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Charls叔叔:音樂隨筆(37):龔琳娜的《忐忑》和我的鄉村搖滾
送交者: Charls叔叔 2015年04月13日11:46:20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藝術創造乃是人生快樂的真正源泉  -- 紐約堂叔



    紐約堂叔


作者按:《音樂隨筆》是紐約堂叔為華人讀者特製的一個小品專欄,專門炮製音樂以及與音樂有關的逸人趣事,為喜歡或不喜歡音樂的朋友提供茶餘飯後的談資。


龔琳娜是唯一讓我熱淚盈眶的歌手。十年前由她擔綱的電視劇《血色浪漫》插曲是偉大中國西部民歌的絕頂之作,它讓我記住了這個貌不驚人的女歌手。


五年前龔琳娜攜夫牽子從德國回中國定居,以一曲她的夫婿德國音樂家“老羅”創作的《忐忑》震驚了中國音壇,一時間罵聲不絕。時至如今,他們的《忐忑》已經獲得廣泛的認同,不但一些歌詠愛好者在翻唱,而且業內大腕王菲姐姐也在模唱,鋼琴家朗朗哥亦為之瘋狂。最近,居然連我家4歲的孫女也不無熱情洋溢地“忐忑” 一番。這些都使我萌發了對之研究一番的欲望。


打開古狗,居然找不到有關《忐忑》有分量的評論文章,這無疑增加了我撰文的難度,因此下面的觀點均系個人的研習和思考,錯訛之處,歡迎討伐。


應該說,作為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一種必然現象,自19世紀末由一些德國畫家創立的西方表現主義藝術到今天的所謂當代藝術,已經走過了一個世紀的歷史。期間,經由上世紀的抽象派康定斯基,波洛克,達達派杜尚和波普派安迪沃荷為代表的一大批超現代派和前衛派藝術家的推動,才造就了今天世界範圍當代藝術極度的繁榮和異化。


與此同時,文學,建築和音樂戲劇等領域也必然隨波逐浪地跟着這股表現主義大趨勢澎湃向前。但是,音樂不同繪畫,它的製作元素只有包括語言在內的人和樂器的聲音,不像某些當代藝術的品類,可以用商品,生活工業垃圾甚至人類生殖器來營造人們心中的”藝術“。


談論表現主義音樂就一定要從美國的本土音樂說起。


藍調,也稱布魯斯(Blues),是最原始最純粹的美國民謠,它根植於19世紀末美國南方喬治亞州一帶的黑人群體之中,是美國現當代流行音樂的基礎和源泉。早期的藍調和其後的節奏藍調(R&B)其實和歐洲的表現主義藝術毫無關聯,但是可以肯定,爵士(Jazz),搖滾(Rock),饒舌(Rap)等與歐洲表現主義藝術潮流有着某種文學哲學信念方面的關係,它們就像是在一個鍋里煮的肉菜(由於篇幅的原因,難以詳論)。特別是在50年代,由於電聲器具的快速興起,美國音樂呈現了越來越強烈的表現主義趨勢並迅速向世界各國擴散,同時樂壇明確地產生了嚴肅音樂和流行音樂的分野。因此是否可以這樣認為,當代某些五花八門,爭奇鬥豔的流行音樂是20世紀表現主義藝術的衍生物。


美國建國以後一直沒有自己的音樂,因為藍調和爵士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是被認為是低俗音樂,它只生存在底層黑人群體之中。直至上世紀20年代,一位猶太裔的美國作曲家蓋許文(Gershiwin)在他的的管弦樂鋼琴曲《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中,由於注入了大量藍調爵士元素,歐洲經典音樂在美國被顛覆。


《藍色狂想曲》首演於1924年12月紐約。當樂曲的開頭由單簧管發出的滑奏一出現,音樂像閃電一樣,人們被奇異的旋律和節奏所征服,從頭到尾醉迷其中。演出大獲成功。因此,該曲的出現被公認為美國音樂的肇始,藍調和爵士也從此鯉魚跳了龍門。


實際上,藍調爵士和其後的搖滾樂等主要是由美國白人接手後“長大成人”的,爵士樂的主打樂器隨後也由小號轉變為薩克斯風。再後來就是爵士樂的日益普及,數不勝數的流派不斷湧現,並向樂壇的縱深滲透,以致最後成就了它的國際化。因此,如果有什麼“美國國樂”的話,當推爵士樂為首。


