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坦克攻防能力分析 |
送交者: 佚名 2002年11月14日14:06:47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关于中国新型坦克的总结报告第一篇刚提出,就有许多网友批评其内容。重点都集中在我国装甲防护能力上。这我先在此向各位道歉。那篇文章中关于装甲防护能力的确是胡说八道的。原因是我看不管某些网友对我国装甲拼命贬低,对国外装甲防护水平拼命抬高。于是就大鸣大放的吹了一通。在此特向各位道歉。为此,我将在此文中重新分析我国坦克的攻防能力。 在看网友们对文章批判的同时,发现依然有些概念没有形成共识。我将提出具体差别,望各位指正。 对于阅兵中全新的重型坦克,99年度内对其争论最多的是攻防能力。并且壁垒分明的划分两派。一派认为125炮可以正面击穿M1A1HA/HC,WZ123装甲可以在1000M外防护RH120火炮射击。另一派认为125只能侧面,甚至只能后面击穿M1A1HA装甲,WZ123也无法防止RH120正面攻击。那么在讨论前,必须先总结一下WZ123上的装甲类型。 现今的主战坦克已经全面安装复合装甲了。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复合装甲里有个分支:反应装甲呢? 有人首先反应是:当然知道!那么多装甲车辆都已经装备了。我还不知道吗?!!而且它决不是复合装甲! 如果真有人这么看,就不是全部都清楚反应装甲概念了。现在装甲车辆上流行的外挂反应装甲是爆炸反应装甲,它只是反应装甲里的分支而已。不能替代反应装甲概念! 我再次强调这一点:“爆炸反应装甲”只是 “反应装-甲” 的分支。 其实刚开始反应装甲与复合装甲概念是分别提出的。但是根据复合装甲概念。反应装甲也应该归类为复合装甲。那么到底什么是反应装甲,与爆炸反应装甲有什么不同呢? 这要先讲讲装甲防护的原理。 装甲防护从三方面着手:阻穿-破坏-吸收。 爆炸反应装甲只是采用爆破的方式加强了破坏弹心作用(对长杆穿甲弹效果不大)。而反应装甲却是在阻穿-破坏-吸收三方面都可以着手进行。方式也呈多样化发展。并不局限于爆破。 早在提出复合装甲同时,反应装甲的研制也于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来了。但是对于反应装甲的研究与发展却是各国机密之机密。它比其他的装甲研究更加神秘。各国政府绝口不提。到八,九十年代。反应装甲中的某些成果被披露出来,并加以运用。这就是爆炸反应装甲。那么除了爆炸反应装甲外还有什么型号的反应装甲呢?它们的原理,能力与装备情况如何?很遗憾我只收集到部分资料以下是部分资料。供各位参考。 多孔材料和防崩落材料 无论是均质的还是多层结构的多孔材料,均具有良好的侵彻抗力,可望用于装甲或防崩落用途。自八十年代初以来,前苏联对塑性(如多孔铁)和脆性(如多孔碳化硅、碳化硼、氮化硅)材料的性能和在冲击波加击下的模型开展了大量研究,旨在了解多孔材料在高速下相互作用机制和对冲击波减弱的性能。对于多孔介质在爆炸载荷下的性能研究表明,在金属复合层中的多孔材料夹层能够大大减轻由爆炸冲击加载引起的崩落。所以,多孔夹层材料是一种很好的防崩落材料。但若组配不当,多孔材料也会使加载的冲击波得以增强。对会聚射流对多孔材料的侵彻机理研究表明,多孔材料的动态强度、声速、裂纹速度及汽化热与材料的侵彻行为密切相关。射流侵彻多孔材料的机制极为复杂,但主要是使孔压垮。孔压垮方式不同则产生不同方式的侵彻过程。侵彻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下,塑性多孔材料的侵彻深度明显小于连续介质的。而脆性多孔材料情况较复杂。 如同西方那样,前苏联对铝、镁-锂、钛、钼、镍、钽-10钨、钢、软钢及多孔材料等崩落问题开展大量研究。对崩落过程的基本认识与西方相近,但在破损累积、裂纹扩展方面,前苏联的理论比西方的更新颖、更先进。前苏联还建立了大型崩落数据库,促进材料模型研究,利于比较各种装甲材料与屏蔽材料性能。针对爆炸成形弹顶攻击威胁,研究了装甲前表面崩落问题。 关于反应装甲的未来发展倒是没有那么机密。国外曾经就提出过电装甲概念。当穿甲弹心击穿装甲第一层后,第二层与第一层之间的强大电位差在弹心上产生强大电流,从而摧毁弹心。