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军工战线默默奉献的同志们致敬!!(图文) |
送交者: 一剑破天 2014年04月30日19:58:17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
向军工战线默默奉献的同志们致敬!!两位何梁何利奖获得者的事迹简介首次公开了我国导弹防御技术的进展。 李陟,男,1961年9月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科技委主任,项目总设计师。长期从事防御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为我国防空导弹武器研制与精确制导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陟1961年09月22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从事国防航空事业的员工家庭,从小就受到国防科学技术的吸引,培养了对尖端国防装备的极大兴趣。1979年成为北京航空学院电子工程系的本科学生,到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又进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毕业后,进入航天科工集团(原航空航天部)二院二部从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 1990年从事北京仿真中心射频仿真系统研制工作,为了实现对目标模拟阵列系统的高精度合成角位置的工程控制,利用深厚的电磁理论功底,提出了近场效应误差修正理论与工程控制修正方法,突破了当时角位置精度达0.1毫弧度的国际先进水平,以自己短时间内的突出表现,赢得了单位的高度认可,并进入1993年度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射频目标仿真系统”获奖者之列,从事这项工作期间,逐步学习和认识了防空导弹末制导系统的理论与工程知识,成为了高级工程师。 1992年开始,从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电子对抗技术研究工作,充分利用仿真系统知识,提出了路馈闭环模拟末制导分布式对抗仿真系统的思路,成功研制了试验系统,项目获1996年度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期间更是系统研究和建立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理论与工程设计知识,成为了研究员。 1997年开始,从事一种全新体制的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体设计研究工作,从此开始了防空导弹的系统设计工作,在这一型号研制过程中,历了任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师、总设计师,这也是个人成长的关键过程。作为主要参加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全新制导体制的技术途径和工程实现方法,高精度时差测量定位、超宽带寻的探测和多模复合制导、固体冲压组合动力长时间巡航飞行等,系统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项目预先研究成果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开始,针对中远程拦截现代空袭飞机的世界性难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制导探测体制,用于防空导弹系统设计,获取目标高精度三维测量信息,实现了对远距目标测角优于3′、测距优于30米的高精度探测能力,系统解决了对现代飞机目标的有效探测、制导、拦截等国防重大现实问题,项目获得了多项国防发明专利。 2006年开始,出任动能反导试验系统总设计师,从系统方案设计开始,到完成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主持了全过程的研制工作,突破了总体设计、高性能光学成像寻的制导、快响应制导控制、目标特性与空间干扰环境认识等四大关键技术,取得重大技术验证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对我国防御技术领域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解决了武器试验系统总体设计难题:反导系统庞大,弹头目标速度很快,可达每秒数公里,对其实施有效拦截必须保证系统反应快速,导弹飞行高速,制导控制敏捷,拦截打击精确,整个作战区间上千公里,这就要求必须设计一个高效、协调、精密的反导系统。为此,提出了系统总体方案,选择并决策了主要技术途径,包括采用某项目成熟飞行器(注:2007年反卫试验用的KKV),改进红外成像寻的制导技术,采用复合制导体制,提高制导控制系统快速响应性能,以适应反导交战快速性要求的系统方案;突出工程可实现性,提出了指标体系分解、精度链分配、作战信息流程设计方法,明确了目标特性与空间环境效应研究重点;组织完成了技术攻关,成功研制了武器试验系统,验证了系统设计方法和核心技术,在2010年首次进行了飞行试验(注:2010年1月11日,我国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实现了弹头目标的成功拦截,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 二是组织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针对寻的制导技术,提出利用帧间相关处理和系统运动特征参数滤波的概念,实现太空背景干扰的有效抑制;提出利用飞行器自身运动特性,通过控制系统设计,形成抑制红外导引头自身大量盲元对远程小目标检测影响的思路,保证了点状小目标的远程检测;针对敏感器件环境适应难题,通过分析导弹的冲击、振动工况,决策了通过结构设计调整,消除局部共振效应,保证红外导引头的精密跟踪性能。