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良知不是知識,良知不離知識 -----兼論德性之知和見聞之知
送交者: 余東海 2021年07月21日16:41:24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良知不是知識,良知不離知識

-----兼論德性之知和見聞之知

 

余東海

 

儒家修身,一忌空談,二忌狹隘。例如,將修身功夫落實到日常生活方式中去,是必須的,但若局限於此,既無格致能力,又無社會關懷,就是狹隘。故《大學》圍繞着修身展開八條目。格致誠正是內聖修養,齊治平是外王追求,包括政治關懷和社會實踐,內外兩面同歸於修身。

 

外王追求從齊家開始,內聖修養以格致為先。致知的知,包括聞見之知和德性之知,以德性之知為主。德性之知,就是關於德性、源於德性的正確的道德知識觀念和意識形態。佛教喜歡講正知正見正法,儒家的德性之知可稱為仁知仁見仁法。

 

建立德性之知,即確立仁本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自有堅定的信仰和一定的明辨功夫,可以明辨一切是非、善惡、正邪、義利、華夷、人禽等等。如此才可以篤行,可以踏踏實實地付諸於實踐而無誤。不明仁觀(仁本主義五觀),沒有貞觀,不能明辨,勿談內聖,遑論修身。

 

故良知不是知識,良知不離知識。把知識等同於良知,把有知識等同於有良知,固然大錯;把知識與良知割裂開來,認為致良知不需要知識,甚至把知識與良知對立起來,認為致良知必須棄絕知識,同樣大謬。

 

良知不離知識,意謂良知離不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知識,即正知正見。正知是通往正智、正德和中道的橋梁。只有先致知,才能誠意正心致良知。

 

《論語》開宗明義,強調“學而時習之”;《中庸》誠之五法,首揭“博學之”。學什麼?當然是學知識。學什麼知識?當然是德性之知為主。

 

程頤先生言:“學以知為本,取友次之,行次之,言次之。”(《二程集》)這裡的學是學習的學,學以知為本,道理很明確,也很正確。只是容易讓人誤以為大學以知為本或儒家以知為本,不如將這個“本”字改為“先”或“始”字。
 

關於本末,程頤先生有言:“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人之學莫大於知本末終始。致知在格物,則所謂本也,始也;治天下國家,則所謂末也,終也。”

 

我以為,關於大學之本,《大學》已明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才是本,格致應該屬於末。一方面知為先,一方面知為末,不矛盾也。知其不矛盾,可以入儒門矣。

 

程頤先生又言:“君子以識為本,行次之。今有人焉,力能行之,而識不足以知之,則有異端者出,彼將流宕而不知反。內不知好惡,外不知是非,雖有尾生之信,曾參之孝,吾弗貴矣。”代改曰:君子以識為先,行次之。後面都說得好,知識不足,就不能辨別異端外道,不能正好惡是非,即使能信能孝,不得其道。
 

修身必須知行並重。不行之知,口頭禪也;不知而行,胡亂行耳,都有問題。知行都很重要,都不可缺,然有先後之別。《大學》八條目,格致為始;《中庸》修養五法,先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後篤行。

 

某些儒者,只知知行合一,不知有所先後,動輒不知而行,就像沒有指南針而在沙漠中亂行,就像盲人騎瞎馬,一不小心就墮向異端邪說而不自知。危險也。

 

僅有德性之知,而無踐履之實,僅有仁義之言,而無仁義之行,那就是缺乏道德自覺,就是口頭禪和偽君子。然復須知,偽君子即使能說一些仁義之言,也是非常有限、說不到位的;即使掌握了一定的德性之知,也是浮皮潦草、似是而非的。

 

真知德性之知,必有德性之覺;真懂仁義之道,必有仁心義行。這就是道德真理的力量。因為道德真理直接訴諸於天命之性、天性良知。真有正知見,就能樹立正確的信仰,產生相應的覺悟。君子道德不退,就是建立在正知見基礎上。舉例,真吃透了儒家因果律,想不相信都不可能,想不自律都不容易。二程云:

