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一周內試射兩發高超音速導彈,朝鮮這麼厲害了?
送交者: 三把刀 2022年01月13日19:20:3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導讀:1月11日,朝鮮試射了一枚疑似”高超音速導彈“的彈道導彈,據外媒推測,該導彈可能是1月5日發射的改進版,根據初步估計,這枚導彈飛行了700多公里,最高高度為60公里,最高速度為10馬赫,即音速的10倍。目前,韓國和美國情報部門正在進行詳細分析。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晨楓】

1月5日,朝鮮發射了一枚高超音速導彈。不到一個星期後,在1月11日再次發射一枚高超音速導彈。如果說在2021年9月29日朝鮮宣布首次發射高超音速導彈的時候,人們還將信將疑,3個多月後的兩次密集發射打消了人們的疑惑。這是真的。但也使得人們很好奇:朝鮮的導彈技術這麼厲害了嗎?

1月5日,朝鮮發射了一枚高超音速導彈(圖源:勞動新聞)

這不是朝鮮第一次試驗高超音速導彈,在2021年9月29日進行的才是第一次發射(圖源:朝中社)

據報道,在1月5日的試驗里,導彈檢驗了多種高超音速技術,滑翔體與助推火箭成功分離,多次滑翔跳躍飛行與強橫向機動成功結合,操縱性與穩定性得到檢驗,實現了從初始發射方位角向目標方位角橫向機動120公里,準確命中700公里外的目標,最高速度達到M6。

在1月11日的試驗里,導彈更是達到M10的速度,擊中1000公里外的目標。

9月29日的試驗參數不明。

韓國軍方在1月5日的導彈試驗後宣稱,朝鮮發射的不是高超音速導彈,而是具有機動再入能力的彈道導彈。難說1月11日的試驗是不是朝鮮特意為打韓國軍方的臉而進行的:“看清楚了,這是高超音速導彈!”也可能這是原來就安排的另一次試驗,為了測試不同的技術參數。

在“自衛2021”中展示的一枚導彈(左二)與試驗中使用的導彈很相像(圖源:朝鮮中央電視台)

同時展出的還有另一種高超音速導彈,據稱型號為火星-8(圖源:朝中社)

為了紀念朝鮮勞動黨建黨76周年,朝鮮于2021年10月11日在平壤舉行《自衛2021》軍事裝備展,展出了多種新型裝備,其中包括兩種高超音速導彈。對比發現,9月29日發射的是展示中高調展出的乘波體高超音速導彈,據報道型號為火星-8,外觀與中國東風-17很有幾分相似。但1月5日發射的是更加傳統的雙錐體結構,型號不明,這裡暫且稱為火星-高超。

兩種高超音速導彈都採用火星-12助推級的改進型,這是液體燃料的,但具有長期貯存技術。也就是說,可早早加注液體燃料,隨時準備發射,避免了發射前加注所需的時間和可能導致的遺失戰機問題。

在不長的時間裡,朝鮮接連試驗兩種不同構型的高超音速導彈,自然引出一個問題:為什麼?

高超音速上是一個框,什麼都可以往裡裝。真正有意義的高超音速不僅速度要超過M5,還要有足夠的橫向機動能力,否則再入的彈道導彈早就達到高超音速了。

高超音速也分三種典型模式:

1、高拋-滑翔

2、水漂-滑翔

3、大氣層內滑翔

高拋-滑翔彈道就是錢學森彈道,水漂-滑翔彈道就是桑戈爾彈道,大氣層滑翔彈道在關機點和滑翔段之間直接連線,不出大氣層(圖源:網絡)

高拋-滑翔是最簡單的高超音速滑翔彈,用火箭像彈道導彈一樣發射到高空,通常達到大氣層外的高度,然後在重力作用下返回,在進入大氣層後改平,轉入滑翔。由於慣性,從拉起到水平滑翔之間實際上有一段“下沉-浮起”過程,這是彈體受到過載最大的時候,也是能量控制的關鍵。再入角度較淺的話,“下沉-浮起”的幅度差不多可以忽略不計,如圖中所示的情況。這時彈體受到應力較小,速度和射程受到的損失較小。但這也決定了離去角度較小,彈道較低,射程較短。射程較大的話,彈道必定較高,再入角度必然較大,“下沉-浮起”就接近水漂-滑翔彈道的第一段“浮起”,只是在彈出大氣層之前就轉入水平滑翔了。

