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世:梦里依稀江湖泪,世间孤寂英雄影,金爷已乘神雕去,从此再无侠客行。
当年,94岁的钱学森面对温总理时,曾提出了一个问题,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她有一个表弟名叫金庸。在近百年来的华语通俗文化中,没有一个人的作品能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一般众人皆知、雅俗共赏。
一
金庸本名查良镛,1955年他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时,把“镛”字拆开,成了笔名。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袁花镇,跟王国维、蒋百里和徐志摩是同乡,跟后两人更是亲戚。查氏自唐宋以来就是名门大族,明清两代更是科甲鼎盛人才辈出,成为江南屈指可数的书香门第。
金庸的祖先查慎行是清朝的第一流诗人,而祖父查文清《海宁查氏诗抄》的雕版在查家堆了两屋子。金庸年幼时,常和堂兄弟在雕版间游戏追逐。1969年,当金庸开始连载他的最后一部长篇《鹿鼎记》时,五十回的回目均来自查慎行《敬业堂诗集》。而与金庸同族同辈的查良铮笔名“穆旦”,堪称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中国新诗诗人,不让先祖。
到金庸的父亲查枢卿时,祖上留下的田地尚有三千六百余亩,远非破落的绍兴周树人家族可比。查家大院有九十多间屋子和一个大花园,雇有不少男女佣仆。查枢卿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受过西式教育,家中藏书极多。金庸的母亲徐禄也来自于海宁的名门望族,正是徐志摩的姑妈。
1951年,作为地主代表,查枢卿被政府枪毙。近代以来诸如钱家、杨家、查家、周家这些各据一方的世家大族,逐渐地消失得一干二净,而复起之日遥遥无期。
二
家学渊源,潜移默化,金庸从小就喜欢看课外书。他在《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中回忆:
“我在小学时就喜欢看课外书。低年级时看《儿童画报》《小朋友》《小学生》,后来看内容丰富的《小朋友文库》,再似懂非懂地阅读各种各样的章回小说。到五六年级时,就开始看新文艺作品了。到现在,我还会喜爱古典文学作品多于近代或当代的新文学。
那时没有奥数,没有电视,没有手机。金庸的整个小学时代都终日与书为伴。不但家里全是各式各样的新旧小说,小学的图书馆里还有不少外国作品。
金庸八岁时,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顾明道的《荒江女侠》。他那时自然万万想不到,三十多年后,自己竟会成为中国武侠小说史上成就空前的一代宗师。
再大一点,金庸爱上了《西游记》《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还有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以及《三个火枪手》。在他后来创作的《连城诀》中,就明显带有受《基督山伯爵》影响的痕迹。
金庸用来开启人生读书兴趣的这几年,如今的大多数小朋友正忙着上各种兴趣班,以及挤上一个好中学。
三
1936年,金庸升入嘉兴中学。但仅仅一年后,就因为日寇全面入侵而不得不踏上千里流亡之路。徒步跋涉近两月后,到达浙南山区重新复课。而查家的祖宅和藏书,统统在战乱中被付之一炬。
金庸在初三时虽然面临升学考试,但某天突发奇想,与另外两名同学一起,编了一本针对小升初的教辅《献给投考初中者》。出版之后大获成功,收益足够三人顺利从高中毕业,再到重庆去上大学。对15岁的金庸而言,这显示了他在了解消费者需要和以简捷方式满足他们方面的商业直觉。这种洞悉读者心理的直觉能力,是他多年后创作武侠小说和创办《明报》成功的关键。
高中毕业进入重庆中央政治学校之后,在暑假里金庸又开始读《资治通鉴》和威尔斯的《世界史纲》。但因各种原因,一年后即退学。他找到任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的表兄蒋复璁,到图书馆当了管理员,集中阅读了大仲马、司各特、雨果等西方作家的一大批小说,为将来他自己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凭着优异的文笔,金庸先后进入了《东南日报》和上海《大公报》担任编译。1948年3月,因为《大公报》香港版的诞生,24岁的金庸第一次踏上了港岛这片土地。虽然1950年他因为外交官的梦想辞职前往北京,但乔冠华对他坦言:由于地主出身的关系,他进入外交部的可能性很小。
金庸很快回了香港,并在《新晚报》任职。之后的两三年,他因为电影公司撰写剧本,阅读过大量有关西方戏剧和电影的理论著作。这些后来都化进了他的小说里,例如《射雕英雄传》里郭靖黄蓉牛家村密室疗伤那一段,就是典型的戏剧舞台调度创作手法。
1954年,因为香港的一场武术比赛,金庸的同事陈文统开始化名梁羽生在《新晚报》上连载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谁知一炮走红。1955年2月8日,金庸受总编辑罗孚之邀,开始连载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从此开启了中国通俗文化史上一个空前的奇迹时代。经典影视作品都是值得回味的,怎么能够错过,快帆影视,一键回国,带你回味金庸老先生的经典作品,更有VIP支持三个客户端同时使用,赶快下载,追更多经典影视!
此后的17年,金庸从31岁写到48岁,创作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十五部武侠小说,一举奠定自己在武侠小说史上的宗师级地位。多个小说都拍成了电视剧,且经久流行,天龙八部,射雕,倚天屠龙记等都是反复被拍成电视剧的,快帆,一键回国,海外饭团的追剧神器,带你在武侠的世界里畅游,更有VIP支持三个客户端同时使用。
四
金庸的创作动机并非为了文学,而是为了给报纸增加销量,但即便避不开商业动机,他自幼培养起来的深厚中国文化素养也让他的武侠小说与众不同。即便并非完美无缺,但金庸改变了传统武侠小说难登大雅之堂的宿命,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香港造就了金庸。如他自己所言,若是留在上海,即便在后来的多年里安然无恙,也不可能有写武侠小说的机会。他最终只会是千万底层群众中间、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之一。
因为时代的大变动,金庸在小小的异乡香港落脚生根,但身上的文化传统却全部来自于中国大陆,他在不经意之间以喜闻乐见的武侠小说的形式,传承着古老的华夏文明。
金庸可能是民国文化氛围培育出来的最后一位杰出人才。他此刻西去之后,连下一个金庸的出现看上去都遥遥无期,遑论像陈寅恪那样的大师。不是说现在的时代就没有才华禀赋如金庸一般的人,而是这些人在普遍缺失家庭环境熏陶和优秀学校教育的情况下,不是靠拼爹或自己的聪明出国移民一去不回,就是去当了写小时代的郭敬明。
天时、地利、人和,哪一样都令人叹气。所以有生之年,可能都再也见不到下一个金庸的出现了。
只是这江湖,始终是你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