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对比佛教概念
高中时就开始看道德经。被第一句迷了个半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实完全不懂什么意思,就是觉得太酷了,乃至到后面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更是觉得酷呆了!有段时间就每天捧着念。那时候都基本上能背下来。其实根本没有人要求我去背。因为记性好,英文单词政治题目都不在话下,很奢侈地花很多时间做这些”无用功”。
前两天小白网友问六祖悟道的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不是一回事。N年前在万维玩的时候俺就顺便讨论过佛道本是一家的思想,分析过道德经里的“无”和佛家的“空”之间的关系,现在俺更是认为两个宗教其实都是试图解答宇宙人生的大问题的: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当然了,有些人可能根本不会问这一类的问题,但是,对于别的一些人,似乎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不找到个答案,就总会与我心有戚戚焉,总会觉得心里不安定,少了什么似的。
道可道,非常道。能把“道”描述出来并跟着修行的,不是一个恒常不变的道。就是说,我们只是用了“道”这个字,来勉勉强强地称呼这个时刻变化的being; 以金刚经来解释,就是”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佛说法39年,最后教诲我们如来无法可说,无法可得。法在这里,可以看作道的对应。与”非常道“对应的,是三法印之一的”诸法无常”。 就是说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无常的世界。没有任何人任何事物是恒常不变的。假如你要抱残守缺寻找永恒,那你一定是自找苦吃。下面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更进一步的阐述。无名,即是最初的真如法性,亦即大空性,佛法里属于圣义谛,不是我们凡夫的眼耳鼻舍身可以只接观察到的。有名,万物之母,佛法里对应的是名言量,亦即世俗谛。这是我们凡夫生活的必须对境。无名属于量子物理的能量范畴,有名则是物质范畴。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没有欲求心的时候才可以观察到道的妙处。这句话换成佛经语言,就是证悟者才可以实际看到“实相”即的空性;五欲炽盛的凡夫人只能观察到粗大的外在显现,即“色”的一面(物质的一面),而无法观察到空性的一面。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个直接翻译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几乎完美,显空双运,同出而异名,有边无边皆不可取。同谓之玄,佛经里说显空双运,可我们凡夫人哪里能观察到!所以才“玄”。菩萨证悟空性的路,是一层一层上去的,从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到证悟大空性的佛陀,他们所能实知实证的境界是不同的,所以才有“玄之又玄”一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意是“妙”(空性)之门,不是“徼”(显现)之门。徼没什么稀奇的,我们有着七情六欲的凡夫都看得见。妙—空性,才是稀有的,我们凡夫人看不到,是为菩萨道,空性见,智慧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