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俄媒曝光南斯拉夫击落美军F-117鲜为人知细节
送交者: 智商128 2014年03月26日01:23:13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据俄政府机关报《俄罗斯报》3月24日报道,15年前的今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将近20个国家,未经安理会授权,公然践踏国际法,悍然对南斯拉夫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对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尼什、波德戈里察和其他城市连续空袭78天,使用各种武器狂轰滥炸,肆意摧毁大量民用和军事设施,剥夺了 3000多人的生命,其中三分之二是平民。

  众所周知,北约的侵略导致南斯拉夫四分五裂,科索沃在美欧强权干涉下单方面独立。现在,克里米亚在俄军基本上没开一枪一弹,没有造成任何流血冲突 的情况下,通过全民公决脱乌入俄,却被西方政客指责违反国际法,他们毫不掩饰的虚伪只能令人惊讶。难道美英法德等国已经忘记,到底是谁寡廉鲜耻地使用违禁的集束炸弹、石墨炸弹,甚至是贫铀弹轰炸南斯拉夫,炸毁多瑙河大桥和电视中心大楼,炸死16名记者,而且还“误炸”中国大使馆,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的悲剧。

  现在贝尔格莱德米罗什大公街道上,当年被美军钻地炸弹炸毁的塞军总参谋部大楼,还能清醒地感受到北约侵略的痛苦。塞尔维亚第250地空导弹旅退役中校阿尼奇奇在总参大楼废墟附近的咖啡厅内,接受俄记者采访,披露了当年战争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正是他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指挥部队,使用苏制S-125防空导弹系统,成功击落美军大肆吹嘘的F-117隐形轰炸机,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维护国家主权,反击侵略的坚定决心。

  阿尼奇奇透露,在北约侵略战争爆发前夕,塞军司令部在3月23日22时左右宣布进入军事状态,所有军官返回部队驻地。他们掌握了北约必将发起攻击的准确情报。在开始轰炸前几个小时,他们已把人员和装备转移到备用阵地,以避免损失,防范第一波次打击。结果证明这项决定完全正确,在他们转移行军的过程中,以前的主阵地遭到巡航导弹打击,特意留下的仓库和假目标被摧毁。3月24日整夜他们都在行军,无法作战。第二天,技术装备在新阵地展开,进入完全战备状态。3 月25日晚八时开始传来空袭警报。3月26日他命令用4-5米长的原木伪装地空导弹营指挥所,第二天晚上就击落了美军的F-117。

  对于如何成功消灭似乎对雷达隐身的美军轰炸机的问题,阿尼奇奇解释说,他们使用的战术方法是首先摆设几个防空雷达辐射模拟器,为北约飞机制造陷阱,然后分析美军隐身飞机的飞行特点。结果发现,当天夜晚有三架该型飞机向他们的导弹阵地方向移动,它们来自南方,飞行航向完全冲着他们的模拟辐射源,任务就是摧毁防空连,因为这是北约优先轰炸目标。

  当晚20时之前,塞军准备好了陷阱。20时30分他走进营指挥所值班,十分钟后在雷达屏幕上看见3个目标。20时42分,经过三次尝试之后,终于锁定一架隐身飞机,成功将其击落。他们使用的是俄罗斯S-125M“涅瓦”防空导弹系统,总共发射了两枚导弹,其中一枚导弹锁定了目标,到达了目标所在区域,第二枚导弹脱靶。被击落的美军飞行员泽科中校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一枚导弹落空,从他身边呼啸而过,第二枚导弹命中了飞机。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是被第一枚导弹击中的。

 阿尼奇奇强调称,遗憾的是,这个情节遭到各种猜疑,塞尔维亚和国际社会都被误导了。在消灭美军隐身飞机时,营指挥所里共有两名指挥员。他到指挥所的时间是 20时30分,在他之前,另外一名指挥员佐尔坦-丹尼在18时至20时值班。战争结束后,丹尼声称多亏他做的改进才使S-125防空系统击落了美军F- 117。美国纪录片也指出,美军隐身轰炸机正是因为这项改进而被击落的。美军企图以此为自己辩解,声称他们当时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但是某个“能工巧匠” 改进了防空系统,这才意外击落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飞机。实际上,所有这些都不是事实。当时根本没有对防空系统进行任何改进。丹尼最后被迫收回自己说过的话,但这并不妨碍他后来会见被击落的美军飞行员,并在镜头前称呼这名屠杀塞尔维亚人民的美国人为“兄弟”。

  阿尼奇奇指出,在北约轰炸期间,他一直坚持写战事日记。战争结束10年后,他根据这本日记写了一本书,从地空导弹兵军官,以及在防空指挥所里观察敌人攻击的见证人的角度,描述这场战争。整个战争期间,他共下令向敌人发射了14枚导弹。他在书中描述的事件表明,哪怕是使用老旧的俄式武器,也能消灭美军F- 117隐身轰炸机和其他新型飞机。塞军在发给他的正式文件中指出,正是他指挥的地空导弹营击毁了美军F-117、F-16和B-2飞机各一架。

 根据塞军总参谋部的官方数据,总共有61枚导弹击中了敌军各型飞机,但是只有两架飞机坠毁在塞境内。因为塞领土非常狭窄,而北约飞机又在高空飞行,许多飞机被防空炮火击中后都能及时逃离,在邻国机场降落。

