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伴有危險的突破!巨浪導彈研發有多難?意外不止一次
送交者: 嵐少爺 2021年02月22日17:12:0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指揮所里鴉雀無聲,只有導彈飛行情況的報告: “導彈發射正常!” “一級發動機點火!”……

  上世紀60年代,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進行的核裝備競賽對其他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核威懾。為打破核壟斷,保衛國家安全,我國先後成功研製了核彈和液體地地戰略導彈。但是,我國同美蘇在裝備的儲備數量上仍舊無法相比,更重要的是缺乏“二次核打擊”能力。所以,機動性強、生存能力高,且可艦載或車載發射的固體戰略導彈研製被提上日程。

  1965年,周總理在中央專委會上提出要爭取提前做出固體導彈,七機部立即着手制定我國固體戰略導彈發展規劃。1967年年初,國防科委經與七機部等單位共同研究後,決定集中力量開展固體潛地導彈的研製工作。夏天,周總理在一次中央專委會上提出應提前完成中遠程固體導彈的研製。這一指示進一步促進了以中遠程固體導彈起步的決心,也成為固體潛地導彈型號研製任務決策的由來。

  我國首枚固體潛地戰略導彈原本叫做“巨龍七十一號”,後改稱“巨龍一號”。據時任巨浪一號副總設計師的王文超回憶,毛主席認為“龍”代表中國,如果研製失敗,有失國家顏面,因此又改“龍”為“浪”,並於1972年將其正式定名為“巨浪一號”。

  然而,“巨浪一號”從1965年提出到1982年成功發射,整整歷經了17年。17年的艱難跋涉,貫穿着曲折與心酸,充滿了磨難與情懷,這是在時局動盪中艱難摸索的旅程。

  黃緯祿(中)和技術人員在南京長江大橋上做導彈模型投放試驗時留影

  一切從零開始

  這是座看起來極不起眼的土坯房,名叫干打壘。屋裡有個土炕,上邊放着幾盞燈。

  很難相信,這是“巨浪一號”最初的研製基地。

  在那段動盪歲月中,潛地導彈開始蹣跚起步。很多老專家靠邊站,不能工作,取而代之的是幾百個經驗不足的年輕人,其中還有不少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初次來到這無際的荒漠時,甚至有人流下了眼淚——一個世界尖端科研項目的研究基地,居然連最基本的資料室和實驗室都沒有,生活條件極其惡劣:漫天風沙、乾旱少水、滿屋灰塵……

  時任七機部17所科技處處長的龐玉寬回憶:“這裡沒有什麼辦公樓,就在床上畫圖。到了春天,風沙特別大,站起來後,屁股那就是一個沙子印。”

  相比硬件設施,更讓這些年輕人感到沮喪的是,固體導彈技術在中國是一片空白,既沒有資料也沒有經驗,更不可能向其他國家學習。“潛地導彈不光在中國,在歐洲、美國和蘇聯都是作為絕密的武器進行研製,很少有資料可以借鑑。”原巨浪一號行政總指揮欒恩傑說。

  “固體導彈彈體小巧玲瓏,便於裝艇、裝車,從作戰使用的角度來說,它反應快、發射程序比較簡單,發射準備時間短,基本上15分鐘左右就可以發射出去。”時任巨浪一號副總設計師的侯世明表示,東風一號、二號導彈使用的液體發動機,個頭大、準備時間長,對“巨浪一號”的固體發動機借鑑意義十分有限。

  一切,只能從零開始。

  伴有危險的突破

  研製“巨浪一號”的每一步都極其艱難。

  科研人員首先面臨的一個難題是,固體發動機噴口的火焰溫度超過3000攝氏度,而且燃燒會產生固體顆粒,這對噴管材料的要求非常嚴苛。在人類已知的金屬中,最耐高溫的是鎢,然而鎢的熔點剛剛達到噴口的火焰溫度,如果直接使用將會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為此,科研人員通過長時間攻關,終於研製出了一種特殊的複合材料,可以持續承受3000多攝氏度的高溫。殼體技術的解決,使得固體發動機終於可以進入試驗階段。

  “巨浪一號”的設計師們正在進行討論

  然而,“巨浪一號”最核心也是最困難的技術是固體發動機的研製,這個過程充滿了難以控制的危險。今天,試驗場的舊址依然記錄着“傷痕”——地磚翹起,水泥都被高溫融化,露出了鋼筋。