这就是反应装甲中的电反应装甲。 爆炸反应装甲也没有停步不前,苏联研制的主动防御装甲可以看作是现在爆炸反应装甲的扩展,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之做。 为什么我在这里强调反应装甲?这是因为仔细研究图片后,本人认为我国全新主战坦克上安装的是反应装甲。而不是复合装甲。关键就在装甲上那呈梯形的盖口。 至于某些网友认为那是预留给以后新型光电设备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第一,此位置安装额外设备将严重影响后面瞄准设备视线。第二,就算要额外安装设备,也无需先预留位置,随时加上即可。毕竟那是模块化装甲。改装非常容易。 关于某些认识说那是安放装甲内部设备的说法更不可信。因为: 第一,盖口太小。如果要可以打开安装内部装甲部件,就应该像豹II,梅卡瓦3等坦克采用的装甲那样大的开口。 第二,安装装甲内部的部件更无需前面开口,这会严重影响装甲防护能力,降低装甲外壳强度。模块化装甲完全可以卸下在背面安装内部附件。 如此看来,此设备有可能是当装甲内部产生变形,崩裂,产生高压的情况下,排泄压力的开口。也就是说,它装备了我国第一代反应装甲!! 那么到底我们该如何评价它的防护能力呢?没办法。 别说在军事情报上,连工业/制造/销售等方面的旁支资料都很难获得此装甲资料。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复合装甲上取得对比资料。 在具体讨论装甲防护能力水平前,我先明确:复合装甲对于空心穿甲弹与长杆穿甲弹的防护力完全不同。因为空心穿甲弹是采用金属射流高速冲击装甲。爆炸距离,防护材料密度,角度等因素对其影响较长杆穿甲弹大。比如:某些爆炸反应装甲可以防止具有1000MM均质钢穿甲能力的空心穿甲弹攻击,但是却对长杆弹没有任何作用。 自从提出复合装甲概念后,现代主战坦克均采用复合装甲了。英国首先装备挑战者的Chobham(乔巴姆)装甲号称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坦克炮可以击穿(苏联曾经一度怀疑是反应装甲,到目前为止,英国从来没有证实过它到底是什么类型的复合装甲,是目前为止最神秘的,所有关于CHOBHAM评论均为猜测)。那么到底现代装甲防护水平有多高? 如果大家想以某位官员泄漏的消息,或者某权威资料公布的数据分析。那么结果往往令人失望。因为我们往往会在同一处得到自相矛盾的数据资料。那么到底如何判断这些非常关键而机密的数据呢?采用旁支证据!军事数据不公布,工艺/工业/销售数据我们却非常容易获得。 现在复合装甲主体依然在运用陶瓷技术。当然那并不是我们常见的陶瓷。现在公布已经采用的材料有氮化铝,碳化硅,氧化铝,氧化锆,氮化钛,二硼化钛等等。 根据公开的数据(技术资料均为95年左右技术),采用这些材料制成的陶瓷装甲对空心穿甲弹的抗弹阻力系数均不超过8X。也就是1单位装甲能防止拥有8个单位穿甲能力的空心穿甲弹攻击。但是对长杆弹穿甲能力均不超过6X。这个系数是经验系数,不同结构材料装甲有相当大出入。大家可以翻看有关装甲防护的文章。 以M1A1为例(M1A1是1985年开始生产,当时装甲防护技术无法与1995年相比): 用于出口的M1A1安装陶瓷复合装甲号称可以抵挡苏联125火炮攻击,但是挡不住地狱火导弹正面攻击。这肯定是真的。因为涉及国会通过出口合同问题。如果自己装备的导弹击不穿出口给别人的坦克,议员们肯定不干。当时1988年的反坦克能力,空心穿甲弹穿甲最大深度大约在1000MM(注意:M1A1出口型第一次出口是在1988年授权埃及组装,当时反坦克导弹没有1400MM穿甲能力)。 那么根据以上数据推断,M1A1出口型对长杆穿甲弹防护水平为:600MM-650MM。 当年公布研制成功贫铀装甲时(据说是采用陶瓷+贫铀网),美军在国会上兴奋的大声宣布比苏联领先20年!装甲防护水平提高30%以上! (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30%简直就是几个数量级别的提升!可惜,发言人没有意识到,日后当陶瓷复合装甲已经可以公开买卖时,贫铀装甲依然属于机密。这让我们拥有了推断基础。) 根据这些资料判断。M1A1(HE/HC)的贫铀装甲防护水平也就是 对空心穿甲弹:1300MM 对长杆穿甲弹为:780MM-845MM。 (依然无法防护装备美军的HELLFIRE,它的穿甲能力号称1400MM) 另外: 这个推算是基于准备出口埃及的M1A1与美军装备的普通型M1A1拥有同样防护能力计算而来。美军号称出口型与美军普通型防护能力是一样的。 如果美军留一手,(我可以肯定他们一定留了一手)要彻底摧毁坦克,应该预留10%-15%左右的穿甲能力。那么推断数据会产生相当大的变换。如果按15%计算:
M1A1出口型对长杆穿甲弹防护实际能力大约为:510-550MM。 (这仍然比当时大量装备中东的T72防护水平高) 如果按这数据推断M1A1(HE/HC)的防护能力 对长杆穿甲弹为:663MM-718MM。 有可能比实际值低140MM以上!! 其实,我国在那时与埃及关系非常良好,曾经向它购买过非常关系的军事设备。最近透露出沈飞就拥有80年代中期购买至埃及的MIG23残骸,用于研究改进J8技术。我们获得埃及装备的M1A1资料并不是没有可能。现在只是希望我技术人员不是完全按照埃及装备的M1A1实际防护能力推断美军的M1A1(HE/HC)。那样会产生相当大误差。可惜的是,某些拥有背景的网友往往非常自信的说M1A1装甲绝对不会拥有超过700MM以上的防护能力。 现在已经推论出M1A1(HE/HC)的主装甲防护能力了。那么我们的125火炮能否击穿对方装甲呢? 许多军事评论员一开始就认为我125火炮是模仿苏联的125。120火炮是模仿德国的RH120。还有更武断的认为,120火炮技术来自以色列泄密。都不知道他们那么肯定的说法到底出自那里?以色列120炮的制造技术有非常独到一面。他们采用的材料与RH120不同,炮管较厚,寿命也较长。抽烟装置与我们的120也不相同。我们120与它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按照他们如此推论,其不是120自行火炮威力高于88C与WZ123!?我国可是从来没有说过什么,反而他们到变成中国军方发言人了! 根据我国公布资料,我国研制的第一代120火炮,性能要优秀过德国的第一代RH120的44倍口径炮。无论威力,射程,准确度。都比其优秀。但是不如第二代RH120,也就是装备豹II的L44。其性能不比M1A1的M256差多少。可是穿甲能力不但要看火炮技术,还要看弹药技术水平。这是造成我国120穿甲能力低的重要原因。 但是当时在没有任何对比资料情况下,技术人员并没有发现问题所在,以为是口径不够,火炮性能不足。在我国能够获取T72上的D-81滑膛炮时,才发现D81威力居然比我已经研制成功的120威力小! 特别在91年海湾战争后更觉得此问题蹊跷。D81的穿透力居然不到500MM!!战争中连侧面击穿M1A1的例子也没有,甚至有M1A1连中两发炮弹也没有被击穿的情况出现!!125MM火炮居然不如120火炮。 这形成怪圈:L44>>M256>>我国120MM>>RH120>>D81-125MM。 为了搞清楚其中的关系,我国技术人员用了很长的时间逐一解剖D81,与120对比。研究其具体不同之处。发现苏联在销售给中东的T72上留了一手。装备的炮弹看上去与苏联装备的差不多,但是细微地方却给改动不少。D81火炮发射炮弹初速度非常高,炮口动能却不如120。炮弹终点速度不高,能量损失奇大。 俄罗斯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坦克不足之处,T72大量装备了爆炸反应装甲。 为此我技术人员做了大量分析研究工作。从公布的论文看,我国前几年才找出125MM脱壳长杆穿甲弹为什么无法达到国外120MM产品水平的原因。当分别修改弹托分离形式,弹翼形状后,未经改造的D81发射125长杆弹,终点能量提高17%,已经可以与RH120第一代的穿甲力媲美。 于是据此,我国重新设计125MM45倍口径火炮。虽然外观上与D81差不多。但是内部结构,材料组成等细微之处已经发生变化。炮口动能比L44高一个数量级别,甚至高于L55。 WZ123-125MM炮>>L55>>L44>>M256>>我国120MM>>D81-125MM。 (资料与论文大家可以翻差网上某些工程数据库。特别要注意关于工艺与工业制造方面的技术资料。) 炮弹: 对于增加长径比,提高发射药容量,发射速度等办法提高穿甲水平。各位网友都非常清楚其中的关系。这里不再谈论。但是对于贫铀材料与钨合金/合成金属那个更适合作为穿甲材料我却有些不同意见。 