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小小 少少的 錫伯族,一個偉大的民族 ~!】
送交者: arrowing 2011年10月01日20:40:44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小小 少少的  錫伯族,一個偉大的民族 ~!

 

 

 

 

 

 

 

 

錫伯族

 

看到 有文:

 

 

錫伯族舉族為祖國戍邊二百四十年,一直到民國二十七年為止。真是舉族英烈。

錫伯族人數不多,原因之一就是男人戰死太多。錫伯人的鮮血灑滿新疆各個角落。

有史以來,錫伯族沒出過一個叛國者。如果按人均對祖國疆土的貢獻評比,

錫伯族在中華民族56個民族中應該排在首位無疑。

 

 

想起一首自己知道的 錫伯族名歌

當得知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及歷史,更為之動!

 

錫伯族歌曲詞:佘吐肯  曲:祝恆謙

《世世代代銘記毛主席的恩情》 

 

 

誰給咱砸斷鎖鏈
誰把咱救出火坑
通往幸福的陽關道
誰給咱指明

天上的太陽
心中的明燈
毛主席呀共產黨
錫伯人民的救星

草原上的花朵
為什麼紅艷艷
翻身的錫伯人民
為什麼笑開顏
雨露滋潤大地
太陽光芒萬丈
偉大的毛澤東思想
把咱們的心窩照亮

深情的“墨克訥”琴啊
為什麼這般悠揚
勤勞的錫伯人民
為什麼這樣歡暢
因為牛羊滿山
稻穀千里飄香
毛主席的革命路線
指引勝利航向

伊犁河水奔騰
烏孫山峰高聳
山高水再長啊
比不上毛主席的恩情
革命的錫伯人民
什麼記得最清
世世代代銘記
毛主席的恩情

 

==========================================

 

《世世代代銘記毛主席的恩情》(作者佘吐肯、祝恆謙)創作於20世紀70年代。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領袖頌歌。歌曲以明快的節奏,動人的旋律,樸素的語言,鮮明的主題,熱情奔放地表現了錫伯族人民對毛主席和黨的熱愛之情。由於這首歌的出現,錫伯族才一夜響遍全國。

由於特點明顯,動聽上口而被以獨唱、合唱的形式為廣大聽眾所接受,同樣以此為基礎的合奏、獨奏如山花爛漫般地一下鋪滿祖國大地。

關於這首歌曲的產生有着一段故事:1972年春在文革中飽受衝擊的錫伯族畫家托永壽先生得到解放。他在家中宴請哈、維、錫、塔塔、漢的朋友,聚會中他托着酒杯對參加聚會的佘(she)吐肯說,各民族都有歌頌黨和毛主席的歌曲,為什麼我們錫伯人沒有。我這杯酒敬你就是希望你能寫我們自己的歌曲。

事後佘吐肯選用了錫伯族民歌“斗琪歌”《烏呀拉咿也》的旋律。同年,佘吐肯的友人著名作曲家祝恆謙先生想在到上海一邊治病,一邊寫點東西,便找到佘吐肯索取歌詞想創作歌曲。佘吐肯便把已經發表的歌詞抄寫了一份,送給祝先生,並告訴他這一首歌詞是按照錫伯族民歌“斗琪歌”《烏呀拉咿也》的曲調節奏創作的。祝在伊犁工作多年,對錫伯族的傳統音樂有一定研究。同年10月底祝先生返回新疆時,歌曲已經寫好,便與佘徵求意思。佘唱完後覺得民族味很濃,但高潮部分不足。同年察布查爾舉行文藝匯演。祝對歌曲進行了修改,並增加了副歌。參加匯演的一些名人如郭基南、肖夫、伊克津太集體把詞譯成錫伯文。演出受到熱烈歡迎,掌聲經久不息。

一首以錫伯族民間歌曲原型為基礎的《世世代代銘記毛主席的恩情》就這樣誕生了。

聽了很多關於這首歌的合唱。一些特別流行的演唱得過於休閒,也有一些合唱只能被稱為齊唱。

這首歌是一種問答形式的白話體。因此前部分一定要有跳躍感才行。而副歌部分是抒情,要有畫作的大寫意的感覺才能唱好。建議大家到網上看一下,這方面的視頻資料還是很多的。但是那個黑雞白鴨組全的就別聽了。

瞎說瞎白話,大家就聽個樂就行了。嘻嘻……

    實際上這首歌的創作過程曲曲折折,有興趣的朋友請見韓育民,佘吐肯文章:時代的旋律 民族的心聲——錫伯族歌曲《世世代代銘記毛主席的恩情》創作經過[J]. 伊犁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

 

錫伯族,是中國境內的一支少數民族,與古代鮮卑和近代滿族有一定的關係。有一種說法說沙俄曾以此名稱創造北亞的新地名:西伯利亞現有人口近十九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新疆錫伯族人口為4萬餘人(其中查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為2萬餘人),遼寧瀋陽約5萬人,其餘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國各地。

 

 

 錫伯人最初游牧於大興安嶺東麓,世代以狩獵、捕魚為生。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後, 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 生產上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18世紀中葉,清政府為鞏固西北邊防,將部分錫伯族遷往新疆,爾後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在這風沙瀰漫的大西北,勤勞的錫伯族人民鑿山築渠,修築了長達100多公里的察布查爾大渠。潺潺的流水使荒漠的原野變成了阡陌縱橫,樹木蔥綠,瓜果飄香,美麗富足的地方。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瀋陽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餘、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嫩江流域有散居。

 

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他們能歌善舞,“東布爾”是錫伯族特有的彈撥樂器。在祖國的西北、東北、內蒙部分地區,可以看到一些能騎善射的人們,他們時而躍馬揚鞭進行跑馬競賽,時而開弓搭箭開展射箭比賽,時而三五成群較量一番摔跤,時而興致勃勃練習幾回舉重……他們就是錫伯族。

 

 

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錫伯族與北朝拓跋鮮卑有相同的圖騰——“鮮卑獸”(瑞獸),又稱“鮮卑郭洛”。在錫伯族民間傳說中說,錫伯族先民——鮮卑,古時南遷時,在鮮卑山(今大興安嶺)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裡。後來,有一種神獸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來到南方大澤(呼倫貝爾草原)。這種獸,狀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錫伯族保留有供奉“鮮卑獸”(瑞獸)的習俗。將繪製的獸形圖案,掛在住室西或北牆上,久而久之就成為錫伯族標誌性圖案。1956年包爾漢、馮家升發表論文認為鮮卑郭洛是一種瑞獸,相當於蒙語中的動物“驅”,即特殊的五爪虎。後來又有人說鮮卑郭洛是一種飛馬。

 

 

在16世紀之前,錫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上。18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瀋陽)等地徵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這一年的農曆四月十八日,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話別。次日清晨,錫伯族官兵及其家屬,告別了家鄉的父老鄉親,踏上了西遷的漫漫征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的伊犁地區。現在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就是他們當年的駐地,那裡的錫伯人是他們的子孫。

 

 

 

 


錫伯族姑娘


 

 

[小生 撰制  2011-10]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再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by小卵石
2010: 【高山笛樂】《列車奔向北京》(新版)
2009: 【金秋賀十月】《國家》大合唱by高山網
2009: 【金秋賀十月】劍寧/玉蘭:《祖國,慈
2008: 慶國慶 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洪湖
2008: 《好運來》by Emory
2006: 【情系我中華】 宮商/不識譜 演唱:《共
2006: 園園-花好月圓,獻給吳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