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台海之战: 未来美军大元帅--拉姆斯菲尔德
送交者: 我看不过去) 2004年06月24日17:53:17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在台海形势紧绷的今天, 美军如果干涉, 拉姆斯菲尔德能操帅印吗?

(一) "国防部决策备忘录4"(PDM 4)之迷

  美国《防务新闻》2002年1月14~20日报道:随着2003财年国防预算方案逐渐成形,美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首次将军事转型作为国防部预算优先考虑的方面。关于军事转型作为国防部预算优先考虑的思想最近在五年预算计划--"国防部决策备忘录4"(PDM 4)中得到了体现,PDM 4中将数十亿美元用于即将进行的军事转型的技术和思想。

  国防部常务副部长保罗·沃尔福维茨最近批准了这个又叫做"转型PDM"的文件,沃尔福维茨被指定负责监督美军转型的计划。

  PDM 4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保密的,但是国防部官员公开了其非保密的内容,其内容包括为一些计划新增加资金:

  ·为卫星通信拨款约20亿美元;
  ·为升级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的计算机和雷达拨款6300万美元;
  ·加速无人战斗机计划;
  ·改进全球定位系统计划;
  ·"全球鹰"无人机计划;
  ·"战斧"精确制导导弹;
  ·购买更多的AC-130特种作战运输机;
  ·机载激光战区防御系统;
  ·天基雷达;
  ·情报方面。

  国防部分析人士指出PDM主要关注精确制导攻击导弹和国土防御,认为PDM通过预算的方法将转型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尽管目前还在阿富汗进行军事行动,但是拉姆斯菲尔德仍然希望认真进行转型。

  在相应的2002财年国防预算法案中,国会催促拉姆斯菲尔德考虑投入专门和足够的资金来资助"有选择的一些原型系统、军事演习以及研究分析",作为转型的部分工作。

  独立的公众政策机构--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主任安德鲁认为,这些计划的重点是提供"对战场空间中更大部分地域的更连续的和更逼真地了解,并快速实现信息化",国防部将继续需要跟踪移动目标的能力,这就使太空控制和全球定位系统更加重要。而用于"战斧"导弹资金的增加也是合理的,这是因为所关注的是打击地下目标。

  由国防部长办公厅提交的"2003~2007年国防计划指南"为各军种制定各自的五年国防计划提供了一些建议,并强调了技术在转型中的作用。为执行新的任务而以新的方式使用现有能力、在老系统上应用新技术以及开发新系统和新平台都是计划中的内容。

  可以对抗美国军事实力是地下目标,因此摧毁深藏在地下的目标就成为主要关注的内容。美军已将重点从可靠的核力量转移到精确打击也包括电子打击部分。

为什么拉姆斯菲尔德如此卖力地推销这个庞大的预算和军事转型计划哪?

(二)新的作战思想的形成

原来下岗多年的拉姆斯菲尔德在一家颇有名气的公司混上了个高层经理,得益于现代企业的高效率经验,他发现美军军事管理和战术的应用相当滞后。为改变这种状态,他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作战概念,强调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国家力量实现战略和战术目标的“迅速和决定性行动”。这个“基于效果的作战”的模式在伊拉克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一、基于效果的作战思想(“极限战斗力”的思想)

1.作战概念

美军的基于效果的作战概念是于近年来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研究近十年可能发生的关键战争中,如何利用美军当今多种多 样的武器装备进行基于效果的作战行动,对敌军进行快速而又决定性的打击。

美军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正是使用基于效果的作战思想来完成战场上要实现的目标。基于效果的作战将取代传统的消耗战方 式,传统的消耗战要列出成串的目标,然后轰炸目标或者发现敌人的位置,进而消灭所有敌人;而现在则要决定为实现军事 目标需要做些什么。例如,在对伊作战中,没有必要为了切断伊军电力而完全摧毁电力网。相反,作战规划人员真正目的是 使敌军无法运用指挥和控制能力。虽然可以摧毁整个电力网,但是打击战略关节点更好。这样,战后仍能保留部分电力网, 并且只需要动用较少的空中力量就能完成任务,同样实现了军事目标。

2. 基于效果的作战与传统作战模式的差别

拉姆斯菲尔德提出的基于效果的作战思想主要是通过把最新技术的武器与心理战以及传统的作战方式结合起来,利用轻型部 队,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打击,而不是通过一个广阔的战线开展重型装甲进攻,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这与第一次海湾战争期 间所采用的“鲍威尔学说”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认为只有使用压倒多数的军力作战才可以达到目标。

相比较而言,拉姆斯菲尔德新军事战略的特色是,极度倚重空中攻击、情报资讯、特种部队及快速行动的地面部队。拉姆斯 菲尔德将重点放在部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上。这个战略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下面几点,首先,充分利用自己在军事技术上的优 势——比如精确制导武器以及在战场上所具有的绝对电子优势相结合,发挥自己在制空权上的优势等等;其次,攻击的目标更 加明确,更加具有针对性,按照美军的说法就是行动要“基于效果”;最后,采取的手段更加多样,注意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 。这些正如3月22日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所宣传的那样,行动的特征是震慑、惊奇、灵活性、精确制导武器在前所 未有的程度上大量使用以及优势兵力的投入。美国希望通过这个战略使美军可以完全超越破坏敌军的活动并达到战争真正的 目的——获得一个积极的结果。

二、伊拉克战争中基于效果的作战应用

与历次美国发动的局部战争一样,此次的伊拉克战争又成为美国新武器和新战略的试验场,而这次所采取的军事行动打上了 拉姆斯菲尔德“基于效果的作战”的烙印。与人们设想的不同,这一次美军没有采取大规模空袭之后才派驻地面部队的做法, 由于觉得没有必要预先进行大规模的空袭,而是在冲突开始的几个小时内就展开地面行动,这些都显示出了美国对于这种新 战略的自信。在此次行动中这个战略也的确得到了贯彻,美军向伊拉克投放了非常多的精确制导导弹和炸弹;没有在一个非 常宽的战线上发动一次主要的攻击,而是把它们的打击能力主要集中于那些被看作是伊拉克政权中非常脆弱的神经中枢——军 事的或心理的地方,比如萨达姆、高级副手以及其政权的主要捍卫者,包括内部的安全组织和特种共和国卫队所在的位置; 并且同时展开军事战和心理战,同时各军种之间也相互配合,美国从空中对伊拉克发动袭击,而同时坦克纵队正在向巴格达 和巴士拉挺进;特种部队正在向油田进发;与此同时空军还利用灵巧炸弹对伊拉克的通信中心进行打击。这也是美军首次把 行动建立在这样一种设想——美国的战斗力量可以同时地而非按序地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即“基于效果的作战”。

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飞机依次打击了伊拉克防空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先是预警雷达,然后依次是防空作战指挥中心、 机场和面对空导弹,最后的目标是伊拉克领导层。此次作战中,由于拥有更精确的打击武器和对伊拉克目标的全面了解,在 轰炸通信、运输和防空目标的同时就能把打击的目标集中于伊拉克领导层。伊拉克领导层目标包括萨达姆可能使用的官邸、 指挥中心及其高级将领。

美军在3月20日对伊拉克开战的“斩首行动”中,就是把萨达姆的住地作为主要打击目标,在这次行动中美军总共发射了40多 枚“战斧”巡航导弹。

3月22日凌晨,美军开始对伊拉克发起代号为“震慑”的大规模空袭行动。此次空袭分两个波次:第一个波次是由部署在红海 和海湾的军舰发射了320枚“战斧”巡航导弹;第二个波次主要是包括美军从英国空军基地起飞的8架B-52在内的B-1B、B-2等 数十架轰炸机向伊境内投掷约3000枚精确制导炸弹。这是美英对伊拉克开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空袭行动。美国国防部发表 的战况称,在“震慑”行动中炸毁萨达姆一处住所,空袭了伊拉克境内1500个目标,重创了伊军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

