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慣用青銅武器沒有胡服騎射:秦軍的戰力究竟怎麼樣
送交者: 嵐少爺 2020年12月14日19:10:1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近期,電視劇《大秦賦》正在熱播,片中關於秦國的歷史、建築、服飾乃至於戰場上與六國的戰術對決,成為觀眾熱烈討論的話題。那麼,歷史上“吞二周而亡諸侯”,一時間睥睨四方的秦軍,是怎樣在戰陣上壓倒六國,實現這一宏圖偉業的?

  秦軍的兵陣戰術:步兵極精的秦國武卒

  戰國時期,步兵無疑是列國逐鹿中原戰場上的主要力量,秦軍也是如此,步兵作為其主要作戰兵種,無論裝備還是戰法,秦軍步兵都體現出超越其他六國軍隊的戰鬥素養,在其他兵種的配合下,秦軍也逐漸有了縱橫天下之勢。

  首先看秦軍軍制——

  依秦步兵軍制:“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

  輔助的騎兵是:“四騎一組,三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騎為一隊。”

  戰車兵則為:“八乘一偏,兩偏一組,四組一百零八旗為一隊。”

  史料雖然對秦軍戰術的記載只有隻言片語,但通過兵馬俑俑坑的軍士兵種排列,還有後繼者漢軍對相關戰術的沿襲,我們也可以從中窺探一二。

  從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中的一號坑秦俑不同軍士的布置來看,多持長鈹的重裝步兵俑最多,前鋒和兩翼的一段則是手持弓弩以及少量持戟的輕裝步兵俑,而陣型本部的輕裝步兵同前鋒相接,在各個連接處則與重裝步兵間隔一段距離排列。輕裝步兵主要集中在前列、兩翼,重裝步兵列後,最後便是戰車。在整個陣型中,秦軍的布置與“強弩在前,錟(鈹)戈在後(《史記·蘇秦列傳》)”的記述相差無幾。

  秦軍的重步兵武器鈹,外形極似短劍,鈹之鋒和短劍相似,平脊兩刃,橫截面呈六角形,鋒長約30-35厘米,後端裝有扁或矩形連接口,用以裝柄,鈹柄長約3-3.5米,積竹柄或木柄,柄首加上柄身,總長接近四米,是一種鋒利的長武器。

  而輕步兵多裝備的則是弩,弩從戰國到宋元一直都有着重要地位,中國古代的單兵弩,其射力都遠大於弓,以宋代為例,弩比弓射力約高出一倍,如果在軍陣的保護中,弩的射力優勢將發揮的更加明顯。

  ▲《大秦賦》截圖,戰陣場景復原了“強弩在前, 錟(鈹)戈在後”的情景,但歷史上戰國時期尚未出現如此大型弩機

  此外,秦軍的陣型排列也很符合《尉繚子·兵令上》中提到的:“陣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的戰術理念。也就是說,在布陣時,前鋒分散可以靈活面對不同的戰局調整作戰的策略,而後方緊密則保持陣型的穩固。

  需要注意的是,兵馬俑坑中秦軍的排列屬於陳兵排列,類似於軍隊接受檢閱時候的布陣排列,如果在作戰時,前鋒的弓弩兵和少量長武器士兵會分散襲擾敵人,從而實施秦軍的核心進攻手段。

  秦軍作戰時,在前鋒軍強弩、戟及護盾掩護下,秦軍後方陣列的手持長鈹的重步兵開始衝鋒。同時,隨着重步兵與敵陣的距離不斷拉近,兩翼的輕步兵應該也要跟隨重步兵的隊列向前推進,持盾對蜂擁而來的箭矢進行抵擋,同時配合弩機對射,這樣一來,敵人的弩射便很難進入本陣,以保持陣型的穩步推進,這樣的戰陣,既兼顧了陣型變動時的靈活性,又保證了陣型的完整,再以秦軍強大的紀律性為支撐,秦軍在六國的戰爭中自然所向披靡。