针对目标特性模型验证难题,提出利用弹头目标表面温度动态检测、地面红外测量和目标标校球联合测校方法,首次获得了完整准确的弹头目标红外特性和可信的模型计算方法,达成了有效评估导弹对目标的检测跟踪性能条件。(注:拦截的是与弹体分离的弹头目标) 三是在试验技术方面:提出并决策了包括靶场飞试状态在内的全部试验进程设计,保证在控制进度、经费的基础上,实现系统性能验证的有效覆盖,其中包括以动态冲击试验加半实物仿真试验覆盖动态悬空试验的措施、靶场大交会角拦截以解决靶场安全区控制的矛盾等重大难题。 项目获2011年度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 2006年,任国家973某项目技术首席。针对国内新一代防空导弹为实现大气层内反战术弹道导弹的高精度制导技术能力,在末制导系统中首次引入燃气直接侧向力控制技术,所面临的全新基础问题,论证、选择并决策了研究方向,明确了直接侧向力与气动力复合控制研究方法体系、侧向喷流气动干扰机理分析方法、侧向喷流气动干扰效应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方法、直接侧向力与气动力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方法、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和非线性修正相结合的直接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方法、基于滑模控制和有限时间收敛的高精度导引方法六大基础问题。率领团队,提出并创建了一套基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风洞试验及数学仿真的侧喷干扰建模方法、直接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方法、高精度末端综合导引策略与方法,为解决新一代防空导弹精确制导控制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本项目研究成果获2011年度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应用于多个型号任务。 李陟总师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精神,历经多型号研制锻炼,始终站在当代国防技术前沿,解决了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取得了重大的系统性、创新性成果,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效益和政治效益,为国防武器装备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荣获2012年度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他同时还非常注重科研团队和科技人才培养,潜心育人,无私传授,主编了《防空导弹直接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技术》专著,培养了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0人,带出了一批杰出青年专家和一支核心骨干人才队伍。 http://www.hlhl.org.cn/news/findnews/showsub.asp?id=1298 陈定昌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分别排名第一、第二和第十九;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并先后获得部委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拥有国防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学术成就和贡献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体系攻防和体系对抗技术与应用 针对国际上新军事理论和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在1986年提出了现代化战争已经从单个武器系统对单个武器系统作战演变成“体系对体系”的对抗,例如空袭兵器有机地组成了空袭体系并与防空兵器组成的有机体系之间的对抗,开展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工作,提出了物理极限分析方法,筹建并推动了体系级仿真实验室建设,提出体系对抗中主战兵器不能隔代,应加速高新技术主战兵器发展,并应发展抗毁能力强的分布式指挥作战系统的结论,为海湾战争所验证。后续组织和主持一系列的体系顶层设计和攻防对抗体系研究,提出并规划了多个系统的发展,是基本型系列化发展道路的早期推动者之一,所提出的“三个空域四个系列”被沿用至今。 二、高精度激光雷达技术与应用 在钱学森领导下,作为我国首台高精度激光雷达的发起人之一,任激光雷达联合总体组组长,参加研制工作,1967年提出激光后向回波相对无线电波后向散射来说存在“增益”,可以降低发射能量要求,这个发现国外到20世纪70年代才发表相应结论,解决了一个原理难题。