在“震慑”行动中美军空袭选择的目标主要是战略目标,除伊拉克领导层官邸、政府机构办公地点和国家主权标志性建筑物外 ,还重点打击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和部队驻地。其目的既与20日发动的“斩首”行动相配合,将目标瞄准伊政府高层领导人 ,又对伊境内有主权标志的建筑物和重要军事目标进行了毁灭性打击,以瘫痪伊指挥体系并对军队和民众造成巨大心理压力 。

此次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军基本上采取了以下四种形式打击伊拉克的目标:①以空、海军为主体,使用巡航导弹摧毁伊拉 克防空系统,为以后大规模轰炸排除障碍;②建立联合作战指挥机构,采取多机种协同作战战法,打击伊拉克境内“要害”目 标;③实施远程奔袭作战,精确轰炸伊拉克纵深目标;④使用隐身飞机携带特种弹药,采取低空精确轰炸方式,摧毁伊拉克 地下掩体和萨达姆总统官邸。

在基于效果作战思想的指导下,美军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而要实施基于效果的作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作战优势。

1.空天地综合信息系统优势

在对伊作战中,美军充分利用其信息优势,部署通信卫星、指挥通信飞机、地面机动司令部和地面通信终端,为打击伊拉克 提供有力的空天地一体化通信保障。

(1)充分利用卫星通信优势,构建天基通信网络

美军为增加在轨通信卫星数量,分别于3月10日和4月6日发射了一颗“国防卫星通信系统”A3卫星和一颗“军事星”卫星。另外 ,美军还不断调整卫星配置,提高通信带宽。施里弗空军基地的“国防卫星通信系统”和“军事星”的地面控制人员按照作战需 要调用两个星座内的卫星,并重新配置其转发器,为伊拉克战区内的部队提供最大的带宽。“军事星”卫星作为“国防卫星通 信系统”卫星的补充,为高机动前线部队在高速抗干扰通信的环境下提供专业服务。

此次对伊作战中,美军对通信的需求量大约是1991年“海湾战争”的10倍,美军用通信卫星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在最近的几个 月,美国政府已与几家卫星通信公司签订合同,如“铱”星卫星通信系统、法国的“斯波特”4卫星都被征用,为美英联军提供 卫星通信保障。

(2)部署指挥控制通信飞机及装备,构建空中通信网络平台

美军在海湾地区部署了3个E-3预警机中队,约16架飞机。E-3飞机主要用于搜索、探测、识别和跟踪空中、陆地和海上目标 ,并可引导飞机实施空战。

美空军约有9架E-8C“联合星”飞机分别部署在沙特和卡塔尔境内。该机主要用于发现和监视地面目标,支援地面作战行动。

美军的各型作战飞机装备了机载卫星通信系统、短波、超短波通信系统。如美军RC-135V/W型侦察机具有高频、甚高频和卫 星保密通信能力,能将获取的情报信息实时传送到空中或地面用户。在伊境内的美军特种作战人员能依靠移动卫星电话、定 位系统等先进设备与美军指挥机构和作战飞机实时保持联系。另外美军还运用数据链系统实现情报数据实时分发。如美军改 进后的U-2S侦察机装备有双向数据链,能使飞行员对空中和地面用户同时传送和接收侦察数据;“捕食者”无人侦察机能将侦 察到的图像和数据通过数据链实时传送到地面控制中心。

(3)部署地面指挥通信设施及装备,构建地面指挥通信网

美军于2002年10月将“机动指挥控制司令部”系统(CDHQ)部署在卡塔尔的萨勒西亚基地。CDHQ系统包括所有作战所需要的子 系统,由电力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设施组成。该系统使用高速光纤骨干网,可传输语音/视频数据 。CDHQ系统可与驻美本土佛罗里达州的美军中央司令部、驻科威特的美陆军指挥中心、驻沙特的美空军、驻巴林的美海军及 海军陆战队建立24小时连续通讯联系;可显示海湾地区的舰船、部队等目标,让战场指挥官通过电子邮件和可视电话迅速下 达命令;可沟通25个国家,使有关地区的海陆空作战力量与位于驻美本土的美军中央司令部保持通信联系。

在伊拉克战场上,美陆军已装备了“21世纪旅及旅以下战场指挥系统(FBCB2)”。该系统是基于战术互联网的新型战场指挥 通信系统,可将GPS数据、美军空中侦察机和地面部队以及美中央情报局等机构的信息进行融合,实时向参战部队提供准确 可靠的战场信息。该系统能向战场中处于任何位置的友军提供语音和电子邮件数据,并随时更新,还可帮助参战部队识别敌 军及友军,尽可能地防止友军间的误伤,提高打击敌军的效率。地面作战人员可以不携带指南针、地图和电台,在该系统终 端的帮助下与己方部队保持联系并深入战区打击敌人。

2.空天力量优势

与过去的几场局部战争相似,这次战争中天基信息系统在美国形成信息优势的过程中发挥骨干作用。3颗“锁眼”光学侦察卫 星和2 ~ 3颗“长曲棍球”雷达成像侦察卫星每天从伊拉克上空经过12次,平均每2 ~ 3小时就有1颗过境,严密监视伊军的行 动。“军事星”、“国防卫星通信系统”以及其他数据中继卫星等组成的天基信息传输系统的能力比海湾战争时有数量级的提高 。由24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不仅为各个作战单元提供导航定位信息,并使几乎所有的精确制导武器具备全 天候的打击能力。

目前,33500名美军工作在美国本土和海外的36个站点上,他们负责控制卫星和处理卫星侦察到的信息,并且每天要完成一 份或多份“空间任务命令”协同文件,指导美军未来72小时的空中和地面作战任务。

近十年来,美军不仅重视提高卫星本身的性能,还通过“地-空-星”链路等手段,加强天基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集成。 例如,地面系统经过改进后,“国防支援计划”卫星可把处理过的导弹预警信息实时传送给战区指挥官。

3.精确打击优势

到目前为止,美英联军在对伊空袭中所使用的几乎都是精确制导武器,这次战争中使用了8000多枚精确制导炸弹和800枚“战 斧”巡航导弹。

精确制导武器的比例与前几次局部战争相比有极大提高:1991年海湾战争空袭中的精确制导武器不足10%,科索沃战争中为 30-40%,阿富汗战争中达到60-70%,。而此次伊拉克战争中,空袭中精确制导弹药的使用率据报道达到90%以上。例如在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对付一个目标需要出动16~18架飞机,而这次战争仅用一架飞机就能对目标进行有效攻击。海湾战争时 ,一艘搭载72架作战飞机的航母在3天内,每天可以打击62个目标点,而在此次战争中,经改进的精确制导武器和飞机同样 在3天时间里,1艘航母打击的目标数增加了4倍。现代精确制导武器使海军航空兵从“一次打击一个目标”发展到“一个目标一 次打击”的作战模式,使突击能力剧增。与海湾战争相比,当时打击1个目标出动10架次的飞机,而在阿富汗战争中,1架飞 机一般被分配给2个目标,搭载2枚制导武器,一次执行2个目标的攻击任务。

与前几次战争相比,这次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对打击精度和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精确制导武器成为战争中的主要毁伤手段 。

4.战场空间优势

海湾战争以来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空中力量已经成为现代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制空权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没有制空权就没有现代战争的主动权。

从伊拉克战争头几天的形势来看,拥有制空权的美英联军完全占据了战场主动权。美军空袭飞机仅遇到地面防空火力的 抵抗,损失不大;开战第二天,美英联军的地面部队就长驱直入伊拉克纵深地带,这主要归功于美国拥有绝对的制空权。而 伊拉克军队拥有的战斗机没有升空作战,完全丧失了制空权。在这种情况下,再精锐的地面部队也难以掌握主动,只能被动 应战,很难取得战争胜利。