水漂-滑翔是高拋-滑翔的進一步發展,在再入中,利用大氣層邊緣的密度差,像石片打水漂一樣,在“稠密”的大氣層邊緣彈起,重回空氣密度接近真空的大氣層外,在兩個水漂點之間是彈道飛行。水漂-滑翔在每一次再入後,繼續在水漂點之間利用大氣層外低阻力飛行的優點,速度高,射程遠。在每次打水漂的時候,還可利用空氣動力控制改變反彈方向,形成橫向機動,使得飛行軌跡難以捉摸,甚至實現迂迴攻擊,繞過反導防禦最強大的方向。

大氣層內滑翔就像滑翔機一樣,飛行軌跡的改變是連續的,慢說橫向機動,興趣來了,繞圈子飛都是做得到的。但與高拋-或者水漂-滑翔相比,空氣阻力的作用明顯,速度較低,射程也降低。一般採用大氣層內起滑,也就是說,在飛出大氣層前,助推火箭關機,導彈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低頭,在轉入水平的時候,助推火箭再次開機,水平推進,直到燃料耗盡,彈體分離,轉入滑翔。

從反導來說,三種高超音速模式都超過M5,都超出典型防空導彈的攔截包線。三種高超音速飛行都屬於極限飛行,而且極限之處不在於速度,而在於機動性。反高超彈的機動性需要比高超彈更強大,難度可想而知。這是奧運百米冠軍之間的追逐,多吃雞腿是沒用的。

相對來說,水漂-滑翔的彈起-彈道段可近似為彈道導彈處理,速度快,但彈道簡單,只要在下一次水漂和改變方向之前完成攔截,技術上相對成熟。對於水漂-滑翔彈來說,水漂點間距越小,彈道越不可測,橫向機動能力越大,但速度和射程損失也越大。朝鮮報導里提到“多次滑翔跳躍”,應該是指火星-高超具有水漂-滑翔能力。有可能在1月5日和11日的兩次試驗里,利用不同再入角和水漂點的數量,測試了最大橫向機動和最大速度-射程的兩個極端情況,液體火箭的可調推力和再點火能力使得彈道可控能力更高。

全程大氣層內滑翔的機動性更強,儘管速度低一點,飛行更加不可預測,甚至有可能做對抗性的反機動,攔截更加困難。

高拋-和水漂-滑翔的飛行軌跡高,早期預警的探測距離大;大氣層內滑翔的飛行軌跡低,預警距離小,進一步增加攔截困難。

但這些都只是針對中段攔截而言,進入末段攔截時,水漂-和高拋-滑翔都進入最終的水平滑翔段,和全程大氣層內滑翔沒有本質差別。

在技術上,高拋-滑翔最簡單,具有再入-拉起能力的遠程火箭炮彈都可說具有近似高拋-滑翔的能力,如中國供出口的A300火箭炮。水漂-滑翔的難度高一點,大氣層內滑翔的難度最高。

在構型上,高拋-滑翔通常採用雙錐體,大氣層內滑翔採用乘波體。

雙錐體是傳統的子彈頭外形的改進型,重點在於提高再入後的拉起和末制導能力,具有末端制導能力的彈道導彈經常採用雙錐體,如東風-15B。

東風-15B是典型的雙錐體(圖源:新華社)

美國陸海軍的“通用高超音速滑翔體”也是雙錐體(圖源:美國陸軍公關視頻截圖)

與助推火箭相結合,就成為LRHW高超音速導彈(圖源:美國陸軍)

雙錐體由於軸對稱,氣動設計比較簡單,但升阻比較低,不適合遠距離滑翔。雙錐體用於水漂還是不錯的,在水漂中轉向也相對容易設計和控制。火星-高超就屬於這樣的構型。美國陸海軍通用的“通用高超音速滑翔體”(C-HGB)也是雙錐體,換句話說,與朝鮮的火星-高超在本質上處於同一水平的技術。

乘波體像扁平的箭簇一樣,升阻比高得多,適合遠距離滑翔,但氣動和飛控的設計難度也高得多。更重要的是,高超音速飛行時間越長,熱管理問題越大,如何在高超音速飛行中不使氣動加熱燒毀飛行器是一個世界難題。東風-17是世界上唯一可確認達到實戰水平的乘波體高超彈。俄羅斯的“先鋒”據說也是乘波體,但從未公布過構型,無法確認;美國AGM-183也是一樣,而且三次試驗都由於不可言說的低級錯誤失敗了。在這方面,雙錐體因為軸對稱,氣動加熱產生的熱負荷相對均勻,耐熱性較好,較短的滑翔飛行時間也降低了熱管理的難度。

AGM-183的三次試驗都失敗了(圖源:美國空軍)

中國的東風-17是世界上唯一可確認達到實戰水平的乘波體高超彈(圖源:新華社)

乘波體的潛力大,技術難度高,一步到位困難,不是誰都有中國這樣的高超音速風洞群的條件的。兩條腿走路,或者用雙錐體先過渡一下,不失為技術上較穩妥的做法,至少可以較快就擁有可用的高超彈,美國陸軍的LRHW就是這樣。

