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关于“靖国神社”:我们在做舍本逐末的功夫
送交者: 7777777 2003年10月31日19:26:35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关于“靖国神社”:我们在做舍本逐末的功夫
[我太爱中国] 于 2003-10-31 12:09:44上贴

--------------------------------------------------------------------------------

  年复一年地反对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其实我们做的是舍本逐末的功夫。何有此论?因为――允许日本人把战犯牌位放入神社,却不允许人家参拜,这就如同允许人家建庙、却不允许人家上香一样,从逻辑上显然是荒谬的。况且,不许日本政要参拜战犯,那么构成日本社会基础的日本大众参拜战犯就允许么?参拜战犯之事绝不仅仅是“伤害邻国感情”那么简单,战犯牌位放入“靖国神社”――安国之神的祭坛,这本身是军国主义、扩张主义价值观的集体昭示;战犯在神社中的祭坛,也就是军国主义在日本民众心目中的祭坛,民众的每一次参拜,都是军国主义价值观在日本民众内心的一次崇高化。我们不去关注产生首相参拜战犯一事的民众心理基础、社会价值基础,却只把目光盯在首相参拜事件本身上,这不是本末倒置又是什么呢?殊不知有了民众参拜逐年扩大的广泛基础,首相等政要参拜不过是一个迟早都要出现的必然结果而已,我们如此反对,除了徒劳之外还能得到什么呢?顶多得到人家一个口是心非的敷衍而已!如果说首相参拜一事对亚洲和世界来说是可怕的,那么构成日本社会基础的日本民众天天月月都在参拜,这反倒不可怕么?首相是临时的,首相的想法固然重要,但首相之所从来——日本民众的心理和观念岂不更重要?日本人天天参拜我们不急、不恼、不关心,单到首相参拜时我们就急了么?

  因此显而易见,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推倒军国主义在日本人之中的神祗,把战犯牌位清除出“靖国神社”,这个工程可能是困难的、庞大的、漫长的,但却是唯一正确之路,再困难的事情总得有一个开始,否则就永无成功的希望。首先我们应该检讨战犯牌位进入“靖国神社”的过程,查清此事的来龙去脉,接着我们要做的是联合国际上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一切国家,一定要把战犯牌位清除出神社——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否则年年反对,年年参拜,永无尽头,问题永远不能解决,参拜的官员只能是一年比一年多,这样做下去,说实话即使别人不烦,我们自己都烦了!

  有人试图混淆“靖国神社”与家庙(宗祠)的区别,说不能不允许人家拜祖宗,如此狡诈的辩术着实令人佩服!其实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只要看名称就知道了——“靖国神社”,乃是安定国家之神的神社,是政治性质的,跟我们的宗祠有根本区别!况且拜自己的祖宗是个体行为、家族行为,其动机是对人的根的追记和缅怀,不包含任何政治动机;而“靖国神社”则是对国家之“神”的奉供、国家精神之祭拜,是一种包含政治意义的集体行动。

  更有人混淆我们的抗日纪念馆与日本“靖国神社”的区别,说允许我们拜英雄,就不允许人家拜英雄?说这话的人不仅仅是混淆了侵略者和反侵略者、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更是搅和了中国、日本两种有重大差别的文化价值体系:日本人把他们的对外扩张者视为本民族的英雄来加以祭拜,这是一种野蛮、强横、自私的价值观;中国人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毋庸讳言,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对外征服和扩张的经历,但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里从未把征服者列入本民族的英雄榜,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以不狭隘、宽厚著称于世,中国则被人称为仁慈的帝国,这正是中华文化的优点,中华文化也因此被罗素认为是拯救人类的希望所在。

  还有人拿成吉思汗来混淆视听,说成吉思汗是英雄,那么日本侵略者就是英雄!但是谁又说成吉思汗是英雄了呢?我这么说蒙古族的朋友先不要恼怒,这涉及到一个英雄观的问题,也是上一段落所讲的事情。我不认为成吉思汗是英雄,同样也不认为汉武帝是英雄,说实话要说英雄,在蒙古人中间我宁选民间故事中的巴拉根仓(类似于维吾尔族中的阿凡提)。把成吉思汗、汉武帝这类人视为英雄的人,是本着一种帝王式的价值观和历史观,而非“以民为本”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是帝王思维而非民本思维。民本思维是民主、人权的基本出发点,是与帝王政治、压迫政治根本对立的。所以用成吉思汗来挑拨,以图搅混水的人,我承认他够聪明、够狡猾,但他的观点却完全站不住脚。


*****************************************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直面第六代战争的强劲风暴
2002: 各地中国人的战力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