(三)拉式战法的讨论

当美伊战争已经进入到第四天,美军中央战区司令弗兰克斯上将所说,战争已经“基本定型”。这说明,除了增加使用新的武器之外,美国在战争中已拿不出什么“新招” 了。现在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新美伊战争中美国的作战样式。 与上次海湾战争相比,新美伊战争最新的地方就是作战样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上次海湾战争也被人称作“鲍威尔”式的战争,它所遵循的作战样式是以鲍威尔为代表的军方人士提出 的,其特点是:在战争爆发后,美国将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最大的、占绝对优势的兵力,一举消灭敌人,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用“牛刀杀鸡”。其实这种作战样式是最古老的一种作战样式,从拿破伦战争时期就已经开始,它的主要特点是集中兵力 打歼灭战。在海湾战争中,从1990年8月7日美国开始派遣地面部队,到10月底,盟军兵力已经达到了24万,至地面战争开始 前,兵力增加到了50多万。老布什当时有一句话最能说明美军当时所奉行的作战思想,他曾明确告诉美国的军事人员说:如 果需要2个人去完成一件事,那就派4个人去;我需要部队拥有完成任务所必须的一切手段。

  拉姆斯菲尔德没有采取“鲍威尔”式的作战样式。我们暂且把这次作战样式称为“拉姆斯菲尔德”式, 或简称为“拉氏”作战样式。用拉姆斯菲尔德的话说,“拉氏”作战所遵循的作战思想就是:部队要“更灵活”(more agile)," 用较少的军事力量作更多的事情"(to do more with less);要"根据作战需要来决定所派遣军队的数量"。首先,我们看一 下“拉氏”作战样式“更灵活”的一面。美军在这次战争中使用了最大规模的空中力量,虽然以南线陆上进攻为主,但空中打击 和轰炸不断,伊主要城市不时出现美军的轰炸声。这种轰炸的特点是间歇的、不断的、猛烈的和不确定的。“拉氏”作战样式 “更灵活”的一面,还可以从战争开始的时间和几次军事行动的"超前"中看出。据悉,第一次空袭巴格达不是美军原作战计划 所安排的时间,而是由于美国情报机构发现了萨达姆的行踪,才临时做出的决定。美军的陆上攻击提前了24小时开始,这大 概也反应出了美军在战争计划上的灵活性。其次,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拉氏”作战样式中用兵的思想。"9·11"事件爆发后,美国就已经开始向海湾地区派兵,到今年3月份战争打响前,美驻海湾地区部队人数才达到25.5万人。因此,与上次海湾战争 的调兵数量相比,这次战争在军队人数和调兵速度上都大不如海湾战争。可以说,也许这正是美军新作战思想的具体体现, 即"用较少的军事力量作更多的事情"。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评论是《空军军事学术》编辑部记者戴旭采访成都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刘亚洲中将的谈访录《空军刘亚洲中将解析伊战争 谈中国军队发展方向》。在两个小时里,刘将军侃侃而谈:

  刘亚洲:自苏联解体后,俄军进行了为期十年的大范围改革,这十年也是美军军事急剧变革的时期。军事上的差距其实是经济和社会差距的缩影。可以预期,在整体实力落后的情况下,俄与美的军事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甚至会落在欧洲和日本的后面。我甚至有种预感:它还会落在中国的后面。

  俄罗斯尚且如此,那些以苏(俄)式武器体系装备和信奉苏(俄)式军事战略指导思想的国家,其军事危机感可想而知。一些国外军事专家评论说,伊拉克战争之后,世界又将掀起一场新的整军运动。我军马上就要开展的精简整编,实质就是一场整军运动。对于那些和伊拉克军事状况非常类似的受苏式军事体系影响深厚的国家,面对伊拉克的废墟,应该彻底清醒了。

。。。

  过去战争打的是什么?是综合国力。现代战争打的是什么?是科学技术。任何重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都首先和必须使用于战争。哪怕是强制性的也如此。历史不止一次证明这一点。反过来说,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科技落后,感受最真切、最痛苦的也莫过于它的军队了。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武器运用了人类最高阶段的科学发明和知识,包括牛顿力学、物体动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有机与无机化学、计算机网络……这个单子可以列几十页。这的确是崭新的划时代意义的军事革命,即由大规模集结陆地军事力量的地面战争,转变为依靠高科技电子制导的空中控制力量,主要依靠空中作战遂行战略目的的战争。如果说它还有地面战的话,那也是新型意义下的超地面战争。对不起,“超地面战争”这个词是我发明的。

  记者:我理解,信息化的含义是不是指武器装备的数字化程度空前提高?

  刘亚洲:我认为,信息化有三个层面:①武器平台的电子化;②作战系统的网络化;③战略打击的“心理化”。

  记者:刘将军,你把“心理战”的问题放到信息作战的范畴中来,据我所知,别人还没有这样做过。

  刘亚洲:科学技术改变了战争,随即它又改变历史。汤姆逊说:信息不仅仅是一件武器,它还是一种能够改变战争文化和定势的新技术。它能改变一切。它所带来的变化比我们看到的任何一种变化都来得强烈,比坦克、潜艇甚至原子弹都要厉害。为什么我们有的军事评论员一直期待着在伊拉克出现人民战争,出现游击战和巷战却始终未能如愿?因为高科技的发展和军事技术的进步已使得这种游击战不再有效,至少不再是一种决定性的战争方式。在今天的战场上,谁拥有绝对的信息掌控权,谁就无疑能获得胜利。与美军相比,伊拉克人的战争,甚至包括俄罗斯的战争,实在太……太二十世纪了。

且不说他的评价是否恰当,单就事后才“诸葛亮”也有点让人不服气。

另一位解放军一级专家,中央电视台首席军事评论员张照忠就没那么运气了。他是现场讲解,没有事后“诸葛亮”的机会。他竟全然不知半年前美军的那场轰轰烈烈的军事战略转型运动, 面对美军一反常态的行动,他老人家仍然念叨着马上就要给美军一个“地雷战”,“地道战”和“人民战争”。。。还说什么萨达姆深受伊拉克人民热爱云云。

观众气愤地说:作为一个军事专家,连基本的军事常识都不懂,说出一些让人耻笑的话来,真不敢想象,在这样的所谓专家的“误导”下,他们的学生,也就是我军未来的指挥员,该怎样去保卫国家。

另有观众指出,以前我们光听说有“纸上谈兵”这样的典故,没想到现在真有这样的人,这可真是马谡重生,赵括再现啊!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军事“专家”,前景堪忧啊!从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一直到伊拉克,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现丑,愚弄着广大群众。上次,他说,阿富汗不是科索沃,游击战经验丰富,山多地广、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美军很难获胜;这次,他说,伊拉克不是阿富汗,伊拥有强大的共和国卫队和多年作战经验,气候环境恶劣,美军很难取胜,下次他们还会说,朝鲜不是伊拉克,有100万大军和光荣革命传统!他们不能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糊弄广大观众,把我们当猴耍啊!

笔者就这个战例谈谈自己的看法,事实上每种战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打击敌人。

1)苏联有令人吃惊的军事工业,重武器多。往往双方兵力相当,且都在明处。在发起进攻前部队呆在战壕里,总攻时万炮齐发,将敌人阵脚打乱,步兵一个冲锋就能占领对方阵地。

2)对比苏联的战法,毛泽东的战法可以说是一个军事上的革命。毛的军队从人数到装备往往处于劣势,也没有重炮,打不起苏联式的阵地战。就必须“在运动中充分调动敌人,寻找有利战机。用数倍于敌人之兵力包围其一部,力求全歼”,“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鲍威尔”式的作战样式是毛式战法的美国版,只是因为他有绝对优势,不需要在“运动中充分调动敌人”。

4)“拉姆斯菲尔德”式战法与“鲍威尔”式战法没有实质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鲍式”作战样式仍是传统的战争打 法,即更重视集中优势兵力夺取战争的胜利;而当了几年公司经理的他,更从效率上来考虑。认为飞机的作战威力远大于步兵,是更大的“集中优势兵力”。所以宁可多用飞机,导弹和精确炸弹来代替步兵,把步兵减少到最低限度。依仗着自己强大的空军力量,步兵由原来的主要战力变成只用来侦察核实敌人的位置,兵力,然后用机载导弹,炸弹和机载炮消灭。

另外,“拉姆斯菲尔德”非常重视利用武器在射程上的差异,视觉的限制和火力的差异。就是我能打着你, 你打不着我。一句话,打美式的“不对称”战争。

再一个就是把“孙子兵法”用到现代战争:利用媒体造势, 施行战略孤立,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分化瓦解"等.

