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听说过去高山是帮派林立,李四不让张三,王五不屑赵六,动不动就剑拔弩张;反正隔着屏幕也打不着,干起架来从来就没有怂主儿。相比之下,高山这几年是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闲时,登临高山之巅,放眼全山上下一派和平景象,不禁洋洋自得起来,这分明是俺治山有方啊,从此前线无战事!没想到海石对高山兴衰的描述令人梦醒。想想也是,都没人了,你跟谁干仗呀!:-)
说到没人,有时也纳闷。说好了这世界那么多人,都哪去了呢?这么大的人口基数,就算是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也应有一些栽到山上啊。人口学里有一个现象:人口鼓包。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口中某个年龄组和其前后的年龄组在人数上的区别不是很大。但在某个时期,一个年龄组的人数会爆炸性增长,比如二战后的婴儿潮一代。从人口生命历程图上看,这个年龄组比它前后的年龄组都大很多,形成一个鼓包。这个人口鼓包从出生到消失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冲击都非常大。比如婴儿潮一代到了要上小学的时候,原有的小学数量会远远不够,需建新的学校。当他们要上中学的时候,同样需建大量新的中学,而小学却面临生源不足,有些甚至需合并或关门。现在这个婴儿潮一代已进入了老年阶段。可想而知,所有和老年相关的机构设施都将面临巨大压力。听说在国内就连空地广场都空前地紧张,大妈大爷们跳得是没黑没白寒暑不辍,乐不思蜀。
想说的是,文革十年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文化鼓包。正常情况下每个年龄组的人都带有特定岁月的烙印和自己的文化特质,不同年龄的人听的看的吃的玩的喜欢的都不一样。但文革十年一颗红心八个样板戏将年龄相差10岁的人打造成一张面孔,禁锢在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的模式中。这一文化鼓包内的人唱同样的歌看同样的戏,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欣赏品味,他们能绝对地玩到一起。因而可以说高山在当年开张的时候正赶上这一文化鼓包的人口红利。多于正常年景10倍有着共同文化背景的娱乐消费者在网上寻租找乐觅知音。 而高山正是由同一鼓包内的具有相同文化认同的人组成,对同包战友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种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高山昔日的辉煌!
那为什么高山现在“黄”了呢?婴儿潮一代如果文革时上小学的话现在已是60-70岁了。很明显,适合60-70老人的运动不是很多。许多曾经不肯消停不服老的人由于腿脚等问题已从跳广场舞改为写毛笔字或拉二胡等等。而消耗体力最少又能避免老年痴呆因而极适合已逾耳顺之年一族的就是打麻将和捉地主了。但唱歌不同。唱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活动,不仅要求有精力体力,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兴趣和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精力体力都会下降;没有精力体力自然会逐渐失去唱歌的兴趣和动力。更特殊的是,唱歌不像打麻将。打麻将不管你硬件软件差到什么程度,你只要能爬到麻将桌那就有可能开胡。而唱歌需要嗓子。嗓子不适或退化,想唱也唱不了。再者,唱歌甚至不能间断。如果因为忙或身体原因一段时间不唱就可能有力不从心的感觉。间断时间再长一些,感觉始终找不回来就可能从此挂麦了。简言之,对60-70岁年龄的人来说,唱歌已不是也不可能是首选活动了。如果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高山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至此,对三位高山元老更加充满敬意。能坚持到今天 不仅说明你们的精力体力依然充沛 (这可是青春永驻的明显标志),更重要的是表明你们对唱歌的兴趣是天生的发自内心的,是属于几天不唱就难受的那种,因此对这一爱好的追求才可能如此持之以恒雷打不动。有这种精气神,估计假设高山最后只剩仨人了,也是你们仨,当然还有一个后面帮着提包摇旗呐喊的!:-)有你们在,高山魂就在;不管风吹浪打,人多人少,高山的歌声永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