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華人移民的地緣政治學分析
送交者: 佚名 2002年09月16日16:44:0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一切華人[1]問題的研究,基礎而又基礎的,是對華人移民要有一個全面而透徹的把握。然而,已有的研究因缺乏理論支撐,大都只能就一些具體的國別或地區性的移民現象進行描述,[2]對華人移民的原因、分布、規模和方式所作的解釋也就顯得較為零散、直接和淺近,難以把握華人移民的一般現象和普遍規律,更談不上對華人移民的未來走向作出大膽而科學的預測。地緣政治學作為國際政治研究領域最為有效的理論工具,或許有助於華人移民的全面研究。[3]

研究華人移民,有三個基本問題必須回答:華人移民的研究起點在哪裡?華人移民分布及演變的原因是什麼?華人移民將如何發展?地緣政治學能對此作出全面回答。

一、 從地緣政治學中找尋華人移民的研究起點

任何史的研究,都必須確立一個研究起點。這就跟賽跑必須先劃定起跑線一樣。那麼華人移民研究的起跑線在哪裡呢?

華人移民之所以為世人所注目,是因為它具有缺一不可的三個突出特徵。一是數量龐大,絕對數遙居世界之冠。[4]二是分布廣泛,凡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三是表現優異,在商貿、科技、文化、教育、金融甚至政界全面開花,可謂群星燦爛。但三點中,以第一點顯得尤為重要。因為若單論分布廣泛,印度移民不讓中國。若單論表現優異,猶太移民又不讓中國。那麼,華人移民的數量為什麼會龐大呢?那是因為作為華人移民產生的唯一母體——華人多。那華人為什麼又會多呢?有人會說那是因為中國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所以人口繁殖快(這正是地緣政治學所能回答的問題)。但這只是華人多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因為地球上還有好些地方具有與此相同的條件,如歐洲。歐洲誠然是一個移民大區,但不是一個移民大國,所以也就沒有“歐人移民”之說。苟使歐洲早在二千多年以前便象中國一樣,是一個統一的封建帝國,[5]則當今世界移民第一大國非它莫屬。至此,華人移民形成的深層原因就被層層剝出來了!原來華人多是因為“華國”(中國)大,中國大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春秋戰國,群雄紛爭,民不聊生,及贏政橫空出世,方才掃平六國,併吞八方。然後挾始皇餘威,行郡縣建制,並下令同文、同軌、同度量,為中華文明一體化奠定了堅實的政治、文化基礎。秦的統一,對華人移民在兩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其一,假使秦未統一六國,則現今中國版圖上不知有多少個國家,其局面絕不會比現今仍支離破碎的歐洲強多少!正是因為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並極具遠見地統一了文字,[6]才使得從這塊土地上出去的人都叫作華人。否則,很可能象歐洲移民被分別叫作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意大利人等一樣,中國移民(華人移民)會被分別叫作秦國人、齊國人、趙國人、吳國人、楚國人等數十種人來。那樣的話,龐大的華人移民群體是不可想象的。其二,漢承秦制,直至明清,中國都是由這個秦國開創的大一統、大集中的中華帝制所統治着。[7]正因為如此,中國歷史的發展軌跡是,一分一合,一治一亂,一興一亡。分、亂、亡則導致民族外遷,合、治、興又導致民族融合。華人移民就是在這種分合、治亂、興亡中形成和發展。所以說,只有放眼全球地緣政治,才能找尋到華人移民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淵源,進而確立華人移民的研究起點。[8]

秦始皇不單為以後的華人移民創造了初始條件,而且就在當時便開創了華人移民的先河。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徐福受秦皇遣使東渡日本,成就了日本最早的華人移民。[9]同時,其得天下後嚴刑峻法,又不顧國力大興土木,造成天下叛秦,“燕、齊、趙民避地朝鮮數萬口”[10]。同樣道理,避地其它周邊地區的華人移民也是可以想見的,只是當時一些地方缺少文字記載而已。

