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新 大 陆 > 帖子
美国埋头研究配方,中国忙着把蛋糕做大
送交者: 弓长贝占郎 2024年03月03日16:50:01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2024-02-29 19:15·郭大路



2003年的夏天,斯坦福大学6个学生搞了个太阳能汽车项目,他们造了一辆概念车,还参加了一场比赛,从芝加哥一路开到洛杉矶。在那里,一个叫斯特劳贝尔的年轻工程师,也是斯坦福毕业,作为学长接待了他们,让他们睡在自家地板上。


有一天晚上,这群年轻人躺在地板上闲聊,有人提到锂电池的发展,斯特劳贝尔忽发奇想:要是把1万块笔记本电脑用的电池串联起来,能不能驱动一辆汽车?这真是个很有书呆子气息的奇思妙想,但他们计算了一下,发现理论上,这么多电池能让一辆汽车跑1000多公里。


这个点子后来就一直留在了斯特劳贝尔的脑子里,他忽悠太阳能汽车项目组,别搞什么太阳能了,还是造一辆电动汽车吧。至于长远打算?斯特劳贝尔从没想过要借此机会,成立一家汽车公司。能造出一辆概念车就谢天谢地了,要是运气好,可能会找机会参加个比赛之类,宣传下锂电池的威力。

斯特劳贝尔在家中组装特斯拉电动车早期的电池组

不过对这群年轻人来说,他们最大的问题是缺钱。斯特劳贝尔绞尽脑汁,跑到各种展会上发传单,给任何对这事儿可能感兴趣的大佬发邮件,结果折腾了几个月,没人理他,投资人都觉得这孩子想钱想疯了,拿这么不靠谱的项目忽悠谁呢。


直到几个月后,斯特劳贝尔在一次投资人会议上,偶然碰到了马斯克。马斯克也考虑过电动汽车的可能性,不过他对电池了解不多,之前想的是用超级电容而不是电池,现在听斯特劳贝尔一说,立刻被吸引住了,表示愿意出钱。


当时两人大概谁都没想到,这个听起来很不靠谱的异想天开,将催生出一家世界级科技公司。


汽车工业发展了一百多年,燃油车早就一统天下,汽车产业格局早已固化,欧美的汽车巨头躺在功劳簿上混吃等死,一个比一个不思进取,美国上一家汽车公司成立,还要追溯到1925年的克莱斯勒。


翻阅特斯拉的早期发展史时,经常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这家几乎颠覆整个汽车产业的公司,崛起过程中最重要的创新和决策,几乎都来自一个拼凑起来、看似毫不专业的“草台班子”。


就像造电动车的想法,这点儿后来燎原的星星之火,最早来自一群没啥经验的年轻工程师。2003年特斯拉成立时,如果当时有汽车城底特律的人前去参观,一定会觉得,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作坊,百分之百的不靠谱。


这家公司当时有啥呢?一帮年轻的汽车爱好者,平均年龄大概还不到30岁,他们里面最有经验的人,做过的项目也只是勉强达到参展级别;他们没资金,没经验,一群人蹲在简陋的厂房里瞎鼓捣;他们的想法也很荒谬,居然想把几千块圆柱电池串起来,取代汽车发动机。


不过今天回头看,这大概是特斯拉相比其他公司最大的优势了:他们最先意识到锂电池的技术潜力,正是这个点子,支撑起了这家草台班子一般的汽车公司。


早期特斯拉的作风相当彪悍,跟传统汽车公司根本是两种事物。第一辆原型车只用了十几名工程师,花了四个月,就给造了出来。他们用粘合剂把电池粘成“电池砖”,测试不同材料的散热机制,魔改汽车底盘,土作坊一般硬是手搓出一台Roadster。

几名工程师打造出第一辆Roadster原型车

让我有点好奇的是,特斯拉这种无所畏惧的草台班子作风,是怎么一直持续到今天的。


一般情况下,一家公司在草创时期往往比较灵活,从创始人到员工,想法都比较多,胆子大,敢尝试。但随着不断壮大,公司到一定规模后,往往趋于保守,组织、流程不断完善的同时,各种野路子自然也被排除在外。


但特斯拉不太一样,它那种无所畏惧的草创精神,一直到今天仍然不时迸发。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马斯克强烈的个人色彩。