  “巨浪一號”正在進行垂直翻轉

  為避免測試帶來的衝擊力對人員造成傷害,控制中心設在幾公里之外。“固體燃料的爆炸能量,比TNT(三硝基甲苯)還高,1公斤的推進劑,相當於1.2公斤的TNT炸藥。”在時任七機部某局副總工程師的邵愛民記憶中,當年的意外事故發生了不止一次,而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意外事故是在1971年。

  “點火以後,幾秒鐘火焰就從前封頭噴出來了,宿舍區那些小孩都遠遠地看這邊的大火,我的小姑娘就跑過去問她媽,我爸今天還能回來嗎?”

  “巨浪一號”的固體發動機,就這樣在危險重重的洗禮中孕育,一點點走向成熟。

  從學生做起

  在那段特殊的歲月里,承擔“巨浪一號”總體設計任務的科研人員靠着不服輸的勁頭,徒手畫出了第一張立體結構圖。但由於偏遠地域信息閉塞、資料匱乏,再加上歲月動盪的干擾,總體設計的進展十分緩慢。

  5年過去了,“巨浪一號”的總體方案仍沒有明確。

  1970年1月,中央決定固體發動機的研製人員留在內蒙古,進行總體設計的人員遷往北京。

  最初的設計室實際上是一所舊食堂臨時改造的,但比起內蒙古來,條件改善了很多。更重要的是,這支年輕的隊伍,迎來了一位經驗豐富的領頭人。

  總體部的成員們由於剛剛遷到北京,還沒有見過這位即將上任的主任,只是聽說這位主任雖是控制系統方面的專家,參與了東風二號導彈的研製,但卻是第一次擔任導彈總體部的主任,心裡不禁隱隱有些擔心。

  在簡單的歡迎儀式上,黃緯祿真誠地說:“我是搞導彈控制系統的,對總體我很不熟悉,請同志們把我當小學生一樣從ABC教起。”“主任這個職務是組織分配給我的工作,並不等於主任水平就高。你們向我介紹情況、反映意見時,我如果沒聽懂,你們不要怕麻煩,再給我講一遍,我一定虛心地學。”聽到這裡,總體部的成員們在會議之前心中的擔憂一掃而空。

  想要勝任固體導彈技術的總負責人,唯有先成為導彈總體設計的內行。黃緯祿重新開始學習,這次的“老師”是他的下屬。黃緯祿主動求教,非常刻苦。從“學生”到“同學”再到“先生”的身份,黃緯祿快速地轉變自己的角色。

  總體部的成員們在這種“從學生做起”的思維指引下,大家教學相長,在研製“巨浪一號”的過程中不斷取得新突破。

  技術人員正在對“巨浪一號”進行測試

  具有中國特色的試驗模式

  從頭學起的黃緯祿頭腦十分清醒,“我們的科研經費是人民節衣縮食省出來的,國家底子薄、經濟困難,我們要為國分憂,在不降低性能指標、不延長研製周期的情況下,儘量少花錢、多辦事,能節省一點就節省一點。”在千頭萬緒的工作中,他首先聚焦的是如何在國力薄弱的情況下,儘可能加快研製進程。

  和其他導彈相比,潛地導彈的試驗程序十分複雜,特別是需要大量的水下試驗,才能得出關鍵的數據,但是水下試驗技術難度很大,當時的中國既沒有經驗,也沒有相應的技術手段。

  針對這一龐大的工程,黃緯祿從必要性和可能性、科學性和經濟性出發,組織技術人員對導彈的總體方案及實驗流程進行了進一步分析和論證。

  最終,黃緯祿和他的團隊決定,第一步先在陸上的發射台發射,成功發射之後,再把導彈裝進發射筒,模擬水下的發射環境,台筒試驗成功後進行潛艇發射。這三步被稱為“台、筒、艇”,它開創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三步發射試驗程序。

  但是,這種獨創卻是出於對現實的無奈——當時的中國不可能像美國一樣用高達27.5億美元去研製導彈,這簡直是天文數字。

  1970年7月的南京,驕陽似火。一台吊車把一個像火箭一樣的東西拋進水中。恐怕大橋的設計者,也絕對想不到大橋落成之後,竟然還能起到這種作用。事實上,這也是大橋唯一一次“不務正業”。

