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俄媒曝光南斯拉夫擊落美軍F-117鮮為人知細節
送交者: 智商128 2014年03月26日01:23:1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據俄政府機關報《俄羅斯報》3月24日報道,15年前的今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將近20個國家,未經安理會授權,公然踐踏國際法,悍然對南斯拉夫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對貝爾格萊德、諾維薩德、尼什、波德戈里察和其他城市連續空襲78天,使用各種武器狂轟濫炸,肆意摧毀大量民用和軍事設施,剝奪了 3000多人的生命,其中三分之二是平民。

  眾所周知,北約的侵略導致南斯拉夫四分五裂,科索沃在美歐強權干涉下單方面獨立。現在,克里米亞在俄軍基本上沒開一槍一彈,沒有造成任何流血衝突 的情況下,通過全民公決脫烏入俄,卻被西方政客指責違反國際法,他們毫不掩飾的虛偽只能令人驚訝。難道美英法德等國已經忘記,到底是誰寡廉鮮恥地使用違禁的集束炸彈、石墨炸彈,甚至是貧鈾彈轟炸南斯拉夫,炸毀多瑙河大橋和電視中心大樓,炸死16名記者,而且還“誤炸”中國大使館,造成了大量平民傷亡的悲劇。

  現在貝爾格萊德米羅什大公街道上,當年被美軍鑽地炸彈炸毀的塞軍總參謀部大樓,還能清醒地感受到北約侵略的痛苦。塞爾維亞第250地空導彈旅退役中校阿尼奇奇在總參大樓廢墟附近的咖啡廳內,接受俄記者採訪,披露了當年戰爭中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正是他在戰爭爆發後的第三天,指揮部隊,使用蘇制S-125防空導彈系統,成功擊落美軍大肆吹噓的F-117隱形轟炸機,向世界展示了他們維護國家主權,反擊侵略的堅定決心。

  阿尼奇奇透露,在北約侵略戰爭爆發前夕,塞軍司令部在3月23日22時左右宣布進入軍事狀態,所有軍官返回部隊駐地。他們掌握了北約必將發起攻擊的準確情報。在開始轟炸前幾個小時,他們已把人員和裝備轉移到備用陣地,以避免損失,防範第一波次打擊。結果證明這項決定完全正確,在他們轉移行軍的過程中,以前的主陣地遭到巡航導彈打擊,特意留下的倉庫和假目標被摧毀。3月24日整夜他們都在行軍,無法作戰。第二天,技術裝備在新陣地展開,進入完全戰備狀態。3 月25日晚八時開始傳來空襲警報。3月26日他命令用4-5米長的原木偽裝地空導彈營指揮所,第二天晚上就擊落了美軍的F-117。

  對於如何成功消滅似乎對雷達隱身的美軍轟炸機的問題,阿尼奇奇解釋說,他們使用的戰術方法是首先擺設幾個防空雷達輻射模擬器,為北約飛機製造陷阱,然後分析美軍隱身飛機的飛行特點。結果發現,當天夜晚有三架該型飛機向他們的導彈陣地方向移動,它們來自南方,飛行航向完全衝着他們的模擬輻射源,任務就是摧毀防空連,因為這是北約優先轟炸目標。

  當晚20時之前,塞軍準備好了陷阱。20時30分他走進營指揮所值班,十分鐘後在雷達屏幕上看見3個目標。20時42分,經過三次嘗試之後,終於鎖定一架隱身飛機,成功將其擊落。他們使用的是俄羅斯S-125M“涅瓦”防空導彈系統,總共發射了兩枚導彈,其中一枚導彈鎖定了目標,到達了目標所在區域,第二枚導彈脫靶。被擊落的美軍飛行員澤科中校後來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第一枚導彈落空,從他身邊呼嘯而過,第二枚導彈命中了飛機。這是不正確的,因為他是被第一枚導彈擊中的。

 阿尼奇奇強調稱,遺憾的是,這個情節遭到各種猜疑,塞爾維亞和國際社會都被誤導了。在消滅美軍隱身飛機時,營指揮所里共有兩名指揮員。他到指揮所的時間是 20時30分,在他之前,另外一名指揮員佐爾坦-丹尼在18時至20時值班。戰爭結束後,丹尼聲稱多虧他做的改進才使S-125防空系統擊落了美軍F- 117。美國紀錄片也指出,美軍隱身轟炸機正是因為這項改進而被擊落的。美軍企圖以此為自己辯解,聲稱他們當時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但是某個“能工巧匠” 改進了防空系統,這才意外擊落了當時較為先進的飛機。實際上,所有這些都不是事實。當時根本沒有對防空系統進行任何改進。丹尼最後被迫收回自己說過的話,但這並不妨礙他後來會見被擊落的美軍飛行員,並在鏡頭前稱呼這名屠殺塞爾維亞人民的美國人為“兄弟”。

  阿尼奇奇指出,在北約轟炸期間,他一直堅持寫戰事日記。戰爭結束10年後,他根據這本日記寫了一本書,從地空導彈兵軍官,以及在防空指揮所里觀察敵人攻擊的見證人的角度,描述這場戰爭。整個戰爭期間,他共下令向敵人發射了14枚導彈。他在書中描述的事件表明,哪怕是使用老舊的俄式武器,也能消滅美軍F- 117隱身轟炸機和其他新型飛機。塞軍在發給他的正式文件中指出,正是他指揮的地空導彈營擊毀了美軍F-117、F-16和B-2飛機各一架。

 根據塞軍總參謀部的官方數據,總共有61枚導彈擊中了敵軍各型飛機,但是只有兩架飛機墜毀在塞境內。因為塞領土非常狹窄,而北約飛機又在高空飛行,許多飛機被防空炮火擊中後都能及時逃離,在鄰國機場降落。

