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这样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彼时的洞庭湖烟波浩渺,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湖域面积广阔。看到上面那张图是不是对很多历史故事有所理解?
现在的江汉平原,在古代时很多地区都还是湖泊和沼泽。洞庭湖、鄱阳湖,以及现在消失的云梦泽,共同担负着平衡长江流域旱涝的重要任务。在梅雨季节蓄积洪水,在干旱季节维持供水。
然而,随着朝代更迭,中国的人口日益增多,耕地不足的问题阻碍着中国的发展,人民不得不向湖泊要耕地。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组织开垦耕地,大面积围湖造田,造成湖体急剧萎缩,蓄水能力大幅减弱。
且因上游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洞庭湖和鄱阳湖湖底不断抬升,蓄水能力进一步削弱,更加剧了防洪蓄水矛盾。
由于蓄水量减少,导致遭遇干旱时,洞庭湖、鄱阳湖大面积干涸,湖底变成大草原。前几年的洞庭湖瘦成闪电,而鄱阳湖旱成一条河。
曾经的洞庭湖和鄱阳湖,都有着60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但现如今因为围湖造田,水域面积直线下降。
鄱阳湖尚有3000多平方公里,而洞庭湖则只剩下2500平方公里。
昨日,随着湖南省华容县洞庭湖大堤决堤,让人们再一次关注到了中国的湖泊问题。由于今年暴雨频发,长江流域遭遇多年未遇的洪水。
且因湖泊容纳能力有限,洞庭湖华容县一段堤坝溃堤,溃堤的宽度达150米,受灾区域约有六千居民。
现如今“围湖造田”已成既成事实,退耕还湖虽已提出很多年,但落实的困难很大。特别是洞庭湖、鄱阳湖的围湖造田面积大,需迁移人口数量更是远高于三峡和丹江口。
因此,只能大规模组织对相关湖泊进行疏浚,利用枯水季节进行清淤下挖,增加湖泊的库容量,提高积蓄洪水的能力。
同样,在中国的北方,更是有大量湖泊消失,历史上的巨野泽早已不见,水泊梁山也只剩下了山。缺少湖泊导致干旱季节缺水,大雨季节发生洪涝。
2021年北方涝,2022年北方旱,2023年涝出烂场雨,今年六月又大旱,现在又大雨。
极端天气,包括旱、涝常态化的趋势正在形成,面对这样的新局面,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抗旱防涝的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安全。