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美国高科技禁运中国 还能维持多久?
送交者: 岚少爷 2011年09月07日01:58:21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名家-高科技禁运中国 还能维持多久

  • 2011-09-06
  • 旺报
  • 【曾复生】

     大陆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与美国副总统拜登,上个月在北京共同主持「中美企业家座谈会」。习近平强调,「十二五规画」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预计未来5年将进口超过8兆美元的商品。这项扩大进口措施将有助于平衡中美之间的巨额贸易逆差,但最大障碍却是中国大陆有意购买美国高科技产品,但美方却不肯卖。

     中研发经费大幅提升

     今年5月上旬,中美两国在华府进行「战略与经济对话」,曾就高科技出口管制议题,进行深度讨论。最后,美国同意有条件放宽对中共高科技出口管制,但对于是否解除高科技武器禁运中共的政策,却三缄其口。美方认为,中共的新武器开发计画「似乎是针对美国」;同时,美国希望多了解中共建设高科技军事能力的真正意图;此外,中共的一党专政体制,使其行为具高度不可预测风险,让国际社会感到不安。

     现阶段,美方对中国实施的高科技出口管制项目有:一、核子武器扩散的相关技术与设备;二、弹道飞弹的相关技术、设备,以及主要零组件;三、高功能的计算机设备及相关软件程序;四、生物化学战剂的生产、制造、研究技术及设备;五、犯罪控制的技术,例如指纹、声纹、DNA辨识系统;六、能直接且明显地增强共军能力,包括电子战、反潜作战、情蒐能力、武力投射能力,以及空中优势战力等高科技产品与技术。

     对此,中共自2005年起重视高科技研发,其科研经费达到美国同年水平的1/3,并超过日本。随后,中共的科研经费支出,以每年成长15%的速度增加,到2010年时,已大幅拉近与美国的水平。

     另外,中共有意仿照美国「军工复合体」模式,建立多项策略性高科技发展重点项目,包括第一,电磁脉冲、雷射及微波武器等;第二,精准制导炸弹、隐形战机、反制隐形战机和巡弋飞弹、攻击航母与机场的巡弋飞弹等;第三,强化潜射洲际弹导飞弹的打击能力,争取战局的主导性和先发制人的威慑性。

     自2000年以来,美国人造卫星科技业者,要求美国政府解除对中共限制出口禁令,以利美商开拓大陆人造卫星市场。

     同年11月,中共同意承诺限制其弹导飞弹技术输出,借以换取美国的人造卫星技术及零组件进口。但美国情报机构发现,中共仍对巴基斯坦输出弹导飞弹技术,因此,这项高科技出口禁令,至今仍未解除。

     美报告关注卫星能力

     据美智库传统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共太空科技发展正以隐密方式,研究攻击美国人造卫星的能力。换言之,中共仍将美国的太空科技优势,列为威胁其国家安全的主要来源,其理由有二:首先,美国与盟国共同建构的飞弹防御体系,显然已在战略上对中国大陆形成围堵态势;其次,一旦台海爆发军事冲突,共军将受制于美国的太空军力。

     因此,中共认为有必要发展雷射杀手卫星,以牵制美国执行战场管理的人造卫星。

     美国国防部于上个月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与安全发展评估报告》,强调中共的通讯卫星、侦照卫星能力显著提升;中共威胁美国军用及民用人造卫星体系安全的科技能力,更是美方必须密切关注的重点。

     整体而言,美国的主流意见认为,对中共禁运高科技武器的政策,不仅不能松动,反而应进行更加细致周密的规画检讨,一方面可照顾到美国科技业者的商业利益;另一方面则是要确保美国关键性国防工业的领先优势;此外,美国还要加强与欧盟及日本等国联系,以保持一致的步调措施,防范民主国家的先进军事科技,落入中共手中,进而造成对美国和盟邦的威胁。

     随著大陆经济与科技能力的提升,欧美日经济严重衰退,再加上德法俄等国对中共输出高科技产品的意愿明显增强,美国的高科技产品禁运政策,还能维持多久,恐将面临考验。

     (作者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安组顾问)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0: 值得深思:中国海军梦寐以求的航母竟是
2010: 中美过度军演是相互震慑警告还是军备竞
2009: 在印度军坛泡了一天,以前对印度人的三
2009: 鲜血不是白开水 《驼峰航线》未发表部
2008: 骂毛部落:难忘私愤 背景特殊
2008: 九月九的愁绪——怀念毛泽东
2006: 世界都应该向德国学习
2006: 中国人,你能承受多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