應該這麼貴,“香港居,不容易”,而且就在買房那一瞬間,他也一樣開始反感那些讓房價下跌的政策,自己買了這麼貴的房子,如果跌了,內心可不就跟日了吉娃娃似的。但是前幾年賣了香港的房子,到深圳來住,住上了90多平的房子,又覺得前些年內心真變態,被虐待出來精神病了。

 

在這種模式下,香港普通老百姓一輩子基本就是給房地產商打工了,房地產商能不有錢嘛,香港四大家族,李嘉誠,郭德勝,李兆基,鄭裕彤,都是地產商,奇怪嗎?

 

而且香港說是一個自由城邦,其實是一個寡頭結構,英國人統治殖民地一向的思路就是以當地精英來治理當地,香港也一樣,香港的政治決策一直以來都受本地經濟大佬們的左右。

 

而且香港的自由不是大家理解的那樣,我們還是舉一個房地產方面的例子。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便賣一塊地都是10億美元以上的成交價,所以能做成買賣的,全是跟英國大銀行有關係的大佬們,小房地產商完全沒法參與這個遊戲。

 

香港戰後有兩個超級大亨,一個是包玉剛,另一個是李嘉誠,他倆都是“滙豐銀行下的蛋”,也就是說,跟滙豐銀行的深厚關係,這種親密的關係讓他倆有充沛的資金,去拿下那些基本穩賺的行業,具體情況大家可以去看看,或者我們將來開新帖子講。忘了誰說的,資本主義的本質是關係

 

所以有外國經濟觀察家說,香港到處都是卡特爾,香港的教父們都會優先控制房地產,港口,能源,水泥等等的准入門檻極高,但是會產生巨大現金流的行業,通過控制這些行業,就可以變成超級大亨,繼而讓別人沒法參加遊戲。此外香港的立法委和行政局也跟超級富豪們勾勾搭搭,這也不是什麼秘密了。

 

跟香港差不多的新加坡卻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香港如果說是原教旨資本主義標本,那新加坡有點像個大國企,政府滲透到老百姓生活的日常,大家見過國企分宿舍吧,新加坡知道如果土地供應不足必然會導致房地產企業做大,最後整個新加坡給房地產打工,很早推出了組屋,緩解需求,大家有地方住,自然就沒有那麼離譜的買房需求,新加坡房地產一直是業界標杆。

 

不過新加坡的那些正常的商品房也貴的離譜,我去看過,我當時住酒店的那地方一百平米的房子基本沒有700萬人民幣以下的,不過新加坡人不像香港人那樣只有一個選擇,買不起房也沒必要硬去買。

 

說到這裡,大家也就明白了,惡性高房價,導致絕大部分行業都沒法生存,只剩下一些超高利潤行業,而這些行業吸收勞動力又有限,尤其是金融,大家一說起金融就會說香港金融業比較繁華,問題是金融業本身對勞動人數需求並沒有那麼高,總不能整個香港都去做金融吧?

 

而且正是因為大家不能都去做金融,所以香港的行業收入差距不斷被拉大,甚至金融行業內部,做高端金融服務的專業人士要比賣保險的收入高一個數量級,這也是為啥香港呈現出明顯兩種態勢,一是中環的商業人士直接對標紐約華爾街,但是很多地方很多老百姓住在棺材房裡。

 

而且香港又和大陸不一樣,大陸你在北京混不下去可以去天津,天津混不下去可以駐馬店,香港的話,你去哪?

 

說到這裡也該收尾了,大家肯定有個疑問,說香港被博主說的好像要倒大霉了,到底還有救沒?

 

其實這個我自然是沒有發言權,不過吧,弗里德曼對這個問題有過描述,他說香港作為原教旨市場經濟的標本,完美再現了自由競爭過度到“利益集團壟斷”這個發展路徑,現在終於進了死胡同,豪門把持了香港,走進了寡頭制的坑,絕對的自由卻發展到了不自由。現在唯一的套路,想辦法打破這個死循環,調整收入結構和產業結構,走上良性道路等等。

 

不過說實話,他這段話正確的可以上中學政治書,只是相當於啥都沒說,香港接下來怎麼走,應該誰也不知道了。不過吧,眼前的鬧劇才是開始,很多亂象,本質都是衰退,如果發生明顯衰退,毫不誇張地說,能亂出新境界來。


0%(0)
0%(0)
  歷數香港修例背後的那些黑手 - 大智本行 07/04/19 (354)
    台灣香港是貿易戰的工具  /無內容 - 香椿樹1 07/07/19 (198)
  當年香港回歸前英國埋的那些雷, - 大智本行 07/04/19 (419)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當美國瞄準中國 如何防止兩國“真打起
2018: 美軍無人靶機隱身性能或超我殲20 可改
2017: 印度敢和中國開戰?當今能打得起現代化
2017: 中國坦克老喜歡在尾部加裝大木頭 到底
2016: 漁船在虛擬目標旁2海里被鎖定,導彈直
2016: 投降後拒當跪低踏背馬夫的日本兵
2015: 台軍機繪二戰擊落日軍機圖案 被日方“
2015: 逐條反駁對共產黨敵後抗戰的誣衊
2014: 真相曝光:柬埔寨為何突然聯合越南對抗
2014: 視頻:曹長青:獻給我的美國!看來不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