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美高超導彈再三出現低級失誤,是否另有隱情
送交者: 力挽狂瀾 2021年08月03日19:21:45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據美國艾格林空軍基地新聞稿,美國空軍於7月28日進行了AGM-183A空射高超聲速武器的第二次試射。而這次試射雖然成功地解決了今年4月份導彈首次試射時遇到的彈機無法脫離的問題,卻因發動機拒絕點火工作而再次發射失敗。相比於已經多次執行戰鬥巡航任務的俄羅斯匕首空射高超聲速導彈,可以說美國在空射高超聲速武器領域的進度已經落後了相當之多。這也不禁讓我們疑惑:一直以來以“科技力世界第一”自居的美國人到底是怎麼了。

   

  其實相比於俄羅斯的9-A-7660匕首高超聲速導彈,美軍AGM-183A本就有更高的技術難點。從2018年普京發表國情咨文開始,我們便簡要的分析過9-A-7660匕首可能只是一款經過了簡單改裝的伊斯坎德爾-M短程彈道導彈。這種彈道導彈即使是陸基發射,末端速度依舊可以輕鬆地突破高超聲速武器5馬赫的“門檻”。在飛機為其賦予了一個初始動能和重力勢能後,達到這一標準更是毫無壓力。因此俄羅斯人對匕首的定義,大概率只是打了一個“高超聲速武器”概念的擦邊球。比如現代坦克炮發射的APFSDS炮彈中就有很多初速度超過了5馬赫,如德國DM53/63等。但一般宣傳中不會將這種傳統武器列入高超聲速武器的範疇,狹義的高超聲速武器只包含高超聲速滑翔體。

   

  之所以說匕首不是高超聲速滑翔體也不是空穴來風。第一個證據是其發展脈絡:目前,已知俄羅斯正在研發的高超聲速武器共有三種,一種是用於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的戰略武器——15P771先鋒高超聲速滑翔體;一種是艦載的3M22鋯石高超聲速反艦巡航導彈;最後一種是米格-31K戰鬥機運載的9-A-7660/Kh-47M2匕首空射高超聲速武器。其中前兩者的發展脈絡是相當清晰的,蘇聯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着手研製一種項目代號為4202工程的,配備滑翔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該項目在1987年正式立項,在90年代初蘇聯解體前夕曾經進行過2次試射。不過在蘇聯解體後,該項目的發展因經濟、政治等多重原因陷入停滯。

   

  隨着俄羅斯經濟復甦、美俄關係轉冷和美國退出《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俄羅斯於2002年重啟了高超聲速戰略武器的研發。這一干又是十幾年,直到2018年俄羅斯總統普京推出國情咨文時,先鋒高超聲速武器的發展才初具成果。2019年12月29日,裝備了先鋒高超聲速武器的一個導彈團才正式開始戰鬥值勤。至於鋯石導彈則是在1995年莫斯科航展上就展出過的高超聲速試驗飛行載具(HELA)的進一步發展。

   

  相比之下,匕首則像是在2018年突然“憑空出現”的,在普京2018年的國情咨文前,外界沒有任何關於這種導彈的信息。而就在普京公開這種導彈的研製之後不久的2019年,匕首居然先於先鋒和鋯石開始執行試驗性的戰鬥巡邏任務了。據此,我們推測匕首應該是一個用現有成熟技術發展而來的“短平快”的項目,很難用上高超聲速滑翔這種需要進行海量試驗的新概念技術。

   

  此外,普京公布匕首導彈的存在時,曾經播放過一個與匕首導彈相關的短片。其中就包括高速攝影拍到的匕首導彈命中地面目標的畫面。對畫面中的模糊彈影進行分析,其長徑比約為7:1,與米格-31K掛載的匕首導彈全彈長徑比大致相當。其外形也更接近匕首導彈整體而非彈頭部分。可以基本推測,這種導彈的助推器燃料耗盡後並不會脫離彈體,而是繼續使用自身的氣動舵面控制導彈。而這樣的構型顯然不可能“滑翔”起來。

   

  而美軍AGM-183A則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助推-滑翔高超聲速武器。其彈頭部分被整流罩包裹,導彈在助推器的推進下爬升至空氣稀薄的高空後,彈頭整流罩分離露出其中的高超聲速滑翔體。此後,助推器燃料燃盡關機並與彈頭分離,彈頭開始進行高超聲速滑翔。

   