大家都知道,马斯克经常把他那个“第一性原理”挂嘴边:除了物理学定律不能违反,其他一切标准、规范、常识都只是建议,应该被质疑。这在传统的制造业公司中,根本是无法想象的。


举个老牌公司的例子。以前在博世做产品开发时,最让我惊叹的是博世极其完善的设计规范(design spec)和无比强大的专家团队。博世成立于1886年,在深耕汽车行业的100多年里,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和案例,形成了大量成熟的设计规范。再加上公司有一堆在汽车行业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资深专家,可以说,在博世设计新产品时,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很快找到一个“标准答案”。


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不容易出错,做出的东西非常扎实;但另一方面,工程师也没啥自由发挥的余地,想要搞出个颠覆行业的创新,那大概也是别想了。


在博世,spec就是金科玉律般的存在,是用来遵守的,工程师直接拿来用就是了;但是在特斯拉,一身反骨的马斯克一再强调,spec是应该被不断质疑,随时可以推翻的——不管这个spec是来自行业共识还是多大的权威。


现在提到特斯拉,可能最广为人知的是,它在电动化和自动驾驶领域的引领地位,但其实在传统的制造领域,特斯拉也搞出来不少颠覆性的创新。


2018年的时候,有一天马斯克把玩一辆ModelS的汽车模型时,忽然发现玩具车的整个车底是压铸成一整块金属的,于是他在开会时问,为什么不能这么造汽车,这不可以大幅简化底盘制造吗。


一开始工程师觉得,老板这问题太没常识:压铸这玩意儿,只能做做小东西,汽车底盘太大了,地球上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压铸机,能压底盘这么大的家伙。


要是在别的公司,这种讨论就可以到此结束了,但马斯克很不满意:“不就是搞一台更大的压铸机吗?”他给全球最大的六家压铸机公司打电话,结果其中5家都一口拒绝了,觉得马斯克是在异想天开,只有一家叫意德拉(Idra)的公司表示愿意试试。


结果,两年后,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改进,特斯拉第一次把一体压铸技术用到了 Model Y 的车身后底板上,原本由70个铝块焊起来的后底板,现在一次就能压出来,制造时间从原来的一个多小时缩短到了两分钟,不但节省了 20% 的成本,还让车身轻了不少。


特斯拉搞定一体压铸后,其他公司火速跟进,很快被整个汽车行业采纳。沃尔沃车辆工程副总裁称一体压铸是 “人类从木材转向钢铁造车以来,最伟大的技术转变。”


我查了下压铸技术的发展历史。1970 年代,压铸机只能用来生产拉链扣、金属纽扣等小物件;10 年后,开始用来制造玩具车、门把手;再接着,压铸机被用来生产汽车的发动机。但这时候压铸机已经很大了,大家觉得做做发动机,也就是达到极限了,谁也没想过拿压铸机做汽车底盘。更想不到,推动这一技术再进一步的,是特斯拉这条外来鲇鱼。


这几年,在特斯拉这个“始作俑者”的拉动下,压铸机生产商疯狂卷起。2019年时全世界只有一台6000吨级的压铸机,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厂房内,16000吨的压铸机都已经上线。


听起来,这又是一次“草台班子”的胜利。


别说造汽车了,在SpaceX造火箭时,如果一个工程师告诉马斯克,某项测试是根据军方或NASA的设计标准要求来的,马斯克根本不会就此罢休,一定会要求从源头上搞清楚,谁定的标准,依据是否合理。


比如星舰的舰体材料,过去的行业共识是使用碳纤维,因为碳纤维质量轻,但这种材料有个最大的缺点是贵。马斯克再次脑洞大开,看上了笨重的不锈钢,这个违背常识和经验的想法,一开始被工程师疯狂吐槽,但仔细计算了一番后,他们发现不锈钢还真是更坚固,也更划算。


有这样的CEO,手下当然也不乏一群不走寻常路的技术人员。在特斯拉和SpaceX,他们的经验和积淀或许比不上老牌公司,但质疑一切的创新精神却是独树一帜。


你可以说无知者无畏,但回顾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新,很多时候还真就是由这种“无知者”引领起来。


美国有一种代表创新和创造的典型文化叫“车库文化”,因为很多500强公司像苹果、谷歌、亚马逊,最初都是几个人,凭借一个超凡的创意,在车库里把产品做出来,然后一步步成长为颠覆一个产业的巨头。


