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抓战略机遇,避战略风险 |
送交者: 郭学堂 2003年02月25日17:42:35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外交,争取周边国家对我国发展战略的理解和支持。用互信取代猜疑,用对话消除误解,用合作解决矛盾,在中国周边地区建立“政治友好圈”。 冷战结束以来逐渐转型的国际关系格局到了关键的时期。目前,美国在打完阿富汗之后,将战争矛头指向了伊拉克,这种“先发制人”的反恐战略很可能导致美国与其他主权国家之间不平衡对抗局面的出现。最近的朝鲜核危机展示了大国合作的一面,同时也暴露了主权国家面临的传统安全困境。在国际关系格局转型期,大国关系在全球反恐背景下的调整也伴随着利益的激烈竞争。 不过,与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几次转型不同,这次国际关系格局的转型具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大国关系持续缓和,大国合作势头未变,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很小;二是大国力量重组在总体上的转变是稳定的,是冷战格局和平解体的延续;三是大国兴衰和较量的情况很复杂,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较量,更是综合实力的较量,特别是科技水平、国民素质等“软力量”的较量。可以用六个字概括这次国际关系格局的转变:稳定、长期、复杂。 战略性机遇与战略性挑战是一对孪生儿,过高或过低估计是不可取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该看到,这20年是许多决定国际关系格局走向的要素最终走向明朗化的时期,包括“硬的”和“软的”国家力量、大国关系、大国兴衰等,而这些要素的变化都与中国的发展有关。从内容看,政治上,中国的大国地位逐步得到承认,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大国形象正在树立;经济上,中国已经成为带动地区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的“发动机”;在军事上,中国的潜力已经引起美、日等国的关注。抓住这一机遇期和化解外部压力将是新世纪初叶我国对外战略的根本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大有作为”战略性判断不仅仅是一种主观的意愿,也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战略性机遇与战略性挑战是一对孪生儿,它们不仅仅在国际政治中共存,而且因界线不清晰而可以互换角色,过高或过低估计都是不可取的。对于中国来说,当今的战略机遇是过去20多年辛苦的外交和内政努力争取到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从这些成果中寻找并抓住新的机遇。 根据目前大国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判断,大国合作在新世纪初叶仍会继续下去。与此同时,大国实力对比也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国兴衰趋势会更加明显,大国之间的根本矛盾和利益冲突开始增多。传统现实主义中的权力均势理念在主导大国外交和大国关系中的作用开始上升,不过,它也会受到冷战结束以来在大国关系中逐步树立的共同安全观的制约。在亚太地区,“中国威胁论”的客观存在和大国关系的复杂性给国际关系格局的顺利转型增加了难度,其中,中美关系最难调整。在这次国际关系格局转型过程中,21世纪头10年最为关键。这10年是大国合作基础能否巩固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更应该利用前10年的大国和平局面,最大程度地巩固和争取扩大合作面,并牢牢抓住“提升国家实力”这一发展宗旨。后10年的发展会有更多的“磕磕绊绊”,面对的外部压力会更大一些。 在经济领域,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席卷亚太地区的经济危机未能阻挡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反而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出现“漩涡”效应的外部因素。“9·11”事件发生以来,这种“漩涡”效应更为明显,趋势越发不可扭转。统计显示,在2002年,中国外汇储备突破280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500亿美元,被认为是全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000亿美元。这些数字都是世界性反恐战争和中国加入WTO一周年所取得的成绩,它不仅增强了国民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信心,更为重要的是使更多的外国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 经济“漩涡”也就是经济“中心”,它吸引的不仅仅是金钱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未来20年中,可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中国这样的机遇。 中国的外部环境离不开中美关系和敏感的台湾问题 谈中国的外部环境离不开中美关系和敏感的台湾问题。由于美国的长期干涉,台湾问题的走向还不明朗,但中美两国不可能在此问题上长期维持这样的“冷和平”局面,在10年到20年内应该作出最后的抉择,这除了看中美两国力量对比情况外,还有大陆和台湾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台湾问题目前的特点是明显的:一是中美摊牌的可能性还很小;二是美国不支持“台独”,尤其是怕在反恐时期台湾搞独立,它也在为最坏的可能做长期准备;三是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奋起直追;四是台湾方面在尽量维持两岸现状的困境中等待独立的时机。这几个特点都说明了台湾问题的长期性。就台湾政治来说,无论哪个政党上台,两岸关系都有一定的和平期和稳定期,可以为我们发展实力提供时间。另外,台湾问题是美国用以遏制中国崛起的一个可以长期使用的战略筹码。 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较量是长期的,最后的“摊牌”在得以延长的同时,也就相应延长了中美两国在其他领域合作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中国发展国家实力也是有利的。 20多年来,我国的睦邻友好外交政策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中国威胁论”之所以没有多大国际市场,得益于我国长期推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睦邻友好外交在化解外部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只要我们继续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已经取得的成就,加强同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完全争取和平周边环境是可能的。 对于新世纪的战略性挑战,我们要给予冷静分析和处理,争取它们不会妨碍我们的战略性机遇,还要努力推动前者向后者转变。 争取战略时间和空间,化挑战为机遇 世纪之交的地区危机和冲突似乎离中国越来越近。事实上,它们越来越关系中国的国家利益。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的国际安全问题大多与我们无关,如海湾战争、索马里和卢旺达人道主义干涉、波黑冲突和海地危机,都令我们感觉那样遥远。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们逐渐有了“城门失火”的感觉,台海危机、科索沃战争和中国使馆被炸、阿富汗战争、南亚核危机、朝鲜核危机以及可能发生的第二次海湾战争,都使我们感受到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上的无形而强大的压力。加上亚太地区的大国关系很不成熟,领土争端和统一问题在很多国家存在,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依然是亚太地区国际政治的实质。 尽管大国间的合作仍在这种地缘政治变化中存在,但这种合作关系很不牢固,随时会因突发事件和根本利益冲突而中断。中美关系在新世纪初“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定”。资深学者资中筠最近撰文指出,中美关系在“中国过渡时期的微妙态势暂时不会改变,加以台湾问题一天不解决,中美之间的根本疑虑和防范也不会因反恐而消失。”美国与中国大陆和台湾同时发展军事关系,但在与大陆的军事交流和合作中多了几分警惕和戒备,而对台湾却多了几分支持和纵容。美国抓住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特点,以台湾问题迫使中国调整国家发展目标和对外战略的重心的图谋是明显的。 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中,中国要采取长远对策,争取战略时间和空间,化挑战为机遇。首先,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外交,争取周边国家对我国发展战略的理解和支持。用互信取代猜疑,用对话消除误解,用合作解决矛盾,在中国周边地区建立“政治友好圈”,这是我们化解外部压力的重要手段。
第三,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军事交流、对话与合作,寻找突破口,从国家到地区,逐步建立“军事交流圈”,这有利于消除“中国威胁论”和缓解外部军事压力。我们扩大与“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其他五国的军事交流与合作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与一些东盟国家建立军事对话、交流渠道和机制也是比较容易的。 以上三个方面在政策上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要相互协调,一起推动,才能打好外交上的“太极拳”。在练“内功”时,不会打“太极拳”化解外来压力,很容易树敌和遭到攻击;没有“内功”也打不好“太极拳”。练好“内功”和打“太极拳”缺一不可。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