二、 地緣政治學對華人移民分布及演變的理論總結

不同歷史時期,華人移民的分布情況、移民方式、移民規模並不相同,產生的原因也大不一樣。地緣政治學擬從十個方面對之進行理論總結。

1、地理位置

早期華人移民為什麼大都分布在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南洋群島和中亞西亞等地區?這是因為它們地理上鄰近中國。東南亞為什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華人移民相對較多?這是因為它們位於南洋貿易交通要道馬六甲海峽處。華人跨洲移民為什麼又多在環太平洋海岸的美、加、澳、新等地區?這是因為在這些地方發現金礦後,從中國輸入勞動力比從其它地方來得更便捷。[11]朝鮮日本華人移民為什麼多來自中國東北而非其它地方?中亞西亞華人移民為什麼多來自中國西北而非其它地方?東南亞華人移民為什麼多來自華南而非其它地方?這顯然跟它們分別與中國相應部分地理鄰近直接關聯。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情況只出現在交通尚不發達的早先時期。隨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位置對華人移民分布的影響將逐漸式微,但不會消失。

2、氣候資源

若單從地理位置來解釋華人移民分布狀況,不能說明為什麼同是中國鄰國的蒙古和俄羅斯就沒有大量華人移民。氣候條件應是相關因素之一。地理位置靠近而氣候條件又相似,華人移民就比較容易產生,如日本、朝鮮等。有時地理位置雖相隔千山萬水,但只要氣候條件適宜,而交通又能通達時,也容易產生華人移民,如閩粵人之移民南洋各地,沿海人之移民濱海國家美、加、澳、新等。蒙古、俄羅斯一年裡“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時間較長,生存條件十分惡劣。在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尚低時,華人移民自然就少。至於資源對華人移民產生的影響就更直接了。美、加、澳、新以及南非就是因發現金礦才產生大批華人移民的。另外,資源的種類對華人移民的分布也有影響。一個地方即使資源豐富,但要是種類不適合華人移民開發利用,也難以產生大量華人移民。[12]比如中亞西亞富含石油、天然氣,儘管它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均適合西北華人移民產生,但由於該類資源不易為華人移民開發利用,是以這裡的華人移民並不多。相反,東南亞因其富含易於開發利用的資源,華人移民就較多。馬來西亞華人移民多,原因之一就是它蘊含大量易於開發利用的錫礦和橡膠。

3、人口密度

如果一個地方人口密度與中國相當或較中國反倒為高,則華人移民不會太多。東南亞華人移民眾多,顯而易見的原因,就是在華人移民大量產生前,那裡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宜於生存和發展,美、加、澳、新多華人移民,類同此理。相反,朝鮮、日本、印度等國地理位置、氣候資源等均適宜產生大批華人移民,但因其人口密度一直與中國相當甚至更高,華人移民雖易產生,但不會很多。[13]

4、種族宗教

中亞西亞早就跟中國有商貿往來,著名的絲綢之路存在一千多年。從其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人口密度幾個方面來說,這裡都應該產生大批華人移民。但事實上這裡華人移民並不多。這跟中亞西亞的種族宗教是緊密相聯的。中亞西亞屬高加索人種,中國屬蒙古人種,中亞西亞宗伊斯蘭教,中國奉儒家學說。眾所周知,伊斯蘭教包容性很小,對外來移民排擠性強,華人自然難於生存和發展。相反,移民國家美、加等因宗的是較為開明的基督教,行的是多元化的民族政策,適合外來移民生存發展,華人移民就較多。

5、科學技術

自秦至唐,華人移民大多經由陸路而非海路出去,所以也就大多分布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及宋、元造船業和航海業有了革命性的突破後,華人移民便不再局限於中國周邊地區了。宋、元時,中國取代穆斯林的海上強國地位,華人移民經由陸、海兩路廣泛分布於亞洲東海岸和印度洋沿岸,並在西太平洋的一些島嶼上紮下腳跟。西方殖民勢力東侵時,它們的輪船早就具備遠洋能力。這樣,伴隨着資本主義殖民勢力對中國勞動力的旺盛需求,華人移民的分布範圍就由亞洲擴大到全球。作為工業革命的產物,北美兩條跨洋鐵路的修建,也直接導致了北美地區大批華人移民的產生。俄遠東西伯利亞鐵路的興建對華人移民俄國亦有類似作用。