  阿尼奇奇強調,作為一名地空導彈兵軍官,他最大的成就不僅是擊落了美軍隱身轟炸機F-117,而且還摧毀了美軍一架B-2戰略轟炸機。遺憾的是,他沒有物證確認這個事實,美國也不承認這個損失。但是他們確信無疑,此事發生在5月19日夜晚至20日凌晨,被擊落的B-2墜毀在克羅地亞森林裡。

  對於價值20億美元的B-2轟炸機一旦損失,相關消息能否掩飾得住的問題,塞軍退役中校指出,讀者可以自行判斷:北約在5月21日停止了B-2的所有飛行,而戰爭卻一直持續到6月10日,與此同時,北約空襲強度增加了30%。如果沒有特殊事情發生,為什麼要這樣做?另外還有目擊者表示,北約部隊當時從波斯尼亞進入克羅地亞,封鎖了大片地區,然後用卡車運走了某些東西。甚至就連B-2可能墜落的克羅地亞森林的衛星圖片後來也被特意抹黑。

  至於在遭到北約連續三個月的空襲之後,塞爾維亞夫是否仍有機會取得戰爭勝利的問題,阿尼奇奇坦承,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塞軍許多部隊遭受了重大損失。他所在的地空導彈營是貝爾格萊德對空防禦作戰中唯一堅持行動整整78天的分隊。問題不在導彈上,他們有導彈,主要問題在於貝爾格萊德的環形防線被打破。他的部隊負責掩護城北方向,其他方向無法設防,因此難以可靠防護首都。北約當時可能不知道這個情況,因為直到戰爭末期,他們的行動都非常謹慎,就像第一天空襲一樣。北約在北部方向特別小心,因為正是在這個方向上,塞軍擊毀了北約3架飛機,擊傷了另外一架飛機。

 阿尼奇奇透露,戰後美國確實企圖不惜一切代價搶走被擊落的F-117隱身轟炸機殘骸,但是未能得逞。而且更加鮮為人知的是,戰後美軍向塞軍提出一系列問題,詳細追問有關F-117被擊毀的情況,包括塞軍在什麼距離發現目標,是否能在雷達上看到它空中加油的情況,從什麼距離向它開火等等。而且還詢問了有關 B-2轟炸機的問題,這也印證了它被擊毀的事實。

  許多軍事專家認為,如果塞軍當時擁有更先進的武器,戰爭結果可能完全不同。阿尼奇奇對此表示,武器類型和人員訓練水平當然起着巨大作用,這些因素可以制止任何侵略者。他相信,如果當時他們擁有S-300系統,那麼這場戰爭可能就不會爆發。1999年春天塞軍曾經試圖從俄羅斯得到S-300。從5月起直到戰爭結束,塞軍派出年輕軍官赴俄進修,但是他們學習的是如何操作“山毛櫸”,而不是S-300防空導彈系統。當然,北約也沒想到塞軍軍官訓練水平如此之高,原以為他們會像以前見識過的伊拉克和利比亞軍官一樣,遠遠不能完全掌握俄制防空系統的所有能力。

  阿尼奇奇確認,塞軍防空部隊攔截了不少“戰斧”巡航導彈,摧毀了數十枚。這些導彈一直在低空飛行,使用地形規避系統。戰前他們研究了“戰斧”可能的攻擊方案,預測了它們可能的飛近路徑,推斷它們將沿道路或河谷飛行,從而使用“箭-2M”系統組織了有效的對空防禦。

  在擊落美軍隱身轟炸機之後,俄軍將領立即前來了解情況。戰爭期間,塞軍部隊裡也有俄軍軍官,他們的任務是收集各種情報信息。他指揮的導彈連里就有這樣一名叫“維克多”的軍官,對自己能和塞軍一起作戰感到非常興奮。

  需要指出的是,俄軍在對空防禦作戰方面有不同的觀點,他們的出發點是自己擁有各種射高和射程的各型防空系統,能夠互相掩護,交叉防禦。而塞爾維亞的防空實力較為薄弱,敵人則來自四面八方,既來自亞得里亞海和地中海,也來自波斯尼亞、克羅地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不過,這場戰爭教會俄美許多東西。美軍明白,如果塞爾維亞使用過時的蘇聯武器都能給他們造成這樣的損失,那麼擁有最新武器系統的俄羅斯能夠做到更多。俄軍則認識到了俄制防空系統暴露出來的所有缺陷,隨後在研製新型防空武器系統時加以改進。

  阿尼奇奇抱怨稱,戰後許多參戰軍官被迫退役,因為塞爾維亞人很難原諒別人的成功。戰前他是一名優秀軍官,戰時他在防空導彈營指揮崗位上連續作戰78天,被總統授予戰爭勳章,戰後卻遭到羞辱,作為中校卻被任命到少校軍官的職位上,因此他在服役期滿後選擇了立即退役。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珍貴照片:抗戰時中國女兵的英姿[圖集]
2013: [黎陽] 意味深長:軍人公開發表叛國言
2012: 東海紛爭 日本不打自亂
2012: 評論:溫家寶最悲情的宣示 點擊大國總
2011: 美國轟炸利比亞,屠殺卡扎菲可能加速核
2011: 利比亞棄權!北京悔之已晚亡羊難以補牢
2010: 中國政府為何要污名化Google?
2010: 中國只有在海洋上強大才算真正崛起
2009: “美國不能倒下”--經濟危機下華人愛國
2009: 沒有他,中國將有兩個“台灣” 而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