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feiyang:光耀的生命
送交者: feiyang 2008年04月24日08:35:20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光耀的生命

郝夢齡 李家鈺 王甲本 司徒非 鄒紹孟 趙渭濱 范庭蘭 劉桂五 周元 李必蕃 黃啟東 方叔洪 付忠貴 林英燦 李國良 張諝行 王禹九 陳安保 馬玉仁 韓炳宸 張唐聚 丁炳權 關鍾毅 鄭作民 戴民權 張敬 王竣 梁希賢 陳文杞 唐淮源 金崇印 石作衡 賴傳湘 朱實夫 李翰卿 丁炳權 武士敏 朱士勤 郭子斌 胡義賓 張慶澍 周復 張少舫 高道先 彭士量 孫明瑾 盧廣偉 陳紹堂 周鼎銘 王劍岳 闞維雍 陳濟恆 薛岳 鍾毅 郭征 饒國華 陳寶安 武士敏 王銘章 葉成煥 馮安邦 范築先 高志航 閻海文 姚子青 羅福星 吳克仁 馮占海 蔡廷鍇 劉家騏 鄭廷珍 姜玉貞 衛立煌 魏拯民 李紅光 關玉衡 鄧鐵梅 苗可秀 呂旃蒙 齊學啟 孫震 楊愛源 蘇炳文 何基灃 仵德厚 胡旭盱 夏國章 肖山令 姚中英 孫連仲 宋哲元 宋希濂...

當我第一次讀到這份名單時,對以上名字感到很陌生,但如果補充上以下名字:

孫立人 謝晉元 馮治安 馬占山 張自忠 趙尚志 楊靖宇 左權 劉震東 趙一曼 吉鴻昌 馮玉祥 趙登禹 佟麟閣 寸性奇 戴安瀾 傅作義

相信很多朋友們都會明白,這是一份記錄着抗日戰爭中英勇抗擊外來侵略者、並做出偉大貢獻的英雄和烈士名單,從1931年刻骨銘心的“九·一八”到1945年,出現了無數捨生忘死、前仆後繼的抗日英雄,這份名單遠遠沒有結束。

歷史上的今天,1941年4月24日,是抗日將領謝晉元長逝的日子。高山文庫中有洛城歌者和星湖月精心撰寫的有關謝晉元的紀念文章,以及根據謝晉元和“八百壯士”名揚天下的英勇事跡拍攝的《八百壯士》等影視資料,在此由衷感謝洛城歌者和星湖月,並由衷地感謝影片導演丁善璽先生和夫人唱蘭女士。


抗日將領謝晉元(1905-1941)


· 洛城歌者:台灣著名導演丁善璽先生拍攝的電影傑作《八百壯士》(視頻片段)

· 洛歌應大家要求經丁導演授權 將播映《八百壯士》全片

· 星湖月:【完整視頻欣賞】電影傑作《八百壯士》

· 洛歌訪問丁大導演 談《八百壯士》中部分演員及其他

在這個日子裡,同時追溯兩位抗日先烈郝夢齡和趙登禹,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供稿。



郝夢齡(1892 – 1937)


《郝夢齡 —— 抗戰中犧牲的第一位軍長》

郝夢齡 (1898—1937), 字錫九,河北藁城縣人。青年時投身行伍,後入保定軍官學校學習。北伐戰爭時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2師師長,抗戰爆發後任國民革命軍第9軍軍長。

1937年 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郝夢齡請纓北上抗日,並偷偷給家人留下遺言:“此次北上抗日,抱定犧牲。萬一陣亡,你等要聽母親的調教,孝順汝祖母老大人。至於你等上學,我個人是沒有錢。將來國家戰勝,你等可進遺族學校”。郝夢齡到達石家莊後,指揮第9軍和晉綏軍第19軍、第35五軍、第61軍堅守忻口以北龍王堂、 南懷化、大白水、南峪線的主陣地。戰前,他鼓勵官兵說:“此次戰爭為民族存亡之戰爭,只有犧牲。如再退卻,到黃河邊,兵即無存,哪有官長。此謂我死國活,我活國死。”

10月11日,日軍指揮官板垣征四郎指揮日本第5師團,在飛機、大炮、坦克的掩護下,傾全力向忻口陣地發起猛攻。面對強敵,郝夢齡毫無懼色,親臨第一線指揮第9軍在日軍飛機、大炮轟炸時掩蔽起來,日軍炮火一停,衝上陣地用步兵武器狠狠打擊日軍,多次與日軍展開了白刃肉搏,戰況之慘烈,雙方損失慘重。

10月 12日,南懷化主陣地被日軍攻破,第9軍與日軍在忻口兩北、南懷化東北的 204高地上展開激烈的拉鋸戰,一晝夜竟易手13次之多,終於占領了204高地,第9軍損失慘重。為了堅守陣地,郝夢齡對陣地上的將士說:“先前我們一團人守這個陣地,現在只剩下一連人還是守這個陣地,就是剩下一個人,也要守這個陣地。我們一天不死,抗日的責任一天就不算完。出發之前,我已在家中寫下遺囑,打不敗日軍決不生還。現在我同你們一起堅守這塊陣地,決不先退。我若是先退,一你們不管是誰,都可以槍斃我!你們不管是誰,只要後退一步,我立即槍斃他。”

10月15日夜,總司令衛立煌給郝夢齡增派了7個旅,並命令他分三路夾擊日軍。16日凌晨,郝夢齡率部隊對日軍陣地發起了攻擊,槍炮聲如雷,喊殺聲震天,日軍節節敗退。第9軍乘勝追擊日軍,混戰中,郝夢齡不幸被日軍機槍子彈打中,壯烈犧牲。