不过别误会,我可不是在鼓吹外行领导内行。


马斯克这个人,公众形象极度复杂:企业家、暴君、花花公子、黑心资本家……但他有一个身份很少被提到,那就是SpaceX首席工程师、美国工程院院士。学马斯克的人很多,但从来没人真正学到位,因为很少有人注意到,老马可是正儿八经的理工天才+技术专家。


刚创建SpaceX时,他对火箭还一窍不通,但没几年就靠自学成了领域内的专家。《马斯克传》的作者采访过特斯拉和SpaceX多名员工,有人回忆,马斯克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惊人,能够一边和工程师讨论火箭入轨的问题,一边在脑子里解出复杂的微分方程。


有一次猎鹰火箭发射,点火倒计时阶段发现一处异常。这种情况一般都会停止发射,再次检查,但现场马斯克在脑子里快速计算了一下异常点的力学分析,认为问题不大,果断下令继续发射,结果发射也确实成功了。马斯克的这种专业能力,世界上绝大多数CEO都不具备,甚至很多科技公司CEO,对技术一窍不通,他们只看得懂财务报表。


强大的专业基础知识,加上打破常规的创新思维,才是这个看似“草台班子”的队伍屡屡创造奇迹的前提。


另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美国的一流人才,并不会瞧不上草台班子式的初创公司


特斯拉刚成立时几乎一穷二白,要啥没啥,根本不知道能活几天,但照样有名校的高材生愿意加入。进来的这群年轻人,大都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纯粹被特斯拉要改变汽车产业的愿景吸引。


最早的时候,斯特劳贝尔跑到斯坦福大学招人,拼命画大饼,有个叫吉恩·博迪切夫斯基的本科生,听后异常兴奋,立马表示自己愿意退学,哪怕是到特斯拉扫地都愿意。这哥们是俄罗斯移民,他的父母都曾是苏联的核潜艇工程师,所以他也颇有工程师的天赋,是个啥活都能干的多面手,特斯拉早期功臣之一。


别小瞧“理想主义”这几个字,往往大公司里只有生存,没有理想,老老实实循规蹈矩就是了,反倒是草台班子,理想才有生存之地。


前面一直在说马斯克,不妨再举另一个最近的例子,这两年人工智能领域的当红炸子鸡——OpenAI。这家公司刚成立时是个非盈利组织,目标是“发展友好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话有点假大空,但就是这种使命感,OpenAI吸引了一大批顶级人才,联合创始人之一沃伊切赫·扎伦巴,就拒绝了其他公司高出几倍的薪水,选择加入OpenAI。谷歌、Facebook的一些顶级研究员,也纷纷离职加入成立没几天的OpenAI。


去年发布震惊世界的ChatGPT时,OpenAI才只有87个人,这就是顶尖人才的力量。

2016年OpenAI团建

说到这儿不妨多说几句,就在几年前,我们和美国各方面的差距似乎都在不断缩小,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领域,五六年前,从中美独角兽企业的对比看,似乎追赶上对方指日可待。


但很明显,这两年情况急转直下。美国科技公司高歌猛进,中国同行们跟在屁股后面苦苦追赶。去年是被ChatGPT震惊了一把,国内瞬间冒出几百家大模型公司,个个都在对标OpenAI;结果今年,对方又甩出个Sora王炸,又把国内同行们给炸晕了。


不过仔细想想,其实也没啥奇怪,早先国内科技公司看起来繁花似锦,其实也大多是奉行追随主义,底层的原始创新,基本都是首先出现在美国,然后我们这边快速跟进,在应用层面上,凭借规模优势做大。

我们不缺钱,也不缺人才,缺的或许偏偏就是冒险精神,和那点儿简陋而珍贵的理想主义。但这也是现在这个特殊阶段中国在科技方面的现象。中国在古代也曾有过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就不多说了,现代发现的贾湖骨笛就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乐器。然而近代依然中国没有跟上工业大革命的步伐,导致中国的发明创造至今还相对落后于西方。

尽管中国的科技的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世界顶级水准,但欧美仍然保持着发达国家的固有的执着于发明创新的惯性,这方面中国目前依然还是弱项。但好在,中国做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已经融入了全球化。中国在美国将美国的“配方”拿来改良并将蛋糕做大。待国富民强之后,将来必然会在发明创造方面逐步提高。在人类未来的千秋万代中,必将会有我们中国民族的高光时刻,必将会有象古代四大发明那样为人类做出突出的贡献。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