  除了原理上更複雜以外,AGM-183A對發射平台的要求也顯著低於匕首:目前能夠攜帶匕首導彈的發射平台只有米格-31K戰鬥機。該型戰鬥機的實用升限25000米,最大飛行速度高達2.83馬赫。在超過2萬米的高空以超過2馬赫的速度下,其發射的任何武器都將獲得極大的射程提升。可根據俄方公布的信息,米格-31K+匕首的組合體作戰距離不過2000公里;即使換用更大的圖-22M3作為載機,組合體的作戰距離也只是能夠提升到3000公里而已(也有俄媒稱這一射程不包括載機本身的作戰半徑,但這並不符合邏輯因此並未採用這一說法)。考慮到米格-31本身的作戰半徑就有700公里以上,匕首在米格-31賦予的巨大的初始能量的加持下射程依舊只有約1300公里,其在性能方面也完全算不上出色。

   

  AGM-183A目前在使用的發射平台是上世紀50年代服役的B-52轟炸機,最大飛行速度只有0.85馬赫,實用升限也只有15000米。而就是在這樣一個飛不高也飛不快的平台上,AGM-183A竟然能達到1600公里的最大射程。考慮到AGM-183A還要比匕首短了一米以上,能夠達到這樣的性能屬實相當難得。

   

  在已經發展了空射高超聲速武器的三個國家中,俄羅斯算是起步最早,技術難度最低的一個;另一個新型大國雖然採用了助推-滑翔這種技術難度較高的發展路線,但本質上同樣是陸基導彈上飛機,並沒有對導彈的外形尺寸、重量做什麼限制,一架中型轟炸機只能在機腹掛載一枚導彈,實戰能力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三國中,美國的AGM-183A,採用了技術難度最高的發展路線,對發射平台的要求最小,導彈的尺寸最小,因此其研製難度也是三國空射高超聲速武器中最大的。加之其立項時間最晚(2018年才正式立項),因此即使其實在三者中最晚服役的,也算得上情有可原。

   

  然而美軍這兩次高超聲速武器發射的失敗卻似乎和其較高的技術難度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不管是導彈不願意脫離掛架,還是導彈脫離了掛架後不願意點火啟動,都算得上是相當“弱智”的問題。雖然美軍並沒有公開這兩次發射失敗的實際原因,但一般想想也能想通這其實都不是什麼大問題。脫離掛架的問題就不用說了,這次的發動機不點火其實問題也不難解決,要知道對於一款固體火箭來講,怎麼讓它在不該點火的時候不着火要比讓它在需要點火的時候成功點火難得多。這次的事故甚至不排除只是導彈在裝配的過程中,某個人忘了給助推器的點火器接線。

   

  這種說法雖然完全是我們臆測的,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依據:事實上,今年2月美軍在AGM-18A的掛載試驗中就出現過“飛行過程中導彈發生異常顛簸”的問題。事後,美國空軍高超聲速武器項目負責人懷特表示“雖然我們抱着一種希望儘早、經常遇到失敗的心態,但這種心態是在我們能從失敗中學到經驗教訓時才有效的。如果我們只是忘了按照檢查表(check list)檢查武器的狀態,或者沒有擰緊導彈尾翼上的螺栓而導致失敗,那這樣的失敗就是不可接受的”。這其實暗暗指出了2月份導彈掛載試驗的失敗完全是因為低級疏忽而導致的。

   

  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因為這種低級失誤而導致高超聲速武器的研製進度被拖延是不是有點……誒?進度被拖延?這幾次失誤造成的後果也導致美國國內出現了很多陰謀論的聲音。比如美國政府和軍方對項目工期追得太緊,忽視了項目研發的客觀規律,導致研製進度跟不上美國政府和軍方定下的時間表。因此,研製團隊只能“下一盤大棋”,通過人為製造低級失誤的方式將項目時間表向後拖延,每次試驗都不是完全沒有收穫,但試驗卻又完全沒有成功。藉此,科研團隊可以借着“研究一下如何才能把螺栓擰好”的名目獲得更多的時間解決更加關鍵的技術難題。雖然這種說法只是陰謀論,但想要驗證這種說法的可能性倒也不難,畢竟類似的事情他們已經做了不下三次,再來一次也只能算是輕車熟路。所以,如果下一次AGM-183A的試驗再出現一些類似於助推器點火了但是整流罩不願意打開或者整流罩打開了但是彈頭不願意分離的問題,大家也用不着太過驚訝。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中國南海大戰(3)
2018: 中國海航12架“新教頭”整齊亮相 航母
2018: 導彈發射車現身街頭 疑為中國版“薩德
2017: 利比亞撤僑親歷者告訴你,現實比《戰狼
2017: 中印若開戰為何印軍將潰敗 有這三個重
2016: 民進黨通過決議要求國民黨歸還日本戰後
2016: 兩岸信任瓦解 台海烏雲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