值得一提的是, 戏剧性的4月6日-7日,美军在攻击了巴格达萨达姆国际机场后,主动出击,美军一个加强了步兵的装甲营攻入巴格达市内,在世界战争史上攻城一方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发动突然袭击攻入城内的战例非常罕见,说戏剧性,主要是说美军攻入城内之后,媒体报道指出伊军以轻武器进行了正面抵抗,用轻武器射击装甲目标的自然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即便守军拥有RPG火箭筒一类的反装甲武器,从正面也威胁不了美军的M1A1、A2主战坦克,手法非常不专业,由此可见,参加抵抗的伊军并非正规部队而很可能是民兵或训练有限的准军事部队,可见对于美军这次在巴格达市中心进行的“战车巡游”伊军方面是相当配合的,在观众看来一个一直决心打巷战的守军配合敌方进行一次入城巡游更是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战争活剧。

其实, 这正是“拉姆斯菲尔德”式战法的经典之作. 用一个步兵的装甲营作"鱼饵"来"引蛇出动", 然后联络飞机摧毁地面敌人. 由于对伊拉克进行重武器禁运, 对美军的M1A1、A2主战坦克来说, 它不会遇到任何威胁.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出动了55万兵力,147名士兵阵亡,持续42天。而此次,美军仅用了21天就攻下了巴格达 ,投入兵力只有12万,117人阵亡。拉姆斯菲尔德的巨大成绩让海湾战争的指挥者——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现任美国国务 卿科林·鲍威尔将军黯然失色。

  美国副总统切尼因此赞扬道:“这是历史上最出色的军事行动。”

  美国列克星顿研究所的军事专家丹尼尔·古尔分析道:“毫无疑问,拉姆斯菲尔德一直以来所主张的军事思想在伊拉克战 场上得到了验证。可以确定,战后的拉姆斯菲尔德将拥有更加巨大的影响力,将更加坚定地推行其军事改革理念。”这些理 念包括:

  ·由文职官员统筹战争计划和指挥,当然不需要制定具体的打击目标——像林登·约翰逊总统在越战时做的那样,而是找到 正确的战地将领——比如弗兰克斯。

  ·速度与机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乔治·巴顿上将,放弃全面的常规战斗,确定巴格达为核心目标,丢弃其他城市 ,直捣黄龙。

  ·灵活。原定开辟北方战线的第四机步师在战争打响后担负起保护南部油井设备的任务。

  ·突出使用特种部队和精确的空中打击,各种兵种进行前所未有的合作。军事专家认为,这种“融合”可以减少战事对人 力和武器装备的重置,充分证明了拉氏的“绝对优势打击力量”与五角大楼曾经坚持的“绝对优势兵力”理论的区别所在。

  ·运用高精尖科技技术,例如借助无人驾驶侦察机拍摄的战区实时照片,帮助指挥者更好地掌握战斗进程。

(三)美军三军都需要转型

  按照布什政府的说法,爆发于去年3月20日的伊拉克战争,其主体军事行动于当年5月1日即告结束。掐指算来,美军部 队从打响第一枪到把对手(萨达姆政权)彻底瓦解只用了41天时间。这一“战绩”令拉姆斯菲尔德等美国新军事变革的推动者们 着实感到欢欣鼓舞。他们认为,通过旷日持久的大规模全面战争来达成美国战略目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想从军事上打倒 对方也许最多只需要70天时间……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最近向美军下达了向“10─30─30战略构想”过渡的任务。这一构想的实质是,在美国政府做出 在某个地区动用武力的决定后,美军要能在10天之内部署到战区,在30天之内打败敌人,并且使其无力在可预见的将来恢复 有组织的反击,此后30天内,要有能力再迎战另一个敌人。这一构想是在美国新军事战略的牵引下提出的,必将对美军未来 建设和作战带来深远影响。

  美国最新军事战略的延伸

  “9·11”事件后,美国改变了以往“轻国内,重国外”的军事战略,转而实行“内外并重”的军事战略方针。根据军事战略需 要,美军将担负“维持本土防御,在4个战区提供前沿威慑,可同时迅速击败两个侵略者,并在其中的一场冲突中赢得决定性 胜利”的任务。“10─30─30”战略构想可以说是美国近来出台的一系列新军事战略的延伸。

  放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

  美国把克林顿时期的军事战略归结为“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地区性战争”,其假设是美国可能同时面临像伊拉 克和朝鲜这样的两个国家同时发起军事挑战。现在的布什政府认为,伊拉克和朝鲜的军事威胁已大幅降低,与他们同时作战 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备标准与现实威胁不适应。根据新的“10─30─30”战略构想,即两个月加10 天打完一场战争,美国在一年内起码可以打5场战争。

  为核武器松绑

  美国的军事战略重点转移到亚太地区之后,布什政府很快又抛出了所谓的“邪恶轴心”理论,将伊拉克、伊朗和朝鲜列为 所谓的“邪恶轴心”,并且抛出为核武器松绑的政策。在美国的《核态势评估》报告中,布什政府下令国防部制定在紧急情况 下使用核武器的计划,美国军方同时还研制了适用于一些特定战地情况的小型战术核武器。美国军方甚至列出了3种可能动 用核武器的紧急情况,这包括:对付那些非核武器无法摧毁的目标;美国受到核生化武器的攻击时进行报复;应对出人意料 的军事趋势的发展。在“10─30─30”战略构想中,美军认为,核武器正日益变成普通的作战武器。

  强调本土防御

  “9·11”事件是战后美国本土遭受的最大的袭击,它使美国人感到本土并不安全。因此布什政府认为,美国武装力量的首 要任务是保卫美国免受一切形式的攻击。布什政府还提出美军新的战略任务:保卫美国的安全;在关键的前沿地区慑止侵略 行为;在同时发生的大规模冲突中迅速取胜;实施数量有限的小规模应急作战等。五角大楼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则指出 ,为了防止恐怖事件的再次发生,美军要将保卫本土作为其首要任务,强调建立一支“轻型、机动、更具打击力”的军队,以 对付恐怖组织或敌对国家的突然袭击。“10─30─30”战略构想可以认为是这一战略的具体化延续。

  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

  布什政府提出要在全球范围内对恐怖分子和其他可能拥有化学、生物及核武器的少数“敌对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 ,并且将其称为“主动式防卫”,说白了就是,大规模报复的威慑战略对于难见踪影的恐怖主义组织来说毫无作用,如果等到 恐怖威胁明确时再做出反应为时已晚,因此美国必须主动出击,打乱恐怖分子的计划,在恐怖威胁形成之前就将其消除。“ 10─30─30”战略构想则很显然可使美军在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中具备快速反应和全球迅速到达能力。

  海外兵力预先配置,机动存在


  美军认为,要实现“10─30─30”战略构想,在一些主要战略方向实施兵器装备的预先配置和机动存在十分必要。一旦某个 地区发生战争,美军利用在这一地区预置的兵器装备迅速投入战斗,从而把陆、海、空军的作战反应时间从以往的几个月缩 短到几天甚至几小时。