郝夢齡是抗日戰爭中我軍犧牲的第一位軍長。1937年10月24日,郝夢齡的靈柩由山西運到武漢,武漢各界舉行公祭,並以國葬禮將其安葬在武昌卓刀泉。為紀念郝夢齡的功勳,漢口北小路改名為郝夢齡路。

(摘錄完)


趙登禹(1898 -- 1937)


《血灑南苑的抗日名將:趙登禹》

趙登禹(1898—1937),字舜誠,山東菏澤縣趙樓村人。少年時因家境貧寒,未入私塾讀書,在家務農並練習武術。1914年,趙登禹到馮玉祥部隊當兵,不久被馮玉祥調到身邊當其貼身警衛。 1920年,趙登禹被任命為第16混成旅直屬工兵連第3排排長,後歷任連長、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曾參加北伐戰爭和鳳翔剿匪,屢立戰功。 1929年國民黨軍改編,任第二十八旅旅長。1930年,趙登禹跟隨馮玉祥參加了“中原大戰”,戰敗後馮的部隊被整編,趙登禹被任命為第29軍37師 109旅旅長。

1933年初,日軍發動侵略東北的“九·一八”事變後又將戰火引到了長城一線,企圖侵占華北。國民黨當局被迫應戰,1月奉令率部作為先頭部隊,移軍通縣,繼駐三河、薊縣,構築工事備戰。2月23日,奉命增援冷口守軍。3月8日趙登禹奉命率領109旅從薊縣出發,把守喜峰口陣地。面對日軍的猛烈攻擊,趙登禹率領戰士多次與日軍展開肉搏戰,擊退了日軍的攻擊,堅守住了長城陣地。3月10日,負傷的趙登禹得知日軍正在休整,馬上召集團、營長們開會,決定乘日軍不備偷襲日軍營地,並激勵戰士們說:“抗日救國,乃軍人天職,養兵千日報國一時,只有不怕犧牲,才能為國爭光。”隨後,負傷的趙登禹率3000人,冒着大雪,揮舞大刀和刺刀夜襲日軍營地,砍死日軍數以百計,奪機槍10餘挺,燒毀日軍輜重車10餘輛。11日,奉令再次繞襲日軍後方,斃敵百餘人,毀敵炮18門。14 日拂曉,督部乘敵不備,全線出擊,殺傷大量日軍,恢復原陣地。4月11日,日軍突破冷口,繼犯灤東,對二十九軍形成前後夾擊的形勢。二十九軍被迫放棄喜峰口陣地。
  
  長城抗戰後,第29軍被調回察哈爾省駐防,趙登禹因戰功卓著被擢升為132師師長,並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1935年8 月,第29軍被調到北平地區駐防。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進攻宛平城,第29軍奮起反擊。29軍軍長宋哲元任命趙登禹為南苑指揮官,坐鎮南苑,與副軍長佟麟閣一起負責指揮南苑的所有軍事力量。7月28日,日軍調集重兵並動用30多架飛機向29軍陣地發起猛攻,由於敵我力量相差懸殊,我方傷亡較大,日軍從東、西兩側攻入南苑,雙方陷入肉搏戰。此時,趙登禹臨危不懼,親自率衛士30餘人,指揮29軍衛隊旅和軍訓團學生隊與日軍進行激烈的撕 殺。這時,突然接到上級命令,要趙登禹指揮部隊後撤到大紅門一帶。日軍窺出趙登禹準備退到大紅門的意圖,搶先一步在南苑到大紅門的公路兩側架起了機槍,以火力封鎖道路。為激勵將士,趙登禹乘坐車子指揮部隊向大紅門方向撤退,不幸的是在車子行到大紅門附近的御河橋時車子的炸毀,趙登禹身受重傷,警衛勸其立即 撤退的安全地方,趙登禹不肯,反而帶領部隊向日軍反擊。這時,一枚炸彈飛來,炸斷了他的雙腿使其昏迷過去。趙登禹醒來後,含淚向傳令兵說:“不要管我,你回去告訴北平城裡的我的老母,她的兒子為國死了,也算對得起祖宗,請她老人家放心吧!”說完就停止了呼吸。終年47歲。
  
  趙登禹犧牲後,7月31日,國民政府頒布褒獎令,追贈趙登禹為陸軍上將。抗戰勝利後,何基灃奉馮治安之命到北平將趙登禹將軍和29軍抗日烈士的忠骸遷葬於盧溝橋畔。1946年3月,北平市政府的各界人士在八寶山忠烈祠為其舉行隆重的入祠儀式。1947年3月13日,趙登禹生前在北京居住過的北河沿大街被命名為 “趙登禹路”。北京通州古運河西岸的東大街也更名為“趙登禹大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於1952年6月11日親筆簽署了革命 烈士證書,頒發給其家屬。1980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將其墓修葺一新,並樹碑,以志紀念。趙登禹將軍在強敵面前臨危不懼、英勇奮戰、血灑疆場的事跡永 遠值得中國人民懷念。

(完)

“欲明大義,必先知史”,每一個名字,都是光耀的生命,都凝固着一段浴血奮戰的抗日戰爭史,讓我們以史為鑑,紀念和緬懷一代英雄,珍惜寶貴人生,建設與捍衛美好的和平。

Brahms Symphony No. 3,IV. Allegro
Herbert von Karajan,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原帖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7: 第一個微笑着走上舞台的歌手,是高山人
2007: 【流行音樂會】
2006: 【高山年慶-高山絮貼】高山流水---
2006: 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Op.64)
2005: 《同一首歌》讓淚水悄然滑落的歌
2005: 手把手教你製做翻唱歌曲及配樂詩朗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