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元愷教授灣區講座:“在文明更替的斷層中,中國音樂的再生”
老中筆記節選
鮑元愷教授送給喜愛音樂人的四句話:
自以為是 :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學音樂的人上台前,得到鼓勵上場可以發揮百分之九十九,如果沒有鼓勵只能發揮百分之三十
舉例:“羅森塔爾效應”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做了個實驗:他們來到一所小學,煞有介事地對所有的學生進行智能測驗。然後把一份學生名單通知有關教師,說這些名單上的學生被鑑定為“新近開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將來產生“學業衝刺”的潛力,並再三囑咐教師對此“保密”。其實,這份學生名單是隨意擬定的,根本沒有依據智能測驗的結果。但八個月後再次進行智能測驗時出現了奇蹟:凡被列人此名單的學生,不但成績提高很快,而且性格開朗,求知慾望強烈,與教師的感情也特別深厚。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借用希臘神話中一個王子的名字,將這個實驗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蹟呢?由於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學家,教師對他們提供的名單深信不疑,於是在教育過程中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即對名單上的學生特別厚愛。儘管名單對學生是保密的,但教師們掩飾不住的深情還是通過語言、笑貌、眼神等表現出來。在這種深情厚愛的滋潤下,學生自然會產生一種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心理,在這種心理的推動下,他們有了顯著進步。“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儘量把別人往好處想,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寄以期望,對方會產生出相應於這種期望的特性。也就是說你總把別人往好處想,別人真的會越變越好的,和你期望的一樣。
求同存異
司馬遷《史記》:“故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音樂是傳神的,我們可以從任何一部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氣質。所以作曲一定要求同存異。
不求甚解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裡以盛情讚頌的筆調,生動地描述了五柳先生讀書的態度與方法:“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美談。
得意忘形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出自《老子》《道德經》,是老子對“道”的闡釋,應解釋為“最美的聲音就是聽起來無聲響,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見行跡”。大音若無聲,大象若無形,至美的樂音、至美的形象已經到了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反倒給人以無音、無形的感覺。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代表一種將美融入生活的智慧;情感熱烈深沉而 , 不矯飾喧囂,智慧雋永明快而不邀寵於形。擁有這種智慧的人不用刻意地去想什麼、做什麼,便自然無形地把情感使用到最值得、最有意義的地方去!
欣賞:鮑元愷第三交響曲《京劇》部分錄像
鮑元愷的第三交響曲《京劇》,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四樂章交響樂作品。以典型京劇音樂為素材與背景,生旦淨丑各成一章,打擊樂,弦樂,銅管樂,木管樂分別表現其特色意境。立意巧妙,素材豐盈,結構嚴謹,旋律舒通,技法嫻熟,配器天成,細節精到,氣勢恢弘。
第一樂章。悲壯的行板。淨。崑腔。以銅管樂為主,展現淨行的氣派。豪邁浪漫,蒼涼悲壯,從遠古走來,奔向遠方。英雄氣概,俠膽柔腸。大寫意,好寬廣,豐厚凝重,激昂高亢,悠揚婉轉,盪氣迴腸。
第二樂章。詼諧的急版。丑。曲牌。以木管樂為主,捕捉醜行的意韻。詼諧乖巧,風趣幽默,看人間世事,哀樂幾多。悠然行走,憨態活脫。時智趣,時呆傻,插科打諢,冒失攪和,逡巡四顧,洋洋自得。
第三樂章。深沉的慢板。旦。二黃。獨用弦樂擔綱,描繪青衣之情致。淒楚哀怨,悱惻纏綿,聽衷腸傾訴,真情盡現。意氣賢淑,儀態萬般。可清麗,可端莊,秋波晶瑩,玉體翩翩,水袖輕搖,韻致嫣然。
第四樂章。輝煌的快板。生。西皮。以打擊樂為主,高揚生行之神采。煌煌大度,氣魄絕凡,能縱橫捭闔,傲立世間。揮灑自如,鎮定坦然。亦睿智,亦果敢,躊躇滿志,談笑陣前,縱論人生,立地頂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