但更高的升阻比意味着更大的射程,或者同樣射程下更大的投擲重量。乘波體的誘惑是不可阻擋的。美國空軍的AGM-183要求最終能用F-15E攜帶,只有乘波體才可能滿足要求。朝鮮需要高超彈至少能可靠覆蓋日本全境,還不能一味依靠加大助推火箭,所以也需要乘波體。

火星-8在火星-高超之前就開始試驗。但起個大早不等於趕上早集,甚至有可能在研發過程中意識到離技術成熟尚遠,只好加上火星-高超作為過渡,並非原來發展路線圖上的一步。這能解釋兩者試驗時間的“倒掛”。但乘波體的潛力也更大,火星-8也因此值得更多的關注。

必須說,火星-8和中國的東風-17在外觀上很相象,遠看還真不好分辨。這不等於說朝鮮的乘波體技術來自中國。中國首先在軍控方面始終是負責任的國家;其次高超音速技術的敏感度高,中國未必願意轉讓。在琳琅滿目的珠海航展上,中國展出了高度隱身的無人機,展出了射程達到甚至超過戰術地地導彈下界的制導火箭炮彈,但是沒有展出高超音速導彈,具有再入-拉起能力的火箭炮彈不算,那更多的是增程技術,與有意義的高超音速技術還有距離。

但外觀相像只是外觀相像,細節決定水平。

運載車輛的差別不與導彈本身相關,這是朝鮮在重型運載車輛技術方面的差距。朝鮮是有更大的運載車的。火星-8用的是6軸車,火星-15用的是9軸車,火星-16更是11軸車,肯定夠長了,但那成本太高,沒必要。

火星-8的下彈翼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圖源:網絡)

東風-17的下彈翼和上彈翼一樣大(圖源:新華社)

東風-17的側彈翼的安裝位置是在彈體兩側“削平”的部位,也就是說,側彈翼可有顯著的轉動範圍。這意味着東風-17具有強大的俯仰控制力矩。火星-8也有這樣的結構,所以側彈翼也可以偏轉,控制俯仰。

最大的差別在於底面,火星-8的底面是平直的(圖源:朝鮮中央電視台)

東風-17的底面就是飽滿的弧面(圖源:簡氏防務)

兩者的設計水平差別好比F-117和F-22(圖源:美國空軍)

但火星-8的底面是簡單的平直多面體,下彈翼很小。東風-17的底面是飽滿的弧面,下彈翼和上彈翼一樣大。這意味着火星-8隻是簡單粗暴的平面激波設計,而東風-17的激波設計更加精細、先進,好比F-117和F-22的設計水平的差別。

在速度很高的時候,彈翼升力的阻力代價太大,可以用彈體本身直接產生升力,這時彈體本身就是升力體。簡單的升力體與滑水很相像。換句話說,利用前進運動對水的壓力直接產生升力,在航空上也叫壓縮升力。比升力體更進一步就是乘波體。升力體用彈體直接產生升力,但乘波體用彈體產生激波,然後通過激波產生升力,而彈體“坐在”激波上飛行,好像坐在魔毯上一樣,故名乘波體。

壓縮升力的原理和滑水很相像(圖源:維基)

簡單的楔形體用緊貼下斜面的平面激波產生升力,本身騎乘在上面(圖源:Aerospaceweb.org)

二十年前的X-43就是基於這樣的原理的設計(圖源:NASA)

火星-8也是這樣的基本設計,所以不能有太大的下彈翼,否則會破壞平面激波(圖源:朝鮮中央電視台)

最簡單粗暴的乘波體用平坦的下彈體產生平面激波,乘波體本身騎乘在上,這就是早期多平面乘波體的基本設計,火星-8的下彈體也是這樣。但平面激波針對的是無限寬度的理想乘波體,實際乘波體不僅不會無限寬度,寬度還常常很有限。有限寬度的乘波體不可能產生平面激波,而是錐形激波,錐形的形狀由乘波體構型和速度決定。為了簡化分析和設計,常用簡單的圓錐形激波來近似分析,而忽略具體錐形形狀的影響。現有工具反正也分析不了太具體的複雜錐形,只能做簡化的近似分析。

可以看到,X-43的激波也不是平面的,很接近圓錐(圖源:NASA)

低馬赫時,可用大直徑錐形激波近似分析;高馬赫時,可用小直徑錐形激波近似分析,乘波體的翼展與錐面相接(圖源:Science Direct)