  車、騎交戰:多兵種配合

  除了步兵極精以外,秦軍的騎兵和車兵同樣不容小覷。

  《大秦賦》開篇中,有一個秦軍步兵對陣趙軍騎兵的場景。片中一開始,秦國質趙國的公子異人和呂不韋還有一個隨從,在逃出邯鄲後,遭遇了趙軍騎兵的追殺截擊,前來接應的秦軍步卒陣列嚴整,迎擊趙軍騎兵的進攻。

  ▲《大秦賦》截圖,追擊公子異人、呂不韋的趙軍騎兵

  趙軍騎兵結陣時環繞秦步兵軍陣騎射,在秦兵陣線出現動搖後,趙軍騎兵才散開突擊進行短兵交戰,這種騎射戰法,大體遵循了先秦時期騎兵在戰場上的真正用途。在高馬鞍改良以及馬鐙問世以前,騎兵並不單獨作為一個戰鬥序列,而是作為步兵的輔助兵種存在,負責偵查、追擊少量敵人,並非是後世利用馬奔跑起來的速度破陣的衝擊騎兵。

  先秦時期的兵書《六韜》也比較詳細地記述了騎兵部隊的編制、騎士的選拔和騎戰戰法,其最高戰術單位不過二百騎,主要任務是邀敵、追擊、奇襲和騷撓敵人等,衝擊陣線並未列入其中。

  久居游牧農耕交界地區的趙軍尚且無法對沒有馬鞍的騎兵駕馭自如,主流的戰術仍然是弓騎兵為側重點的騎射戰術,但這也不意味着騎兵沖陣戰術在當時未被使用。在臨淄出土的齊國瓦當中,第一個拓本中就出現了單人單騎半瓦當,畫的就是騎馬持矛的武士。秦軍自然也是如此,在兵馬俑二號坑中,也是以弩騎兵為主,不過除了弓弩,秦軍騎兵也會裝配戈、矛等長兵器,作為輔助作用。

  關於秦軍騎兵沖陣戰法運用這一點,《史記》中對於楚漢戰爭時期漢軍中舊秦人騎兵的記述也有所體現,漢軍的騎兵戰術正是因襲了秦軍:

  “漢王乃擇軍中可為騎將者,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習騎兵,今為校尉,可為騎將。漢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軍不信臣,臣願得大王左右善騎者傅之。”灌嬰雖少,然數力戰,乃拜灌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郎中騎兵擊楚騎於滎陽東,大破之。”

  李必、駱甲是故秦騎兵出身,從他們作戰的戰法和對騎兵的使用上不難看出,秦軍除了對騎手的騎射、弓馬技能做出要求外,還會練習衝擊騎兵的戰術,在戰鬥的某些時候,騎兵也可以集群發動衝擊作戰。多功能騎兵用法,在沒有馬鐙的先秦時代,秦軍已經將當時騎兵的效能發揮到極致。

  後世擁有馬鐙的騎兵,作為衝擊作用可以進行反覆衝擊敵軍陣線,進而撕裂敵軍陣型,而戰國、秦、西漢騎兵如果要做衝擊之用,除了對尚未解放雙手的騎手騎術要求很高以外,大部分騎兵只能做一次性衝擊,之後或因為衝擊力墜馬或因為長矛只能被迫下馬作戰。

  雖說如此,秦亡之後,秦軍衝擊騎兵戰術仍被兩漢時期的騎兵學習使用,在特定的戰場環境下屢立奇功。

  直到三國時期,隨着馬鞍的改良和馬鐙的問世,重甲長兵器的衝擊騎兵成為單獨的序列,並成為騎兵兵種的主流逐漸發展,在南北朝時期趨於巔峰。

  ▲電視劇《大秦賦》截圖,劇中趕來的秦軍車兵,趙軍追兵發現難以取勝後撤退

  在劇中這一場景,秦趙兩軍對陣的場景中既有步兵列陣,又有騎兵“放風箏”(騎射)和衝擊的多個戰法,但就在秦軍步卒陣線即將被趙軍騎兵殲滅時,隨着秦軍車兵的趕到,趙軍騎兵也撤離了戰場。