  所谓兵器装备的预先配置,就是在一些海外基地中预先配置相当数量的武器装备,以极少的兵力进行日常的维护和驻守 。当危机发生时,美军采取快捷的运输方式将人员从本土运送到危机地区,人员与预先配置在当地的武器装备相结合,迅速 在危机地区形成战斗力。在去年的伊拉克战争之前,美军就是以这种模式实现了在海湾地区军事能力的迅速扩充。

  目前美军在海外大约预置了2个陆军师(在欧洲)、4个陆战远征旅(挪威、关岛、迪戈加西亚岛和大西洋各一个)的兵器装 备。另外,美军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部署了13艘“海上机动预置舰”。这些舰船上装载了3个陆战远征旅的装备物资 ,只需1至7天便可到达朝鲜或中东地区,大大提高了危机反应速度。美军把这种存在方式称为“机动存在”,也称为“通道式 存在”。当前,美国在中亚、东南亚、东欧等地区的一些军事存在都是这种性质。

  三军都需要转型

  据美军方资深官员透露,未来美国三军在制定作战构想和投资方案时,都要以是否有助于达成“10─30─30”战略构想为标 准。空军必须加强战略运输能力,陆军必须变得轻巧快速,而海军和陆战队要发展新型战舰,以便在结合现有的舰队之后, 能形成海上基地,具有对陆地投射火力和运送地面部队的能力。“10─30─30”战略构想将成为衡量美三军转型的准绳。

  陆军迈向“目标部队”

  美国陆军转型时将对部队编制体制分阶段进行结构性调整,至2031年将使陆军战斗部队全部转变为精干的“目标部队”。 美陆军现在每个师的编制为1.5万至2万人,而“目标部队”编制将缩减为5000人。这些部队将实行轮换方式,在和平时期“目 标部队”中必有三分之一保持戒备状态,以便随时部署。

  由于“目标部队”与以前的陆军师相比人数大量减少,没有庞大的指挥机关,部队的机动能力大大提高。届时,“目标部 队”将成为美国陆军的主力,它能在96小时内将相当于现在1个旅的兵力部署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在120小时内将相当于1个 师的兵力部署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

  海军建设“离岸基地”

  海外运输力量也是美军应付海外危机的关键。美国目前的海外运输能力只有1991年海湾战争时的75%,兵力投送能力不 足,对危机的反应速度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为减少对国外军事基地的依赖,美国海军提出了建设“离岸基地”的计划。 “离岸基地”是由多种模块组成的海上浮动建筑物,可以根据作战任务的需要灵活调整配置,为远征部队提供全方位的联合作 战平台。

  例如,在战争开始时的空袭阶段,它可以变成一个“海上机场”,起降各种战斗轰炸机;当两栖作战开始后,登陆部队还 可以从“离岸基地”内部乘气垫船、登陆艇等实施抢滩登陆。如果这项计划付诸实施,到2010年至2015年,美国将拥有有史以 来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漂浮建筑物,美军后勤补给线将大大缩短,使美国军队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能实施有效的海上作战。

  空军要能够“全球打击”

  美军认为,空军的转型主要体现在调整编制体制上,确立“全球打击特遣队”概念和重组远征航空航天部队。经过改组, 美国空军将部队分为“基本型”、“应急型”与“机动型”3种类型,并最终将组建和部署17支“航空航天远征部队”,依靠先进技 术创造对对手总体上的非对称优势,能够向任何有威胁的遥远战场投送美军部队。这些新的作战概念一经确立并得到发展, 将使美国空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全球侦察与打击能力。

(四)“夏季脉动04”演习

拉氏的“极限战斗力”的思想的优越性在陆战中得到了证实,那么海战哪? 大海战哪?

这就是“夏季脉动04”演习的由来. 据我所知, 拉姆斯菲尔德从不乱花五角大楼一分钱, 这次竟奢侈地开来七个航母舰队, 其中必有内情. 联想到他去年11月开始他就任国防部长3年来的首次日本、韩国之行而没去中国, 这里是不是有点...

我并非是无故乱猜, 按以往惯例, 他到哪里防问, 那附近一年内就可能发生战争, 他绝不是那种化公款旅游的人!

这是伊战以来美军航母舰队最大规模的集结行动——7个航母战斗群4万名官兵从6月5日起开始举行长达两个月的“夏季脉动 04”大规模海上协同作战演习,并且还将与欧、亚、非洲的盟国舰队联合操练。据英国《卫报》消息,参加演习的美军航母 有:“杜鲁门”号、“华盛顿”号、“企业”号、“斯坦尼斯”号、“小鹰”号、“肯尼迪”号以及最新编入海军服役的“里根”号。对于 如此大规模操演的目的,美国五角大楼称,美军将在这次演习中首次检验其于去年12月公布的舰队紧急反应计划,即长期保 持7个航母战斗群同时部署的能力。但,这次淹没在太平洋波涛中的军演真正目的是……

“夏季脉动04”正式上演

  美海军的杜鲁门号航母2日悄悄驶离了诺福克港,前往夏威夷参加一个5日开始的、代号为“夏季脉动04”的海上演习。这 标志着美国海军新舰队反应计划正式开始。

  用美海军部长戈登·英格兰的话说,同时将7艘航母部署到世界各地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在几年前美海军只能同时部署 2艘航母。这次演习也是美海军新舰队反应计划的首次演习。

  此次大规模演习从5日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此次演习涉及训练内容众多,其中包括航母打击大队在全球水域的同步部 署演练。“夏季脉动04”演习科目将包括航母战群部署、水面联合作战、反潜战与潜艇战、海空联合作战、海陆空立体作战、 多国协同作战、官兵高级训练和港口访问等等。

  在这个“舰队反应计划”的框架下,美海军可在不到30天时间内向全球部署六个舰母打击大队,以支援紧急作战任务;可 在3个月之内部署另外两个舰母打击大队以加强最初部署的反应部队或与其进行轮换;可在全球其它地区保持军事存在,或 在其它危机地区支援军事作战行动。“夏季脉动04”演习还将演练部队后勤支援和海岸基础设施作战应急能力,以满足美海军 各种水面作战行动需求,检验并强化美海军21世纪海上力量战略作战概念,同时提高美海军与盟国部队和美军其它军种协同 作战能力。

行动让水兵们很反感

  全球安全组织的一名负责人称,这种新的航母部署方式与美国在20世纪的部署方式截然不同。杜鲁门号航母的指挥官格 鲁特豪森则称,新计划使部署时间表更加不可预测,而这是9·11事件后美海军一个必要的变化。他还称,恐怖分子喜欢可预 测性,而如果美海军在部署日程表中加入不可预测性,它将让恐怖分子难以确定什么时候发动袭击。

  可是这也意味着士兵们早已定好的个人计划会被打乱。“杜鲁门”号上的一级士官托尼·赖斯抱怨说:“……没人喜欢这样。 但作为水手你只能去适合它。因为长官教导我们要灵活地迎接那些意料之外的事情。”

  “舰队反应计划”打破了美国海军长期以来的航母部署传统。在20世纪,一艘航母要远赴海外执勤6个月,之后返回美国 本土修整18个月。在此期间,舰上水手进入海军学院学习,而航母则进行检查及维护。这样一来,每艘航母在每两年的循环 周期中只有6个月的作战能力。

军演体现拉氏军事思想

  “夏季脉动04”演习所操练的21世纪美国海军新战法并没有脱离拉姆斯菲尔德“极限战斗力”思想的框架。事实上,拉姆斯 菲尔德不久前还提出了美军“10―30―30”的新军事战略———10天部署军队,用30天的时间进行战斗,然后再用30天重组部队。

  对于拉氏的“极限战斗力”的思想到底可不可行,各方有争论。素以“铁腕没商量”而出名的美防长拉姆斯菲尔德对美军改 革出重拳,其本质就是在“不增加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大规模提升美军的全面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拉姆斯菲尔德将要求五角大楼的其他部长,陆、海、空三军部长,军兵种司令提出美军在全球部署日益频 繁、美军作战兵力日渐薄弱的情况下如何用好兵的设想。依据这一根本原则,美军惟一能做的就是挖潜———挖掘美军的潜在 作战能力。然而,这种做法带来的恶果是:正在服役的士兵觉得“忍耐到了极点”,容易产生怠战的情绪,而潜在的兵员又对 部队望而生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不少军事分析家认为,拉氏这种“极限战斗力”的思想恐怕“长不了”。

美航母群为何布阵太平洋?