 

“真知與常知異。嘗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於眾。若虎能傷人,雖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嘗真知。真知須如田夫乃是,故人乃知不善尤為不善,是亦未嘗真知,若真知,決不為矣。”(《二程集·遺書二上》)

 

中行必有知,真知必能行,此之謂也。偽君子雖有所知,必然不真不中不透。

 

德性之知和見聞之知都屬於知識的範疇。區別在於,見聞之知與物有關,相當於現象知識和科學知識。張載《正蒙·大心》:“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物是形而下,包括宇宙萬物和一切現象

 

德性之知是關於德性的知識,指向形而上,可稱為本質性、道德性知識。程頤先生說“學以知為本”,這個知就指德性之知。德性之知直通智慧和道德。德性之知的建立,意味着正確的信仰和立場觀點方法的樹立。這又必須訴諸於道德自覺。

 

有廳友問:“東海先生把知識區分為見聞之知和德性之知,很有見地。是否可以認為,見聞之知是有關事實的,德性之知是有關價值的?”

 

東海答:有理。然事實和價值的區別也是相對的,見聞之知和德性之知具有相通性。一切正確的知識都屬於真理,各種真理具有相通性。道德真理、政治真理和科學真理,到了一定高度,可以相通。如我《儒學,最智慧的哲學》一文所說:科學的盡頭,西哲的盡頭,宗教的盡頭,佛道的盡頭,都有儒學在等着。

 

注意兩點。其一、德性之知覆蓋政治之知,儒家真知真理,包括道德真理和政治真理,所謂《春秋》大義,《尚書》大義,王道大義,指的就是政治真理。

 

其二、以德性之知為主並非排斥見聞之知。孔子講學詩的好處時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鳥獸草木之名就是典型的見聞之知。

 

有儒生將一切知識包括道德知識都劃入見聞之知的範疇,將德性之知等同於道德自覺,就取消了德性之知和德性的區別,相當於將致知等同於致良知。這是陸王之學的流弊,不足為訓也。

 

人世間各門各派的知識都會產生所知障,障礙上達性與天道。唯獨儒學沒有所知障。儒學提供的是最正確的道德知識和政治知識,即真理性特高、最高的道德真理和政治真理。學儒者不能上達,原因不在儒學,而在學儒不到位,或方法不正確,或學習實踐不深入,下學下行功夫不足。

 

有德者必有其知,有德者必有理,有德者必有言,言之成理,思想通達,理論中正,辯才無礙。這是一條東海律:思想和行為、理論和實踐有別,思想正確並不意味着行為也能一一無誤,但兩者關係密切。

 

一種學說,理論錯漏百出而欲求實踐無誤,不可能也;一個人言論顛三倒四,卻宣稱能將身修好,將德修圓,不可能也。故思想和行為、理論和實踐雖然有別,卻又不二。

 

儒家以德服人,包括以理服人。理即真理真知,德性之知。知見不正,明不了理,講不成理,遑論修德。修德明理,相輔相成。有其德必明其理,明其理必有其德。

當然,儒者的目的主要是修德明理,能不能服人,別人服不服,非所慮也。儒之學者行者為己,不為人也。別人心悅誠服只是德修理明的副產品。

 

這種副產品,在非正常、逆淘汰時代屬於稀缺品。孔子時代禮崩樂壞,心悅誠服於孔子的尚有七十子;孟子時代學絕道喪,心悅誠服於孟子的就少多了。孔孟如果置身於馬邦,還有幾個人真能心悅誠服,殊不易言。

2021-7-8余東海造於邕城青秀山下獨樂齋

首發於民主中國https://minzhuzhongguo.org/default.php?id=90510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五絕】綠葉
2017: 從穿山甲到豬,三世方為人!
2017: 不要貪財,好好珍惜生命, 要用心生活
2016: 記住,被恨沒有痛苦,恨卻會讓你傷痕累
2016: 如何將IPAD上照片抄到計算機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