  趙軍騎兵如此害怕秦軍的車兵並非無緣無故。戰國時代的駟馬戰車,人馬俱甲,相當巨大,戰車上一般有兩到三名士兵,車兵既可以遠程射擊、短兵交戰,同時也可以駕馭戰車沖陣,這樣一來,戰車就成了一個綜合性的攻擊平台。

  戰車逐漸多功能化也是騎兵不斷發展後的產物,戰車原本的偵察、迂迴等任務,紛紛被輕騎兵取代,最後僅剩的只有對敵軍陣線衝鋒這一危險任務。且因為戰車造價極為昂貴,為了發揮戰車的最大效用以及延長戰車的壽命,戰車所擁有的防護可以說是當時的頂尖配置。

  戰國時期的車兵和騎兵,也並非是此消彼漲的關係,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兩大兵種互相配合作戰,《大秦賦》中前來救援異人、呂不韋的秦軍也是車、騎並進。車騎協同作戰的優勢在於,當軍隊衝鋒時,戰車憑藉強大的衝擊力破壞敵軍的陣線,而騎兵則作為戰車的輔助,負責掩護戰車衝鋒,並收割被衝散敵軍陣線上的殘敵,配合戰車擴大戰果。

  ▲戰國戰車復原油畫圖

  這麼一來,當秦軍車、騎、步兵聚集時,進可以通過騎兵掩護周旋,衝擊趙軍陣線,步兵可以隨之跟進;退也可以列陣嚴密防禦,讓趙軍的放風箏戰術失靈。而即便當時的趙軍騎兵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在馬鐙還未問世之前,想要直接衝擊秦軍兵種完整的陣線,即便能勉強衝散,有去無回的趙軍騎兵也難以收割戰果。

  軍國重器:秦軍的武備和實戰

  談及秦軍的裝備,由於在兵馬俑的發掘中,出土了四萬多件青銅箭鏃和幾十件青銅格鬥兵器,我們容易先入為主的認為——秦軍的制式武器是以青銅器為主。銅製兵器有質地較脆、容易折斷、重量較大等特點,比起鐵製兵器而言有着比較明顯的缺陷。但秦國可並非是用簡單的歸結為用“落後”的青銅器戰勝六國“先進”的鐵質兵器。

  事實上,一名秦軍弩兵裝備一百支箭簇,四萬多支箭簇也不過是四百餘人的裝備,而在全國各省的考古發掘中,並不乏秦軍鐵器和銅鐵複合兵器的出土,秦軍對鐵器的使用並不落後於六國。

  甚至在春秋時期,發掘的秦墓中數次出土鐵劍,問世時間甚至早於其他諸國:以甘肅靈台縣景家莊春秋早期秦墓的銅柄鐵劍為例,在後續的考古研究中發現,這是一個春秋早期的秦人墓葬群,是迄今為止最早出土的鐵製品之一。而在甘肅秦安上袁家秦代墓考古發掘中,也有鐵卜字戟一件、鐵劍一件、鐵長刀一件、鐵匕首一件、鐵鉞兩件、鐵鏃十件出土,這樣的出土案例在已發掘的秦墓中還有很多,並非孤例。

  在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國兼併蜀國,並設置蜀郡於成都。秦張儀、司馬錯築太城(府南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築少城(府西城),且因蜀地盛產鐵礦,秦國在蜀地設置了鹽鐵官。而在秦昭王十五年後,秦將白起攜伊闕之戰大勝韓、魏之威,攻下了下了韓國著名的兵器生產地和煉鐵中心——宛(今河南南陽)。