  美國為了研製“北極星”,專門在近海海底搭建了一個發射台,進行模型彈試驗。但中國近海沒有這麼深的海域,當時的技術條件也做不到去更遠的地方搭建發射台。為了驗證模型彈從空中落水後能沖入多深,是否有砸艦的危險,黃緯祿和設計人員經過認真分析,最終選取了離水面高度及橋下深度最接近實驗要求的南京長江大橋,作為彈體投放試驗地。

  頭頂是熾熱的太陽,周圍是燙手的金屬器材。50多歲的黃緯祿和技術人員一樣,身穿短褲,腳蹬涼鞋在大橋上準備試驗。他給大家鼓勁兒:“我們要記着劉伯承元帥說過的話,‘解放軍是只猛虎,加上現代化的裝備,就如虎添翼了。’我們搞的潛地導彈就是‘為虎添翼’啊。”

  通過模型彈不同姿態的入水試驗,考核了彈體的結構強度,測得彈體落入水中的大致深度。黃緯祿在試驗之後,長舒一口氣。

  “巨浪一號”試驗後,研發人員在宿舍區附近合影

  1972年,“巨浪一號”的模型彈試驗通過潛水艇彈射成功,這是潛地導彈研製的關鍵步驟。又經過多次試驗和不斷改進,1975年“巨浪一號”的設計工作宣告完成。這時,距離最初的論證,已經整整過去了10年。

  巨浪騰空起 一代玲瓏嬌

  1982年10月1日,新華社受權發布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82年10月7日至26日向北緯28度13分、東經123度53分為中心,半徑35海里的圓形海域範圍內的公海上發射運載火箭……”這枚運載火箭就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枚潛地導彈“巨浪一號”。

  10月7日15時14分01秒,導彈點火發射。

  但是,一級發動機點火後,導彈失去控制,迅即偏離方向,超出安全範圍,導彈自毀。

  接下來的幾天,黃緯祿頂住壓力,帶領團隊迅速判斷失誤原因,最後找到了答案——某個分離插頭提前脫落導致失敗。他們採取措施解決了問題,有效避免了類似故障再次發生。

  那次試驗一共準備了三發彈。由於失敗原因找得快,在禁海公告時間內還有機會再發射第二發。但在經歷了第一發的失敗之後,上級顯然對是否繼續試驗比較猶豫。

  這時,距離國家發布的禁海時間結束已經不多了,隨着時間推移,海上的天氣情況很有可能惡化,將對試驗造成很大影響。黃緯祿把情況向中央作了詳細匯報。

  在預訂發射時間的前一天,中央在北京國防科工委指揮所召開會議,採納了黃緯祿的意見,決定第二發導彈按預期時間發射。

  10月12日15時01分,我國常規潛水艇發射第二枚潛地導彈。按下發射按鈕後,導彈迅即躍出碧海,拖着長長的煙龍直上藍天。

  潛艇待命出征

  指揮所里鴉雀無聲,只有導彈飛行情況的報告:

  “導彈發射正常!”

  “一級發動機點火!”

  “導彈兩級分離!”

  “頭體分離正常!”

  “末區發現目標!”

  “彈頭命中預定海域!”

  蛟龍出水,雷震海天!

  那天,很少寫詩的黃緯祿提筆寫下一首短詩:

  龍騰虎嘯刺九霄,

  群情振奮心暗焦。

  航程段段傳喜訊,

  憂慮之情漸漸消。

  忽聞落區傳捷報,

  萬眾歡騰齊跳躍。

  彈頭中靶精度高,

  勝者心潮如驚濤。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新冠病毒疑似生物武器的21個疑點指向美
2020: ▲La Chine n'a jamais nié ni r
2019: 美國軍隊出英豪,中國軍事大草包
2019: 東風26能否炸沉航母
2018: 殲20已能實戰為何還要買蘇35?中俄差距
2018: 美將造天價船塢運輸艦 我國用同樣的錢
2017: 九一八事變發動者為何被稱日奸
2017: 三萬餘人到場 香港警察集會抗議七警獲
2016: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美國佬又在謀劃坑害
2016: 少將:F22闖東海時被發現遭中國戰機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