6、移民政策

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移民政策對華人移民的規模和方式都產生過巨大影響。從中國國內角度看,自秦漢至清咸豐十年(1860),歷朝歷代對華人移民都是出前力加禁止,出後歸為化外之民。如無天災人禍,華人移民規模多不會太大。明自中葉因防範東南沿海倭患起,對華人移民一直取的是放棄政策。清堅持這一政策直至1860年《北京條約》簽定為止。該約容許華人“自由”移居海外,從而產生大批契約華人移民。民國時期,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曾發生過“出生地主義”與“血統主義”之爭,但因國內局面混亂,對華人移民影響不大。[14]1955年,中國與印尼首訂“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中國在世界範圍內放棄了傳統的雙重國籍制,華人移民的規模和方式受到控制。自此以後,無論是團聚移民、留學移民還是技術移民、投資移民,國家都能嚴加管控。而從其它國家角度來看,除南非外,[15]大都經歷過一段由自由華人移民到限制華人移民時期。限制華人移民的始作俑者恰恰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國家美國。美國在發現金礦後,大批湧來的華人移民造成了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失衡,尤其是在金礦淘盡、鐵路築完之時。1882年美排華法案通過後,中、南美洲國家及加、澳、新等國紛紛效尤,華人移民規模急劇萎縮。直至1943年美因聯合中國抗戰的需要及中國自身的努力,才取消排華法案。此後,其它國家跟也相繼廢除了排華法案,華人移民從此基本上進入一個平等時期。[16]中國改革開放後,一些歐美國家放寬了移民入境限制,那些人口密度小、社會發展程度高的國家如美、加等便成了華人移民的首選地,從而形成了較大規模的留學移民和技術移民。東南亞一些國家在取得民族獨立之後,不但禁絕華人移入,而且施行排華政策。如20世紀70年代越南的排華,直接催生了華人移民大規模流向一些曾殖民過東南亞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如英、法、荷等,並導致華人移民大規模回流中國本土。

7、天災人禍

中國因其經緯跨度大,各種自然災害如水災、旱災、雪災、火災、蟲災、沙暴、地震、瘟疫等可謂應有盡有。在古代缺乏明確社會保障體系而國界線又不十分明朗的情況下,因逃避自然災害而導致華人移民是自然而然的事。俗語“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是中國人逃災避荒的真實寫照。但縱觀秦統一中國後的兩千餘年歷史,卻是人禍多於天災,尤以戰爭為甚。誠如梁啓超所言,“中國干戈之國也,其三十載不見兵革者殆稀。二十四部之正史,不過一大相斫書,二十一省之土地,不過一大修羅場”。[17]概而列之,秦末有楚漢相爭,漢末有三國競雄,晉末有五胡亂華,唐末有安史之亂,宋末有元軍南伐,元末有漢人驅蒙,明末有滿漢相殘,清末有洪楊起義,民國則有國共逐鹿。可以說,凡改朝換代之際,就是戰亂紛飛之時。而戰亂紛飛之時,也即大批難民產生之時。難民出逃國外,就成了華人移民。

8、文化傳統

凡稍涉華人移民問題研究的人都知道,美國的華人移民有一半來自台山,台山有一半的人去了美國。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奇怪的現象呢?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國自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家族觀念深入人心。由此推而廣之,血緣、親緣、地緣等觀念相率形成。早期華人移民離別故土,無專門技能,無語言培訓,無它族幫助,賴以依靠的,不是親戚朋友,就是故鄉熟人。即便在它國時地緣上大家同為中國人,但仍會有更小的地緣之別。就拿廣東在海外的華人移民來說,哪怕住在同一鎮上,也會有粵南、粵北之分,有潮汕、廣俯之別。有時在同一地緣之內,又有血緣、親緣和業緣之分,從而形成各種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華人社團。這種社團利弊皆有,其弊是落得個“不與它國同化”的罵名,其利則如梁啓超所言:“不肯輕於自棄以從他人,正獨立之基礎也。……此中國人種之將強,其原因一也”。[18]總而言之,華人移民多按地域分布,如英國多香港華人移民、意大利多浙江華人移民、美國多廣東華人移民、緬甸多雲南華人移民等等,主因之一就是連鎖華人移民源源不斷,而連鎖移民即是中國文化傳統中“親幫親,故幫故”傳統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9、民族特質

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而又智慧的偉大民族,具有許許多多優良的民族特質,比如善自治、敢冒險、喜學問、長商工等。[19]對比早期歐西移民和華人移民,人們可以發現,歐西移民是在國家獎勸、保護下進行的,而華人移民是在國家禁制、魚肉下進行的。但華人移民不僅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而且表現並不亞於歐西移民,在落地生根以謀長久發展方面,更勝歐人一籌。試想沒有優良的民族特質作保證,這能想象嗎?就拿南非華人移民來說吧,南非在發現金礦後,本可以就近引進非洲,但礦場主人硬是想方設法僱傭華工。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一個華人可以頂幾個黑人。且看當時一家報紙是如何描寫華人的:“不信教的中國人頭腦特別發達。他們有美國北方人的衝勁和機智,有猶太人的理財和經商能力,有蘇格蘭人的冷靜和獲得欲,有土耳其人的忍耐和中庸秉性,可謂集大成於一身”。[20]這些描寫雖因商人的功利性而顯得誇大,但正是這種誇大,淋漓盡致地表明了華人移民對惟利是圖的資本家的巨大吸引力。