  阿尼奇奇强调,作为一名地空导弹兵军官,他最大的成就不仅是击落了美军隐身轰炸机F-117,而且还摧毁了美军一架B-2战略轰炸机。遗憾的是,他没有物证确认这个事实,美国也不承认这个损失。但是他们确信无疑,此事发生在5月19日夜晚至20日凌晨,被击落的B-2坠毁在克罗地亚森林里。

  对于价值20亿美元的B-2轰炸机一旦损失,相关消息能否掩饰得住的问题,塞军退役中校指出,读者可以自行判断:北约在5月21日停止了B-2的所有飞行,而战争却一直持续到6月10日,与此同时,北约空袭强度增加了30%。如果没有特殊事情发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另外还有目击者表示,北约部队当时从波斯尼亚进入克罗地亚,封锁了大片地区,然后用卡车运走了某些东西。甚至就连B-2可能坠落的克罗地亚森林的卫星图片后来也被特意抹黑。

  至于在遭到北约连续三个月的空袭之后,塞尔维亚夫是否仍有机会取得战争胜利的问题,阿尼奇奇坦承,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塞军许多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他所在的地空导弹营是贝尔格莱德对空防御作战中唯一坚持行动整整78天的分队。问题不在导弹上,他们有导弹,主要问题在于贝尔格莱德的环形防线被打破。他的部队负责掩护城北方向,其他方向无法设防,因此难以可靠防护首都。北约当时可能不知道这个情况,因为直到战争末期,他们的行动都非常谨慎,就像第一天空袭一样。北约在北部方向特别小心,因为正是在这个方向上,塞军击毁了北约3架飞机,击伤了另外一架飞机。

 阿尼奇奇透露,战后美国确实企图不惜一切代价抢走被击落的F-117隐身轰炸机残骸,但是未能得逞。而且更加鲜为人知的是,战后美军向塞军提出一系列问题,详细追问有关F-117被击毁的情况,包括塞军在什么距离发现目标,是否能在雷达上看到它空中加油的情况,从什么距离向它开火等等。而且还询问了有关 B-2轰炸机的问题,这也印证了它被击毁的事实。

  许多军事专家认为,如果塞军当时拥有更先进的武器,战争结果可能完全不同。阿尼奇奇对此表示,武器类型和人员训练水平当然起着巨大作用,这些因素可以制止任何侵略者。他相信,如果当时他们拥有S-300系统,那么这场战争可能就不会爆发。1999年春天塞军曾经试图从俄罗斯得到S-300。从5月起直到战争结束,塞军派出年轻军官赴俄进修,但是他们学习的是如何操作“山毛榉”,而不是S-300防空导弹系统。当然,北约也没想到塞军军官训练水平如此之高,原以为他们会像以前见识过的伊拉克和利比亚军官一样,远远不能完全掌握俄制防空系统的所有能力。

  阿尼奇奇确认,塞军防空部队拦截了不少“战斧”巡航导弹,摧毁了数十枚。这些导弹一直在低空飞行,使用地形规避系统。战前他们研究了“战斧”可能的攻击方案,预测了它们可能的飞近路径,推断它们将沿道路或河谷飞行,从而使用“箭-2M”系统组织了有效的对空防御。

  在击落美军隐身轰炸机之后,俄军将领立即前来了解情况。战争期间,塞军部队里也有俄军军官,他们的任务是收集各种情报信息。他指挥的导弹连里就有这样一名叫“维克多”的军官,对自己能和塞军一起作战感到非常兴奋。

  需要指出的是,俄军在对空防御作战方面有不同的观点,他们的出发点是自己拥有各种射高和射程的各型防空系统,能够互相掩护,交叉防御。而塞尔维亚的防空实力较为薄弱,敌人则来自四面八方,既来自亚得里亚海和地中海,也来自波斯尼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不过,这场战争教会俄美许多东西。美军明白,如果塞尔维亚使用过时的苏联武器都能给他们造成这样的损失,那么拥有最新武器系统的俄罗斯能够做到更多。俄军则认识到了俄制防空系统暴露出来的所有缺陷,随后在研制新型防空武器系统时加以改进。

  阿尼奇奇抱怨称,战后许多参战军官被迫退役,因为塞尔维亚人很难原谅别人的成功。战前他是一名优秀军官,战时他在防空导弹营指挥岗位上连续作战78天,被总统授予战争勋章,战后却遭到羞辱,作为中校却被任命到少校军官的职位上,因此他在服役期满后选择了立即退役。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3: 珍贵照片:抗战时中国女兵的英姿[图集]
2013: [黎阳] 意味深长:军人公开发表叛国言
2012: 东海纷争 日本不打自乱
2012: 评论:温家宝最悲情的宣示 点击大国总
2011: 美国轰炸利比亚,屠杀卡扎菲可能加速核
2011: 利比亚弃权!北京悔之已晚亡羊难以补牢
2010: 中国政府为何要污名化Google?
2010: 中国只有在海洋上强大才算真正崛起
2009: “美国不能倒下”--经济危机下华人爱国
2009: 没有他,中国将有两个“台湾” 而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