良好的穿甲能力并不只有贫铀才能做的到,也绝对不是贫铀材料做得最好。西方对于140MM炮弹论证时已经提出采用全新弹头结构。就是采用金属纤维编制成型方式,最近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弯曲强度均高于贫铀合金以及纤维+贫铀合金结构的弹头。 125炮弹采用记忆合金弹托,全新结构合金弹头,改进设计的尾翼,加上拥有最高炮口动能的125火炮。在2000米外穿甲能力要比旧120火炮高50%。也就是: 2000M外击穿825MM装甲。 1000M外击穿900MM装甲。 按照上面本人推论,对M1A1(HE/HC),M1A2的贫铀装甲,在2000米外刚刚够用。2000米内,绝对可以完成任务。 那么M256能否击穿我坦克主装甲?按照我国材料技术水平,并不比他们差。差的只是生产工艺。WZ123是我国的检验型号。上面安装的装甲可以排除生产工艺水平问题。而且根据阅兵观察,88C已经装上我国的全新复合装甲了,WZ123上的装甲不会比88C差。估计对长杆穿甲弹防护水平为: 88C:650mm WZ123:845MM 根据资料判断M256只拥有2000M外650MM,1000M外720MM穿甲能力。 看到这里,肯定又有人大叫,不可能如此低,美军火炮拥有2000M外900MM穿甲能力的!! 我倒是想听听,2000M外900MM穿甲能力数据从何而来?!那是未来140MM火炮能力范围。 有人说,91年M1A1就有击穿2米沙墙后再正面击毁T72的记录。并且拥有侧面穿透M1A1能力。如此看来当时就拥有700MM以上的穿甲能力! 关于这点 第一,本人没有找到91年M1A1在2000米外击穿2米沙墙再击毁坦克记录。相反,B52丢的炸弹倒是有此记录。 第二,有躲在掩体后面被击毁的记录,但是要么炮弹直接命中,要么掩体非常简陋只起隐蔽作用。有射击经验的都应该清楚,炮弹不是激光,是呈弧线弹道的。除非T72把自己全塞在沙子里。否则不会有掩体遮蔽前上方。 第三,上面我说过了,卖给中东的T72预留了一手。号称威力最大的125滑膛炮还不如RH120第一代。号称500MM防护力的装甲,实际上对长杆穿甲弹只有420MM左右。侧面甚至连320MM都没有。在第一次车臣战争就看出来了,2枚-4枚40火箭筒可以侧面摧毁T72! 俄罗斯装备的坦克装甲防护本来就不强。这是攻击试验图,750MM空心穿甲弹就可以击穿T80U 第四,关于误伤事件。坦克侧面防护能力要比正面差很远。大约只有50%的防护能力。也就是说M1A1其侧面防护力不会高于450MM。T72要穿透M1A1侧面装甲,角度掌握好也能完成任务。而M1A1的M256可以轻松穿透。(我很怀疑那辆被击毁的M1A1不是误伤。有可能为D81的功劳。) 第五,无论M256如果改进,装备的贫铀穿甲弹如何先进。它依然无法突破RH120的限制。RH120在2000米外有500MM穿甲能力,改进的L44大约在600MM左右。而当时拥有号称最大膛压的L30线膛炮(装备英国挑战者I)在海湾上命中效果分析,2000米外也就600MM多一点。当时装备的M829穿甲弹技术让M1A1拥有600MM左右的穿甲能力是比较中肯的。根据战场资料,正面击穿T72的炮弹很多都无法纵向贯穿T72坦克。M256没有2000M外600MM以上穿甲能力。而经过近几年发展,提高10%左右的穿甲能力还是可以做到。所以估计M256现在也就2000米外650MM穿甲能力。 结论: 我国的125坦克炮拥有在2000米外击穿M1A1/A2能力。2000米以内可以保证正面击穿其主装甲。而M1A1/A2装备的M256火炮在任何距离上均没有能力正面击穿WZ123装甲。2000米以内可以正面击穿我88C坦克主装甲。 有人问到:那么豹IIA6呢?L55呢?它们能否击穿我WZ123? 大家可以看看豹II的主装甲厚度。 你说它畸形也好,夸张也罢。那1米厚的复合装甲肯定比M1A1强。L55的超长炮管赋予了更高的炮口动能。它的防护能力可以说是最强的。比梅卡瓦3还强。毕竟梅卡瓦主装甲下就是发动机,这让增加装甲厚度受到不利影响。虽然梅卡瓦3正面防护能力非常强,但是与豹IIA6还是差了点。 那么到底WZ123能不能与豹IIA6比? 大家看清楚了,文章开始说过:这篇总结只对WZ123VSM1A1负责。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