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韵英风:现代京剧 红云岗 点着了炉中火红光闪亮 (重录) |
送交者: 谭韵英风 2014年08月05日22:04:13 于 [高山流水] 发送悄悄话 |
问候各位山友,激动人心的时刻,山上又热闹起来了, 大腕们纷纷云游归来, 好不热闹。 于是也忍不住要来再来献一丑。这段唱前些时候唱了, 没有用视频伴奏。 今天再试试,结尾处还是难以胜任。 将就了。谢谢!
伴奏取自张春秋大师主演的红云岗一剧。
红云岗(京剧)编剧:山东省京剧团《红云岗》剧组 主要演员:
张春秋 -----英 嫂
剧情介绍:
红云岗 点着了炉中火红光闪亮 唱词
红嫂:【二黄二眼】
点着了炉中火红光闪亮,一样的家务事非同往常。 --------------------------------------------------------------------------------------------------------------------------- 发现一篇不错的文章。 文章的一些观点和提法有似乎有些过时, 但有关样板戏有不错的背景介绍, 可以一读。
革命现代京剧与革命样板戏 湘江潮 艺术来源于生活,革命现代京剧来源于中国人民火热的革命和建设这一生活,它更能激发中国人民投身到火热的革命和建设,向帝修反进行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这就是毛主席钟情于革命文艺特别是革命现代京剧的缘故所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京剧被正式列为国粹当时为了宣传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所以采取了这种人民大众在当时都比较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提出,舞台不能都交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要展示革命题材以及工农大众、革命人民的现实生活,首先排出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京剧,称为样板戏,以后又排演了出了《杜鹃山》、《海港》等一大批到现在都有深刻影响的剧目,各地方剧团、文工团、京剧院也根据“样板”排演,这些京剧统称为革命现代京剧。 这批样板戏在继承传统京剧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967年6月,《人民日报》率先号召“普及革命样板戏,推动文艺革命的发展”,直到文革晚期媒体上仍在号召“进一步掀起普及革命样板戏的热潮”。革命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样板戏”一词源于《红旗》杂志第6期社论《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随后,《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第一次开列了“八个革命样板戏”名单,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滨》。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样板戏在成为样板之前,有的作品已有“前身”。如《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红灯记》的前身是电影《革命自有后来人》,《海港》的前身是淮剧《海港的早晨》等。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收藏的视线和触角延伸到样板戏产生的历史背景上,那么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戏改”(戏剧改革)运动(歌剧《白毛女》即为延安时期首创)和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性现代戏创作,直至样板戏产生、传播的全过程。包括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磐石湾》、《红云岗》,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草原儿女》、《沂蒙颂》等大戏,京剧《审椅子》、《战海浪》、《江津渡》等小戏,以及“革命交响音乐”(是交响乐伴唱,或是名为戏的清唱剧,实属于声乐套曲)《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钢琴伴唱《红灯记》和钢琴协奏曲《黄河》等音乐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或者再加上京剧《龙江颂》等六七个剧目。此外当时(主要是文革后期)公演的戏剧作品还有京剧非样板戏的很多剧目(《铁流战士》、《芦花淀》、《瑶山春》、《苗岭风雷》、《草原银河》、《红色少年》、《三斤化肥》等等)、各种地方戏剧目和话剧剧目等等。 1967年5、6月间,已有的八个样板作品,即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七个戏剧,及“交响音乐”《沙家浜》,在首都集中上演,并被高度赞誉和宣传。这时报纸上有一篇著名的评论文章,即《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其中五次出现了“(这)八个革命样板戏”的字样。 别有用心的人说文革时期八个片子来回倒,八个片子是革命样板,绝不是全部!那个时期的戏剧及电影可以说是浩如烟海!那个 时期,深受欢迎的现代京剧《龙江颂》就没有被列为样板戏。但《龙江颂》思想性艺术性是相当棒的!那时的革命文艺真可谓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啊!什么是“文化 强国”?那时才是真正的“文化强国”,今天的中国是不是?人民心里最清楚! 《智取威虎山》是文化大革命中拍摄的第一部“样板戏”电影。毛主席曾先后两次观看。当年毛主席看得很仔细,对唱词一字一句进行反复品味,他曾两次接见演出人员。他用探讨的口气向编 导人员提议,把剧中第五场唱词“迎来春天换人间”一句改为:“迎来春色换人间”,因为“春色”比春天更具革命浪漫主义;把第九场“小分队整戎装飞速前进” 中的“戎装”改为“行装”,因为“行装”更大众化。 工人题材的淮剧《海港的早晨》改编为现代京剧《海港》。1967年春,该剧赴京参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纪念演出。毛主席于6月看后说:“《海港》可以成为样板戏,但要突出敌我矛盾。” 毛主席看了《奇袭白虎团》后很高兴,他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对人说:“好。玲珑剔透,声情并茂。” 是什么使那个时代的革命文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我们以革命现代京剧为例。第一,从内容方面,它是符合毛主席关于文艺 是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的。样板戏中歌颂的主人公都是工农兵典型,样板戏的剧情都取材于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人物的形象相当大众化,极易为广大 工农兵群众所理解所接受,增强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第二,从艺术形式方面,革命现代京剧对传统京剧进行 了改革,同时对西洋乐器进行了借鉴,做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第三,样板戏也是毛主席文艺普及与提高方针深入宣传贯彻的产物。一个戏剧,一本小说, 质量如何,社会效果如何,评判的最终发言人应该是人民大众。
----------------------------------------------------------------------------------------------------------- 从《红嫂》到《红云岗》 2010-05-12 12:11: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续一把蒙山柴炉红火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5月8日晚,现代京剧《红云岗》在山东省梨园大剧院上演。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电影版英嫂的饰演者 85岁的张春秋,与电影版刁鬼的饰演者75岁的王玉瑾,共同演出了《红云岗》第四场,再现了“为亲人熬鸡汤”的感人故事。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3: | 《木棉道》D调二重唱 BY 雨霁初虹/中国 | |
2013: | 【踩地雷情歌会】露露学E歌《一曲销魂 | |
2012: | 我也来问问:《风,告诉我》- 中国狼 | |
2012: | 轻舟情万缕 学唱: 佩仪 | |
2011: | 学唱 曲蔓地 by listenmusic | |
2011: | 《今天是你的生日》 喜看潮哥回家-听他 | |
2010: | 【送小红】: 《你是我的海》by 玉兰 | |
2010: | 【送小红】《梦江南》by 逍遥乐 | |
2009: | 送一唱迎糊班:一首旧唱【朋友】 by 剑 | |
2009: | 男声小合唱《万丈豪情向前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