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中国的反思
送交者: 江程浩 2003年10月27日17:20:36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中 国 的 反 思 ;

——谈中国重大事件决策过程的理想主义和个人意志的恶果

中国在大陆取得政权已经有五十多年了,这些年来我们在治国方法和国际事务方面究竟有什么得失?有哪些教训?给后来的中国领导人带来什么启示?国内的事有人讲得很多了,道理大家也明白。我这里只谈国际事务方面的。
一、中印战争的后遗症。
1962年,在中国西藏与印度交界处爆发了一场中印之间一边倒的战争,中国大获全胜。本来象这种战争的结局是没有多少悬念了。但令全世界始料不及的是,中国竟然以战胜国的身分主动撒出自己反复申明了是自己领土的地方,还退还全部战争期间的缴获物。那块用中国士兵的鲜血换来的属于自己的领土却在一场辉煌的胜利之后彻底丧失了。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胜利者因为胜利而飘飘然,以至连对胜利成果的彻底丧失和巨大的屈辱都无动于衷。失败者因为唯独还没有得到胜利者的虚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发誓要报一箭之仇。
那件事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研究文章也有不少,尤其网上朋友对这件事颇有争议,认为中国在那场战争的事后处理上有重大失误。现在看来,后勤保障问题固然是制约守住那块地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如果认真想想:难道就真的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守住那块地方?如果真是不能守住,又为什么就要决策打那一仗?打那一仗是为了夺回那块地方还是为了彻底丢掉那块地方?这是一种什么逻辑?中国与印度之间尽管打了一恶仗,但中国当时的领导人对印度与对美国对前苏联的态度就是不一样,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还是把印度当成亲密的朋友。总是想用自己的热脸与贴人家的冷屁股。怎么会这样?中国当时的领导人天真地认为象印度这样一个遭受了近百年殖民统治的国家,同属于“第三世界”,同属于所谓“被压迫民族”,应是能够与中国和平相处的。但印度政府却完全不象中国当时的领导人想象中那样,他们没有领中国送去人情,反而乘中国撤军之机,轻松地占领了那块本属于中国的面积达九万多平方公里的富饶领土,以战败的结局,获得了战胜的战果,中国人吃了一个哑巴亏。这一事件在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领导人看来都是那么可笑。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个令中国人十分尴尬的结局?我认为原因很简单,就是决策过程的简单化,理想化,个人意志化。象这样一件大事,如果在决策之前能够广泛听取不同意见,把思想放现实一点,也许这事就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了。这一教训对现在的中国领导人的决策过程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现实意义。
如今很多渠道传出来的消息都说中国为了彻底解决与印度的争端,准备以放弃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领土换来印度方面承认中国在喜马拉雅山脉西段阿克塞欣地区的利益。这也是在十分无奈的情况下才想出的下下策?这又是一个大事的决策,其实为什么现在要急于主动提出确定那个地方的状态呢?为什么不能由印度方面主动提出来?那样我们不就主动得多了?印度拖得起,中国难道就拖不起了吗?这么多年了那个地方不是没出什么大问题吗?为什么不能让它继续拖下去?中印之间的较量中国不是正在取得越来越大的优势吗?我就不信印度那个教派林立、冲突不断的国家今后就没有爆发更大动乱的机会?
二、中越边境战争的得失
1979年,中越之间爆发大规模边境冲突,中国的说法是越南地区霸权主义者在 中越边境制造流血事件,枪杀我国边民,驱赶中国华侨,入邻国柬埔寨。中国为了“教训”的目的,越过边境打击越南。这一事件对于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本非常正常,但令人费解的是,中国在对越反击战中已经攻下越北重镇凉山,眼前是一马平川,越南已经无险可守,战争显然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但中国在没有对越方提出任何要求的前提下主动撒军,当时说是迫于国际形势的压力,如果真是这样这也就算了。更令人费解的是,撒军过后,中越边境的两座最有战略意义的高山老山和者阴山,竟又被尾随而来的越军占领。中国边境的安宁再次受到越军的威协。中国边境又在十分窘迫的状态下挨过了四年以后,才花了很大的力量再次攻下这两座山峰,使中越边境我方一侧的安宁从此得已保全。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当时出兵越南的目的非常模糊,也非常有限,更是深深地受到了刚刚逝去不久的那一代领导人对外战争观念的影响。什么我们“不要别人的一寸土地”之类的大话仍然在当时中国领导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不要别人的土地是对的,但别人可是要我们的土地、要我们人民的性命呀?那两座山峰是属于谁的我们估且不去说他,但仗既然打了,也就无所谓正义不正义,为了确保边境的安全,稍有军事常识的人,对那两座山峰是一定要占领并守住的。可我们就是没有去占领。这是多么可笑?那一场战争得到了什么报酬?除了发现自己的军队已经不能打仗了以外,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利益。侵柬越军没有撒出,中国的华侨继续被驱赶,越南的嚣张气焰毫无收敛。连“教训”的目的都没达到,这叫什么战争?
