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走向共和”
最近播了一个电视连续剧叫什么《走向共和》,我没看过,也不想看,因为听到这个名字就觉得别扭。我向来搞不懂什么叫"共和",这似乎比民主、自由、人权还要抽象,更看不见摸不着,更虚无飘渺。对于农民出身的我,只有粮食和土地是实实在在的,所谓的民主自由,我曾经相信过,但终于不敢再信。与其空谈民主,还不如踏踏实实做点事,真心实意提高一下农民的收入。农民缺的是钱,而不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被一帮自以为有学问的人所把持着的民主。现在想来,毛主席把我国的政体叫做“人民民主专政”,是非常有道理的,民主必须是人民的民主。而现在一些人空谈“民主”不谈“人民”,味道怪怪的,听起来非常刺耳。我们的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里面有"共和"这么两个字,好在这两个字跟"中华"和"人民"连在一起,听起来才舒服一些。除此之外,我对“共和”没有什么好印象,据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这两个字是在公元前841年,这一年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姬胡(周厉王),一帮朝中重臣建立了名为“共和”的政体,这一年又称共和元年,“共和”终究没有挽救西周走向灭亡的命运。从心理上,我觉得“共和”这两个字是苍白无力、虚弱衰败的象征,因此,当人们不顾“人民”大谈特谈“共和”的时候,我总是要烦躁不安、气急败坏,比听到所谓的民主自由还难受。现在,这个“走”剧是走向“共和”,既不是走向“人民”,也不是走向富强,也不是走向未来,慢腾腾地走,软绵绵地和,让我非常难受。
我们常常说要以史为鉴,但是我们是否真的这么做了呢?我总觉得,我们在把历史当面团一样揉来揉去,最后揉成一个哈哈镜,这哪里还照得出真实模样呢?以史为鉴其实是很简单的,犯不着把历史改了又改、向"共和"走来走去的。以史为鉴的根本点在于“以民为天”。当年的清朝政府不谓不富、也不谓不强,如果能够爱护人民,不搞贪污腐化,团结全国的力量,万众一心,未必不能抵挡外国侵略者。北洋水师的舰船也不差,若清朝的领导阶层真的全心全意为国为民,不搞内斗,不花天酒地,我们也未必会遭到甲午惨败。现在有些人,想方设法把过去的历史旧账翻出来,重新改写一番,这不但不能借鉴历史,搞不好还会重复历史、走过去的老路。回顾历史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认清现实、展望未来。而现在一些人所做的既不是总结历史,也不是认清现实,更不是展望未来,而是不停地歪曲历史,否定现实,误导将来。我们的古装戏、历史剧层出不穷,但是科幻片、未来片到底有几个。总结历史向来是中国人的拿手好戏,但是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想象力,等到被别人打败了,仍然跑回去翻历史书,拍着脑袋恍然大悟,原来古人早有答案,俺祖上是何等辉煌、何等英明,于是飘飘然,照旧呼呼大睡,一觉醒来别人的钢刀又早已架在自己的脖子上。
想一想被收容遣送的人们,想一想那些脑满肠肥的贪官们,想一想那些走向共和的"精英们",想一想在家门口游弋的航空母舰,我觉得背脊发凉,走向"共和",走呀走,走了一百年,却不料只是转了一个圈子,竟又回到了原地。
湘南子 二○○三年五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