  美国调遣12艘航母舰队中的7艘在太平洋地区展开空前规模的“夏季脉动04”海上演习,掀起滚滚波涛,引来亚太地区乃 至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此举究竟意欲何为?分析人士认为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这是布什政府向国际社会炫示其强大军事实力的一场超级“军事秀”。

  布什政府,在其四年任期内发动了两场声势浩大的地区战争,拔掉了塔利班政权和萨达姆王朝。但美国也遭受了两次重 大创伤,一为9·11恐怖袭击,一为伊战后愈陷愈深的泥潭。但布什及其鹰派阁僚早就清楚地认识到,在当前美国安全战略发 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他们所主导的外交政策只要贴上“保卫国家安全”的标签,就能赢得争取人心的筹码。

  而眼下,在美国迟迟难以从伊拉克脱身,新一届总统大选又日渐逼近的时候,布什政府尤其要向美国选民乃至世界各国 做出这样的姿态:恐怖活动不会吓倒美国!而之所以选择航母群,不仅是因为它最能代表美国的军力,而且还将令人信服地 说明布什政府在武装力量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其二,此次航母演习发出了美国军事战略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信号。

  目前在亚太地区,对美国安全战略构成最大挑战的无疑是朝鲜半岛危机。美朝之间围绕着朝鲜核问题的较量几度激化, 而核扩散是美国眼下非常敏感与关注的安全问题。此外,近年来国际恐怖组织在南亚、东南亚一带建立了错综复杂的盘踞据 点,对美国国家安全利益构成重大威胁,成为美国反恐行动的重要战场。还有,台海局势的变幻叵测、印巴之间的恩恩怨怨 ,以及东南亚“黄金水道”马六甲海峡愈演愈烈的海盗活动,无不牵动着美国的中枢神经。所以,美国将其军事战略中心向亚 太地区转移势在必行。而此次美国航母群集结在太平洋、特别是西太平洋为中心进行的军事演习,很大程度上是五角大楼在 该地区的一次“试水”。

(五)五角大楼的新地图

“为什么美军可以一年打赢几次类似伊拉克这样的战争,却无法成功地操作一次占领?”伊拉克的窘境,迫使美军不得不反思 自海湾战争以来的现代战争理念。而出身于旁门左道的海军学院教师托马斯·巴纳特,无疑使这一反思具有了戏剧化的色彩 。他的理念会成为美军下一代军事战略和国际战略的蓝图吗?

  托马斯·巴纳特及其新著《五角大楼的新地图》,近来令美国朝野震动。如果继续现在的好运的话,巴纳特的设想不仅 可能成为美国未来战略的蓝图,而且将重塑美国与世界的关系。巴纳特最能吸引中国人目光之处,还在于他大声呼唤21世纪 的中美联盟。

  未来美军的“构想者”

  对美军转型的思考,因为“9·11”而迫切起来。“9·11”之后,美国国防部根据拉姆斯菲尔德的指令成立一个军队转型办 公室,集中精力研究如何改造美军。而办公室的负责人Arthur Cebrowski中将——2001年时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院长,立即找 到在该校的托马斯·巴纳特,请他帮助构想后“9·11”时代的美军。

  41岁的巴纳特,目前在罗得岛的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争分析系任教。他的经历颇为特别:1980年代中期,曾就读于列宁 格勒国立大学,后来在哈佛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等课程,19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就职于联邦**资助的海军分析中心。这 番经历在美军内部完全是左道旁门,属于边缘的边缘。但是从历史上看,美军一直有从意想不到的地方汲取思想、塑造其未 来战略的先例。比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默默无闻的五角大楼分析家安德鲁·马歇尔,他提出高精度炸弹、无人驾驶飞 机、无线通讯将会引起战争革命,使美国能够从远距离摧毁敌人。这一思想最终被应用于海湾战争、科索沃乃至阿富汗战争 和伊拉克战争,彻底改变了现代战争的概念,塑造了美军天下无敌的巨无霸形象。

  然而,美军目前在伊拉克意想不到的困境,迫使美国不得不思考新的战争理念。这也许是巴纳特一下子走红的原因。其 实,这位边缘的教书匠并非没有来头。1998年,他曾作出可怕的Y2K的预言——华尔街被迫关闭一个星期,枪战、种族仇杀、 抗抑郁症的药品的销量都会全面上升;美军突然发现自己陷入广泛蔓延于发展中国家的战争之中而不能自拔。进入新的千年 后,最初什么也没有发生,这让人觉得他似乎有些神经兮兮,但“9·11”后的事态开始让人们对他另眼相看。

  如今,巴纳特著书立说,《五角大楼的新地图》一书被杂志广为转载。在不同的场合,他已经作了100多次演讲,并且 多次给五角大楼的高层集中讲课。

  现在,美军的上上下下,不管支持还是反对,都在讨论他的思想。拉姆斯菲尔德对他的理念还没有公开表态,但据说是 非常感兴趣。随着伊战进入僵局,他又频频出现在各大电视新闻网上,成了公众战争分析家,与当年从不显山露水的安德鲁 大异其趣。无怪乎有人说他是目前在重新塑造美军的问题上最有影响的人物。

  巴纳特的主要思想,可以简述如下:

  在冷战后,世界上的国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核心国家”,如美国、欧洲、中国、印度等等。这些国家是国际社会的 成员,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迅速整合。另一类则是所谓“断层国家”。这类国家要么拒绝融入主流国际社会,如沙特阿拉伯和 伊朗,要么因为没有****或种种内部危机无法融入国际社会,如伊拉克、阿富汗、索马里以及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区。这些 “断层国家”是滋生苦难、压迫、恐怖主义、疾病的温床。这样的两类国家显然无法隔绝开来。

  面对这样的世界,美国需要两种军队。一种是“利维坦”式的军队,由潜艇、远程轰炸机和训练有素的士兵组成。这一部 队当然以现有的美军为原型。借“利维坦”之名“利维坦”是圣经《约伯记》中的怪兽。17世纪英国政治哲学家霍布斯用它来 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是人类为了摆脱相互恐惧,摆脱自相残杀的“自然状态”,自愿出让一部分自己的权力,而造就的庞大 的权力机器,大概是因为霍布斯笔下的“利维坦”,是一个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的专制政治权力。在巴纳特看来,冷战后的世 界秩序,显然需要美军这么一个“利维坦”来维持。

  另一种军队,则被称为“系统管理者部队”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Force。这支部队专门负责改造“断层国家”, 包括训练其保安力量、镇压反叛、重建基础设施如司法体系和电力网等等。这支部队由轻武装的士兵、海军陆战队、** 、司法、商业、国际发展等部门的官员组成。比起“利维坦”部队来,这支部队年龄更大,更加专业化,其使命是让一个四分 五裂的国家迅速恢复秩序、进入国际体系,并在必要的时刻能够应付武力冲突、保护自己。

  巴纳特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军没有及时转型,仍死守着“利维坦”式的传统军队。由于美国在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上的绝 对优势,过去那种超级大国间的决战已经不可能出现。拥有二流武力的国家也不敢和美国对抗。而全球化过程使各核心国家 在经济上互相依赖,利益交织,更不愿彼此打仗。但是,五角大楼在1990年代却挖空心思琢磨谁是下一个苏联,并最终锁定 了中国,为想象中的一场和中国的大战做准备,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结果,在军事上只有“利维坦”,没有“系统管理者”,面 对“9·11”后的世界措手不及,伊拉克就是一个教训。巴纳特曾借机教训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将领们说:“你们可以不费吹灰之 力地打赢两个或三个伊拉克战争,但你们却无法操作一个占领。”