10、國際格局

從區域國際格局看,漢唐宋元時期基本的地緣政治是,中國最為繁榮和強大,周邊國家或地區發展程度遠不及中國,這就決定着華人移民的規模肯定不會很大。因天災人禍而產生的華人移民,一俟國內穩定,就會想方設法儘快回歸故里。但規模不大,並非等於沒有。就漢時而言,遠在歐洲存在一個羅馬帝國。該帝國對中國產品如絲綢等需求旺盛,可兩者之間實際上並不存在任何直接聯繫。[21]它們之間的貿易經由帕提亞中間商來完成,並且是經由陸路來完成的。由於受當時交通條件限制,商人們及其隨從有時不得不由商居轉為定居,並在當地或途中娶妻生子,從而形成華人移民。顯而易見的是,華人移民只會出現在亞洲西部而不會或很少出現於歐洲。[22]唐代時阿拉伯帝國和吐蕃帝國在中國西部崛起,中國西部地緣空間大為壓縮,但中國與發展程度不高而自然條件又較好的東北、東南地區仍維持着原先的宗藩關係,[23]華人移民現象必定繼續發生,只是規模不會太大,因為中國遠較周邊地區發達的基本地緣狀況並未發生改變。[24]宋元時中國在造船業和航海業上取得了革命性進展,海港取代陸路首次成為中國同外界發生聯繫的主要媒介。中國商人遍布東南亞及印度各港口,中國一改漢唐時期的陸上帝國形象,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海上帝國。由於此前中國已有為數不少的華人移民散居南洋各地,華人商業網絡自然容易形成,連鎖移民由此產生。可惜的是,宋元在科技、商業領域裡開出的燦爛之花,在明清並沒有結出如歐洲資本主義那樣的豐碩之果。相反,兩朝都由於早期的異常強大而走進了夜郎自大、閉關鎖國的牢籠。與此同時,歐洲的文藝復興、地理發現、宗教改革、社會革命和工業革命等一幕接一幕地上演,荷、葡、西、英、法等把觸角一步一步地伸向中國周邊並進而伸進中國內部,“中國中心”的地緣政治日漸消失。鴉片一戰,中國由國際格局中的主體銳變為國際格局中的客體。清朝前、中期因強盛而滋生的大量人口,此時正好滿足了列強對中國勞動力近乎瘋狂的需求,華人移民遂以排山倒海之勢湧出國外,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皆創歷史之最。至二戰前夕,華人移民總數達到了一千萬左右,分布範圍擴大到美、澳、歐、非各大洲。新中國成立後,國際格局已呈兩極狀態,一則由於大陸內部管控有方,二則由於美國拉攏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施行半月型包圍,三則由於社會主義陣營內部不能移民,故除港、澳、台外,華人向海外移民現象基本停止。而一些東南亞、南亞和中南美洲國家因受國際局勢擠壓,不時發生排華事件,造成了較大規模的華人再移民現象。[25]其中一部分移民歐美,一部分回流中國,移民蘇東的幾乎沒有。冷戰結束後,歐美國家科技發達、經濟強大的地緣政治中心地位更形突出,對華人移民的吸引力自然最大,受各國移民政策的影響,移民方式也較以前大有改變,由原先的勞動力移民為主轉為以技術移民、留學移民為主。[26]

必須指出的是,以上各種因素對華人移民的影響,就象中醫藥理一樣,只有結合在一起才起作用。

三、 地緣政治學對華人移民發展趨勢的預測

就全球地緣政治看,未來有四大力量不可阻擋,一是全球化力量,二是科技力量,三是美國力量,四是中國力量。明乎此四大力量,再結合影響華人移民的十大因素,我們便能對華人移民的未來分布、規模和方式作出一個較為科學的預測。