随即参加完成激光大气抖动测量、四象限四元硅探测器跟踪特性和窄带滤光片天空背景辐射噪声有效抑制等攻关工作,组织并完成了大口径跟踪接收望远镜和高精度转台研制,以及国内首台钕玻璃高重激光器和CO2激光器研制,建成了国内首台大型激光雷达,在飞行目标跟踪试验中,跟踪精度比设计指标提高近7倍,后应用于地球动力卫星合作目标测量,测量距离达到了5000 km以上。 三、高精度探测与制导技术与应用 1980年系统分析了毫米波、红外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毫米波精确制导技术的设想,率先提出选用角分辨力高、制导精度高、抗地杂波能力强、体积小的8 mm波段,将红外亚成像高精度制导作为辅助方案,从而揭开了我国精确制导技术的研制帷幕。推动建立起了毫米波小功率和大功率器件、毫米波集成电路、高精度反馈系统、位标器、天线罩的研制生产基地,相应完成了目标特性测量、毫米波计量与标准、毫米波半实物仿真的建立,主持了半主动毫米波制导系统,攻克了大功率发射机、集成前端等,成功地在强地杂波下跟踪了运动目标;主持了主动毫米波高分辨力一维成像系统,攻克了宽带高线性度收/发和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了运动目标一维成像跟踪。 四、复杂环境下信息检测和处理技术与应用 20世纪60年代参加抗转播干扰工作,提出将“和差归一化”的原理应用到边扫描边跟踪的雷达中,采用“对数双通道除法器”或“单通道除法器”,来消除各种类型的幅度干扰调制,保持正常的高精度跟踪方法,得到成功应用;针对自卫式杂波干扰,提出直接跟踪杂波源干扰机,并设计研制了中频信号-干扰模拟器;这些成为其后的典型干扰对抗措施,并得到广泛应用,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参与制定或主持制定的多次抗干扰规划,提出频率捷变、大功率应答机、脉冲压缩、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等三十多项抗干扰措施,至今仍是重点研究与应用项目。80年代后期倡导采用以快速数据采集、波形分析、识别、建模、综合决策等为基本方法的自适应抗干扰研究。 五、高速飞行器制导控制技术及应用 在第二代防御飞行器研制中,主持制导系统和系统总体工作,完成了制导控制系统方案和系统抗干扰研究,解决了遥控应答机和上下行线系统不匹配的有关问题,组织完成了多传感器和发射架多轴系调整、制导控制精度攻关和红外位标器门限调整及雷达S跟踪曲线线性段加大等工作,解决了初制导问题。推动了第三代防御飞行器提出与研制,曾主持系统总体设计与攻关工作,提出了先进的系统体制,主持突破了早期五大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九项成果,取得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领域突破。曾任第四代防御飞行器预先研究总师,牵引并推动了气动热对光学成像影响的国内基础研究工作,提出了新型的应用模式,调整完善了飞行设计空域。 六、高精度无人飞行器设计技术及应用(KKV) 提出了发展高精度无人飞行器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攻关途径,牵引突破了五大核心技术和20项先进技术。倡导采用的层板-直流和离心-直流喷注器解决了发动机短脉冲燃烧稳定性和推力准直性,指导解决了发动机工作水激问题等难题;牵引并指导了国内光纤陀螺的攻关与研制工作,直接参与全数字闭环光纤陀螺惯测组合的方案制订和攻关研制,研制出国内首台全数字闭环低造价单模光纤陀螺,推动了国内光纤陀螺的产业化;指导解决了飞行器结构加固、减震和系统联调电磁兼容等系统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并形成了整套试验方法,任航天项目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国内首型高精度无人飞行器系统研制,充分发挥了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优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研制与飞行试验工作。 陈定昌长期工作在人才培养教育和工程科技第一线,曾在航天系统率先提出并推行青年技术骨干的小研究员和小高工挂牌培养工作,打破论资排辈的惯例;曾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作为博士生导师,国防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多人成为航天型号总师、副总师和技术领军人才。在工程科技工作中,学术严谨、学风正派、刻苦钻研、开拓创新、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成果和显著的工程应用成效。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3: | “亲日”美媒体抛弃安倍 | |
2013: | 美国投向日本第三颗原子弹失踪之谜[组 | |
2012: | 人民日报终于发声:暗示要对菲佣动手了 | |
2012: | 梁光烈大怒 大批护卫舰急调往南海 | |
2011: | 茉莉花革命中俄获利显现:沙特冻结对美 | |
2011: | 挺直脖子搞对抗,金日成怎敢不买卡特的 | |
2010: | 空天战机令无核世界倡议苍白无力 美国 | |
2010: | 乌龟甲壳藏炸弹 未来战争的生化武器(2) | |
2009: | 冀中穿心战 | |
2009: | 冯志轩:我所经历的东北土改和扩兵支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