  从这个立场上出发,巴纳特对布什**乃至新保守主义的看法非常矛盾。首先,他认为国际社会与恐怖主义的战争实际上 是“接轨”connecting与“脱节”disconnecting之争。恐怖主义者的目标,就是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主流国际社会脱 节,成为当年的阿富汗和现在的伊拉克。而“系统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迅速重建这些与世界脱节、支离破碎的国家,使其迅速 和主流国际社会接轨。一旦这些国家融入主流国际社会,恐怖主义就没有滋生的土壤。所以,他支持伊拉克战争,并发挥了 新保守主义的国家建设的理论。他认为中东和世界的关系,不应仅仅靠石油连接,而要在政治、经济上全面接轨,使中东的 老百姓从国际秩序中受益。因此,国际社会不能拿了石油就走。如果美国在伊拉克驻军10年左右,操作得当,使伊拉克迅速 建立与国际社会接轨制度,被萨达姆封闭在世界之外的伊拉克人就会拥抱新的国际秩序,其他中东国家也会连锁而动。

  但巴纳特毕竟是一个国际主义者,在他看来,反恐战争只能在世界整合的背景下才有意义,而这个世界整合,不能靠美 国自己完成。

  他多次批评布什**对伊战灾难性的操作,只认武力,致使战争越打,伊拉克越与世界脱节,恐怖主义者越得手。布什** 仅仅因为欧洲反战,就采取“原谅俄罗斯,无视德国,惩罚法国”的策略,在世界特别是欧洲把伊战塑造成“他们美国人的战 争,与我们无关”的形象,结果美国与世界脱节孤立,美军在伊拉克四面楚歌,甚至自己在和谁作战都搞不清楚。同时,在 国内为了反恐,通过“爱国法案”,侵犯公民权利,妨碍外国人入境,这又是一种“脱节”政策,等于顺着恐怖主义的胃口出牌 。反恐战争要赢,主流世界就必须走到一起,世界必须融合,美国应该是把大家撮合在一起的力量,而不是让世界脱节的力 量。

  世界“新核心”

  要整合世界,战争就必须“以其他一切事情为背景”,不能只以战争为背景谈战争,不能只当战时总统。巴纳特特别指出 ,中国目前的外交政策,比布什**的要复杂、有远见得多。在布什看来,所有国际事务都可以简化为反恐战争。中国领导人 则认识到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事情。对比一下布什和***2003年10月在澳大利亚议会的讲话就看得很清楚。在前后几天内听 了这两个演讲后,许多澳大利亚议员觉得中国代表着未来,美国则陷入过去不能自拔,一天到晚就知道打仗。

  在未来美国的联盟中,巴纳特特别重视中印俄等国家。他在评论西班牙“3·11”恐怖袭击导致执政党下台、新**从伊拉 克撤军时指出,欧洲国家对流血牺牲的承受力非常之弱。相比之下,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国家更加敢于牺牲,在这一 点上和美国更接近。从战略上看,欧洲国家对美国的苦斗会长期采取作壁上观的态度,反而是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可能 成为潜在的盟友。所以美国不能总想着怎么让欧洲人高兴,更要想着怎么满足中国、印度、俄罗斯的利益。这些国家和美国 可能形成国际“新核心”,这一核心比欧洲、日本代表的“旧核心”还要重要。

  具体到东亚,美国的政界、军方一直认为有两个火药桶:一是朝鲜半岛,一是台湾海峡。巴纳特则指出,2003年,韩国 的经济增长有40%是靠中国因素。日本的增长则有70%依赖中国。台湾经济则有90%靠中国大陆。未来东亚各国都要整合进中 国的巨大市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维持中国的稳定,将使中国领导人不愿意在台海冒险。所以美国要赶快帮助中国进行金 融和财政改革,以建设性的姿态维持台海和平。相比之下,朝鲜则最可能成为伊拉克之后的下一个麻烦。针对朝鲜半岛的危 局,美国的主要合作伙伴还是中国。美国应该在东亚建立一个包括中国在内的北约式军事联盟,成为维持这一地区稳定的基 石。

  与闭门设计秘密的新军事体系的安德鲁相比,巴纳特倡导军事革命的方式更加开放。当年安德鲁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属于 机密,因为他的战略思想侧重于军事技术层面。巴纳特则认为美军在“9·11”后的世界面临的主要不是军事技术的挑战,而 是政治的挑战。打赢战争不仅仅是赢得几个战役,而是能够重新塑造国际秩序。他的“系统管理者部队”的理念,其实接受了 拉姆斯菲尔德的战争思想,认为美军可以变得更加高技术、小巧机动,并发挥更大的效能。但在国际关系的问题上,他的“ 核心国家”与“断层国家”之争的理论,超越了冷战期间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超级大国之间对立的观念,把战争放在全球化的 政治、经济背景中来理解,认为核心与断层国家的冲突,远远比核心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冲突要重要。核心国家的共同利益 ,能够超越彼此之间的分歧。这就与新保守主义的道德纯净性分道扬镳。也正因为他的思想超越了军事技术层面,他就不像 安德鲁那样满足于为美军设计秘密的战略,而是出现在主要的媒体上,教育公众理解“9·11”后的新世界。

  目前,巴纳特的思想在美国正处于从异端、边缘走向主流的过程之中。像任何新理论一样,他在美国内部遇到顽强的抵 抗。一些美军将领依然对中国感到担心,认为巴纳特的战略思想一旦付诸实施,美国就可能被一场与中国这样的国家意想不 到的战争打得措手不及。另一些将领则认为所谓“系统管理者”的军队设计,低估了“断层国家”的军事实力。“系统管理者”的 轻武装,不足以应付激烈的武装冲突。不过,巴纳特的知音也越来越多。共和党议员、众议院军事委员会资深成员迈克·托 恩比利就公开承认,巴纳特思想塑造了他对中国、国际贸易、对外援助、国防等问题的认识。自从冷战结束后,美国还没有 形成一个能够超越两党政治的全球战略,他认为巴纳特的理论有助于形成两党的共识。

  巴纳特像其他军方人士一样,淡化自己的党派色彩。他赞扬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勇气”,又批评其操作上的失误,认 为布什连任后也未必能够摆脱目前这种过时的单边主义的战略思路。对于克里迎合民主党内反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竞选 口号,巴纳特也嗤之以鼻,认为那又是一种走向“脱节”之路。但克里对恐怖主义强硬的同时,坚持国际主义的外交路线,又 和巴纳特有不谋而合之处。2000年巴纳特投了戈尔的票,今年他认同谁还不得而知。不过,克里上台大概对实现他的主张更 为有利。他的思想,为美国新保守主义在伊拉克失败后提供了一种诱人的战略选择。

  但最为重要的是,巴纳特的多边国际主义的战略,需要在国际上有所回应才能在国内取得说服力。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 ,在他的战略构想中有重要的意义。他及时指出了“9·11”后的世界为美中合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会。因此,中国的“ 和平崛起”的理论,应该逐渐在国际关系层面进一步发展,和巴纳特的理论“接轨”,求同存异,使21世纪的中美关系,有一 个稳固的战略基础。在伊拉克问题上,中国应该充当美国的“诤友”,一方面要求美国放弃单边主义,一方面推动联合国将伊 拉克问题国际化。同时,在有联合国的授权下,中国要与美国合作,考虑向伊拉克派维和部队,并要求美国提供相应的军备 和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推动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而且在美国有求于人之时,伸出有条件的援助之手,使中美的军事合作升级 。这不仅对维持台海稳定、控制台独势力有重大的帮助,而且有助于中国的能源战略,为中国的崛起提供更牢靠的国际保障 。



(六)拉姆斯菲尔德的名言


 在发生了虐俘事件后,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已经在国会听证会上作出辩解。其巧言善辩的伶牙俐齿终究赢得 了总统布什本月10日的一句“你干得棒极了”。事实上,不仅布什对拉氏给予了认可,许多人都对他的言辞佩服得“五体投地” 。

  两名美国音乐人对美联社记者说,当他们听取了拉氏在国会的讲话后,终于再一次证实了自己先前的一个结论: 拉姆斯菲尔德实在是个词作家的料子,“他的讲话必须被编作歌曲”!