1、分布

受全球化力量的推動,華人有隨華人資本在全球範圍流動而流動的趨向,這也就意味着華人移民有從在美歐和東南亞集中向全球分散的趨向。時間愈往後,趨向會愈明顯。但美、加、澳、新、西歐社會發展程度較高的地緣政治一時尚難改變,華人移民以之為優選地也一時難以改變。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都不再成為移民的障礙,原先華人移民主要沿太平洋周邊或沿海港分布的情況將大為改觀,歐亞大陸中部、非洲大陸中部及南美大陸中部的華人移民將會越來越多。

人口密度大的國家將會實行更為嚴厲的移民政策,而人口密度小的國家則可能實行較為寬鬆的移民政策,這樣,華人移民仍會一如既往地流向人口密度小的國家。具體說來,朝、韓、日、印、孟等人口密度大的地方華人移民難以增多,而北美、俄國、蒙古、東歐等人口密度小的地方華人移民將會增多。

種族宗教對華人移民的影響將長期存在。由於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日益猖獗,中亞西亞的華人移民仍不會增多。東南亞地區種族構成複雜、宗教來源多樣,屬地緣政治上的破碎地帶,有巴爾幹化趨向,華人移民將會相對減少。

受文化傳統支配的連鎖移民現象一時尚不會消失。華人移民按地緣分布也將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從國內來源看,廣東、福建、浙江移民大省的地位不會動搖。

2、規模

從歷史上看,華人移民規模大小主要由內力推動而不是由外力拉動所致。隨着中國力量的崛起,國際格局將發生結構性改變。就亞洲範圍而言,漢唐宋元時期“中國中心”的地緣政治將會重現,歷史上中國因國內天災人禍而造成的大規模移民現象難再重演,相反,華人移民回流的現象恐難避免。

中國大陸與台灣尚未統一,從目前情形看,台獨越行越遠,如美日為阻擋中國力量崛起而鐵心支持台灣,則兩岸之間必有一戰。[27]由於大陸戰略迴旋餘地大,安置民眾易,台灣餘地小,安置民眾難,一旦戰火燃起,台灣華人移民將很可能較大規模出現,但會受各國華人移民政策的反約束。

華人移民主要聚居處東南亞,其種族宗教構成複雜,移民政策並不寬鬆,兼之人口密度不小,科技水平不高,在未來的全球化浪潮中,經濟、文化受衝擊的程度會較深,很可能成為影響華人移民規模大小的主要地區。

全球化使得國際社會兩極分化現象愈加突出。亞非拉廣大地區的華人移民,一方面受其國內天災人禍內壓的影響,另方面受外部經濟發達國家外拉的影響,也有向經濟較好地區流動的趨勢,但規模有限。

概而言之,由於華人人口主體中國大陸的穩定發展,其它地方華人移民的流動即使增大,也不足以對華人移民的總規模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所以,華人移民的規模不會擴大,速度也不會加快。[28]

3、方式

民族國家體系在未來的國際社會裡仍不會改變,自由移民不會再有,契約移民也難再抬頭,非法移民是國際社會嚴加打擊的對象,取而代之的將是以下幾種移民方式。

投資移民 由各國的移民政策和中國對外投資能力所決定。未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投資移民都將持開明政策。中國對外大規模投資是中國崛起的必然產物,由此而形成的投資移民必將成未來華人移民的主流。

留學移民 由歐美日與中國的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距所決定,短期內這種形式的移民仍將占較高比例。但隨着中國自身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留學移民的發展速度必然減緩,儘管總數將會增加。

技術移民 由中國的民族特質和各發達國家的移民政策所決定。知識經濟時代,各發達國家對技術移民需之若渴,中國優良的民族特質將對技術移民引進國具有持久的吸引力。但這種形式的移民不受本國鼓勵,很難成為主流。

勞務移民 由它國移民政策所決定。需勞務輸入的國家有兩類,一是歐美發達國家,二是中東石油國家。但受移民政策限制,歐優先輸入歐盟內部勞力,美優先輸入美洲勞力,中東優先輸入同一種族宗教國家勞力,故中國勞務輸出難有大發展。

團聚移民 由以上四種移民衍生出來,在將來的華人移民中會長久存在並占相當比重。

結論

華人移民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也是一個世界性的研究課題。要正確地認識它的過去並預測它的將來,正確的理論指導十分關鍵。地緣政治學作為一種把握國際問題演變的成熟理論,能較好地分析華人移民的起因、分布、規模和方式,也能對其未來發展作出有根有據的判斷。事實上,該理論如用於對世界移民現象進行解釋,或許會顯得更為有力。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電話:020-85222934)

