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在春天】舒曼的降B大調第一交響曲《春天》
意大利畫家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 - 1510)的畫作Primavera (spring,c. 1482)
這是15世紀意大利著名畫家桑德羅·波提切利的代表作之一,《春》。波提切利出生並成長於佛羅倫薩,由於有當時在歐洲擁有強大勢力的梅第奇(Medici)家族保護,他得以繪製了很多以異教為主題的作品,《春》就是其中之一。春天來了,萬物萌生,最右邊的西風之神追逐着花神克洛麗絲並賜予她力量,使她從口中吐出鮮花,最後懷孕,前面是已經轉變的花神,輕盈飄逸的紗裙上布滿春天中綻放的花朵,她正在向空中拋灑着玫瑰花瓣,中間是美麗、安寧、象徵愛與美的維納斯女神,上方被蒙着眼睛的丘比特將愛神之箭射向美惠三女神,最左邊是背轉過身去、象徵理性的墨丘里神,他正用帶着蛇的魔法手杖撥着一片雲彩,據說他可以驅散密布的烏雲,讓維納斯女神永遠有一個陽光明媚的花園。也有人認為這幅畫作中的維納斯和站在她右邊的花神都懷有身孕,因此這裡的維納斯不僅是愛和美的化身,也表現出一種大自然所蘊含的生生不息、周而復始的生命之美。整個畫面恬靜清新,含有一種祝福之意。
現在聆聽的是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代表人物之一舒曼 (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 –1856) 作曲的降B大調第一交響曲,《春天》。1839年冬天,舒曼在欣賞了舒伯特的《C大調第九交響曲》後曾表示,“所有的樂器都像是人聲,其豐富的精神與管弦樂法足可以媲美貝多芬,我也希望自已能創作這樣的交響曲...” 1840年,舒曼衝破層層阻力,終於與克拉拉結婚,幸福甜蜜的愛情激發了舒曼的創作力,這一年他一口氣寫下了一百多首歌曲,在克拉拉鼓勵下,也開始從小規模的鋼琴、聲樂作品轉向其他音樂形式嘗試。1841年,詩人朋友阿多爾夫• 波特格 (Adolph Bottger, 1815 - 1870) 的一句詩歌“春天在山谷間開出了花朵”,令舒曼靈感大發,他夜以繼日僅僅用了四天就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交響曲《春天》草稿。他後來曾致信另一位友人,闡述《春天》的創作動機,“正值大地回春,春意動人,即便人們處於高年,每年仍為之激動。”原先舒曼曾給各個樂章附有標題,依次是“初春”、“黃昏”、“嬉戲”和“暮春”,但最終在出版時刪除了。《春天》滿懷着喜悅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信心,也被人們認為是舒曼和克拉拉步入人生春天的一個寫照。
1841年3月,這部作品在萊比錫布商大廈由門德爾松指揮進行了首演。門德爾鬆開創了“阿波羅神式” 指揮風格,簡潔、精準、強調邏輯,今天欣賞的是另一個流派的演繹,“酒神式指揮”瓦格納的傳人威廉·富特文格勒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出。富特文格勒曾指揮過舒曼的全部四首交響曲,其中《春天》和第四交響曲是他最喜愛的作品。這個錄製於1951年慕尼黑的現場版本是富特文格勒留給人們的唯一《春天》演出錄音,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他卓越的指揮風格,其中的第三樂章的處理方式曾受到爭議,因為他放慢了步調,使這個樂章有別於舒曼的原曲風格,更像一個端莊的舞曲,但毋庸置疑的是,“沒有一位指揮家在《第一》和《第四》錄音上給過我們更多的東西。”這也使得這個錄音成為舒曼第一交響曲《春天》中的經典版本之一。
“春風吹面薄於紗,春人裝束淡於畫。遊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薺花香,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鍾送夕陽。”這是李叔同(弘一法師)創作的一首優美的歌曲《春遊》,讓我們一起漫步《春天》,到德國的科隆去做一次春遊,看看萊茵河畔氣勢恢宏的科隆大教堂 (Kölner Dom),正是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建築,激發了舒曼創作出第三交響曲《萊茵河》呢。
科隆大教堂,和巴黎聖母院、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築。
科隆大教堂,占地近萬平方米,高 157米,它始建於 1248年,工程前後跨越了六個多世紀,1560年曾中途停工,最終於1880年完成。“二戰”時,科隆飽受戰火洗禮,險些被夷為平地,由於德國天主教通過羅馬教廷提出要求,這座古教堂才免遭轟炸,但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二戰”後,在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理康拉德·阿登納 (Konrad Adenauer,1876 – 1967) 主持下,人們對科隆大教堂進行了精心修繕,終於使其煥然一新,康拉德出生於科隆,也是為家鄉盡了一份心意和貢獻。
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風格,嚴謹精美,拔地而起,一高再高,高聳入雲。朱自清在散文《萊茵河》中這樣描寫科隆大教堂,“戈昔式要的是高而靈巧,讓靈魂容易上通於天。這也是月光里看好。淡藍的天乾乾淨淨的,只有兩條尖尖的影子映在上面;像是人天僅有的通路,又像是人類祈禱的一雙胳膊。森嚴肅穆,不說一字,抵得千言萬語。”(註:“戈昔式”即“哥特式”;《萊茵河》出自朱自清的《歐洲雜記》)。
科隆大教堂共有5個鐘,其中最重的是這個彼得鍾 (Peter Bell),重達24 噸,是世界上還在使用的最大的鐘之一。
科隆大教堂大教堂北側長廊五扇彩色玻璃窗上繪有聖母和聖彼得形象。
哥特式建築由方柱和拱頂結構承載重力,這使得牆壁不必擔此重任,因此哥特式教堂可以採用大面積彩色玻璃取代牆壁,當陽光從窗外照射進來,常常給人一種奇妙的感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除此之外,科隆大教堂還有一個有趣的特點,一般教堂通道都沿着東西方向,然後與南北方向交會於聖壇,形成一個“十字架”形狀,可是科隆大教堂是罕見的五進式結構。科隆大教堂不僅是建築史上的奇蹟,也是許多珍貴文物的典藏地,收藏有中世紀時期由黃金、寶石和珍稀飾品組合而成的 “三王聖龕”,還有完好保存的科隆教堂羊皮設計圖紙等等。1996年,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人們登上高聳的鐘塔時,漂亮的萊茵河和科隆城市將盡收眼底。
********* 徜徉在《春天》的萊茵河,流連忘返 *********
1.Symphony No.1 Op.38 "Spring" (Iii) Scherzo: Molto Viv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