一个重大事件的决策,往往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现在有句时髦的话叫“系统工程”。美国对这事就做得比较好。对于一场战争,目的是什么,目的与代价之间我方能够有多大的利益。我方损失的承受力是多大,对方的心理状态怎样?会作出什么反应,国际影响怎样?我方可以获得的最大利益和利益底线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要综合考虑的,但这又不是一个人的智慧能够考虑得十分周全的,必须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能够综合别人意见的不能算无能的领导人,不愿意综合别人意见的才说明这领导人无能。美国领导人就从不讳避智囊的作用,而且把智囊人物的地位搞得很高。一件事情做了,常常明说是采纳了哪一位人物的意见。这有什么不好?个人的虚名与国家利益比较起来究竟谁重要?
三、中国援外思路的苦涩
在文革前和文革期间中国有一句十分时髦的话,叫做“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 贡献”也许就是这句话造成中国自1949年以来二十多年援外工作思路上难以下咽的苦涩。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这些亚欧小国,都号称是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都戴着这一顶当时对于中国来说十分珍视的红帽子到中国来要钱要物要军火。中国也可以说是尽其所有给予援助。而且多半是无尝的。这种援助在世界其他国家还能找得到吗?但援助的结局是什么样子呢?自七十年代末以来,这些在中国的精心喂养下过着优裕生活的小玩意,竟纷纷与中国反目成仇,小小的越南还自不量力,手里拿着中国的武器,嘴里吃着中国的大米,屁股底下坐着中国的汽车,却对中国这个过去的恩人武力相加。难道这些国家人的都不知道知恩图报?没有人间廉耻?非也。人家的领导人是以国家利益为第一利益,对国家有益的就是朋友,没有益了,甚至有害了就是敌人。这就是道理。
在七十年代中国花费数百亿元人民币修建的所谓援外样板——非洲坦赞铁路现在在经济上已经面临倒闭窘境。这已经是世界上一个公认的笑话。旅客列车每周只有两趟,由赞比亚运出的货物绝大部分经由南非出海,货运列车基本停顿。中国还得常年派出大量的技术专家对那条铁路给于维持。样板铁路成了浪费的样板,对于这样的结局现在中国还是不情愿承认的。殊不知,所谓坦赞铁路当时联合国的对外援助机构早已作过评估,认定是个没有远景效益的无用工程,稍有经济头脑的人都不会去修那条铁路。当时那个叫尼雷尔的坦桑尼亚总统到中国来要求援助,也完全没有要中国帮助修建坦赞铁路的意思,只是看到中国方面对其提出的其它要求全部应允,才试着提出帮助修铁路的要求,也许当时他也就是说着玩玩。令他感到震惊的是,这么一个耗资巨大的工程,中国方面竟不加思索就完全答应下来了,而且也是完全无尝的。这一点在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走进非洲》系列节目中作了详细说明。类似于坦赞铁路的对非洲援外工程还有很多,非洲国家众多的体育馆,会议中心、农场、学校、工厂,不知花了中国人民多少血汗钱,让中国的经济建设推迟了多少年。这笔账不知道是否有人算过。后来中国政府在公开的场合总是说中国援助非洲是有效益的,中国加入联合国就是由非洲人民抬进来的。其实真是这样吗?没有美国的同意,中国能进入联合国吗?就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那一年,中美之间也在双方的首都互设了联络处。这难道是巧合?我这里并不是说中国讨好了美国才有中国加入联合国这事,而是中国当时在美国的国家利益上已经处在十分重要位置,并不是所谓“非洲人民”抬着中国人进的联合国。 a
得了中国这么多援助的非洲人民对中国有什么好的报答?目前与台湾有外交关系的二十几个小国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非洲穷国。还是这个非洲,每年带头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台湾加入联合国提案的就是非洲一个叫冈比亚的弹丸穷国。中国当时的援外工作有什么意义?是什么指导思想?那些什么“无私的国际主义”,那些自我标榜的所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人民有什么好处?能给人民解决温饱吗?能有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吗?对于这样一系列耗资如此巨大的对外援助,最高决策层是怎么考虑的?是否作过综合评估?我国的国家利益在其中处于什么位置?现在中国的领导人好象明白过来了。