[1] 本文華人泛指所有具有中國血統的人,含大陸、港、澳、台之中國人及海外一切華僑華人。

[2] 據中國最高華僑學府暨南大學所建的華僑華人文獻信息中心(http://libgp.jnu.edu.cn/)表明,涉及華人移民的研究文章共計167篇,數量不可謂不多。

[3] 藉助地緣政治學來研究華人移民問題,關鍵是要明了地緣政治學是一個歷史範疇,其在不同的時空,就不同的研究對象,有不同的內涵。這跟老子對“道”的定義差不多。老子說,可道之道非常道,但又不得不“強為之名”(《老子》二十五章)。在對地緣政治學的各式定義中,《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90-291頁)的定義最合本文所需之意,它說,地緣政治學用整體論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把不同的現象結合起來,並將它們看作一個整體而加以描述和解釋,它在考察國家行為時以這樣一些特性為背景材料:如疆域、氣候、資源、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特性,如人口分布、文化屬性、經濟活動和政治結構等。。

[4] 19世紀中後葉至20世紀中前葉,印度曾一度是亞洲最大的移民國,但從歷史長河看,它遠不如中國。

[5] 但也有人認為,正是因為歐洲的不統一才誕生了歐洲的科技文明,正是因為中國的統一才壓制了中國的科技文明。但筆者不認同這種看法,因為這不能解釋中國公元1500前科技文明一直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基本事實。

[6] 中國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但都叫中國人,本質的聯繫是因為了有了統一的漢字,而非什麼黑眼睛、黃皮膚等外觀特徵,很多少數民族如維吾爾族等無此特徵,但屬中國人,很多外國人如朝鮮人、日本人等有此特徵卻不是中國人。

[7] 詳見白盾:《歷史的磨道——論中華帝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 這其實牽涉到華僑史的分期問題,對該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可參看陳碧笙的《關於華僑史分期的幾個問題》,載《華僑史研究論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

[9] 羅晃湖:《徐福東渡的傳說與日本最早的中國移民》,載《華僑華人研究》第二輯,暨南大學華僑研究所編,91年版,第137頁。

[10] 《隋書》,卷八一,《東夷傳》。

[11] 以美國為例, 1848年美國在西部加洲發現金礦,其時這裡尚是土著勢力範圍,陸上交通還未貫通,故需從其本土東部輸入白人勞力,但這得繞道美洲南極麥哲倫海峽。對於精明的商家來說,這顯然不如直接從太平洋對面的中國輸入勞工來得更快更便宜。

[12] 這是受早期華人移民多為生存型所制約的,不能同後期開拓型的西方殖民勢力相比。

[13] 關於東北亞華人移民問題,可參看朱慧玲的《東北亞華僑社會的現狀及其未來》,載《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7年第1期。

[14] 參看沈雲鷗:《中國歷代華僑政策的變遷》,載《華僑史研究論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481--487頁。

[15] 英國及時吸取了過去的教訓,在南非僱傭華工時,一開始便對華人移民嚴加管控,華人移民來去分明。

[16] 詳情請參看沈已堯的《海外排華百年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17] 梁啓超:《中國地理大勢論》,《梁啓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933頁。

[18] 梁啓超:《論中國人種之將來》,同上書,第260頁。

[19] 同前引書,第259--262頁。

[20] 轉引自沈已堯的《海外排華百年史》,第143頁。

[21]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330頁。

[22] 關於歐洲華人移民情況可參看Frank N. Pieke :《歐洲華僑華人概況》,《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7年第2期。

[23] 比如在東北方向,7世紀中後葉唐在平壤設安東都護府,直接統治朝鮮半島北部。

[24] 比較漢唐兩朝華人移民的分布狀況,宋代朱《萍洲可談》中所說的“漢威令行於西北,故西北呼中國為漢,唐威令行於東南,故蠻夷呼中國為唐”或許可為佐證。

[25] 可參看陳文壽:《論現代華人移民》及李明歡:《戰後世界人口的增長與華人海外移民》,均載於《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3年第1期。

[26] 可參看莊國土:《對近20年來華人國際移民的幾點思考》和趙紅英:《近一二十年來中國大陸新移民若干問題的思考》,分別載《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7年第2期和2000年第4期。

[27] 可參看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一書的第三篇《台灣獨立的危險趨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8] 這跟多數學者的預測是相反的。比如陳文壽先生就認為華人移民的規模將擴大,速度也將加快。見其文《論現代華人移民》,《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3年第1期。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