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跟帖
謝謝劍寧新朋友!這裡有葫蘆絲圖片和簡介—
送交者: 北青 2008月10月06日11:28:31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回  答: 真好聽!圖上是這實物吧?請解解盲:聽着象蘆笙?劍寧 於 2008-10-05 18:34:00
葫蘆絲簡介

葫蘆絲,又名葫蘆蕭,傣語稱“篳郎叨”(“篳”為傣語吹管樂器的泛稱。“郎”為直吹之意,“叨”即葫蘆),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主要流傳於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其音色輕柔細膩、圓潤質樸,極富表現力,深受人們的喜愛。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舞台都能聽到葫蘆絲演奏的美麗音樂。葫蘆絲可分為高、中、低音三種類型,常用的調為b、B、C、D等調。

這種樂器用半截小葫蘆作為音箱,以三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並排插在葫蘆的竹管下端,嵌有銅質築片,中間較長的一根竹管開七孔。吹奏時口吹葫蘆細端,指按中間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時,左右兩根竹管同時發出固定的單音,與旋律構成和音。其音樂輕柔細膩,圓潤質樸,極富表現力,深受雲南人民的喜愛,無論民音,還是專業舞台都能聽到它演奏的優美的聲音。近年來在國內外也頗受矚目。一些葫蘆絲樂器與現代電子樂器合奏,亦能體現兩種樂器的完美結合,呈現了古典與現代結合的親切婉轉,溫馨醉人的全新感受。

葫蘆絲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葫蘆簫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着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維妙維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

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在節日裡,不論是在江中划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用竹筒製作的土火箭),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里飲酒歡宴,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歌聲。葫蘆簫是很有特色的樂器,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它由一個完整的葫蘆,3根竹管和平枚金屬簧片組成,通體長約30厘米。在葫蘆的柄端,插一竹管為吹口,整個葫蘆做氣箱,葫蘆底部插進3根粗細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蘆中的竹管部分,鑲有一枚銅質或銀質簧片。中間的竹管最粗,上面開着7個(正6背1)音孔,可吹出由g~g\'一個八度的旋律音,稱為主管。兩旁的副管,上面只設簧片,不開音孔,只能發出與主管共鳴的和音,通常是較細的竹管發a音,最細的發e\'音。吹奏葫蘆簫時,吹口朝上,含在嘴的一側,簫身豎立,用左右手指按放音孔,右手在上,用拇指按背孔,食,中和無名指按正面上方3孔,左手按其餘3孔,氣流同時輸入3個管口而發音。音量較小,主管的音色柔潤而纖秀,在兩根副管持續音的襯托下,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因為它吹出的顫音有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所以又叫“葫蘆絲”。

葫蘆絲的音色非常的優美動聽,由於條件所限,最早的簧片是用竹片製作的,這不僅影響到這種樂器的音色,也大大限制了它的音量,音域及壽命,局限了它的使用範圍,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使更多的人欣賞到,這麼多年來通過很多製作人努力,這種樂器較早先已有了很大的改進,無論是從外觀還是從工藝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終於有機會來到世人面前展示它的獨特的藝術魅力,用它特殊的音色及優美的旋律征服了中外的
廣大音樂愛好者並迅速普及 。(ZT)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荷葉水滴、小聲音:月光下的鳳尾竹
2006: 【情系我中華】流淌的歌: 鄉音,鄉情
2005: {藤狐學唱}----大海啊故鄉
2005: 再說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