可以看到,速度越低,下激波越接近平面激波,乘波體的底面與下激波的鋒面越近;速度越高,下激波越接近弧面激波,乘波體的底面與下激波反而有一點距離。以此推斷,火星-8的速度相對不高。作為比照,按照多面體設計的X-43的設計速度為M10,一共試飛過三次,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在29000米達到M6.83,第三次在33000米達到M9.64。火星-8的起滑速度估計不會超過M10一級。相比之下,東風-17據說達到M15-20。

火星-8的橙色彈體上有大片黑色,那是幫助散熱的防熱塗料。高超音速飛行時,氣動加熱嚴重,表面對流已經不足以帶走足夠的熱量,需要加強輻射散熱。廣東老太在夏天愛穿黑綢衫乘涼,一方面是因為綢料透風,另一方面是因為黑色是輻射散熱的最好手段。夏天人們愛穿白色,那是因為白色在戶外反射太陽的熱輻射最好,但在背陰的地方,反而是黑色最有助於散熱。SR-71“黑鳥”採用全黑塗裝,部份原因就是有助於蒙皮散熱。

X-43(前面的小黑東西)是通體漆黑的,後面白色的是助推器(圖源:NASA)

X-51技術進步了,就不再通體漆黑了(圖源:NASA)

東風-17不用黑色塗料,因為更好地利用了激波。乘波體的奧妙在於,激波是緻密的空氣層,不僅提供升力,本身也是良好的導熱體。東風-17的下激波鋒面遠離彈體,彈體處在相對涼快的激波尾流里,熱管理問題不大。火星-8隻利用激波的升力,但熱管理的作用利用得不好,必須用黑色塗料加強散熱。

火星-8小小的下彈翼也削弱末段氣動控制能力,可能命中精度方面也差一點。

高超音速飛行體的熱管理是中國的獨門絕技。美國高超音速導彈試驗好幾次就栽在熱管理不善上,飛到中途就自己燒毀了。朝鮮解決不力是很情有可原的。

就朝鮮在1月兩次密集發射火星-高超來看,火星-高超已經接近或者達到實戰水平了,大量部署只是時間和投資問題。這也接近傳統彈道導彈的機動再入技術,韓國“貶低”朝鮮1月5日的高超試驗並非全無道理。但在更多試驗之前,還不能斷定技術水平更高的火星-8是否完成技術研發了。

這與火星-15/16一級的洲際導彈不同。對於洲際導彈,“讓我們的心上人自己去猜想”本身就是一種威懾力,測試多了反而有可能露怯。火星-8和火星-高超屬於戰役打擊導彈,使用門檻低,需要可靠、好用,“不需要讓自己人猜想”才是要緊的。

朝鮮的高超彈給美日韓造成不少困擾。朝鮮的戰役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已經是大麻煩,但“愛國者”、“薩德”、“宙斯盾”總還是應對的辦法。高超彈就沒有已知的應對辦法了,而無所作為是不可接受的。

日本計劃以美國海軍放棄的電磁炮為基礎,發展反高超彈的武器(圖源:日本防衛省)

韓國的辦法是以矛對矛,研發Hycore高超彈。這是採用超燃衝壓推進的高超巡航彈,技術要求比大氣層滑翔的高超彈還要高。韓國聲稱2022年試飛,但除非是“哲學意義的超燃衝壓高超巡航彈”,韓國很需要一點奇蹟才能實現這個“趕中超美”的目標。

美國可能推出“薩德ER”,具備某種反高超能力,但什麼時候能成不好說。

日本則試圖把美國海軍丟下的電磁軌道炮拾起來,用於反導。只能說,祝君好運。

朝鮮的各種導彈(圖源:BBC)

對於中國來說,中國支持朝鮮半島無核化,中國也支持朝鮮擁有正當的自衛力量。先進的戰役和戰術打擊手段實際上是提高核門檻的,只有在快要滿盤皆屬的時候,才會訴諸玉石俱焚。從這個意義來說,朝鮮發展高超彈其實是降低半島核風險的,當然,前提是朝鮮的高超彈有足夠多、足夠精確。就現在來看,朝鮮的高超彈技術是超出其一般經濟、科技發展水平的,還是比較厲害的。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林彪不贊成出兵抗美援朝,要出就出而不
2021: 日本狼子野心不藏了?新導彈射2000公里
2020: 疑似空射型東風21D導彈現身 中國遠轟終
2020: 倒行逆施亂香港,平亂復興指日待
2019: 習近平發昏,給了蔡英文翻身的機會(圖)
2019: 波蘭為什麼突然對華為下手 這三個細節
2018: 許世友、粟裕在濟南戰役中的角色
2018: 抗日英雄張靈普大戰常德悲喜劇
2017: 川普與俄政府、黑幫秘密交易曝光?
2017: 美要阻止中國接近南海島礁?除非打大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