  宛城一地對於韓國舉足輕重,而這裡冶鐵也頗有名氣,秦漢沿襲了在宛城冶鐵的傳統,直到今日,南陽仍有漢冶鐵遺址遊園存在。在秦國接連吞併蜀、韓冶鐵地之後,本身就裝備鐵器的秦軍,大規模列裝鐵器裝備並非難事,比六國軍備要落後就更加無從談起。

  進攻的武器強勢,論及防護秦軍也絲毫不差,《里耶秦簡》中記載,僅僅是秦代的一支地方作戰部隊,人數502人,卻擁有了370件甲和67件頭盔,地方軍保持這樣的披甲率,即便是在後世也是十分之高。而秦軍雖然裝備的是皮甲,但皮甲在經過多道硬質化處理以後,除了保持原有的輕便靈活,防護力也絲毫不差。

  ▲秦軍復原畫

  在戰術、兵器或領先或持平六國的前提下,秦國的軍事制度和軍隊紀律性奠定了秦滅六國的根基。

  受益於鼎鼎有名的軍功爵制,秦軍的軍隊指揮和隊列也頗具特色,靈活性和嚴整性兼而有之:

  一、由於軍功爵制度,秦軍基層士官多是由士兵簡拔,比例極高且組織嚴密。影視劇中的與敵兵單挑情景在陣列未亂之時基本不可能發生,從普通士兵開始,伍長、什長、屯長、百將同樣得服從上級的指揮,以陣列戰術配合前進。

  二、方陣隊前後分置近戰武器(矛、鈹)、遠戰武器(弓、弩)成二陣列分布,一近一遠,作戰時後排的作戰部隊依然需要用長兵器攻擊,前排弓弩手除了基本的射擊以外,還包括了掩護後排重裝步兵的戰術展開。這樣一來,作戰同時滿足短兵相接和遠程射擊時的需要,陣法變動也很靈活。

  三、秦軍方陣內強調輪替,方陣外又強調方陣交替,與明初沐英的軍陣演變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是陣列作戰還是建制打散後的小規模交戰秦軍都能迅速應對。

  以上種種特點,在秦軍多年的征戰中尤為明顯,秦軍的作戰方式既能適應各種地形作戰,也同樣能在進攻戰、防守反擊戰各種戰鬥場景中得心應手,多方面有利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秦軍在戰國時期也就成為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兵馬俑中秦軍步兵形象 

  結語

  秦經過歷代國君的勵精圖治,加上秦軍之中名將輩出、兵卒悍勇,面對衰落的六國,秦國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到秦始皇時,秦國終於“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結束了自周王室東遷以後數百年的紛亂。

  但盛極必衰,吞併六國故地之後,秦始皇並沒有適合時宜的休養生息,軍國一體下的秦朝繼續着對民力的壓榨和濫用,強盛一時的秦也在秦始皇死後覆滅在關東蜂擁群起的反叛之中。

  雖然秦國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但曾經尚武的秦人和善戰的秦軍並未就此沉淪,秦軍的軍隊體制、戰術思想被漢軍所學習,昔日的秦軍也逐漸融入進新生的漢政權中,在劉邦東出與項羽對抗之後,許多秦人組成的漢軍為漢立下赫赫戰功,成為鑄就兩漢四百年輝煌的先行者。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中美貿易戰停火協議與華為
2019: “民主”的前提與假設:人民就是一群蠢
2018: 關於習蠢 - “老川普狠施連環計,蠢習
2018: 美加部長會議齊表態:孟晚舟引渡不受政
2017: 老外不解為何都害怕中國強大 西班牙這
2017: 中東一國為中國海軍補給8年 重要程度堪
2016: 《十月圍城》中的嚴孝國是對的,只是太
2016: 苦難深重的敘利亞與蔣介石時代的中國
2015: 好像美國最新銳戰艦試航時趴窩了?超出
2015: 這麼利害,怎麼做不了吸屁油,摳埃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