  事实上,来自旧金山的钢琴家兼作曲家布赖恩特•江早就已经为拉氏的言辞编曲;而女高音艾兰德•沃尔也已将这些歌曲 传唱。就在几天前,他俩的一张名为《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的诗与其他美国新创艺术歌曲》的歌曲合辑已经上市。

  合辑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歌莫过于《不知道》。获得英国语言学家的2003年度“不知所云奖”:

我总是对有关找不到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道很感兴趣,

据我们所知,
我们已经知道一些,
我们知道我们已经知道一些,
我们还知道,
我们有些并不知道,
也就是说,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我们还不知道,
但是,还有一些,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不知道,
这些我们不知道的,我们不知道。

  ———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2002年2月12日新闻发布会上语。

  那一次讲话,是拉姆斯菲尔德就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作的一次评估汇报。歌词并未作任何添加或删节。拉氏当时 这段话一出,就引起媒体哗然,因为这样的官方发布会实在少见。拉氏当时所说的“知道”与“不知道”,自然是指伊拉克的大 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过至今,战争临近收尾,那些不知道的似乎还是不知道。

  12日接受美联社采访时,布赖恩特•江说,“拉姆斯菲尔德每每发言,特别是脱稿即兴发言时所使用的辞藻分明是19世纪 歌剧的腔调和连句词,特别适合用作歌词。”

  “歌曲中,我们想表达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拉姆斯菲尔德一直在讲一个不严谨的故事———他竟然就这样把一场没 有理由的战争卖出手了,”自称不是“布什迷”的布赖恩特•江说,“使用经典的连句词是一种好方法。”

  如今,布赖恩特•江正准备将拉氏有关虐俘的辩解再作文章。

  目前,《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的诗与其他美国新创艺术歌曲》这张专辑的CD版本正在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试 播。

  当然,拉姆斯菲尔德本人已经得知自己歌曲问世的消息。

  “有人给了我一份,其中,一个甜美的女声在高唱我的新闻发布会,”拉姆斯菲尔德上月在美国报业新闻联合会会议上说 ,“现在,你们是否从中得知了整个世界的情况呢?”

  去年,美国幽默作家哈特•西利也曾将拉氏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一字不动地汇编成自由诗、十四行诗和韵体诗。此后 ,他将这些汇集成册,并冠以《情报诗: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的存在主义诗歌》的书名。

  布赖恩特•江在创作歌曲时,还曾考虑到是否可以使用其他美国政要的言论。但经过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布什的讲 话太空洞,而民主党总统竞选人约翰•克里的讲话太冗长。

  “公众人物的发言如果从艺术角度评判的话,布什的讲话就变得十分空洞无味,可以做成台历,”布赖恩特•江说,“我还 认为,约翰•克里的演讲可以作成长诗,至少唱45分钟。”

  有关拉姆斯菲尔德讲话的另外一首歌曲名为《发生》,其背景是,去年伊拉克战争前夕拉氏在五角大楼新闻发布会上受 记者提问“美国是否会发动伊拉克战争”。《发生》你们知道许多新闻,

  你们每天都被告知事实上没有发生的新闻,
  大家似乎也不觉得麻烦:把它们印刷成了报纸,
  于是,全世界便认为这些新闻真的发生了,
  其实,它们没有发生。每一个人都渴望获知这些新闻,在这些新闻还没有发生的时候。
  于是,全世界长期都在获知一些没有发生的新闻,
  其实,它们没有发生。我能告诉你们的是,它还没有发生,只是快发生了。


(七)后记

作为军人, 我个人对美利坚合众国的鹰派领袖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致以最高的敬意!

在他之前, 几乎所有的军事家都认为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只是以弱抗强的经典军事原则. 而唯有他能在理论上和实战中运用于强势一方, 战果令人瞩目.

可我们有个刘亚洲将军, 胸无一策, 对拉氏的战法佩服的五体投地, 但对拉姆斯菲尔德都佩服不已的毛泽东却不宵一瞧: "毛泽东凭直觉搞战略,虽不乏光彩,但终先天不足。他只游过江,没出过海。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牛皮大了去了! 别的不说, 毛泽东手下那么多留洋的, 哪个不对毛泽东敬佩不已啊, 你难道比周恩来, 邓小平还伟大?!

在央视节目中有这么一个镜头,嘉宾史玉柱对观众说他最崇拜毛泽东了,因为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针对这个曾经大名鼎鼎的经济名人的说话,台下有个年青军官向工作人员要了个唛,可能是尉级军官。他反驳史玉柱说:毛泽东的战略水平很低,如果你学习毛泽东思想,就一定会吃亏。大意是这样。尉级官也能对战功显赫的统帅口出大言,我当时心里想这年头军校是不是也给产业化了,这学员学的都是些什么垃圾?尽出白痴战略家。拉部长也不会瞧不起古罗马时代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吧。虽然汉尼拔那支上千年前的军队的攻击力,远不及他手下一个连。毛泽东才过世多少年呢?

对拉氏的战法我们要认真研究对策, 但也不要大惊小怪. 考屡到近期斗争的需要,近期的发展方向应是找出美军信息化战争体系的弱环,坚决的发展能有效的破坏这些弱环的手段,把美国人从信息化非接触战的梦幻中拉回近距的充满战争迷雾的常规战争中来,这才是近期可能打赢美军的一个出路。
  
  我们先来看看美军的信息化军队的关健组成部分--四大块;一全方位的侦查平台二,GPS(全球定位系统)三,数字化实时化网络化信息传输指挥系统四,高性能空中及地面武器平台。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只要我们能有效破坏其中一至两环,美军的信息化梦想就只能带进棺材去作了,目前看,一和二环节是教易破坏和干饶欺骗的,三环节以无线传输为基础,在技术上讲也是和被阻断和干饶的,四环节就是常规战的问题了,不必多说,我们本就具备破坏能力。因此,我要说的是,不必象刘亚洲那样谈虎色变,美军并非不可战胜。
  
  发展这些手段还有些好处一,发展破坏手段比起全面追赶美军信息化水平在技术上更可行,工程量更小,在经济上代价更小,在开发时间上更短。二,不会被美军的信息化作秀牵着鼻子走,反而,常规对抗中能扬我之长。
  
  在斗争中,弱方打赢的唯一可能是:决不按敌人制定的规则出牌;决不在敌人指定的平台上对抗,以我为主,牵着敌人的鼻子跟我走。
  
  我并不否认信息化是未来军队的趋势,但这是相对长期性的战略规化,并不能以次来否认面对迫在眉节的战争应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面对迫在眉节的战争,我认为有三个方面是我们能有效对抗美军同时也应作重加强的牌:

一,急剧扩展核武库,准备核威慑和核大战;
二,加强破坏信息化的技术手段
三,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在全球范围内破坏美国的地缘性军事和政治控制能力,制造热点, 以攻代守, 让美国无遐东顾。
四, 退出导弹技术控制条约, 武装美国的敌人.

我们可以看出, “极限战斗力”的思想并没有脱离毛泽东的军事理论. 我倒希望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能出任美军大元帅, 高手出场, 这戏才有看头...

(多援引报道和文章, 如有差错, 不负一切责任.)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朝核问题中的中美博奕
2003: 冷笑一声:保钓?还是算了吧!
2002: 21世纪,中国也许依然沉沦
2002: 苏德战争的爆发和情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