中國人,這裡主要是指中國大陸職業音樂人,染指藍調爵士音樂的第一人應該是劉索拉。


劉索拉畢業於中國中央音樂學院,善唱會作曲,是一個藝術上從不安分的姐兒。劉索拉1995年在紐約舉辦了兩場音樂會。其中的一場是在曼哈頓42街的惠特曼藝術館,我被朋友邀請出席了她的新作品《中國拼貼》演唱會。記憶中現場沒有伴奏,屬於清唱。她的演唱有時粗聲嚎叫,有時蜂樣低吟,時而又像古猿的對話或是琵琶的樂音。 我想,當時聽眾的感受和龔琳娜的《忐忑》一定是異曲同工的。


《中國拼貼》顯示這個女音樂家一貫的探索精神。我分析她的主要目標是,在繼續以人聲表現這個世界上所有聲音的同時,參雜音樂性的組合,恢復人類對自己古老聲音的記憶,試驗了人聲模擬自然界各種聲音的可能性,並以此重新定義人類與聲音之間的關係和極限。


已經海歸的劉索拉在2000年北京的國際音樂節上和她朋友的表演更為大膽異類。他們用人聲,琵琶,電貝司和架子鼓為器,出演了一場綜合爵士和藍調,中國戲劇,民歌和學院派音樂的大雜燴。


2004年回國時朋友給我看了音樂會的視頻片段。


劉索拉們的音樂除了爵士樂和藍調、學院派實驗音樂的成分,更多的還是無詞的哼唱、叫喊以及歌劇、中國戲曲、民歌甚至跳大神的片段。樂器發出種種令人極度陌生甚至神經質的聲音。在瘋狂和喜悅的臨界點上,是硬朗的鼓點,雄壯男子的喊叫,還有自始至終貫穿劇場的迸雲裂帛的尖銳”樂音“,這些都無不顯示出他們開放的胸懷和融會貫通的藝術勇氣。據說當時樂壇的反應非常熱烈,北京的名流們也出席捧場。


我要提到的第二個中國音樂家是大家比較熟悉譚盾。他因《藏龍臥虎》主題曲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電影音樂獎而被大家熟悉。


自稱“誠實的孤獨者”的譚盾定居紐約已經20多年了。這個中年湖南漢子的音樂理念是:辣椒加巧克力。其作品遊走於東西方風格之間,涉及層面有大自然的水土木石紙五行,有禪宗和俠道精神,當然也有中國民族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的要素。他的作品異軍突起,音樂表現手法多元而創新,在美國樂壇有相當的影響力,在海內外有相當的知名度。


縱觀上述兩位老中的前衛藝術意識,可以認定他們都是典型的表現主義音樂家,而非一般的流行音樂家,雖然他們並不拒絕流行音樂。


因此,若干年後,由熟悉中國民族音樂的老羅和他的愛妻熱情而顛覆性地履行他們極具中國特色的表現主義音樂使命時,就不會令人有太多感性上的突兀了。

優秀的表現主義藝術作品強調的是觀念,或說世界觀價值觀,表現了藝術家對世界深刻的,個性化的的認知,而非對具象的一般反映和描攀。表現主義在音樂領域中則起到對新進音樂活動的開拓和引領。像《忐忑》這樣的音樂,帶給聽眾廣闊的想象空間和多種的理解選擇,這就是表現主義音樂的魅力之所在。


這些音樂家們,他們讓東方和西方,古典和現代,民間和經典,多種器樂和人聲喜結連理,以創造全新中國音樂表現內容和形式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本文向他們表示敬意。

視頻1:《忐忑》走紅,想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嗎。

視頻2:90年前的《藍色狂想曲》是如何大快人心地顛覆歐洲古典音樂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v1AXCMypI




視頻3:堂叔鄉村搖滾版《康定情歌》(修改版)和 Bob Dylon的成名曲《Blowing in the Wind》曾似相識。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九周年慶】【南霸天隊軍歌】by南霸天
2014: 【九周年慶】知音-鼠標畫作(北導小蜜唱
2013: [2013高山年慶]老地雷:這樣一個女孩(
2013: 《無人入睡》--比翼鳥祝山裡的新老朋友
2012: 【2012高山年慶】風在吹:《桃花運》
2012: 【聲色仙境】專輯《乾杯朋友》八首連播
2011: 【家在心裡】by新竹/Kdwanwan/北雁南飛
2011: 《夢嫦娥》by 海石/happy_singer
2010: 碗叮噹:【什麼樣的愛你才會懂】
2010: 京劇《打龍袍》選段“龍車鳳輦進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