四、中国专守防御政策的恶果
六十年代,中国从前苏联获得了当时很先进的“米格—21”型战机,中国命名为“歼—7”,其速度达到2马赫以上,并已经能够自行生产。当时美国最先进的战机也只有“F—4鬼怪”,与“米格—21”属同一代战机。可是这事一到中国领导人那儿,就成了“这种飞机属进攻性武器,不可大量生产”。而代之以对已经过时的歼—5和歼—6“即米格—17和米格—19”进一步扩大生产。到八十年代中叶,中国已是号称拥有5000架战机的空军大国,可其中绝大部分机型早已落后国际先进水平两代以上了。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在中越边境上中国一侧起飞的飞机多半是米格—19,而越南一侧起飞的飞机却是米格—21。中国的飞机水平竟落后于越南整整一代。令人悲痛呀! "
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人向来奉行近海防御战略,对自己领海以外的海域从来就是采取不过问、不了解、不参与也就是说“不知道”的政策。仿佛去了解一下就是要侵略别人。紧紧守着自己门前那一亩三分土地,象个守财奴。把个海军舰队搞得象个小媳妇,成天只是在自己的家门口转悠。到了八十年代,这种情况仍然没有多大改变,海军舰艇难得出一次远海,外出访问一次也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偶然有一艘舰艇驶出第一岛链就好象做了什么天大的事一样,全国人民都知道。74年中越之间的南海海战,中国用的是1000多吨的护卫舰,而越南用的是3000多吨的驱逐舰,这究竟是怎么了?世界上的公海海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外国的军舰可以去?中国的军舰怎么就不能去?就象现在我们开车到外省去 样,那公路不也由着我们跑吗?直到现在,我们对世界各海域的海况知道多少?我们的海军将领有几个具备打一场大海战的能力?世界各大洋、各航道、各战略关口上究竟是什么状况?这难道不重要吗?中国人为什么不想去弄弄清楚?
现在好象好些了,听说中国的海洋调查船到了日本海,日本人感到大为惊恐:中国人在日本海没有利益,中国的海洋调查船到日本海去干什么?干什么?这还不明白?中国的潜艇要去那儿游弋。
现在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之中除中国之外,没有一个国家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这事好象在世界上也没有造成什么灾难性的影响。但是中国人就承诺了,中国人从刚刚拥有核武器的那天起就迫不及待地承诺了,而且直到现在仍不改初衷。最近听说台湾的所谓“国防部长”并不否认一旦台海战争开启台湾方面会攻击大陆的三峡大坝,说是要“动用一切手段”。攻击三峡大坝与使用核武器有什么区别?如今这世道这么乱,战争狂人这么多,别人一旦使用了核武器还让你有喘息的机会?不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就是给这些战争狂人留个顾虑:“别惹急了我,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可是现在不行呀,我们的忍耐是无限的,只有当别人忍受不了了,对我们使用了核武器我们才能用。到那时,中国的土地上到处腾起蘑菇云,人民已经死得差不多了,我们还能翻过身来吗?翻过来了还有什么用?
我以上所讲的只想表达一个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的国家,领导人是人民选出来的领导人,国家的领导人作出的一切关乎于国家利益的大政方针一定要有科学的决策程序,一定要广泛地征求意见,一定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决不能把自己理想化意志临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神仙,都不可能对一件事的决策做到十全十美。只有听从了大多数人的意见才能把事情做得尽可能的完善。少出差错,能做到这一点的领导人就是优秀的领导人,人民就会记住他,历史上就有他的地位。反之,总想把自己看作是神仙,把事情的决策过程搞成一言堂,搞成自己的政绩,这样做只说明一点——这个领导人是个白痴。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平型关战役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